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敲掉癌細胞19069個基因,發現大量免疫逃逸基因,它們之間...

2020-12-13 奇點網

我們都知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追殺的方式有很多。

但這個很多究竟是多少呢?

今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Jason Moffat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研究論文給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答案[1]。

至少有182種

研究人員藉助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分別敲掉了6種癌細胞系的19069個蛋白編碼基因,在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s)的選擇壓力下,最終找到了182個與癌細胞的免疫逃逸相關的基因。

難怪大部分癌症患者對免疫治療都沒有反應。

這項研究得到的數據不僅讓我們對癌細胞的免疫逃逸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還發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免疫逃逸基因相互作用(先賣個關子,後文講)。

論文首頁截圖

隨著越來越多的免疫治療藥物獲批,這種治療方法正在成為癌症治療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正因為這種常態化,人們對免疫治療的關注度也在逐漸下降。

不過學界對免疫治療的熱情依舊,因為還有很多患者不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也就是說腫瘤還有很多免疫逃逸手段等著科學家去發現,去攻克。

雖然已經有一些圍繞患者的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2-4],但是這些研究僅限於檢測經常發生的基因變異。當然,也有一些基於CRISPR技術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5-7],不過這些工作也缺乏從基因型到表型對免疫逃逸展開系統地研究。

為了在小鼠癌症細胞系中構建一個全基因組表型篩選平臺,以系統識別與癌症內在免疫逃逸相關的基因,Moffat和他的同事們先搭建了一個針對19069個蛋白編碼基因的CRISPR基因編輯體系。

隨後用這套基因編輯系統處理6個癌細胞系,得到的細胞與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混合,在不同的時間點取樣測序,以確定哪些基因與癌細胞的免疫逃逸相關

實驗流程

經過對數據的初步分析,Moffat團隊發現:在6個不同的細胞系中,至少有2000個基因影響了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效果

這其中有一些是之前已經被科學家發現的老朋友了,例如B2m、Jak1、Jak2、Ifngr1、Ifngr2等基因。

不同細胞系的篩選結果

為了驗證這些基因確實與免疫調節有關,研究人員對這2000多個基因做了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發現它們集中在抗原呈遞、Jak-Stat信號和幹擾素通路的基因,參與介導了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的抵抗力;而集中在壞死、p38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號和NF-κβ通路的基因則介導了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敏感性

當然了,還有一些之前在調節免疫細胞殺傷力方面未受重視的通路,例如涉及一氧化氮的產生和線粒體代謝的基因,介導了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抵抗力;而糖基磷脂醯肌醇(GPI)錨代謝、胞內體運輸、轉錄調控和自噬相關的基因,則介導了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的敏感性。

總的來說,這些基因富集的信號通路都與免疫調節有很好的相關性

富集的結果

要想找到合適的藥物靶點,還需要尋找那些在各個細胞系中都能穩定發揮同種作用的基因。於是Moffat和他的同事決定進一步縮小包圍圈。

他們將至少在3個及以上細胞系中存在免疫逃逸相關作用的182個基因挑了出來,定義為「腫瘤內在核心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逃逸基因」。

接下來,他們使用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的數據,將上述182個基因與已確定的抗腫瘤T細胞反應標誌物相關聯。最終他們發現這182個基因與IFNγ反應和先天性抗PD-1抵抗等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那究竟是哪些基因影響了癌細胞對IFNγ的反應呢?

深入分析發現影響最大的是Fitm2基因,以及參與到自噬通路的基因(例如:Atg3、Atg5、Atg7、Atg10、Atg12和Atg14)。

與IFNγ敏感性相關的基因

Fitm2的出現讓研究人員大感意外,因為這個基因是小鼠脂肪組織儲存脂肪所必需的[8],但此前並未發現它與IFNγ之間存在任何瓜葛。

為了驗證Fitm2調節免疫的作用,研究人員在幾個癌細胞系中敲除了Fitm2基因,結果沒有Fitm2基因之後,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變得敏感了,換句話說,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對缺失Fitm2基因的癌細胞殺傷力更強

而且,與Fitm2基因正常的癌細胞相比,在IFNγ處理後,Fitm2基因缺失的癌細胞死的更多,這種差距肉眼可見。不過在加入抗IFNγ抗體之後,Fitm2基因缺失的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對Fitm2基因缺失癌細胞的強大殺傷能力,是通過IFNγ介導的。

IFNγ對Fitm2正常(左)和缺失(右)癌細胞的殺傷力

深入研究發現,原來Fitm2是內質網膜穩態的調節器,Fitm2缺失的癌細胞,在IFNγ暴露期間容易受到氧化性蛋白毒性和脂質毒性應激損傷,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

反過來講,Fitm2基因的存在,實則幫助癌細胞實現了免疫逃逸

不過神奇的是,如果自噬通路的相關基因與Fitm2一起發生突變的話,這個癌細胞就對IFNγ介導的細胞毒性有了特別有抵抗力

為什麼說它神奇呢?因為自噬通路的相關基因與Fitm2一樣,只要單獨突變就讓癌細胞變得對IFNγ賊敏感。

自噬通路的相關基因與Fitm2的相互作用

由於自噬對腫瘤的生長非常重要,因此自噬也正在成為抗腫瘤治療的有吸引力的目標。試想,如果一名接受抗自噬治療的患者腫瘤中恰好攜帶Fitm2突變,那這種治療豈不是在幫助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的打擊,加速患者病情的惡化?!

這個結果凸顯了基因相互作用對腫瘤免疫逃逸的影響,也讓我們見識到了腫瘤免疫逃逸的複雜性。

在單獨研究自噬相關基因的時候,Moffat團隊再次發現了這種奇怪的相互作用。

他們首先發現一個意外的現象:自噬相關基因突變和Fitm2突變同時出現雖然能讓癌細胞對IFNγ有抵抗力,但是在面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時,這種抵抗又消失了

研究人員推測,自噬對癌細胞免疫逃逸的影響可能還依賴於其他細胞因子。果不其然,自噬相關基因的背後還有TNF。用抗TNF抗體對自噬相關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進行預處理,可消除此類癌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敏感性。

TNF對自噬基因Atg12正常(左)和缺失(右兩列)癌細胞的殺傷力

隨後,研究人員用自噬抑制劑autophinib和TNF聯合處理91種人類細胞系,發現在41種細胞中,autophinib和TNF表現出協同殺傷作用

然而,在研究自噬相關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時,奇怪的相互作用又出現了:Atg12與Atg5和Atg16l1之間具有強烈的反向表型

啥意思呢?

就是說,上面三個基因獨立突變的話,都會變得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和TNF敏感;但是如果Atg12與Atg5同時突變,或者Atg12與Atg16l1同時突變,就會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和TNF表現出強烈的抵抗。

「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一點,」Moffat說[9]。「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遺傳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治療的效果。

基於Moffat團隊的研究成果,本奇點糕感覺我們對癌症免疫逃逸的認知還非常有限,這個複雜領域還有很多未知等著科學家去探索。

不過,Moffat和他的同事仍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隨著對癌細胞中基因相互作用理解的加深,在未來根據腫瘤的DNA數據預測哪種類型的治療最有效,是有可能實現的。

編輯神叨叨

GIST領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是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發展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在過去的三個月裡,奇點團隊也試圖從更高的視野俯瞰GIST領域發展的全景,為大家精心打造了一份GIST全景課程:《GIST學術前沿8講》。

8講課程涵蓋了GIST治療的最新進展,深度解析了不同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系統梳理了GIST領域全球範圍內的重要研究,讓您在100分鐘內洞悉GIST前沿學術進展。

[5].Manguso R T, Pope H W, Zimmer M D, et al. In vivo CRISPR screening identifies Ptpn2 as a cancer immunotherapy target[J]. Nature, 2017, 547(7664): 413-418.

[6].Pan D, Kobayashi A, Jiang P, et al. A major chromatin regulator determines resistance of tumor cells to T cell–mediated killing[J]. Science, 2018, 359(6377): 770-775.

[7].Patel S J, Sanjana N E, Kishton R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ssential gen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J]. Nature, 2017, 548(7669): 537-542.

[8].Miranda D A, Kim J H, Nguyen L N, et al. Fat storage-induc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is required for normal fat storage in adipose tissue[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4, 289(14): 9560-9572.

[9].https://www.utoronto.ca/news/u-t-researchers-identify-genes-enable-cancer-evade-immune-system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腫瘤與免疫系統之間的戰爭真是超複雜

相關焦點

  • Nat Cancer:揭示癌細胞如何產生PD-L1實現免疫逃逸!
    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科學家的最新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 Cancer雜誌上,揭示了這一機制的關鍵部分。這些發現可能提供新的靶點,可能進一步改善目前癌症免疫治療的效果。近10年前,美國FDA批准了一種名為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的新型藥物中的第一種藥物。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人類只要一直存活著就一定會有患上癌症的可能,這是因為癌細胞源於我們體內正常細胞的變異,活得越久那麼變異越多,那些逃過免疫系統檢查的「漏網之魚」聚集起來最終就會發展成癌症。但是我們似乎好像沒聽說過動物也會得癌症。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2018年11月18日/生物谷BIOON/---比較任何兩個人的DNA,你會發現他們的遺傳密碼中的數百萬個位點存在著不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分享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破譯這種自然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健康的能力至關重要。
  •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20:08:49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Kvan Birsoy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內功能基因組學揭示了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 為什麼免疫系統不能有效檢測癌細胞?我們有必要了解癌細胞逃逸機制
    據了解,一般健康人每天都會產生3000至6000個癌細胞,體內的防禦系統NK細胞會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剿滅它們。跟一般健康人相比,癌症患者體內的NK 細胞活性均明顯降低。因此增加其數量,增強其活性以直接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恢復體內原有的入侵防禦功能。
  • ...適應「免疫治療」患者 蘇州科學家研究癌細胞基因突變獲國家資助
    高山與他的團隊致力於癌細胞基因突變研究,拯救那些不適應「免疫治療」的20%癌症患者。 事實上,高山的「免疫治療」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的研究成果已登上《美國科學學院報》《美國國家科學評論》等頂級期刊,並已申請7項國內國際專利。「我們的工作就是從癌細胞成千上萬的基因突變中,找出那些能驅動正常細胞發生癌變,促使腫瘤發生、發展和惡化的關鍵突變基因。」高山說,他在英國牛津大學醫學腫瘤學專業攻讀完博士後,多年來,一直從事此類研究。
  • 科學家發現是免疫系統中多個基因在「作怪」
    科學家發現是免疫系統中多個基因在「作怪」  Emma Chou • 2020-06-10 09:25:56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將合成基因線路編程的溶瘤腺病毒應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提高了溶瘤病毒治療的特異性,實現了免疫效應子的可控和局部表達,有望成為多種癌症的治療策略。通過對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致病力較弱的病毒進行基因改造製成特殊的溶瘤病毒,利用靶細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缺陷從而選擇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在其內大量複製並最終摧毀腫瘤細胞。同時它還能激發免疫反應,吸引更多免疫細胞來繼續殺死殘餘癌細胞。
  • . | 具有溶酶體逃逸能力的基因遞送工具
    基因的有效遞送對研究和臨床都有重要作用。根據核酸帶高密度負電的特性,人們開發了陽離子多聚媒介來有效地壓縮核酸並幫助核酸遞送到相應的靶標細胞中。目前應用較廣的是一個叫質子海綿的工具,它可以有效地實現溶酶體逃逸並且進一步對靶標基因進行沉默。但是也因為它的電荷密度太強,導致其造成的細胞毒性較強,很難用於臨床的治療。
  • 狡猾的癌細胞,是如何給自己披上「隱形外衣」的?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注意到,細胞會像秋天的落葉那樣「優雅地自我了結」。它們死得很有規律,似乎是按照編好的「程序」進行的,該過程也被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癌症是眾病之王,在與癌細胞的長期鬥智鬥勇中,人類逐漸看清了這個「敵人」的狡猾之處。癌細胞可以通過高表達程序性死亡配體1 (PD-L1),來結合免疫T細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 (PD-1)受體,導致T細胞減少增殖或失去活性,從而失去識別和打擊腫瘤細胞的能力。藉此,癌細胞躲過了免疫攻擊,肆無忌憚地瘋長。近年來,免疫療法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巨變。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因此,潘氏細胞是針對腸道腫瘤的基於免疫的新細胞靶標。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通訊生物學》上。DOI:10.1038 / s42003-020-0989-y2020.6.17癌細胞對半乳糖不耐受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普通癌細胞中的一個弱點:糖缺乏彈性。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美國太保守,中國太激進?
    2018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他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一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一石激起千層浪。
  • 科學家發現 52 個與智力相關的基因,但這不等於了解「聰明」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關於智能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一個歐美科學家聯合團隊周一發表聲明,他們已經從近80000名受試者樣本中識別出了52個與智力相關的基因。但這些基因並不決定智力水平。,它們的綜合影響力極其微小,並表示預計相關基因還有上千個,仍然有待發現。
  • Nature:基因調控新機制
    信使RNA(mRNA)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翻譯過程所用的分子模板。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巴塞隆納基因組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三維結構分析揭示了調控蛋白識別mRNA的分子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九月七日的Nature雜誌上。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人們理解雄性和雌性生物之間的差異性基因調控。
  • 重慶科學家新成果:去掉吸血基因 讓蚊子愛上糖水
    去掉吸血基因蚊子愛上糖水西南大學科學家找到蚊子愛吸血的元兇本已會說話的3歲孩子,只因被蚊子叮了個包,8年後大腦萎縮,變得不會說話。好消息來了,西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蚊子的吸血欲望是由體內一種基因控制的,去掉這種基因,蚊子的口味就會大變,不再愛喝血,而是改喝糖水;即使喝了血,也會消化不良。蚊子吸血關鍵基因:miR-1174「蚊子吸血和micro-RNA-1174(miR-1174)基因的調控密切相關。」11月14日,剛從美國深造回國的劉仕平接受了重慶晚報記者採訪。
  • 研究表明:造成禿頭的基因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IT之家8月12日消息 根據GeneOnline的報導,科學家為研究人類癌症起源與治療方法不遺餘力,他們竭力尋找癌症的生物標記,希望可提升免疫療法的成效。最近他們發現令人類脫髮的基因,或可協助免疫細胞更準確標靶腫瘤,令天然免疫療法的成效大幅提升。
  • 科學家揭秘:人類基因是肢體再生的關鍵
    201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詹姆斯·戈德溫(James Godwin)可能揭開了肢體再生的部分謎團,他發現巨噬細胞(macrophages)能夠阻止蠑螈身體疤痕組織逐漸積聚,巨噬細胞存在於包括人類的其他動物體內,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們的功能是停止傳染和導致炎症,它是身體部分需要修復的一種信號。如果蠑螈體內缺少巨噬細胞,將無法再生它們的肢體,而僅是形成疤痕。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20名癌症患者死亡,但這跟賀建奎不一樣
    最近,又一個關於基因編輯的消息在流傳。2018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他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一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一石激起千層浪。
  • 長崎大學準教授北裏海雄談癌症免疫治療—新聞—科學網
    國立大學法人長崎大學醫齒藥學綜合研究科的北裏海雄準教授,是研究微生物學、免疫學、基因治療及抗病毒、抗癌藥物開發和藥理方面的專家,曾參與日本基因治療的國家工程項目,成功開發出日本首個基因治療用病毒載體。該載體技術已經獲得世界主要國家的專利授權,正在日本實施臨床試驗研究。此外還從事腸道菌群及其產物對癌症免疫反應和調控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
  • Brit J Cancer:發現導致乳腺癌的新基因
    2019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科學家合作開發了一種找出隱藏促癌基因的方法,已經找出了一個可能促進惡性乳腺癌的基因。來自昆士蘭大學(UQ)和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統計學手段(Oncomix)以尋找此前難以找到的促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