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2019年7月,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委員會(ASIC)發布了諮詢文件《產品幹預:場外二元期權和差價合約》(簡稱「322諮詢文件」),建議利用其產品幹預能力,解決場外二元期權和差價合約對零售客戶造成的重大損失。
該文件對外匯和差價合約提供商提出了8項條件,其中包括最具爭議的槓桿限制。具體來說,黃金和外匯的槓桿上限是20:1;股票指數是15:1;除黃金外商品為10:1;加密貨幣為2:1,股票和其他工具為5:1。
這一提議與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ESMA)的規定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允許多種基礎金融工具30:1或25:1的比例。
ASIC的提案應引起注意,因為與歐洲的制度相比,ASIC的方案將處於不利地位。這一上限也低於日本(25:1),但與新加坡和香港(20:1)相當,並比韓國(10:1)有競爭力。
產品幹預將影響澳大利亞市場,一些經紀商會利用離岸實體來吸引那些希望提高槓桿率的海外客戶。
但是,預期對總名義交易量的影響將不象預期的那樣嚴重。
這一點得到了歐洲和日本實施槓桿限制的案例研究的支持。ESMA最近發布的衍生品市場統計報告顯示,儘管存在槓桿上限,但名義交易量實際上有所增加。
2018年第一季度,名義交易量為22萬億歐元,而在2018年8月引入上限後的幾個月裡,第四季度的名義交易量為26萬億歐元。
日本監管機構實施槓桿率上限也沒有減緩日本市場的發展。2016年1月至3月,日本企業間的場外交易規模為15,413,316萬億日元,較上一季度增長50.2%,創下紀錄。
這些案例表明,儘管監管形勢趨於收嚴,澳大利亞經紀商的前景仍然樂觀。
從全球來看,準監管實體和非監管實體對經紀商的壓力越來越大。谷歌和蘋果等大型科技公司一直試圖限制公司通過App Store和GooglePlay提供服務。谷歌已經禁止了來自附屬機構和介紹經紀商的廣告,並要求經紀商在被允許在某個國家做廣告之前必須獲得認證。Facebook更進一步,直接禁止差價合約交易的廣告。
此外,信用卡支付提供商也給差價合約經紀商出了難題,提出了其他的合規要求,並在某些情況下限制經紀商訪問處理系統。萬事達已將差價合約交易重新歸類為高風險證券交易,導致退款周期從180天變為540天。政策的改變也意味著經紀商需要加強盡職調查,包括提供法律意見,讓每個轄區的持卡人能夠與經紀商進行交易,而在此同時,經紀商或交易商不得違反任何法律。
雖然這些變化沒有特別影響到澳大利亞的差價合約行業,但全球的外匯和CFD行業都感受到了這些發展的影響。
來源: 中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