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最難過的不是選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而是攤上了一群處不來的室友,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因為一個室友,卻愛上了一座圖書館,說的就是這種無奈和心酸。
在大學,不是每一個室友都值得成為你的朋友,有些人,真正的是撕不了逼,也交不了心,更做不了知己,真的就只能註定互不打擾。
有些室友天生註定「八字不合」
很多人都這樣困惑過:跟室友處不來怎麼辦?跟室友三觀不合怎麼辦?如果用老一輩的萬金油答法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讓一下,還是能做朋友的。
但很少有人正面接受一個事實:隨機分配來的室友,本來就可能三觀不合、八字不合,註定是無法成為朋友的,很多人跟室友鬧矛盾的時候,首先會想到自己有沒有做錯,那是最好的,如果你吐槽一番之後,發現奇葩的是自己,那就尷尬了。
大學的同學,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按學號或者姓氏或者其他奇奇怪怪的「規則」分配到一個宿舍裡,就像在大街上抓幾個路人放在一個房間裡,可能一拍即合,也可能話不投機。
比壞室友更可怕的是「爛好人」
有不少學生就是這樣,自己明明忙得焦頭爛額了,別人一叫還是立馬去幫忙,明明自己都捉襟見肘,還非要主動掏腰包去幫助別人,事後又陷入到無限的自責和後悔中,有些自己不情願的請求,想要拒絕,卻又害怕室友關係惡化便作罷。
這就是典型的「爛好人,又叫做討好型人格,這種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即溫順又舒服,卻不懂得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過於關注他人的感受而委屈了自己。
在大學,比遇到一個壞室友更可怕的是你自己心甘情願做一個「爛好人」,用吃虧來維繫愛情略顯可悲,用一味地忍讓來維持的友誼,也同樣可悲,善良沒有底線,這個世界就失去了原則,你無條件的付出,別人就會覺得理所應當。
不做室友可能還是好朋友
都說大學的宿舍關係是學生頭痛的十大問題之首,可是如果脫離開每天共同生活的摩擦,其實很多人都很聊得來,關鍵是人和人之間的生活習慣差距太大了,但是又別無選擇。
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性格不同背景的幾個人,住在了一起,有些人,可以笑笑假裝沒事,而有些人,翻了臉就是四年,等到畢業之後,回頭想想,其實不過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情。
如果不是做了室友,估計還能做好朋友,但是終有一天不是室友了,那麼你們還能不能重新認識對方?就像是剛開學的第一天?
在大學,有些人確實是不適合做知己,最好的狀態就是井水不犯河水,這種互不打擾的好處就在於,你不用每天都要斟酌著在宿舍說的每一句話,也不用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走自己喜歡的路,畢竟,也不是非要成為朋友的,好朋友,不一定就在宿舍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