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江南地區來說,梅雨季可以說是一年中的「大事情」。儘管人們熟悉它,但仍不免有很多疑問:梅雨是怎樣形成的,入梅對多雨的江南意味著什麼,駭人聽聞的暴力梅與枯梅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是如何對梅雨進行監測預報的,人們應如何防範梅雨可能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從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入手,為大家詳解梅雨。
名字:梅雨與黴雨
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階段性推進的獨特產物,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氣候現象,是中國季風性降水中最為顯著的雨季。
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現在我國江淮流域到韓國、日本列島一帶。此時,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由於長時間時雨時晴高溫高溼風弱天氣,使得家中器物容易發黴,民間亦稱為「黴雨」。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梅雨季節氣候特點表現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時數少、高溼多雲以及風力較小。
主導:冷氣團與暖氣團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北邊緣冷暖空氣交匯的對流活動活躍區,由於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流域到淮河以南區域勢均力敵、此消彼長,展開了4-5周的進退「拉鋸戰」,形成在空間上呈現出由西南西——東北東走向緯向分布的雨帶。
氣象大百科上將溫度、溼度等物理性質不同的冷暖空氣交匯(冷氣團、暖氣團)的交界面稱之為鋒面,冷空氣為主為冷鋒,暖空氣主導為暖鋒。梅雨具有鋒面降水的性質,梅雨鋒具有很強的暖溼梯度,同時具有水汽輻合。
東亞梅雨鋒面的西段在江淮流域,主要特點是溫差小、斜壓性弱、多為對流雲;梅雨鋒面東段伸展到日本列島,溫差大、斜壓性強、多為層狀雲。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中尺度對流系統活躍,由此維持了梅雨季節的連續性降水。由於相對穩定少動,「梅雨鋒」在專業術語上稱為「準靜止鋒」。
寡:暴力梅與枯梅
時間尺度上可分為整體的梅雨季節、區域的梅雨期和梅雨天氣過程,利用氣象要素(降水量、氣溫等)、大氣環流及其特徵量(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等)資料對梅雨發生、中斷、結束以及梅雨期強度、梅雨發生區域等實況進行梅雨監測診斷、分析服務等工作。由此確定梅雨入/出梅日期、梅雨量、梅雨強度等諸多綜合參數。
在風調雨順的歲月裡,梅雨季節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梅雨季節時間長度40天,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夏至」「小暑」節氣內。
1951年以來,歷史上入梅最早的日期為5月25日(分別為1995年、2016年),入梅最晚的日期為6月26日(2005年)。出梅最早的為6月23日(1988年),出梅最晚三年分別為1993年(8月4日)、1998年(8月3日)和1954年(8月2日)。梅雨季節時間最短的為13天(1988年),最長的三年分別為1954年(59天)、1998年(58天)和1993年(54天)。
梅雨量最少的三年分別是1958年(135毫米)、2009年(139毫米)和1978年(152毫米),最多的三年分別是1954年(789毫米)、2016年(662毫米)和1998年(596毫米)。綜合分析發現,梅雨強度最強的三年分別為1954年(強度指數2.7)、1996年(1.7)和1998年(1.3),出現了傳說中的「暴力梅」。
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遊流域的「暴力梅」舉世聞名,已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雨不停地下,1954年長江流域有76%以上區域出現過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安徽安慶262毫米,出現百年罕見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漢口8月18日長江最高水位29.73米,比歷年最高水位(1931年)高出1.45米。持續強降水引發的特大洪水導致江河堤防與湖泊圩垸嚴重潰決、引發大面積內澇,丘陵山地發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據統計,長江流域大洪水導致3萬多人死亡,緊急轉移人口1300多萬,糧食減產近百億公斤。
1998年梅雨帶長期維持在沿江一線,共出現16次暴雨過程。湖北黃石(360毫米)、安徽宿松(317毫米)等多地日雨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長江幹流不少地段最高水位超過1954年,7月4日長江幹流監利(37.09米)、九江(22.22米)洪峰水位均超過此前歷史最高水位,長江流域出現當年第一次洪峰。持續降雨導致直接經濟損失超1500億元。1998年長江中下遊出現二度梅,雨量駭人。
與雨水多的豐梅年份不同,江淮流域也時有梅雨量少的枯梅年份出現,如1958年(135毫米)、2009年(139毫米)、1978年(152毫米)、2005(179毫米)、1985年(187毫米)和1963年(194毫米),對應的梅雨強度指數分別為-1.8、-1.3、-1.4、-1.1、-1.0和-0.7。歷史上枯梅年份在行政區或部分區域往往出現「空梅」現象,與盛夏高溫氣候效應疊加,極易出現伏旱。有些年份江淮流域還會出現旱澇急轉或澇旱反轉的現象。2011年春季長江中下遊地區平均降水量2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多,發生了近60年來最嚴重的氣象乾旱。進入6月,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暴力梅」影響,連續4輪暴雨強降水天氣過程使得旱澇完成快速、劇烈轉換,這種現象實屬罕見。
監測:老標準與新指標
梅雨研究和梅雨業務與季風問題一樣源遠流長,是氣候學與天氣學中永恆的主題,富有傳奇色彩,隨著氣象事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逐步走向新的時代,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活力,也經歷著變化和各種衝突與爭論。
長期以來一直依據長江中下遊5站(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漢口) 逐日降水量資料來開展監測預報。
但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長江中下遊梅雨呈現得不清晰了,以至於提出非典型梅雨的理念,學術界關於梅雨的討論一直就未停止過。20世紀60年代大氣物理研究所陶詩言院士認為:從我國長江流域6-7月「 梅雨季節」的論述奠定了梅雨監測指標改進的基礎。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在2012年梅雨討論會上強調:5個站的指標有一定的歷史,有一定的作用,也存在發展改進的必要,因此需要重新制定梅雨指標。
隨著2017年正式頒布《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GB/T 33671-2017),在中國氣象局系統以及水利部、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等得到推廣應用,由此梅雨研究翻開了新的篇章。
預報:數值預報與民間諺語
梅雨預測是實踐不可繞越的重要工作。由於梅雨具有複雜性、多樣性、非對稱性和重要性等多重個性,地域差異大,具有明顯年代際和年際變化特徵。梅雨季節時間尺度跨度從周到次季節尺度,成為天氣學與氣候學交界面銜接處的重要天氣氣候現象。因此,梅雨強度受東亞夏季風活動、大氣外強迫因素(ENSO、北極海冰、高原積雪、下墊面過程)與大氣內動力過程的綜合影響。
根據影響梅雨的不同因子,綜合數值預報模式輸出產品、大氣環流系統的特徵、氣象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央氣象臺需要預測預報梅雨的強度和「個性」,預知其為「暴力梅」「羞澀梅」還是「經典梅」,為國家和地方防汛抗旱提供科學支撐和決策服務。
民間預報梅雨的諺語有許多,如「臘月裡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行得春風,必有夏雨」,這句諺語意思是春季偏東風盛行,則夏季梅雨量也會多。
應對:要除溼也要排澇
梅雨季節總是溼漉漉的,連空氣都是溼熱的,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事項。
一是對健康的影響。股癬、手足癬、痱子等皮膚病高發,女性黴菌性陰道炎等婦科疾病高發,鬱悶、煩躁、高血壓等疾病多發,關節酸痛、腰肌勞損、風溼類疾病頻發,胃腸道腹瀉患者猛增。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衛生,做好除溼工作,定期開窗通風,室內相對溼度最好保持在50%—60%。
二是對農業的影響。梅雨的到來,正值水稻田間用水高峰期,充沛的梅雨為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水源,同時對柑橘的夏秋生長也提供充足的水分。不利之處在於:強降水易帶來雨澇,持續的寡照陰雨,致使田間陰溼,田間作物水發旺長,水稻葉色偏淡,易感病等,澇災嚴重時甚至造成農作物絕收。
三是對城市的影響。三峽工程的建成提高了長江防洪能力,其庫容提供的調蓄能力能使下遊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由於梅雨季節持續時間長、強降水頻發,同時氣候變暖導致「城市雨島效應」加劇,雨季城市看海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要切實推行海綿城市和適應型城市建設先進經驗,加強城市內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綜合能力。
梅雨季降水與汛期中國其他區域的降水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梅雨制約著汛期中國夏季季風降水的氣候格局,梅雨研究是氣象關注的永恆主題。未來,梅雨還會經受極端強降水頻發與氣候變化的挑戰,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問題的研究,將我國臺灣梅雨問題、韓國梅雨問題和日本列島梅雨問題等一併納入「一帶一路」東亞大梅雨框架。氣象工作者必將攜手,共享新的梅雨科技成果,共同譜寫新時代梅雨新篇章。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