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油輪就被炸了,安倍去伊朗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

2021-02-13 了不起我的國

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微胖界軍宅戴表,懶癌強迫症晚期;女軍迷之友(自認),戰忽局臨時工。

最近,在中美貿易衝突下,面對美方揮舞關稅大棒,極限施壓,國內一些「投降派」「崇美派」一遇風浪,就心慌氣短、腳跟發軟、六神無主、嚇破了膽,不得不說《他們吃中國飯跪舔美國的樣子,真醜!》,對於這些無脊椎動物,老蔣也就不多說什麼了,咳咳,小本本都記下了。最近,中東那嘎又開始熱鬧了,安倍遠赴伊朗調停美伊矛盾,中途還發生了一件讓我等瓜眾大吃一「鯨」的事...快快準備好小板凳,大戲馬上開始。

6月12日至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破天荒」到伊朗進行了國事訪問,並且分別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魯哈尼進行了會晤。雙方就「伊核問題」以及美伊之間的緊張局勢,相互交換了意見,安倍也向哈梅內伊轉達了川普的口信。

之所以說它「破天荒」,因為這是自1978年福田赳夫以來,時隔41年頭一次有現任首相訪問伊朗,也是自1979年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以來的第一位。

而就在6月13日,安倍和哈梅內伊會晤的當天,兩艘油輪在阿曼灣遭襲,其中一艘便為日本的「國華勇氣」號。引起媒體大譁。

隨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立刻召開發布會,點名伊朗要對此事負責,並直言「伊朗侮辱日本」。伊朗方面則予以否認,直言此事「可疑」。

那麼問題來了:

日本的油輪到底是不是伊朗炸的?如果是的話,日本這次跳出來,跑去伊朗做美伊調停人,是沒事閒的,自己把臉送上門去給伊朗打嗎?而伊朗呢?如果是他做下的,那這麼幹的意圖何在呢?如果看不上日本,不讓安倍去訪問就行了嘛,何必把人邀請去了,又炸人油輪呢?

局勢錯綜複雜,很多問題都說不清楚,但其實又很容易說清楚,一切的答案都在一個關鍵問題上:

日本,是怎麼成為美伊調停人的?

一、無所作為的調停人

眾所周知,當下正是美伊關係最為劍拔弩張的時刻,上個月美國剛剛做了一項聯合調查,結果顯示,美國51%的成年人認為美伊將爆發戰爭,而在去年6月進行的一項類似的民意調查中,該比例僅為8%。

上個月,美國航母與B-52轟炸機剛在阿拉伯海進行了模擬打擊伊朗的演習。而此前伊朗則不斷威脅,要封鎖荷姆茲海峽。美伊對峙可謂愈演愈烈,大有隨時擦槍走火之勢。歐洲各國外加中俄印,全世界誰勸都不好使,看那架勢,濺個火星子就可能引發戰爭。

這個緊張時刻,歐盟去哪了呢?別忘了,自從去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來,歐盟都是最重要也是最積極的調停人。

去年5月,美國總統川普不顧歐盟反對,毅然決然退出了《伊核協議》,並單方面對伊朗進行了嚴厲的制裁,連在伊朗歐洲企業也慘遭「連坐」。面對如此情景,歐盟一方面宣稱堅守《伊核協議》,安撫伊朗;另一方面持續跟美國溝通,積極爭做美伊之間的調停人。

之所以歐盟要跑出來做個調停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和美伊雙方的關係都不錯,特別是和美國之間;另一方面就是和伊朗無論在地緣和經貿上都聯繫比較緊密,地緣上眾所周知的,一旦伊朗有變,那難民問題歐洲是受不了的;經貿上主要就是石油貿易了。

所以歐盟一直都不希望伊朗問題被引爆的,算得上是鍥而不捨、使盡渾身解數的勸阻美國。但是沒想到,一方面美國搞伊朗的決心太堅定了,另一方面,美歐之間因為貿易戰的問題,也吵的不可開交。再加上歐盟老牌帝國的強硬做派,損起川普來又不太留情面。

所以在美國這邊,歐盟這個調停人算是失敗了。

那在伊朗這邊呢?不好意思,本來伊朗對歐盟還是抱了很高期待的,沒成想歐盟這麼不給力,再加上後來歐盟又指責伊朗情報機構在其領土上策劃實施「政治暗殺」,宣布對伊朗情報機構實施制裁。

結果,在伊朗這邊也不受待見了。

所以結論就是,歐盟這個調停人,在關鍵時刻不好用了。可是,歐盟不好用就能輪到日本嗎?美伊兩國需要這個調停人嗎?

答案是,還真需要!

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朗,雖然嘴上強硬,各自在底線問題上都不願妥協,甚至隔三差五的玩玩嘴炮,說要武力解決。但其實,他們還都不願意真的用戰爭方式解決問題,不到最後時刻,能不打仗,還是不打的好。

對美國來說,眼看大選就要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讓美國大兵去送死,無異於政治自殺。況且當下中美貿易戰正進入一個關鍵時刻,川普也難以分心應付兩線作戰,真打起來對美國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伊朗呢,按伊朗的國力,真打起來,傷筋動骨都是輕的。

所以說,無論美伊,其實都需要個調停人,來幫助做個潤滑,傳個話。而當歐盟這個調停人不好用之後,自然就需要找個新的,這時候,日本就進入兩國的視線了。

那為什麼,日本可以做這個調停人呢?

二、左右逢源的日本人

首先毫無疑問,日本是想做這個調停人的,至於他為什麼這麼想?背後有啥動機,做了調停人能拿到什麼好處,這個咱們後面講。問題是,日本想做這個調停人,第一道難關就是,得獲得美國的首肯。

就在上個月,美國還迫使安倍放棄了訪問伊朗的計劃。那為啥,現在日本又能去伊朗了呢?

1、川普的默許

5月底川普去日本訪問的時候,改變了主意,同意日本作為調停人去訪問伊朗,不只是同意,川普其實還蠻期待的。

他說:「據我所知,日本與伊朗有著非常好的關係……首相已經和我談過這件事了,我確實相信伊朗會想要談談…… 沒有人想看到可怕的事情發生,尤其是我。」

所以說,美國也希望有個調停人的。如果美國不希望,是不會同意安倍出訪的,而美國不同意,日本是動也不敢動的。

但是問題來了,僅僅是美國同意不行啊。伊朗願意日本做這個調停人嗎?畢竟,兩國雙方從種族,到政治體制,到外交方向,再到宗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

誰都知道日本是美國的鐵桿小弟,在外交政策上與美國基本一致,而伊朗是美國的死敵,兩國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更何況,日伊兩國40多年沒有現任領導人互訪,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會給日本人好臉色看嗎?

其實真相是,日本和伊朗的關係,要比大多數人了解到的,友好的多,也緊密的多,他們的「情誼」,可以追溯到90年前:

2、日本和伊朗的關係

1929年,日本和伊朗正式建交,並在二戰時升級為使級外交關係,當時是因為伊朗比較親德,而德日又同屬法西斯,所以連帶著日伊關係也更加緊密。到今年,日伊兩國已經建交90年了,這應該是日本外交中,建交時間較長的雙邊關係了。

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日漸增多,他和產油大國伊朗的來往,也變得越來越頻繁。1953年,兩國開啟石油貿易,1968年,日本三井財團派出一個調查團前往伊朗考察,為此後雙方的大規模合作埋下伏筆。

1971年10月,三井財團與伊朗國家石油籤署了一份為期30年的合作協議,並於1973年正式成立了伊朗日本石化公司(後簡稱:IJPC)。當時是日本在同一時期最大的海外項目。

除了石油外,日伊關係比較不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兩國都隸屬美國陣營,都算是美國的小弟,自然比較親近。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恰恰因為日本是美國的小弟,所以無論是面對伊朗,還是整個中東,其實更多的還是跟隨美國的戰略和政策在走。

就算和伊朗還不錯,但也沒那麼好。更何況,在整個中東問題上,日本基本上是唯美國是從的,但好在大家都是一個陣營,日本也不用面臨站隊和選擇的問題,直到後來,兩個重大事件出現,徹底把日本給逼到了牆角上:

第一個,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的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全球石油危機,阿拉伯國家抱團對西方工業國實施「斷油行動」。唯有伊朗特立獨行,拒絕跟上阿拉伯人節奏,大力增加石油出口量。

當時日本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能源的需求量極大,日本當時是僅次於美國的石油進口大國。迫於能源危機感,日本掏出10億美元幫助伊朗發展石油工業,伊朗成為日本在中東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有一千多名日本專家在伊朗各地忙碌。

這樣,伊朗超越沙特,成了日本在中東政治,經濟,外交關係最好的國家。

經歷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日本對伊朗的投資明顯加快。1973至1975年間,至少有15家日本企業進入伊朗市場。到1976年,日本成為伊朗的第三大貿易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英國。同時,IJPC的建設亦進展神速,截止1979年,已完成85%的建設,預期兩年之後便能向日本供油。

這個時候,日本的【能源安全戰略】已經上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伊朗對日本來說,變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個,伊朗變天。

1979年,正當日伊關係快速上升時期,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一夜之間被推翻,美伊關係從盟友變成了敵人。而夾在美伊之間的日本,變得左右為難起來。

一方面,作為美國的鐵桿小弟,他必須得跟著美國走,聽美國的話「制裁」伊朗;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他又必須捍衛自己的能源安全,也就是必須得維持和伊朗的石油貿易。

一邊是政治上【隨美政策】,一邊是經濟上【能源安全】。日本到底該何去何從呢?繼續跪嗎?

日本耍了個心眼。表面制裁伊朗,給美國大哥個交代;暗地裡彌補伊朗的損失,拉住伊朗不放。這對當時的伊朗來說,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因此,伊朗在極度孤立的情況下,日伊關係非但沒有惡化,反而合作更加廣泛。1979年,伊朗新政府的第一任首相巴扎爾甘還致函日本,保證將IJPC列在國有化名單之外,繼續此項工程。

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老天爺會繼續給日本找麻煩。

當年年底,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了「人質」危機,美國駐伊大使被扣押,這件事直接導致美伊斷交。於是日本與伊朗的合作,又被推向了中斷的邊緣。日本當時心理簡直是嗶了狗了。這回,他還能繼續耍自己的小聰明,左右逢源嗎?

一開始,日本還是心存僥倖的。1979年11月14日,美國宣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同時知會日本外交部,要求日本通產省配合,共同實現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但日本一直沒有反應,不接受、不承認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IJPC項目繼續施工,石油照常進口,金融業務照做不誤。

小弟竟然不聽話了,美國大哥大為光火。1979年12月10日,美國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巴黎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來佐武郎,批評日本在人質危機中的遲鈍與不作為。他指責日本購買伊朗石油的行為,並指控日本政府幫助伊朗處理凍結資金,將會承擔與美國關係緊張的責任。

這下日本又被逼到牆角。石油我所願也,美國我大哥也。石油和大哥之間,經濟和安全之間,到底該怎麼選?

沒想到的是,就在日本左右為難之時,蘇聯間接幫了日本一把。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深刻改變了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伊朗革命不再僅是一個地區問題,更成為了美蘇全球戰略中的一部分。蘇聯此舉迫使美國重新思考中東戰略,從遏制伊朗革命轉變為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

於是乎,日本底氣十足,故意無視對伊朗的制裁要求,並告訴美國,日本在伊朗的存在是維護美伊關係的重要紐帶。

面對著蘇聯的壓力,美國對伊朗的態度開始轉變:在蘇聯已經徹底掌握了阿富汗的背景下,如果連伊朗也倒向蘇聯,那整個局勢將變得糜爛不堪,伊拉克、沙特等海灣國家搞不好也保不住了,這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美國賭不起的。

於是日本的遊說理由為美國所接受,默認了日本在伊朗的存在,並不再堅持讓日本政府撤銷IJPC。至此,日本還新添了一個使命——做美國與伊朗斷交之後的外交紐帶。可惜世事無常,就在日本滿心歡喜,暢想與伊朗合作前景之時,兩伊戰爭的爆發徹底打亂了日本的中東戰略。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開戰僅兩天,日本在伊朗的IJPC項目就遭到了伊拉克的轟炸。出於企業工人人身安全的考慮,三井財團希望撤出伊朗,暫停項目,卻遭日本政府拒絕。日本政府是出於政治考量,要求IJPC繼續下去。

此時的IJPC已經不是一個為了盈利而存在的經濟項目,反而成了日本與伊朗國家關係的象徵物。從日本這邊來說,希望通過保留IJPC來向伊朗示好,證明兩國友誼不改。

而伊朗方面也希望IJPC項目能夠繼續下去,以證明伊拉克的攻擊並未對伊朗經濟造成影響,伊朗政府仍有能力保護外國投資。

但是隨著戰局的不斷升級和惡化,日本終究還是挺不住了。1980年10月14日,日本撤走了在IJPC工作的750位僑民,留下250人駐伊朗,以保障項目能夠在安全形勢有所好轉時立即重新投入施工。

之所以急著撤走,主要是當時日本判斷,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伊朗肯定擋不住伊拉克,如果繼續留下,那自己在伊朗的財產和人員,可能會受到波及。但是沒想到,伊朗挺了下來,戰爭進入拉鋸。

這時候,日本的態度又變了,開始主動出擊,想要去調停兩伊。因為如果戰爭持續下去的話,日本的石油進口會大受影響。當時日本70%的石油從兩伊進口,日本心裡想,你們打仗不要緊,別耽誤賣我石油啊!

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1982年,時任日本外交大臣安倍晉太郎出訪中東,肩負調停兩伊之使命。這位晉太郎,就是安倍晉三的父親。

▲ 安倍晉太郎

雖然安倍晉太郎的調停效果不大,但是至少姿態擺出來了,這讓伊朗挺感動,於是在那之後,兩國的石油貿易愈加緊密,最多的時候,伊朗佔了日本石油進口的17%以上,而日本也成為伊朗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西德。

後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伊朗對日本的依賴漸漸降低。一方面,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提高,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另一方面,伊朗希望在政治上也能得到日本的支持,但是日本一直唯美國是從,根本滿足不了伊朗的訴求。

所以日伊關係這些年沒以前那麼緊密了,但是日本顯然是不想放棄伊朗這麼個石油夥伴的,所以只能不斷通過經濟援助等方式,拉攏伊朗。而伊朗雖然沒那麼重視日本了,但是也還是維持著和日本的關係。

以上就是日本伊朗兩國關係的大致歷史了,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於伊朗來說,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緩和與西方關係的一個通道;於日本來說,伊朗是重要的能源保障。

可以說,這90年來,兩國除了友好合作,是沒怎麼結過仇紅過臉的。這種情況下,伊朗對於日本充當美伊調停人,有多歡迎不好說,至少是樂見其成的,不反對的。

而正是基於日伊的關係,以及伊朗現在的訴求,他也沒什麼動機在安倍訪問伊朗期間,炸毀日本的油輪。

講完了日本和伊朗的關係,以及伊朗之所以能夠成為調停人的原因,接下來,我們還剩最後一個問題:

做這個調停人,對日本有啥好處?

三、安倍的算盤

很多人都在安倍訪伊之前認為,這次調停不會有什麼大的結果,事實上也確實沒啥大結果。那可以說,安倍訪伊是失敗了嗎?

這就要看安倍的真實動機,到底是什麼了?

首先,對安倍來說,這次爭取到一個調停人的身份,可以有利於他在國內的政治影響力。

此訪將是安倍在今年7月,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前,展示其外交成果的又一場「政治秀」。安倍內閣所在的自民黨要想掌握多數席位,這次的外交行動將為其加分不少,通過展示大國般的「全方位」外交,突顯日本外交的「自主性」和地位的「重要性」。

其次,對安倍來說,這既是一次調停之旅,也是一次外交之旅。安倍的這次出訪,至少帶著以下三個目的:

第一個不用說了,還是為了能源安全。

2017年,日本大約90%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伊朗問題如果變得更糟,往小了說,伊朗的石油要斷供,往大了說,真要是荷姆茲海峽出了問題,那就是整個日本工業被斷供了。

第二個目的是外交層面:

近來日本的外交成績可謂是乏善可陳,跟朝鮮、韓國、俄羅斯,都有所停滯或倒退;而美國呢,雖然日本一直很聽話,但經貿問題始終是個炸彈,而日本的唯美是從又難免引來國內外的反彈和鄙視。

這種時候,如果能在美伊關係上打開突破口的話,對內是個政績,對外則可提提升其外部形象。

第三個則是軍事目的:

我們之前講日本和伊朗的關係,重點都在其經濟訴求,主要是石油訴求上。但是這幾年,除了經濟外,日本又多了軍事的訴求和野心。

2001 年 11 月 8 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安全保障會議,決定為實施對美軍等在阿富汗戰場的後勤配合,先派遣 3 艘海上自衛隊艦艇開赴印度洋海域開展航線調查,搜集有關情報,為正式對美運輸做準備,這實際上標誌著日本對美軍事配合行動的開始。那之後,日本只要有機會,都會想方設法在中東秀下軍事存在。

日本之所以這麼做,一是為了練兵,二是為了試探。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其整體的軍事戰略。

最後,伊朗問題一直都是伊核六國在參與,根本就沒日本什麼事,這次日本跳出來,參與其中,調停的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參與進來了。在日本心中,也許是一個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大好機會。

又怎麼能錯過呢?

據悉,安倍已經在努力促成伊朗與美國在日本實現首腦會晤了。

最後,從大局上來說,美伊擱置衝突當然是最好的了,這對全球穩定,特別是石油格局的穩定,意義重大。但是在大局之下,各個國家的大博弈、小算盤,也算是一道景色了。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則要軟硬兩手兼顧,首先日本調停美伊關係,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畢竟我們在能源問題上面臨著和日本相似的窘境。其次,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既要維持好中日關係當下積極改善的良好勢頭,又要時刻警惕日本日益膨脹的政治野心。

「勿謂言之不預」據說是中國外交的「黑話」,中國一共說了五次,聽過這句話的國家,基本都挨揍了。這次,咱們對美國也撂出這句話了,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能對美國放出這句話,中國的底氣到底在哪?識別下面二維碼,到鐵血軍事公眾號回復「王牌」,老蔣告訴你答案。

鐵血軍事,不打官腔,態度鮮明,客觀理性。
在這裡,了解大國的權謀鬥爭;
在這裡,見識武器真正的威力;
在這裡,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長按下邊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  一級戰備有多可怕?小兵兵今天給大家說道說道

·  美國農民到底是怎樣種地的,這些機器中國都沒見過

·  跟中國攤牌,川普,我勸你掂量下自己的錢袋子!

·  美國現任國務卿:我們撒謊、欺騙、偷竊,但我們仍然是個好人

·  美國大城市很少被揭露的另一面:街道上都是垃圾、帳篷、流浪漢


相關焦點

  • 伊朗油輪被炸,又和沙特有關,咋就這麼巧呢?
    中東最近真是相當不太平,這邊土耳其出兵敘利亞的戰火剛起,那邊又發生一件重大突發事件:伊朗的油輪被炸了。在如此敏感的時刻,和美國正劍拔弩張的伊朗油輪被炸,這不免讓人們擔心會不會引發什麼不好的後果。事件發生後,消息很快傳來,伊朗認定爆炸是飛彈襲擊,這個消息無疑讓整個事件更加敏感,不過除了擔心局勢失控之外,還有好多人想知道,發射飛彈襲擊伊朗油輪的幕後勢力究竟會是誰呢?
  • 伊朗油輪沙特附近紅海遭飛彈襲擊 中東危局火上澆油
    【環球時報報導】上月14日沙特油田被炸事件的幕後真兇還未找到,11日凌晨,在距離沙特港口吉達不到96公裡的紅海海域,一艘伊朗油輪遭到2枚飛彈襲擊(如圖)。據伊朗國家通訊社11日報導,船上兩個主油箱被擊中,導致原油洩漏到紅海中。
  • 遭扣伊朗油輪駛離直布羅陀 油輪更名並懸掛伊朗旗
    在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遭扣押的一艘伊朗油輪18日晚起錨。伊朗駐英國大使哈米德⋅巴埃迪內賈德在社交媒體「推特」說,伊朗遭扣押的油輪駛向國際水域。這艘油輪原名「格蕾絲一號」,18日把懸掛的巴拿馬旗改為伊朗旗並更名「阿德裡安⋅達裡亞一號」。美聯社報導,多名工人17日在油輪船體上噴塗新船名。
  • 解局|英屬直布羅陀為啥「硬剛」美國執意釋放伊朗油輪?
    圖為8月16日在直布羅陀海峽拍攝的伊朗油輪「格蕾絲一號」。(新華社/路透)當地時間8月18日,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拒絕美國繼續扣押伊朗油輪的要求,被扣押長達一個多月的伊朗油輪「格蕾絲一號」已啟航駛離直布羅陀。
  • 伊朗直接將油輪租給海軍,美國攔截不成又出損招,或已無計可施
    目前來看形勢並不樂觀,首先,這艘油輪要通過地中海返程,而地中海向來都是一個是非之地,美國海軍長期都在此水域部署。其次,伊朗要的不止是油輪順利返回,而是「順路」把油輪上的二百萬桶石油卸到敘利亞,這才是伊朗真正的目的。
  • 伊朗油輪靠近委內瑞拉港口 馬杜羅致謝
    一艘伊朗油輪24日靠近委內瑞拉一座港口,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感謝伊朗向委方運送汽油。【靠岸】伊朗「財富」號等5艘油輪向委內瑞拉運送大約153萬桶汽油和相關化學製劑,有望緩解委內瑞拉汽油短缺。第二艘「森林」號油輪23日駛入加勒比海域,剩餘三艘油輪正在大西洋航行。埃爾巴利託港由委內瑞拉石油公司運營。這家委內瑞拉國有企業沒有回應是否打算從伊朗進口更多汽油。委內瑞拉是南美洲最大產油國之一,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美國政府制裁委內瑞拉石油行業,4月起以「禁毒」為名派遣軍艦在委內瑞拉附近加勒比海域巡邏。
  • 安倍的伊朗之旅:當「傳話筒」顯雞肋,做「調停人」缺權威
    此次安倍訪問伊朗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為安倍此次訪問,使其成為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後首位訪問伊朗的日本政府首腦,更是因為安倍此次訪問是為了「撮合」美國和伊朗,進而充當華盛頓和德黑蘭之間「中間人」的角色。安倍的此次訪問將會在中東敏感局勢中起到什麼作用,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議題。
  • 外媒:伊朗扣押一懸掛韓國國旗油輪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日剛剛消息稱,根據海事網站MarineTraffic的衛星數據,一艘懸掛韓國國旗的油輪偏離航線
  • 英媒:「被扣伊朗油輪」船長及大副被英國正式逮捕
    本月4日,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執法機構扣押運輸伊朗原油的「格蕾絲一號」油輪。11日,直布羅陀警方證實,英國逮捕了「格蕾絲一號」油輪的船長和大副,並指控他們違反歐盟對敘利亞的制裁法令。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RT)7月12日援引當地媒體報導,直布羅陀警方證實已經逮捕了伊朗油輪「格蕾絲一號」的船長和大副。他們二人在11日下午被逮捕並接受了審訊。
  • 英國油輪被伊朗俘虜,皇家海軍卻拒絕出兵營救:已派不出一艘軍艦
    報導稱,懸掛英國國旗的「史丹納帝國」號油輪19日航行於荷姆茲海峽水域時,遭遇伊朗方面的4艘艦艇和1架直升機包圍,隨後被押送至伊朗南部阿巴斯港。伊朗官方媒體援引伊朗革命衛隊的聲明稱,「史丹納帝國」號油輪此前撞上了1艘伊朗漁船,而且在肇事後不理漁船的無線電呼叫繼續航行。
  • 伊朗突然出手扣押油輪,韓軍艦緊急駛往海峽,要求立即釋放船隻!
    美軍航母剛走了兩天又要回來了,五角大樓下令美軍尼米茲級航母重新返回波斯灣部署,並且美軍的象徵開戰標誌的E-130H電子戰飛機也重新部署中東,逼近了伊朗。美軍改變了先前回撤航母的決策,說明美國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但最終還是強硬派佔據了上風。以色列一直希望美國能針對伊朗實施軍事行動,並且不斷的進行輿論造勢和軍事造勢。
  • 英屬直布羅陀當局扣押伊朗油輪,伊朗表示強烈反對!
    在周四英屬直布羅陀當局宣布,在駐地英國海軍陸戰隊的幫助下,截獲了一艘名為格雷斯1號的伊朗石油巨輪,噸位達到30萬噸。這艘船當時懸掛巴拿馬國旗,管理公司為新加坡的一家航運公司。直布羅陀當局表示,其有理由相信這艘滿載原油的油輪,正準備前往敘利亞敘利亞的Baniyas煉油廠。
  • 霸權主義果然是紙老虎,伊朗油輪突破封鎖,長驅直入抵達美國後院
    疫情肆虐各國的這段時間,伊朗不光承受著來自疫情的壓力,同樣還承受著來自美國的壓力,川普絲毫不給伊朗喘氣的機會,不只是加大了對伊朗的制裁力度,還威脅要對伊朗動武,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下,兩國衝突再一次升級,整個海灣地區也離戰爭爆發更近了一步。美國屢次向伊朗發出威脅,日前還暗示要對前往委內瑞拉運送燃料的伊朗油輪進行攔截。
  • 伊朗扣留韓籍油輪,韓國專家分析:施壓可能是扣船的動機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5日說,韓方將儘快向伊朗派遣工作代表團,爭取使此前一天遭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扣留的「韓國化學」號韓籍油輪獲釋。船東釜山DM船運公司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管理人員向美聯社記者講述油輪遭扣經過:伊朗艦船先是靠近「韓國化學」號,說要登船檢查,但未具體說明。
  • 伊朗油輪在沙特港口附近爆炸起火,專家稱「很像是恐怖襲擊」
    (觀察者網 訊) 據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10月11日報導,伊朗的一艘油輪當天上午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Jeddah)港附近發生爆炸並起火,造成大量石油洩漏進紅海海域。有技術專家稱,這很可能是一起恐怖襲擊。 ISNA稱,這艘油輪屬於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船上的兩個油箱都在爆炸中受損,其中的石油也因此洩漏進了紅海海域。
  • 直布羅陀否認應他國政治命令扣押伊朗油輪,並將扣押期限延長14天
    【環球網快訊】英國海軍4日在直布羅陀扣押一艘伊朗油輪的突然行動,點燃了德黑蘭的怒火。不過,現在看來,事件仍在持續發酵。當地時間5日,直布羅陀司法部長表示,當地最高法院裁定,伊朗油輪可延長扣押14天。報導稱,當地最高法院發布這一命令的依據是:有合理的理由認為,扣押(伊朗油輪)是為遵守歐盟對於敘利亞的制裁。與此同時,直布羅陀政府表示,其扣留「格雷絲1號」超級油輪的決定,是因為該船違反了歐盟的制裁規定,而不是應任何其他國家或者任何第三方的政治命令或指示。
  • 伊朗扣押油輪事件後,各國航運公司準備租用懸掛中國國旗船隻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上周五一艘英國油輪被伊朗軍方扣押事件發生後,總部位於倫敦的航運風險管理公司Dryad Global的負責人菲爾迪亞肯(Phil Diacon)發表了講話,他表示在扣押事件後,主要航運公司正考慮轉向懸掛中國國旗的船隻。
  • 26日國內原油期貨漲2.42% 伊朗油輪靠近委內瑞拉港口
    據新華社消息,一艘伊朗油輪24日靠近委內瑞拉一座港口,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感謝伊朗向委方運送汽油。伊朗「財富」號等5艘油輪向委內瑞拉運送大約153萬桶汽油和相關化學製劑,有望緩解委內瑞拉汽油短缺。
  • 美重啟制裁後伊朗海軍少將稱準備好護衛本國油輪面對任何威脅
    【觀察者網綜合】 俄羅斯衛星網11月12日援引半官方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報導,伊朗海軍副司令,海軍少將穆罕默德·莫薩維(Mahmoud Mousavi)表示,軍方已經準備好保護本國油輪面對任何威脅(against any threats)。
  • 不顧美國反對 英屬直布羅陀決定釋放被扣伊朗油輪
    【財新網】(記者 陸文)8月15日,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決定釋放被扣押在直布羅陀超過一個月的伊朗油輪「格蕾斯一號(Grace 1)」。美國司法部在這艘油輪被釋放前的最後關頭,仍向直布羅陀當局提出了一份要求繼續扣押該船的申請。然而直布羅陀官方稱已釋放遊輪,將會由獨立機關判定美國新提出的司法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