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眼中的杜月笙:他不是夜壺 是暖壺 做過的好事 歷史會記住

2020-12-19 小春說歷史

民國文人眼中的杜月笙:他不是夜壺 是暖壺 做過的好事 歷史會記住

提到杜月笙,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上海灘鼎鼎大名的流氓大亨,欺行霸市、暗殺之類的壞事做得不少,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富傳奇和爭議的人物,他的另一面是慈眉善目,並且附庸風雅,他和民國的眾多文化大家的交往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有人說他是「魔與佛的兩面體」。

早年的上海坊間流傳著不少「杜氏名言」,其中有一段頗為與眾不同,他說:「別人存錢我『存』交情;錦上添花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不難看出,這位民國時期稱雄上海灘的黑社會老大,雖然結交三教九流無數,但他也頗會抓住機會,利用各種手段去接近、認識、籠絡、禮遇文化名流。

杜月笙和章士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章士釗辭去東北大學的教職南下去了上海,沒有人聘他做教授。

章士釗早年留學英國,學習非常出色,主修政治和法律,兼修邏輯,「邏輯」這兩個字就是章士釗的翻譯。

他就在上海掛牌做律師生意非常冷清,但是章先生才多欲也多,很會享受,常常入不敷出。

這個時候杜月笙施以援手,聘他為私人律師,每個月給他開1000塊錢,一時間律師事務所的生意十分紅火,迅速擴張,每月收取過萬。

大家對他投靠杜月笙有所非議,章士釗自己說:「我現在就是吃流氓飯的」。

這個細節裡面的「義」,耐人尋味。

民國時期上海

杜月笙和章太炎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名震一時的革命家、滿腹經綸的國學大師與學界泰鬥,晚年居住在蘇州講學,弟子眾多,聲望極高,按理說,他和杜月笙這樣的人物沒有交集,但是讓人頗為詫異的是,他們後來成為了相見恨晚的知己。

事情的起因是,章太炎的侄子居住在上海誤解,辛辛苦苦攢下一點錢,買了一塊地皮造了一座房子,但是住了兩年後,就有人上門說這塊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三天兩頭上門鬧事,搞得侄子好不心煩,最後哭哭啼啼去蘇州找叔叔章太炎幫忙。

章太炎雖然名頭很響,但是鏡花水月,在只認權勢和金錢的上海灘,一點辦法也沒有,他花了不少錢託關係,都沒有結果,後來,有文化人建議他去找找杜月笙。

章太炎本不願意和杜月笙這樣的人接觸,但為了侄子的事,還是硬著頭皮上門,結果杜月笙滿口答應,幫忙辦成此事,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朋友,杜月笙每個月都會給蘇州送去一筆豐厚的茶水錢。

章太炎也投桃報李,為杜月笙改了一個更文雅的名字杜鏞,並且以國學大師的身份為他撰寫了《杜氏家譜》。

有人就此以為章太炎交友不慎,見錢眼開。

其實,作為革命家的章太炎,曾經「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晚年甘願為杜月笙效力,大概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確實落魄貧困,二是杜月笙始終對他懷有虔誠敬畏之心,物質誘惑,真情相交。

杜家祠堂

杜月笙和黃炎培

黃炎培是上海著名的教育家,文化人,和以上兩人不同的是,他是杜月笙的老鄉,早年曾收到杜月笙的拜帖,但是直接拒絕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申報館工作的黃炎培與老闆史量才商量在上海發動抗日捐助,史量才說:我想來想去,有一個能人我們一定要爭取。」

黃炎培說:「誰?」

史量才說:「你的同鄉杜月笙,爭取到杜月笙,我們的事業就成功了一半。」

黃炎培想起當年發生的一幕,有些後悔,但是現在他也無奈,為了抗日,他只好硬著頭皮和史量才一起走進了杜公館。

起初,杜月笙看到黃炎培,有些不高興,但是對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出發,勸他出面領頭資助抗日,他最後還是答應了。

隨後成立的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杜月笙和黃炎培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杜月笙同時擔任籌募會主任委員,在電臺和報紙做宣傳,僅一個月時間,就籌集到救國捐款一百五十餘萬元,募得救國公債七千五百萬元。

他個人還出資購買了一輛裝甲汽車給八路軍,同時應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的要求,向晉北前線的八路軍將士捐贈荷蘭進口的防毒面具一千套……

杜月笙的所作所為,讓黃炎培看到他有愛國之心,交往也更加頻繁。

到了抗戰後期,物價飛漲,加上長期捐款捐物沒有收入,黃炎培不得已到城隍廟擺了一個攤,「鬻字為生」。

杜月笙知道後,悄悄讓手下人買下他兩千大洋的字,卻從不讓他知道。

1949年初,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國民黨特務開始瘋狂迫害進步民主人土,黃炎培上了「黑名單」,而且排第一。

杜月笙從內部得到消息,找到黃炎培說:「黃先生,我安排你暫時避一避。我很感謝你當年促使我走上抗日這條路,否則今天我不知道有多後悔。我現在就像一把夜壺,被蔣丟在一邊了。」

黃炎培說:「你不是夜壺,你應該做一把暖壺,事實上你已經做了不少好事,我相信歷史會記下你做過的一切。」

淞滬會戰前後的杜月笙

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國難期間,杜月笙就參與組織了"上海市抗日救國會」,擔任救國會的常務委員,並捐贈了兩架飛機,供軍隊使用。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二天一早,他就積極奔走,聯合上海各界名流,成立「上海抗敵後援會」,由於抗戰中,杜月笙為十九路軍提供了大量軍需,淞滬抗戰結束時,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曾說:「三十五天的血戰,十九路軍最不能忘記的一個人,就是杜月笙先生。」

1934年11月,杜月笙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開始主持紅十字會的日常工作。

在他擔任中國紅十字會領導之前,已在上海以及國內不少省市的慈善救濟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杜月笙社會影響及經濟實力不斷擴大,開始實施早年講過的「將來我發達了要為窮人做點事」的諾言。

早在1923年,杜月笙針對上海出現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出面組織難民救濟會,1925年又發起組織慈善會,救濟貧苦災民;1927年至1931年的四年間,杜月笙參與了對浙江水災、陝西旱災東北水災、長江水災等災害的賑濟;1931年,全國水災嚴重,杜月笙組織江蘇水災義賑會;

據統計,在「聞人″中。杜月笙捐款賑濟最多。因而被推選為上海慈善團體的理事長,抗戰時期又擔任了中央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0年,廣東、廣西發大水,他趕往廣東、廣西組織賑災,成立水災救濟會,多次在救濟會致辭,號召團結抗災,渡過難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杜月笙才把紅十字會總部從重慶遷回上海。

杜月笙之墓

由於杜月笙抗戰時期具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思想,能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做了對國家、對民族有利的事情,因而成為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團結對象,但杜月笙考慮再三,不想留在上海,也不願跟蔣介石到臺灣,而是到香港生活。

1951年8月16日,杜在香港病故彌留之際對家人說:「把我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

當時由於臺當局阻撓,杜的遺願沒有實現,後其靈柩由親屬及友人運至臺灣,葬於基隆。

杜月笙的一生始終是充滿爭議的,但是他在抗戰中的表現,確實值得肯定。當然,如果你實在認為他是混蛋,但是從他的故事中,有沒有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比較遺憾的一點是,杜月笙作為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上海灘的「聞人」,雖然關於他的傳記很多,但演繹的成分偏多,難得有一部「正傳」,「實事求是的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徐鑄成先生晚年的這本著作做到了這一點,撥開迷霧,重建史詩。

首先,這本傳記的成書時間非常早,它是在1981年間的上海《青年報》上連載,次年出版的,距離當時的年代很近,保證了還原度。

其次,傳記是用普通話寫的,書中的文字非常流暢、睿智,更像是一本哲理小史,比如,他在說明杜月笙的「氣度」時,在幾個小故事之後,說:

這位「聞人」的確無所不能,沒有辦不到的事。那時,他已在這個「社會」裡建立起一套統治網和情報網,而且效率極高。雖然他重江湖「義氣」,但「義氣」施予的程度,則是以權勢衡量、因人而異的。

就像上面的故事中一樣,杜月笙喜歡附庸風雅,但如果對方不是章太炎、黃炎培等這樣的大人物,而是一般的文人,他會用心去結交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再比如,老先生在傳記的結尾寫道:

縱觀杜的一生,從「水果月生」到君臨「十裡洋場」的「第一號聞人」,從販賣鴉片到經營各個行業的「純粹商人」、工商界巨子,歷盧永祥、孫傳芳、張宗昌、蔣介石等幾個時期,經幾十年而不衰不倒,看來,「應順潮流」,是他的成功「要訣」之一。看他最後的幾年,也還在新舊中彷徨掙扎,至少並不是想當舊時代的「忠貞不貳之臣」。

更突出的一點是,傳記中對於民國那個時代氛圍的呈現,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從民國走過來的,帶著特有的筆觸,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了解三國歷史,有人喜歡讀《三國演義》,有人喜歡讀《三國志》,對於後一類的讀者來說,想了解杜月笙這個人,這本《杜月笙正傳》,確實是不錯的「精神食糧」。

相關焦點

  • 縱橫上海灘24年,杜月笙回到上海發現變了天地,只能自嘲「夜壺」
    那個時候沒有人捨得,但是杜月笙很有遠見,他帶頭把自己公司的船全部弄沉了,沉到長江底下,用以阻擋日軍的推進,這也帶動了很多企業效仿。所以杜月笙是對抗日戰爭做了一定的貢獻。至於他到底為何這樣做,自然就是希望日後能洗白身份,重新做人。
  • 民國時期上海最不能惹的黑幫大佬,不是杜月笙,而是他
    在當代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民國時期的黑幫鬥爭,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青幫了,還有青幫的老大杜月笙。而杜月笙很快就在黃金榮的門下將自己做大做強,而後獨立門戶,與張學良及當時的一些大軍閥交好,後期已經有些超出黃金榮的態勢。雖然杜月笙已經是上海黑幫的大亨,但是有一個人卻比杜月笙要危險許多,許多人對他都要「敬而遠之」。他就是杜月笙的對頭,「斧頭幫」王亞樵。
  • 杜月笙晚年不跟隨蔣介石,因為關係差被當「夜壺」?其實另有原因
    為何不是跟隨蔣介石?有人認為他們倆的私人關係不好。杜月笙曾經這樣評價蔣和自己:「蔣介石拿我當夜壺,用過了就塞到床底下。」 杜月笙是流氓,糙話說慣了,但這句話卻被別人拿來當做兩人有嫌隙。 話裡或許有不滿,但這並不能代表有什麼私人恩怨。
  • 杜月笙說:蔣介石拿我當夜壺,不用了就塞到床底下
    杜月笙晚年曾氣憤說:蔣介石拿我當夜壺,用過了就塞到床底下這是句話就是杜月笙對於與蔣介石一生交往的總結。蔣介石雖是入了青幫,可一天也沒有沒把杜月笙當成大哥。蔣入青幫那是不得已的折中方法,在現代人看來他更像是在遊戲中「升級」自己的角色,以便以後更好更快的「殺怪」打裝備來武裝自己。
  • 關於「夜壺」的傳說趣事,特別是第七個事兒最讓人不敢相信!
    2、永樂皇帝的金夜壺永樂皇帝的夜壺是金子做的,而且永樂皇帝不用自己「御用」的金夜壺,他就起夜不暢。那個負責管理夜壺的太監,為了怕冬天的時候,凍著永樂皇帝,特意在金夜壺的外面加了一個棉布套。永樂皇帝的奢侈,由此可見一斑。
  • 狂人李敖:女人是男人的「夜壺」
    「女人是男人的夜壺」——夜壺是什麼?那不是糟賤女人嗎?  轉而又想,不對呀,李敖何許人也?他可是中國出了名的情種啊。有文為證。李敖聽後笑說,他的女友太多,不記得自己流過那麼多眼淚。  至於流過多少淚已不關本文的事,倒是這對好事和美女衝動是李敖的天性。李敖曾說他這一生的「雙龍抱」是抱不平和抱女人,可見,女人在李敖生命中的重要。  女人對於李敖來說那麼重要,勝過生命,又因何說女人是男人的夜壺,根據何在呢?經湘毅小考一番後才恍然大悟。難怪湘毅的頂頭上司出身報業的一屆文人臺長每提李敖便微露輕蔑之色呢。
  • 知識分子決不能墮落為夜壺
    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必備的要素主要有:創造思想、自我性、責任感。  夜壺的功能和結局 現實中,也有另外一類知識分子,他們雖然不像烏託邦主義的知識分子那樣,妄圖全盤掌控並且改變世界,但是他們依附於社會權力,替掌權者發聲,希望用責任換取富貴。
  • 看了杜月笙不為人知的四個側面,才明白,民國最流氓的的人不是他
    杜月笙這個人實在難說,做過的惡事不少,但也並非惡毒到底,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上面,他又拿得準,看得明白,上海三大亨裡,他的境界要高出另外兩人許多,比當漢奸的張嘯林更是高出一大截。1949年,杜月笙想去法國,請求蔣介石給他辦護照。蔣介石說,護照可以辦,先交15萬美元手續費。杜月笙無可奈何,終於明白天下最流氓的原來不是他杜月笙。
  • 杜月笙恩人兒子來投靠,老婆故意扔錢,說:如果撿了,就讓他走人
    萬老太太看了看杜月笙,便說道:"也沒什麼大事,只是你現在有你自己的事業了,如果有合適的機會還是得多照顧一下鄉裡的那些窮苦親戚,我的兒子墨林現在正在做著銅匠的工作,工錢實在是太少了,日子過得苦巴巴的,我來你這,是想看看你能不能給他找個事做做,給你打打下手。"
  • 舊上海真正的大佬,民國大人物看不爽就殺,杜月笙勒令下屬不能惹
    或許說起黃金榮和杜月笙,人們都耳熟能詳,但說起王亞樵,大多人都有幾分陌生,原因在於此人去世太早。但是王亞樵一生雖然短暫,可他所做之事無不驚天動地,其意氣豪情、家國情懷遠勝於杜月笙之流。 王亞樵本是出身於農家,他為了報效祖國曾經顛沛流離,四處參軍,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參與了辛亥革命,是逸仙先生忠實的追隨者。
  • 亂世情緣:杜月笙為冬皇,拿捏情敵夠狠,自家一擲千金夠豪邁
    那時的孟小冬骨子裡雖冷傲,但終究難敵對風花雪月的唯美憧憬,當梅蘭芳許下他會兼祧兩房,不讓孟小冬做小的諾言後,她便挽了梅蘭芳的手,陷入了她一生的情劫之中。然而,現實從一開始就是暗淡的,讓人神傷的。民國十五年、十六年,正是杜月笙梟雄崛起的風雲時刻,開辦黑金洶湧而來的三鑫公司讓他漸成上海灘新一代的幫會龍頭,民國十六年的殘殺投機更是讓他一舉攀上了上海灘的權勢之巔,但遙望遠在京城的孟小冬,他能感受到的卻也只有「紅顏只添他人春,縱使梟雄也枉然」。情緣有時最滄桑!
  • 張學良第一次見杜月笙時,杜月笙送給他三份大禮,讓他感激不盡
    民國時期勢力最為龐大的軍閥就是奉軍了,經過兩次奉直大戰的擴張,張作霖率領的奉軍實際上控制了九省的軍政大權,在張作霖去世之後,張學良繼承了奉軍的軍權,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軍閥。於是就有了張學良跟杜月笙的第一次會見,其實杜月笙也不願意跟王亞樵打交道,當時的王亞樵雖然人不在上海,但是卻策劃了刺殺宋子文這樣的大案,杜月笙提到他都感覺提心弔膽,但既然是「少帥」託付,他就一定要辦好。在第一次相見的時候杜月笙就送給了張學良三份大禮。
  • 李敖狂語:女人是男人的夜壺
    夜壺是什麼?那不是糟賤女人嗎?  轉而又想,不對呀,李敖何許人也?他可是中國出了名的情種啊。有文為證。  王尚勤在新書中把李敖形容成詩意多情的男人,甚至曾為王尚勤流下男兒淚。李敖聽後笑說,他的女友太多,不記得自己流過那麼多眼淚。
  • 杜月笙生前不願去臺灣,但他死後逃脫不了宿命安葬在臺灣
    1949年3月,蔣介石將杜月笙請到南京,告訴他:「上海看來是難以守住的了,杜先生應有所準備,必要時攜家小去臺灣,協助黨國共圖復興大業。」杜月笙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只是模稜兩可地回答:「我是準備放棄上海以後的退步了。」
  • 杜月笙60大壽時,蔣介石送了一塊牌匾,上面的字讓人尷尬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後由章太炎建議,改名鏞,號月笙,江蘇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的一員。1902年,杜月笙進入時為青幫上海龍頭的黃金榮公館,負責經營法租界的賭場「公興俱樂部」。
  • 杜月笙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捨得,他怒吼:這是救你們命
    上海三大亨,黑幫第一人 提及民國時期的上海三大亨,若論聲望最高和實力最強,當以杜月笙為先。 他不僅出入黑白兩道,遊刃於軍界與政界,更是將觸角伸向金融、工業、新聞報業、教育等多領域,在商界中也有著大作為,所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主席亦是曾經評價過杜月笙:有本事,沒脾氣,是為上等人。
  • 黎元洪下野後,杜月笙如何招待他的?黎元洪臨走留下這三樣東西
    導語:杜月笙作為上海有名的「流氓大亨」之一,他的一生絕對不輸黃金榮,張嘯林等人。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局勢有些混亂,大多是幫派之爭,喊打喊殺。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下,杜月笙不僅混出了頭,還讓自己在上海灘黑白通吃,他的情商可不是蓋的。哪怕到了後期解放,黃金榮幾次被政府進行「教育」甚至掃大街,杜月笙依然可以獨善其身。
  • 杜月笙臨死前要把欠條燒掉,家人不捨得,他說:我是在救你們的命
    按序排在 "悟" 字輩,也許當初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當時隨手收的一個人,最後會成長為整個上海灘的霸主,而對杜月笙而言,從此就真正邁進了幫派的大門。 陳世昌再怎樣說,地位其實也不高,對杜月笙而言還算不上是一步登天,但對他而言,重要的並不是陳世昌這個人,而是他的人際關係,所謂交易往來,人情世故,這關係二字不管到哪裡也都是吃香的。而杜月笙很明白這一點,儘管他還年輕,卻已經有了自己的心性和謀略。
  • 杜月笙最後一年,幾位高人算準他的死期,他的反應讓親朋感慨萬千
    縱橫江湖幾十年,杜月笙的口風很嚴,一直遵守著「人前休說人短,人後莫道人非」的江湖規矩,但在最後的日子裡,他害怕冷清,渴望找人說話,說他幾十年來的輝煌與磨難。頗讓人感慨的是,杜月笙最後的傾訴對象不是杜門中人,而是一位望重一時的法學權威。此人名叫呂光,外國留學生,法學博士,年紀小杜月笙二十歲,跟杜維藩是乾親家。
  • 民國杜月笙62歲娶孟小冬為妻:一年後去世,臨終遺言太現實!
    圖為一組民國時期的上海灘老大杜月笙和梨園冬皇孟小冬的悽美愛情故事,眾所周知孟小冬原本乃是民國戲曲宗師梅蘭芳的妻子,但是後來卻被二房福芝芳掃地出門。離婚後的孟小冬受盡折磨悽楚,幸得有杜月笙不離不棄的守護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