上海Costco開業首日被擠爆了刷屏了,美國零售巨頭Costco首家中國店周二在上海正式開業,不到半天,面積將近1.4萬平方米的店面,已經被熱情的中國消費者買買買到被迫暫停營業。
Costco早上還未開門,就湧來了一大批人消費者,儘管Costco預備了其全球最大的停車場,提供1200個車位,但開業不過一小時,工作人員就豎起了提示牌,停車場等位就需要3小時,周邊交通影響甚大。
同時,如此大規模的消費者衝擊下,Costco更是提前半小時開業,超市內戰況堪比春運,超大的購物車避免不了淪為碰碰車的命運,儘管22個收銀口全開,同樣避免不了購物結算等待2小時之久的尷尬。
會員制的Costco,在開業之前,推出了會員優惠活動,一張會員卡199元/年,附贈一張家庭卡,活動結束後,會員卡的正常價格則為299元/年(山姆會員店280元/年),開業首日辦卡數量已經超過16萬張。
這就是Costco首次中國行首日戰況,熱度更是蹭蹭上漲,然而,拋開購物體驗不談,常態化之後應該會回歸到Costco極簡體驗模式。Costco真的可以原封不動的複製到中國市場嗎?
Costco的優勢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偏遠地區、倉儲一體
選擇這樣的位置與方式,必然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減少分發次數與加快商品的周轉效率,成本減少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價格優勢更容易體現出來,減少分發同樣可以避免分髮帶來的耗損,商品周轉效率則是最大化利用倉儲。
二、精選SKU、薄利多銷
不像其他商超,Costco對商品品類把控極嚴,目前約有4000個SKU,遠低於零售行業平均SKU水平,對供應商的把控能力無出其右,再加上其承諾的所有商品毛利永遠不超14%,更加突出商品品質與商品價格競爭優勢。
三、年費會員、增值復購
根據以往的Costco數據可知, Costco 2018 財年全年商品銷售營收為 1384.34 億美元,人均消費可達1600美元,佔總體營收 97.78%,會員費營收為 31.42 億美元,淨利潤為 31.34 億美元,數據非常可觀。
不妨做個計算,商品銷售利潤僅僅達到盈虧平衡,會員費才是重點,Costco的會員費是其最重要的收益部分,不是之一。
Costco的會員福利最易引入無理由退換:
電子商品90天內均可退貨、甚至食品開封後也能退貨、會員費如有不滿意,到期前均可申請全額退還……此外,國外的Costco會員還可享受汽油、租車折扣等等福利,但應該還不能帶入中國!
如果沒記錯的話,數年前京東做過電子商品無理由退換,後來取消了……
為實體店免費引流賦能的點點要,同樣做過美妝商品無理由退換,後來改為過敏退換……
以目前形式而言,即便無理由退換,也需要買家承擔郵費等額外成本,提升「無理由」門檻……
同樣,如果會員費如果可以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退的「順順利利」,且不影響商家經營,也不會在各大平臺出現退費按鈕隱藏、規則繁雜種種規避措施……
而在價格方面,在中國堪稱性價比楷模的小米,也曾經承諾硬體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 5%,但某些程度上來說只是個文字遊戲而已,並不是實打實的商品毛利率;點點要商品毛利潤不超過15%,但主要作用是為實體店賦能引流;京東商品利潤同樣可以忽略不計(有京東Plus),金融才是它的「正道」……
Costco模式複製能否入鄉隨俗?
雖然上海Costco開業首日堪稱史無前例,但其中有多少精準客戶不得而知,由於消費者過多而不得不採取次日限流2000人的Costco,已經產生一定的退費客戶,不穩定的會員、精品低價(平均毛利率10%),不足以支撐Costco上海這個1.4萬平方米的超級市場。
會員年費作為重要的利潤來源,雖然Costco擁有不成為的黑名單體系,但低概率事件與高概率事件不可同日而語,在保持最高14%毛利率的前提下,如果Costco在會員本土化設計上沒有一套可行的方案,會員年費還能否作為重點收益來源猶未可知,畢竟對於經常逛超市的中國消費者,便捷性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對於不常逛超市的消費者,買時辦卡,買完退卡或成常態。
精選SKU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無疑會錯失追求參與感與個性的部分新消費主力,外加上家樂福、沃爾瑪、本土商超以及京東、天貓等線上競爭(上海Costco更有山姆會員店、City'super、Ole'精品超市、久光超市、G-Super等強勁中高端對手),Costco在中國的發展可能不會一如既往的順風順水。
對於真正為消費者用心服務Costco,相信不只是我,希望它可以在中國市場不斷壯大,它的模式得到更多中國企業的參考,就像Costco員工曾經說過的一樣:「公司所採取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給會員提供更好的體驗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