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石油大學坐落於我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黑龍江省大慶市,伴隨著我國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近一甲子的時光裡,東北石油大學始終肩負振興祖國石油事業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重任,一批又一批的時代英才在這裡成長,也給這所學校帶來了「石油工程師的搖籃」的美譽。
艱苦創業,大學誕生(1959-1966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破敗攤子。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基本靠國外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全國需要原油1000多萬噸,缺口一半以上,連街上的公共汽車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氣包甚至木炭。
想要使社會主義建設大踏步向前,要使年輕的共和國儘快強盛起來,就不能沒有強大的石油工業。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老一輩石油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在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了黑色油流。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大慶油田」這個源於石油、取自國慶的名字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
大慶油田的發現,點亮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希望之火,松遼平原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為了滿足我國石油工業建設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在油田建一所培養高級石油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
1960年5月,經石油部批准學校開始籌建。北京石油學院40餘名教師和一整套後勤、醫務人員奔赴松遼平原,成為了東北石油學院建校的首批師資管理力量。
1961年9月7日,時任院黨委書記楊繼清在學院食堂宣布「開學」,成為「石油會戰」的四大成果之一。學院首批教師160餘人,首批職工440餘人,教師大多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哈工大等名牌大學,也不乏留蘇歸來的師資。
1963年東北石油學院招生海報
東北石油學院,共和國第一所坐落在油田上的高等院校,以振興祖國石油工業時不我待之姿,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正式開學了。全體師生發揚大慶精神,用「揀糧、種地、幹打壘」的創業精神,形成了「三寶」和「九風」,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與油田緊密結合方式,為我國的特大油田——大慶油田和祖國的石油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從創建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短短幾年裡,學院先後設置了4個教學系,開辦了6個專業,建起了21個實驗室,並為國家培養了1049名畢業生,使學院成為培養石油技術人才的搖籃。
十年動亂,曲折前進(1966-1976年)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運動來勢兇猛,對我國包括教育戰線在內的各項事業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東北石油學院也遭到了十分嚴重的摧殘。
運動初期,學院廣大師生員工根據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五·一六通知》精神,結合學習文件和「兩報一刊」社論,參加了當時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文化戰線上所謂的「大批判」。隨著運動的開展,矛頭轉入對當時院領導的「揭發批判」,一大批革命幹部和教授相繼被視作「牛鬼蛇神」、「黑幫」,遭到迫害和摧殘。
文革時期東北石油學院--東方紅
在運動繼續發展的形勢下,由於強調「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在「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極「左」思潮煽動下,學院各級黨政工團組織相繼受到衝擊,處於癱瘓狀態。
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政變」破產,「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客觀上宣告破產,人們開始對「左」傾路線在一定範圍內進行糾正。東北石油學院的工作也由此出現了轉機。在此前後,學校黨委的工作開始恢復。
1975年7月10日,黑龍江省革委會龍革發文件批覆大慶革委會「關於改革東北石油學院的請示報告」,正式把東北石油學院改名為大慶石油學院,由大慶黨委和大慶革命委員會直接領導,成為油田的廠辦大學。從此開始「學朝農,邁大步」。
「文化大革命」對這座經過6年,走上穩定軌道,又被攪亂了10年的年輕的學院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初具特色 朝氣蓬勃 (1976-2000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院黨委緊跟黨中央,組織全院師生員工,密切聯繫學院的實際,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戰略決策,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傾錯誤,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以教學和科研為主的軌道上來。
全國恢復高考,大慶石油學院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中,學校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1978年,學校被教育部列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
1984年,為了穩定教師隊伍,吸引高層次人才,保證學院長期穩定的發展,學院決定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建立分院。1988年,大慶石油學院秦皇島分院正式掛牌。1999年大慶石油學院正式在秦皇島分院成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1985年以來,隨著中央改革開放方針的深入發展,高等學院的改革也逐步向前,學院在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的鼓舞下,改革也逐步深入。從1985年開始,學院改變以前一學年的二學期制度,實行一學年中分三個學期制。其目的是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對集中,既便於加強理論教學,又便於保證實踐教學環節。
從85級開始,學院開使試行有指導的學分制計劃,在「三個面向」方針指導下,按照「拓寬專業、打好基礎、加強實踐、提高能力」的精神,反覆修訂了本科學分制教學計劃,實行導師制。
學校漸漸地步入了持續、穩定、長足發展的軌道,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良好態勢。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學校形成了 「一體兩翼」 的教學思想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嚴謹、樸實、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和「艱苦創業、嚴謹治學」的校訓。大慶石油學院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時代英才,被譽為「石油工程師的搖籃」。
跨越發展 振翅騰飛 (2000-至今)
世紀之交,大慶石油學院經歷了一次重大歷史轉折——體制劃轉。2000 年2月,大慶石油學院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轉為中央和省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
在嚴峻的挑戰面前,學校黨委果斷做出了向大慶整體搬遷的重大決策,全校師生以「創業、科學、奉獻」的遷建精神,形成了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以石油石化學科專業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積澱了深厚堅實的發展底蘊,成為學校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2002年,大慶石油學院一次性完成從安達市搬遷到大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工作。之後大慶藝術學校併入該校,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2010年,學校的「更名申請」以得票第一的佳績,順利通過了全國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評審,正式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
搬遷後的東北石油大學,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質量立校,特色創優」的辦學理念。學校繼續堅持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嚴謹務實、報效祖國」的優秀人才;發揮優勢,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東北石油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國石油工業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學院還積極發展合作辦學,2003年,大慶石油學院與哈爾濱華瑞實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2010年,「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華瑞學院」。
截至目前,東北石油大學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多學科協調發展。學校有64個本科專業,23個高職專業。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試點專業,19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群,6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
辦學五十多年來,學校培養各類人才近16萬人,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省內高校前列。湧現出了以傅成玉、王玉普、胡文瑞、沈殿成、何樹山、劉合、段慧玲、高金森等為代表的許多優秀企業家、院士專家、黨政領導傑出校友和一大批嚴謹務實、無私奉獻、投身基層、報效祖國的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優秀人才。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路走來,東北石油大學始終秉承著「艱苦創業,嚴謹治學」的校訓,用大慶精神育人,培養跨世紀人才,並堅持向建設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石油石化學科專業優勢突出、辦學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