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河畔移來「七十二連營」

2020-12-24 新京報

  編者按

  「山西多少縣,大興多少營。」一句在京南大興區流傳已久的民間說法,在當地的地圖上仍然可以得到驚人的印證,這些以「營」命名的村莊密集分布在大興區東南部,以採育為中心,沿鳳河兩岸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排列,其中很多便直接以山西縣名命名。它們是明初自山西向北京移民在這一帶所留下的歷史地理基因。不過,在當地,也像在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那次影響深遠的移民,最終也濃縮成了一個「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世代相傳。更多的歷史信息卻早已風流雲散,很少得到必要的關注和梳理。

  為此,「北京地理」推出「鳳河移民考」系列報導,選取村莊個案,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從地名、方言、家譜、族群、祭祀、飲食、民俗、口頭傳說、地方戲曲、舊物遺存等角度,儘可能地搜剔蛛絲馬跡,尋析根脈、梳解源流。無論如何,這種根脈和源流一定隱秘地連接在過往、現在與未來之間,哪怕這種聯繫看上去不過細如髮絲。

  大槐樹移民散落鳳河兩岸

  「採育,官方記錄在冊的歷史,今年整一千個年頭了。」參與《採育鎮志》編寫的當地退休教師範雲龍說。這說的是「採育在遼開泰元年稱為『採魏院』」,「開泰元年」正是1012年。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採魏院置屬上林苑,更名「採魏裡」。但在當時,除採魏裡以外,鳳河沿岸其他地方還是一片河灘「沙漠地」(《宸垣識略》),人煙稀少。而元代關於「採魏裡」的記述,也只有一個名稱。直到明初,遠方的移民來到鳳河兩岸,這片土地開始變得生動起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鈞科在《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一書中介紹,元末明初,社會動蕩使北京地區人口大量減少,地曠人稀。為充實北京地區的人口,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增強抗禦敗退漠北的蒙古勢力捲土重來的實力,明初便開始有計劃地從地少人稠的山西、山東等地向北京地區大量移民,每次移民動輒萬戶。

  永樂初年,在採魏裡舊地設置蕃育署,仍屬上林苑;同時,在其周邊「移山東、西民填之,有恆產,無恆賦,但已三畜(鵝、鴨、雞)為賦,計營五十八」,由此形成一批「營」為名的移民村落。尹鈞科稱,《宸垣識略》中的這一記述不僅涉及明初移民被安置的確切地點,而且也透露了明初安置移民的措施信息,特別是「計營五十八」,明確記載了這次在採育地區安置山西、山東移民所形成的新居民點數量(其中以山西移民居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蕃育署更名為採育營,「採育」一名由此延續至今。

  在採育一帶鳳河兩岸,則一直有以「三橋、四門、五臺、八廟、七十二連營」來形容這一地區的五大名勝。三橋分別是「北大橋、西大橋、南大橋」;而採育周圍過去高高建起的土圍牆上開出的「東、西、南、北」門則是「四門」;「七十二連營」有「鐵壁固守,外寇難侵」之意,是指以採育為中心西北起解州營,東南到鳳河營,沿鳳河全長二十華裡的一批村落(「七十二」形容其多,並非實指)。

  範雲龍介紹,七十二連營範圍涉及今天的採育、長子營和青雲店三個鎮。作為明初大移民的一部分,這些村名就是傳說中的「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在鳳河兩岸散落的基因。

  黃沙崗子飛來的「鳳凰」

  鳳河,流經大興區的一條重要河流。一個傳說是,當年南海子東南是一片黃沙崗子,寸草不生。有一隻鳳凰飛呀飛,飛不動了,墜落下來,出現了一條形如鳳凰的河流,人們叫它鳳河。鳳凰灑落的血跡也化作了一條小河,從南海子一直通向鳳河,成為鳳河的源頭,那就是團河。由於有了團河,南海子東南的黃沙崗子慢慢長出了芳草、樹木,還引來了無數飛禽猛獸。鳳河流域在明清兩代屬於大興縣和東安縣(今廊坊市安次區)。範雲龍介紹,長子營、朱莊、採育、大皮營、鳳河營等數十村,清乾隆年間由東安縣劃歸大興縣管轄。

  採育鎮人大辦公室主任袁紹恆覺得,雖然覺得現在的鳳河「沒有什麼看頭,也不是很寬,但是大興很重要的一條河流」,因為歷史上的永定河經常搖擺不定,一旦發大水,就會影響到鳳河兩岸的採育地區。在沁水營村民張譽的印象裡:「58年前吧,永定河上遊沒有修官廳水庫、三家店攔河閘的時候,我們下邊這一帶經常發水。」五十多年前的鳳河,河道雖然已經萎縮,但是還能夠遙想祖先當年遷徙過來時的影子,「河水非常清,河底的小魚看得清清亮亮的」。

  如今,村莊依然生長在鳳河兩岸,但鳳河已經變化很多。鳳河原發源於團河地區,1950年對鳳河上段河道進行了清淤,鳳河從此才有了固定的河床。1955年自南紅門至通縣馬駒橋段挖通,將鳳河上遊水導入涼水河,稱為新鳳河。鳳河則改源於南大紅門分水閘,在鳳河營出境進入廊坊。採育距離河北特別近,袁紹恆覺得,「當年如果不是慈禧覺得風水不好,修京津鐵路不走南海子公園,所以鐵路從豐臺繞了,要不然,我們採育肯定要比廊坊還要熱鬧」。

  唯一的古槐還活著

  「三橋、四門、五臺、八廟、七十二連營」,這樣描述的採育,範雲龍只見過採育周圍高高建起的土圍牆上開出的四門,那還是解放初期的事情:「南門到北門有五裡地,是個很小的城,但我也是看過晨鐘暮鼓的人啊。」

  範雲龍介紹,採育鎮內原來有條著名的胡同,名曰「韃子胡同」,被南大街橫穿分為東、西兩段。其中西韃子胡同自清初起就曾設守御、守備或者都司駐守。乾隆年間起,設採育巡檢司,駐軍多時曾達180餘人。年老退役人員攜眷屬及他們的後裔多居住在東、西韃子胡同。因此,胡同內住戶曾多為旗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採育地區,房屋倒塌數千間,之後政府在原胡同舊址上重新規劃建設,「韃子胡同」不復存在。

  另外,範雲龍聽老輩人說,採育鎮南門外的「觀音廟」、南門裡的「娘娘廟」、東門外的「藥王廟」、東門裡的「文廟」、北門外的「真武廟」、北門裡的「關帝廟」、西門外的「灶君廟」、西門裡的「天齊廟」總稱「八廟」,到解放前後大多已經坍塌,「我上學的採育中學,當時就是石佛寺和關帝廟合起來用的,『文革』期間全部都拆了。」

  採育地區原本有很多老槐樹,現在只在下長子營的村路中間還保留下一棵。在京、冀、魯、豫等很多地方,有一個傳統習慣,人們把槐樹視為一種吉祥樹,把它栽種在庭院裡、大門前、十字路口或寺廟裡。

  當地至今流傳有「折槐枝」的說法:移民們動身時,不願離開,紛紛拽住槐樹,仿佛是拉住親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移民官員和押解的差人開始驅趕,拔出刀劍砍斷人們拽著的槐樹枝。將要踏上長路的人們,拿著槐樹枝,大槐樹漸漸望不到了,只有手裡的槐樹枝,成了心中古大槐樹的象徵。

  對家鄉的感情,對親人的眷戀,都傾注在這小小的樹枝上了。把它珍藏起來,帶在身邊。想起故鄉,想起親人,就悄悄拿出來看看,把這些槐樹枝小心翼翼帶到新遷住的地方,栽種在新居的庭院裡、大門外和道路旁。沁水營村民張賀才說:「有的人還燒上香,獻上供品,朝槐樹叩拜。家裡有什麼難事或災難也面對槐樹,祈求祖先保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沿襲下來,後來逐漸演由祭祖變成了拜神。」

  解放前,採育地區有很多老槐樹,其中四五百年的槐樹也不少,但是大多毀於「文革」中。長子營鎮宣傳部田老師仔細繞著這棵唯一的古槐看了又看:「原來這樹早就掏空了,但還是活的。」

  ■ 鄉土記憶

  從明初被動移民到現代主動遷徙

  ●範雲龍,退休教師,參與編寫《採育鎮志》

  採育地區在鳳河兩岸,這裡的土地不是大家認為的種西瓜的沙地,採育的土地是「兩合地」,比沙土重,比泥土輕。早時候採育的小米很有名,說的是「採育的小米,馬橋的棒子」。小米產量不高,主要是為了要它的秸稈好餵養騾馬。

  上世紀70年代,採育一帶種植了一段時間的水稻,大概只有十年左右,後來因為河道汙染,地下水位下降,又不弄了。70年代末從團河農場學習怎麼種植葡萄,這個路子比較對,採育的地特別適合種植葡萄。

  現在採育的範圍縮小了,一部分現在劃為採育經濟開發區,是市屬開發區,外來務工人員也多,他們也算是遷徙吧,但這是主動遷徙,和我們老祖先的被動移民不同。

  老的採育鎮早就不存在了,採育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壞嚴重,是北京的重災區。採育鎮後來重建,現在是一片嶄新的現代城鎮,鎮屬的13個村子已經全部拆遷,現在鎮政府所在地的幾十棟新房都是回遷房,最近大興區政府要求這13個村子都撰寫自己的村志,這可怎麼撰寫啊,太多有價值的歷史內容早就消失了,而且消失了好幾次。

  ■ 專家說法

  北京郊區村落的形成和移民關係很大

  ●尹鈞科,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北京郊區村落的形成和移民文化有很大關係。為了保衛大明江山,明王朝在全國各地設立許多衛所,屯駐重兵。尤其北部邊疆,衛所林立,兵多將強,或出兵北徵,或據險防守,戰事不斷,耗餉巨額。明太祖所說,「養兵而不病農者,莫若屯田。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明代大興屯田之風。採育附近的遷徙,就是民屯。另外還有軍屯。

  當時也有遷富戶實北京。明朝永樂中所選富民徙北京者,有三千戶,「充宛平、大興二縣廂長,附籍京師,仍應本籍徭役。」這些富戶大都居住在北京城關廂。宣德十年九月,「免德勝關富戶原籍戶丁徭役,時翟原奏,本關富戶王禮保等一千四百五十七戶,俱系各布政司府、州、縣取來填實京師,歲久貧乏,乞免原籍戶下徭役供給。」由於這些富戶負擔很重,日子久了也出現逃跑的情況。

  還有遷徙流民或罪囚於北京。例如永樂十五年三月,「刑部、都察院移文諸司:除十惡、強盜監候審決,其雜犯死罪及流、徒以下,悉縱還家營路費,赴北京輸役贖罪。」上述流民或罪囚徙到北京地區後,便在所耕種的土地上安家落戶,形成新村,今天大興的留民營,就是明初所遷徙留民在這裡屯種形成的村莊。因為「流民」不雅,所以改為「留民」。懷疑昌平的北流村、大東流村也是與此有關。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曹燕 本版攝影(除署名外)/實習生 楊奉焓

相關焦點

  • 明朝大移民與京南七十二連營
    在以採育鎮(採育的葡萄貌似很有名)為中心的鳳河兩岸,更有「三橋、四門、五臺、八廟、七十二連營」之說。「三橋」指的是採育有北大橋、西大橋和南大橋;明清時期採育周圍有土圍牆,圍牆的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即是「四門」;採育西南約四華裡處的陳臺、李臺、鐵臺、馮臺和賈臺五個自然村,並稱「五臺」;當年採育鎮各門內外均建有廟宇,南門外是「觀音廟」、門裡「娘娘廟」,東門外「藥王廟」、門裡「文廟」,北門外有「真武廟」、門裡有「關帝廟」,加上西門外的「灶君廟」和門裡的「天齊廟」,就是所謂的「八廟」;而「七十二連營
  • 大興新鳳河變身「天然氧吧」
    原標題:大興新鳳河變身「天然氧吧」   本報訊(記者 陳強 通訊員 杜曉婧)家住新鳳河邊的王鵬飛,退休後的一大愛好就是遛彎兒。之前,他喜歡朝東走,這兩天,他決定往西瞧瞧,「從前的『蚊子河』,現在竟然風景如畫,成了『天然氧吧』!」他忍不住給近日完工的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點讚。
  • 龍河鳳河治汙須加力(來信調查)
    本報記者 劉 毅 趙 兵攝影報導 2016年5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北省反饋督察情況,點名指出:「廊坊市鳳河西支、龍河等河道多次出現汙水下洩,引發下遊群眾集體上訪。」今年6月,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對河北開展「回頭看」發現,龍河、鳳河治理存在整改措施落實不完全到位、整改銷號把關不嚴問題。
  • 攜手連營,未來連贏——黑馬連營三期上海參訪之旅
    (上海盛視天橙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嵩)陳嵩大師兄為到場的黑馬連營同學分享了自己創業七年的經驗和收穫。所以,我們不斷的通過學生畫像和內容測寫來用智能化的手段偵測你的水平,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體系。乂學教育的智適應系統,通過教育測量學和認知判斷,給每個學生完全與眾不同的個性化路徑的推薦,讓每個小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愉悅。過去,一個孩子如果初一、初二都不及格,到了初三我們會讓他留級,但是這樣也不會有什麼結果。
  • 遼寧大連旅順鳳河上突飄大面積死魚
    遼寧大連旅順鳳河上突飄大面積死魚2012-07-10 14: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半島晨報        昨日一早,旅順口區鳳河上漂浮著成片白花花的死魚,面對成千上萬條死魚,數十人跳到河裡打撈,「最多撈了幾百斤,還有些人大老遠開著車來」,有附近居民反映。&nbsp&nbsp&nbsp&nbsp昨日11時許,記者趕到旅順口區鳳河鐵山街道轄區河段,此時正是退潮時間,寬度在50米左右的鳳河深不過膝,此時河面上依舊漂浮著成片白花花的死魚,有的成片貼在河岸邊。
  • 廊坊市積極推進龍河鳳河水環境治理(反饋)
    10月16日,本報讀者來信版刊登《龍河鳳河治汙須加力》報導後,河北廊坊市委、市政府致函本報,感謝對廊坊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報導,並迅速制定強有力的整改舉措,加快推進龍河、鳳河及相關支渠的汙染治理,全力解決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 大連旅順口區開展「關愛自然 保護鳳河」志願服務
    為了響應中央文明辦「關愛山川河流志願服務活動的通知」精神,進一步提升社會生態文明水平,今年以來,鐵山街道黨委決定在全街廣泛開展「關愛自然、保護鳳河」志願服務行動。讓勤勞智慧的鐵山人民成為保護鳳河忠誠的義務志願者。
  • 昔日「臭水溝」變身生態廊道,新鳳河變化咋這麼大?
    治理新鳳河,截汙治汙率先啟動,此後幾年,流域內新建3座汙水處理站,並新改建22.75公裡汙水管線,將汙水直排入河徹底掐斷。56公裡長的幹支流河道內,沉積數年的淤泥,也實現清淤。「北方的河,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補水。」北控水務下屬北京北華中清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新鳳河的治理,這幾年,公司技術經營部副總經理牛奕娜一直奔波在新鳳河治理現場。
  • 遼寧旅順鳳河臭氣燻天整六載 汙了井水 毀了魚塘
    坐在塘邊釣魚,燻得人受不了,於是就沒人來了。我們只好拆掉魚塘,沒辦法,實在養不下去了。&nbsp」「一死就是上萬條,全是小魚苗,現在沒法投苗了——投一次、死一次。&nbsp」  ——養魚戶劉洪均  遼寧旅順開發區鐵山街道大興村有499戶人家,約1500人,一條鳳河從村子裡流過。過去,鳳河清澈,村民在河畔打井,井水非常甘甜。
  • 【PPP項目案例】北京市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PPP項目案例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市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快來看看吧!項目位於大興區界新鳳河流域範圍內,涉及黃村鎮、西紅門鎮、舊宮鎮、瀛海鎮共 4 個建制鎮,流域內共包括支幹流共 23 條河道。建設內容包括汙水治理工程、截汙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河道治理及綠化工程、智慧水務工程、水系連通工程、景觀提升工程、健康綠道工程、海綿城市及生態緩衝系統工程以及景觀帶升級工程。
  • 北京大興新鳳河從昔日臭水溝變身打卡地
    2017年3月,北控水務承接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PPP項目,全面負責新鳳河項目,投融資、設計、建設及運營。通過初雨調蓄及處理、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河口功能性溼地基本實現全流域面源汙染控制。針對以再生水為補給水的北方河道,通過「水-岸-底」系統化生境構建全面恢復河道水生態及生物多樣性。
  •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說起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朋友都能想起那些經典戰役,就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特別是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相當嚴重,經過這一戰蜀國修養了五年才少緩過來。
  • 人工造霧猶如仙境 經開區鳳河公園引進霧森系統
    (原標題:人工造霧猶如「仙境」 經開區鳳河公園引進霧森系統)
  • 群山凝翠一湖清,七十二泉匯大明
    金代建立的名泉碑,鐫刻了濟南七十二個泉名。所謂「七十二」,不過是個泛指數,言其之多。其實濟南的泉遠比這要多,目前僅市區就有泉水百餘處,如再加上郊區的就更多了。眾多的泉水大體分別出露於四個地方,人們名之為四大泉群,它們略呈U字形,自東迤西而分布,即:五龍潭泉群、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
  • 【吳-陸遜】 火燒連營七百裡
    在遊戲中,陸遜的自帶戰法【火燒連營】兼具單點爆發與群體法術傷害,威力驚人,是少數能僅憑一人之人支撐起全隊輸出的存在。搭配陣容時,使用帶有灼燒效果的戰法可以最快最大地發揮陸遜的威力。在屬性上,典型謀略武將,統率和速度不俗,在三圍上沒有弱點。在兵種適性上,只有弓兵S、槍兵A,就他本身的核心輸出地位來說,暴力弓足夠了。
  • 人工造霧猶如「仙境」 鄭州經開區鳳河公園引進霧森系統
    中原網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賽華 經開時報 李洪永 楊勇 文/圖)「以前的鳳河東街人煙稀少,配套設施相對落後,如今道路寬了整潔了,綠化景觀到處都是,又修建了一個鳳河公園
  • 大俠甘風池遺世——七十二神拿(連載五)
    七十二神拿動作說明(37-45式)(接上期28-36式)三十七、纏絲絞腿接上勢。乙趁勢前倒,用左腿伸至甲左腿後,貼住甲腿外部。四十二、下把塭摔甲急將乙兩手分開,用兩手抓緊乙兩手腕(圖71);同時,左腳插入乙左腳部位,急速右後轉身用臀部抵住乙小腹,並將左手移落抱住乙後腰;右手仍抓緊乙左手並將乙身抱起(圖72)。要點:①乙左手插進甲兩臂之前,先稍屈肘,解掉甲抱拿之勢。
  • 大師的七十二堂寫作課來支招兒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家長們也是想盡辦法把孩子的起跑線往前移一點兒,再移一點兒,於是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然而孩子不僅學起來十分吃力,更是難以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難道寫作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枯燥的文字堆砌嗎?寫作帶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麼?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確實沒有因為寫作發愁過,然而當我現在工作後,想以寫作為副業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寫得文章空洞乏味,條理不清;不僅如此,我在工作上提交一份報告都被老闆批評,因為沒能站在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且報告內容邏輯有很大的漏洞。
  • 《七十二層奇樓》收官 來方特體驗明星同款樂園
    由湖南衛視攜手盛唐時空製作、南派三叔擔任總編劇的原創文化探秘節目《七十二層奇樓》近日溫情收官。牡丹亭、齊民要術、西遊記、楚漢之爭…《七十二層奇樓》將傳統文化融入娛樂綜藝,為觀眾帶去了別開生面的中國文化之旅。方特旅遊區作為《七十二層奇樓》的指定主題樂園,第九期「真假西遊記」和第十期「楚漢之爭」均在方特拍攝,古色古香的園區令人印象深刻,為這場綜藝文化之旅增色不少。
  • 七十二把擒拿技法之「青龍獻爪」與「小鬼推磨」
    太祖拳七十二把擒拿是太祖拳體系裡,實戰性強、形式多樣的一套擒拿功法。本文將對七十二把擒拿中「青龍獻爪」與「小鬼推磨」這兩招進行介紹,詳細描述和解釋每個招式的同時,重點講解這兩招之間的聯繫和變化,希望既能展現出太祖拳七十二把擒拿的精妙之處,又能展現出其變化多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