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揭秘生物鐘的諾獎得主羅斯巴什:夏令時損害人類健康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新冠疫情下,虛擬會議成為跨國交流的主要形式。因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每次在和海外頂尖科學家們進行網絡連線專訪時,小編們總是時不時地思考一件事:歐美人的夏令時是不是要結束了?和他們的時差是不是又要變了?

被繁複多時區時差焦慮到的小編。圖|GIPHY

科學家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夏令時。例如,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生物鐘揭秘者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就在WLF的獨家專訪中直截了當地說:「生物鐘破壞了人體的晝夜節律,有害健康,應該取消!」

01

夏令時是怎麼產生的

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創造出了「夏令時」這個想法。

是的。就是這個100美元上的男子!圖|Gwloans

它的對應英文是「Daylight saving time」,很容易看出它的最初的創意來源:充分利用日照時間。具體來說,夏天的白天更長,而通過將時鐘前移一個小時,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尚好的日光進行活動,而不是直接開燈,將能源浪費在照明上。到了秋季,再把時鐘調回。

2020年3月8日星期日凌晨2點整,幾乎美國所有的州的時鐘都會失去一個小時,自動轉為凌晨3點。圖|nypost

當時,富蘭克林是美國駐巴黎的大使,因此在1784年給《巴黎日報》寫了一封詼諧的信,快樂地為自己的「大發現」而鼓掌:太陽一升起就能提供光亮,所以切勿浪費它的好光亮。

那我豈不是很棒棒!圖|Tenor

即便如此,夏令時(DST)這種形式直到一個多世紀後才正式開始實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了節約燃料,在1916年5月制定了夏令時;在1918年,美國採用了夏令時。

以2020為例,今年美國的夏令時開始於3月8日凌晨2點,將結束於11月1日凌晨2點。

全體在美人士注意!11月1日,如果你是電子表,哦,那繼續睡吧!但是如果你是模擬時鐘使用者!記得爬起來調回一小時哦!圖|fishersisland

02

關於夏令時的大爭論

但是關於夏令時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猶他州立大學經濟學家威廉·舒格哈特二世(William F. Shughart II)博士指出,如果按照平均每小時的工資計算,簡單的來來回回扭動時鐘的行為,讓美國人損失了17億美元的機會成本。

嚶嚶。17億美元的機會成本的大損失。圖|Tenor

因為這些用來扭轉時鐘、手錶和其他所有時間相關設備的十來分鐘本來可以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拉長白天的時間就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在下班後購物,這就增加了零售業的銷售額。而根據《國家地理》在2013年的統計,經濟為王的時代,經濟一直在實施夏令時的政治策略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零售業:了不起的夏令時。圖|Giphy

在美國把夏令時制度標準化以後的50多年間,夏令時經歷了一次延長。因為許多的行業都是夏令時的支持者。比方說,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數據報告,在高爾夫行業,多實施一個月夏令時就增加了2至4億美元的產值。

03

羅斯巴什:夏令時根本沒有存在必要

儘管經濟亂糟糟吵成一團,然而人生在世,健康總是第一位的。因此,WLF在與主麥可·羅斯巴什的專訪中提問:「從健康角度考慮,人類是否需要夏令時?」

保持健康,保持快樂。圖|Giphy

羅斯巴什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不需要。夏令時並不是一個好主意。我認為應該取消這個規定。」

WLF與羅斯巴什教授專訪截圖。

隨後,羅斯巴什教授展開解釋說:「首先,一年兩次調整本身對人類的晝夜節律就有破壞性。其次,採用夏令時這種模式,會讓夜間的光照過於充足,但是早上的光照卻不足。這樣也有違自然規律。」

而當小編問起「取消夏令時」這個想法在現實中可行性大不大時,羅斯巴什教授哈哈大笑說:「當然可以做到。因為你只說服社會大眾,這件事對他們的健康是有益的,就可以取消了。」

羅斯巴什教授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發言。圖|WLF獨家

04

吃吃睡睡中也有大科學

每天,你起床、吃飯、工作、社交、娛樂,接著你開始犯困,躺床上準備著第二天起床,日復一日地重複著這個操作。

犯困也要堅持工作!耶!圖|Pinterest

事實上,每一個你所見過的動物、植物都在做著完全相同的事情。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著這種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理變化,即晝夜節律。

植物也有晝夜節律哦!植物的晝夜節律是指有規律的、大約二十四小時循環出現的生長和活動階段。圖|lifeofplant

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完全的黑夜中,我們的身體也遵守著這種節律。這種神奇的生物鐘機制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種無法打破的24小時制身體節奏! 圖|Giphy

羅斯巴什教授教授與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楊(Michael Young),通過對果蠅的研究揭示了這個看似普通,但是存在於每個生物體的時鐘機制的奧秘,因此共同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重磅預告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即將在10月底召開,屆時將重磅推出「大腦的律動 —— 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峰會」。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麥可·楊(Michael Young)和楊雄裡院士均已確認參加。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2018年05月04日 10:55:00來源:新華網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5月2日,諾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等7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正式領取到永久居留身份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國綠卡」。此前,獲得「中國綠卡」的知名外國人士還包括CBA球星馬布裡、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核物理專家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等。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就已經建立起三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引進了四位諾獎得主。該校更是計劃開設「諾貝爾班」,為學生配備包括諾爾貝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在內的世界一流導師。「引進諾獎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爭奪戰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把人才爭奪戰的戰火燒向了國外。」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3位美國人揭秘生命的「生物鐘」,獲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隨後,他們發現了這種機制的其他蛋白質組分,揭示了細胞內自我保持的生物鐘的控制機制。我們現在認識到,生物鐘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中,以相同的機制起作用。 內在生物鐘的精巧,使我們的節律適應不同的階段。生物鐘調節著關鍵的餵養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功能。
  • 諾獎揭曉 果蠅助獲獎科學家揭人體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選擇果蠅作為典型生物體進行研究,他們分離出了一種控制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他們揭示了這個基因編碼一種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夜間在細胞中積聚、白天就會減少。隨後,他們確定了參與生物鐘運行的其他蛋白質組件,並揭示了細胞內部管理生物鐘運行的機制。我們現在認識到,生物鐘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多細胞生物體的細胞中也有著同樣的原理。
  • 諾獎得主見證 | 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正式發布
    本屆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三位諾獎得主的見證下。京領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參與論壇的還有哈佛劍橋講席教授、百餘位北上廣深等知名國際學校校長等嘉賓,這已經是京領連續第三年發布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榜單,受到國際化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校長和管理者、學生和家長的廣泛關注。
  • 獨家|黃有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網易研究局NO.619作者|黃有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今天(10月14日)傍晚,剛剛公布了2019年經濟學的諾獎得主根據諾獎委員會的信息,這三位學者也顯然有重要貢獻。不過,我對他們的研究沒有專業認識。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他們的貢獻。有編者問我,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以我所知道,這肯定是楊小凱。他於2004年7月7日因為肺癌去世時,只有55歲。但他創建的分析分工與專業化的新框架,已經有重大貢獻。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外媒報導,歐盟議會3月26日投票決定,從2021年起廢除冬令時和夏令時制度。這意味著,歐盟國家將告別冬夏一個小時的時間轉換。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再不用每年兩次調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則表示從未體會到這一小時差異的影響。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此外,在 3 月 17 日的一篇《自然 · 醫學》(Nature Medicine)文章指出,新冠病毒與其他病毒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其刺突蛋白與人類的 ACE 2 強大的結合能力,那麼如果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產物的話,應當是按照目前人類掌握的知識確定改造方向,然而,新冠病毒的實際結構表明不是這個情形。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內景(大圖)和外景(小圖),諾獎晚宴在此舉行。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
  • 俠客島:六位諾獎得主同臺談中國,都講了什麼?
    讀新聞系時學到一句道理,「Names Make News」,起碼在這個維度上,論壇嘉賓讓人幾乎無從下手。 這次聽會,索性來了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主題。一天六位諾獎得主,在只容得下數十人的小會議室,每人半小時,到點鈴響,換下一位。哪怕神往已久的阿馬蒂亞·森,也要顫顫巍巍走下臺去當觀眾。 一天信息量很大,但幾乎每個人都談了中國。
  • 冬令時or夏令時 時差大拼盤?
    根據健康保險公司DAK的最新調查,大約四分之一(26%)的受訪者表示,每年兩次的時間變更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身體健康或心理健康問題, 78%的德國人認為時間變來變去根本就是多餘的。    事實上,改變敏感人群的時間作息會擾亂人體生物鐘,這可以導致在適應期間的身體疲勞、睡眠障礙和情緒低落。
  • 諾獎得主:這種物質將成為能源革命核心
    圖為日本科學家吉野彰。新華社/法新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導 日本媒體報導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旭化成名譽研究院吉野彰當地時間12月8日上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發表紀念演講。吉野彰介紹了作為獲獎理由的鋰電池開發經過和未來。他指出,人類正迎來解決環境問題的能源革命時代,並表示「鋰電池將成為核心」。
  •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做客清華海外名師講堂  清華新聞網11月14日電 11月6日晚,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教授受聘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儀式暨主題演講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他首先回顧了人類照明光源的發展歷史,然後對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歷程以及他個人在此過程中的主要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後,天野浩教授就發光二極體光源的未來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做出了展望。  演講結束後,天野浩回答了參會師生提出的問題。  聘請儀式和主題演講由電子系教授羅毅主持。
  •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啥我還是不推薦你吃褪黑素?
    原標題: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節律在根本上控制了所有生物的晝夜生理周期,使之和太陽得以同步,並調節了包括體溫激素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過程————別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就告訴我這是不是說我失眠有救了?
  •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9月11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在四川大學作講座。楊樹攝(視覺四川)     在四川大學□本報記者李寰  作為海科會的重頭戲之一,對話權威——四川大學專場,迎來了諾獎得主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
  • 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教授受聘四川師範大學榮譽教授並做學術講座
    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教授作學術講座10月29日晚,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RobertC.Merton)教授受聘四川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儀式及羅伯特·C·默頓教授學術講座在成龍校區龍湖劇場隆重舉行邀請諾獎得主走進師大,是學校在新的發展時期堅持不懈繁榮和發展學術文化、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方略之一。此次邀請默頓教授來校講學並聘請默頓教授作為學校榮譽教授,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希望默頓教授今後能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更多幫助和指導。
  • 中國推行夏令時的意義在哪裡?為何僅6年就取消?
    同時,由於夏天天亮得早,天黑得晚,所以將時鐘調快一個小時有利於敦促人們早睡早起,形成規律的作息,從而保持身體健康。我國推行夏令時的另外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國家想要通過此舉,呼籲國民自覺節約資源,不要形成資源浪費的惡習。於是,1986年,國家正式出臺相關政策,在全國推行夏令時。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