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指用筆、板刷、刀、墨、顏料等工具或材料,在紙、紡織物、木板、牆壁等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繪畫不像跑步、唱歌那麼簡單,它是一項需要協調多種能力的綜合性、創造性活動。
每一個寶寶都是天生的藝術家,0-3歲的嬰幼兒對顏色、色彩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在寶寶繪畫能力的啟蒙前,我們著重培養並鍛鍊寶寶的這五種能力!
握筆能力指的是寶寶握持書寫工具的能力,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動作,而是上百塊肌肉與上百條神經協調的結果,並不是寶寶出生後就會的。
一開始的時候,嬰兒只能用整個手掌來抓握蠟筆,但還不能利用軀幹的關節來控制筆,直到通過幾個月的爬行、俯臥、翻身等鍛鍊到臂肌,在15個月左右時,才能開始做有限的動作來帶動筆,然後一步步,從肩到肘,再到手腕、手指。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幼兒最開始用筆畫出的是點或短線,然後進化到各種角度不同的直線與弧線,再接著從不閉合的環線過度到閉合的圓。而在時間上來進行劃分,幼兒持筆繪畫一般從1歲多開始,前面為準備期;1歲多到3歲是孩子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聯繫階段,常被稱為「塗鴉期」,大人幾乎看不出孩子畫的內容與形象的關係。
在繪畫時,孩子的眼睛需要根據畫筆的移動而移動,這需要視覺廣度與速度的配合。在寶寶1歲前,這兩者發展很慢,孩子看東西經常會「脫靶」,甚至拿著兩塊積木對敲都很難實現。
隨著爬行、走路這類移動經驗的增加,1歲後的孩子逐步形成立體視,能追蹤運動的物體,並開始把來自兩眼的有一定視差的視覺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深度感。這樣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就有了突破,基本不會存在想畫點卻在紙上點空了。
1歲半以後,隨著日常喝水、吃飯、玩玩具等大量精細動作的鍛鍊,孩子的視動統合能力得到重大發展,塗鴉時不太會出現深淺不一、忽斷忽續的線條了。2歲後,孩子發展出腦-眼-軀體協調能力,這種運用大腦加工視覺信息,並引導軀體運動的能力,能讓孩子更流暢地進行連續的往返運動,畫出重疊或複合的線條與圓。
繪畫創作的動力,來自人對美的感知。美是一種觸動,花朵很漂亮讓孩子觸動了,媽媽的擁抱很溫馨讓孩子觸動了......孩子拿起筆來畫,一定是想要保留這種觸動或傳遞這種觸動。在孩子還不能自如地畫出這些「觸動」前,孩子首先得打開自己的五感與心,接受這些美的觸動。只有被觸動,孩子的腦海裡才會冒出意向。因為意向會隨著時間淡忘,才讓孩子產生畫出這些意向的想法,好比我們用相機把美的一刻拍照留存一樣。
在孩子3歲前,給孩子越豐富的美的觸動,孩子的審美感受力就會越強。當孩子的心智善於發現美,他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創作欲望,而不是空洞地等被人告訴自己可以畫什麼,或刻意模仿別人的畫。
表徵,是認知心理學中的概念,指將現實世界中的事物以另一種較為抽象或符號化的形式來代表的歷程。繪畫,就是孩子對現實世界的表徵。
3歲前,孩子受思維水平所限,孩子只能用簡單的線條來再現輪廓極其簡單的事物,例如用圓圈代表蘋果,他只能觀察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例如蘋果和香蕉是獨立的、分開的,2歲多的孩子能在圓圈(蘋果)旁邊畫一個不規則形狀(香蕉),以表示兩者是分開的。但孩子還未開始關注物體內部的空間關係,更無法用標準幾何圖形來模擬事物的固定狀態,例如媽媽的臉從正面看和從側面看,形狀是不一樣的;媽媽走近或走遠,臉的大小也在變化,那如何才能用一個固定的形狀或大小來表示呢,這是本階段孩子困惑的地方。
所以3歲前,孩子的思維水平決定了他的繪畫表徵能力,孩子只能畫出這個事物是一個閉合的圖形或是一個不閉合的圖形,因為這是他唯一可以確定的地方。
正是因為孩子的觀察、理解與表徵和成人不一樣,他們畫的畫才不那麼好理解,這就需要一個「翻譯過程」——只有當孩子對畫作進行說明,大人才能理解他畫的是什麼。孩子從無意識塗鴉進化到有意識塗鴉往往在2歲多的時候,這時候可以多多向孩子提問,讓孩子用語言為自己畫的形象賦予意義。
例如,向孩子提問「這是什麼?」,或者概括孩子說的話「啊,原來這個圈圈是媽媽,這個圈圈是寶寶,我們兩個挨在一起」。孩子聽了會想學習更多的名詞、動詞等,從而更自如地為自己的畫加以解釋,讓媽媽或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畫作。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會促使孩子畫出更多事物、場景。
由此可見,孩子想要畫出一幅畫,需要有所感、有所觸,需要手指熟練地使用繪畫工具,需要腦中有豐富的意向,還需要正確表徵事物內外的空間關係,才能邊想邊操縱肢體,在平面上畫出形象,然後向別人介紹自己畫的形象。
在貝格爾國際託育中心,託育老師們依照《貝氏發展學程》中的「美術創作」領域搭配適性教學發展活動五大領域中任一或多項領域,鍛鍊寶寶美感,把握寶寶繪畫啟蒙期,讓寶寶成為一位美和藝術的探索者、創作者和欣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