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微胖界軍宅戴表,懶癌強迫症晚期;女軍迷之友(自認),戰忽局臨時工。
最近,在中美貿易衝突下,面對美方揮舞關稅大棒,極限施壓,國內一些「投降派」「崇美派」一遇風浪,就心慌氣短、腳跟發軟、六神無主、嚇破了膽,不得不說《他們吃中國飯跪舔美國的樣子,真醜!》,對於這些無脊椎動物,老蔣也就不多說什麼了,咳咳,小本本都記下了。最近,中東那嘎又開始熱鬧了,安倍遠赴伊朗調停美伊矛盾,中途還發生了一件讓我等瓜眾大吃一「鯨」的事...快快準備好小板凳,大戲馬上開始。
6月12日至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破天荒」到伊朗進行了國事訪問,並且分別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魯哈尼進行了會晤。雙方就「伊核問題」以及美伊之間的緊張局勢,相互交換了意見,安倍也向哈梅內伊轉達了川普的口信。
之所以說它「破天荒」,因為這是自1978年福田赳夫以來,時隔41年頭一次有現任首相訪問伊朗,也是自1979年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以來的第一位。
而就在6月13日,安倍和哈梅內伊會晤的當天,兩艘油輪在阿曼灣遭襲,其中一艘便為日本的「國華勇氣」號。引起媒體大譁。
隨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立刻召開發布會,點名伊朗要對此事負責,並直言「伊朗侮辱日本」。伊朗方面則予以否認,直言此事「可疑」。
那麼問題來了:
日本的油輪到底是不是伊朗炸的?如果是的話,日本這次跳出來,跑去伊朗做美伊調停人,是沒事閒的,自己把臉送上門去給伊朗打嗎?而伊朗呢?如果是他做下的,那這麼幹的意圖何在呢?如果看不上日本,不讓安倍去訪問就行了嘛,何必把人邀請去了,又炸人油輪呢?
局勢錯綜複雜,很多問題都說不清楚,但其實又很容易說清楚,一切的答案都在一個關鍵問題上:
日本,是怎麼成為美伊調停人的?
一、無所作為的調停人
眾所周知,當下正是美伊關係最為劍拔弩張的時刻,上個月美國剛剛做了一項聯合調查,結果顯示,美國51%的成年人認為美伊將爆發戰爭,而在去年6月進行的一項類似的民意調查中,該比例僅為8%。
上個月,美國航母與B-52轟炸機剛在阿拉伯海進行了模擬打擊伊朗的演習。而此前伊朗則不斷威脅,要封鎖荷姆茲海峽。美伊對峙可謂愈演愈烈,大有隨時擦槍走火之勢。歐洲各國外加中俄印,全世界誰勸都不好使,看那架勢,濺個火星子就可能引發戰爭。
這個緊張時刻,歐盟去哪了呢?別忘了,自從去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來,歐盟都是最重要也是最積極的調停人。
去年5月,美國總統川普不顧歐盟反對,毅然決然退出了《伊核協議》,並單方面對伊朗進行了嚴厲的制裁,連在伊朗歐洲企業也慘遭「連坐」。面對如此情景,歐盟一方面宣稱堅守《伊核協議》,安撫伊朗;另一方面持續跟美國溝通,積極爭做美伊之間的調停人。
之所以歐盟要跑出來做個調停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和美伊雙方的關係都不錯,特別是和美國之間;另一方面就是和伊朗無論在地緣和經貿上都聯繫比較緊密,地緣上眾所周知的,一旦伊朗有變,那難民問題歐洲是受不了的;經貿上主要就是石油貿易了。
所以歐盟一直都不希望伊朗問題被引爆的,算得上是鍥而不捨、使盡渾身解數的勸阻美國。但是沒想到,一方面美國搞伊朗的決心太堅定了,另一方面,美歐之間因為貿易戰的問題,也吵的不可開交。再加上歐盟老牌帝國的強硬做派,損起川普來又不太留情面。
所以在美國這邊,歐盟這個調停人算是失敗了。
那在伊朗這邊呢?不好意思,本來伊朗對歐盟還是抱了很高期待的,沒成想歐盟這麼不給力,再加上後來歐盟又指責伊朗情報機構在其領土上策劃實施「政治暗殺」,宣布對伊朗情報機構實施制裁。
結果,在伊朗這邊也不受待見了。
所以結論就是,歐盟這個調停人,在關鍵時刻不好用了。可是,歐盟不好用就能輪到日本嗎?美伊兩國需要這個調停人嗎?
答案是,還真需要!
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朗,雖然嘴上強硬,各自在底線問題上都不願妥協,甚至隔三差五的玩玩嘴炮,說要武力解決。但其實,他們還都不願意真的用戰爭方式解決問題,不到最後時刻,能不打仗,還是不打的好。
對美國來說,眼看大選就要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讓美國大兵去送死,無異於政治自殺。況且當下中美貿易戰正進入一個關鍵時刻,川普也難以分心應付兩線作戰,真打起來對美國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伊朗呢,按伊朗的國力,真打起來,傷筋動骨都是輕的。
所以說,無論美伊,其實都需要個調停人,來幫助做個潤滑,傳個話。而當歐盟這個調停人不好用之後,自然就需要找個新的,這時候,日本就進入兩國的視線了。
那為什麼,日本可以做這個調停人呢?
二、左右逢源的日本人
首先毫無疑問,日本是想做這個調停人的,至於他為什麼這麼想?背後有啥動機,做了調停人能拿到什麼好處,這個咱們後面講。問題是,日本想做這個調停人,第一道難關就是,得獲得美國的首肯。
就在上個月,美國還迫使安倍放棄了訪問伊朗的計劃。那為啥,現在日本又能去伊朗了呢?
1、川普的默許
5月底川普去日本訪問的時候,改變了主意,同意日本作為調停人去訪問伊朗,不只是同意,川普其實還蠻期待的。
他說:「據我所知,日本與伊朗有著非常好的關係……首相已經和我談過這件事了,我確實相信伊朗會想要談談…… 沒有人想看到可怕的事情發生,尤其是我。」
所以說,美國也希望有個調停人的。如果美國不希望,是不會同意安倍出訪的,而美國不同意,日本是動也不敢動的。
但是問題來了,僅僅是美國同意不行啊。伊朗願意日本做這個調停人嗎?畢竟,兩國雙方從種族,到政治體制,到外交方向,再到宗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
誰都知道日本是美國的鐵桿小弟,在外交政策上與美國基本一致,而伊朗是美國的死敵,兩國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更何況,日伊兩國40多年沒有現任領導人互訪,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會給日本人好臉色看嗎?
其實真相是,日本和伊朗的關係,要比大多數人了解到的,友好的多,也緊密的多,他們的「情誼」,可以追溯到90年前:
2、日本和伊朗的關係
1929年,日本和伊朗正式建交,並在二戰時升級為使級外交關係,當時是因為伊朗比較親德,而德日又同屬法西斯,所以連帶著日伊關係也更加緊密。到今年,日伊兩國已經建交90年了,這應該是日本外交中,建交時間較長的雙邊關係了。
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日漸增多,他和產油大國伊朗的來往,也變得越來越頻繁。1953年,兩國開啟石油貿易,1968年,日本三井財團派出一個調查團前往伊朗考察,為此後雙方的大規模合作埋下伏筆。
1971年10月,三井財團與伊朗國家石油籤署了一份為期30年的合作協議,並於1973年正式成立了伊朗日本石化公司(後簡稱:IJPC)。當時是日本在同一時期最大的海外項目。
除了石油外,日伊關係比較不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兩國都隸屬美國陣營,都算是美國的小弟,自然比較親近。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恰恰因為日本是美國的小弟,所以無論是面對伊朗,還是整個中東,其實更多的還是跟隨美國的戰略和政策在走。
就算和伊朗還不錯,但也沒那麼好。更何況,在整個中東問題上,日本基本上是唯美國是從的,但好在大家都是一個陣營,日本也不用面臨站隊和選擇的問題,直到後來,兩個重大事件出現,徹底把日本給逼到了牆角上:
第一個,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的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全球石油危機,阿拉伯國家抱團對西方工業國實施「斷油行動」。唯有伊朗特立獨行,拒絕跟上阿拉伯人節奏,大力增加石油出口量。
當時日本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能源的需求量極大,日本當時是僅次於美國的石油進口大國。迫於能源危機感,日本掏出10億美元幫助伊朗發展石油工業,伊朗成為日本在中東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有一千多名日本專家在伊朗各地忙碌。
這樣,伊朗超越沙特,成了日本在中東政治,經濟,外交關係最好的國家。
經歷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日本對伊朗的投資明顯加快。1973至1975年間,至少有15家日本企業進入伊朗市場。到1976年,日本成為伊朗的第三大貿易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英國。同時,IJPC的建設亦進展神速,截止1979年,已完成85%的建設,預期兩年之後便能向日本供油。
這個時候,日本的【能源安全戰略】已經上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伊朗對日本來說,變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個,伊朗變天。
1979年,正當日伊關係快速上升時期,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一夜之間被推翻,美伊關係從盟友變成了敵人。而夾在美伊之間的日本,變得左右為難起來。
一方面,作為美國的鐵桿小弟,他必須得跟著美國走,聽美國的話「制裁」伊朗;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他又必須捍衛自己的能源安全,也就是必須得維持和伊朗的石油貿易。
一邊是政治上【隨美政策】,一邊是經濟上【能源安全】。日本到底該何去何從呢?繼續跪嗎?
日本耍了個心眼。表面制裁伊朗,給美國大哥個交代;暗地裡彌補伊朗的損失,拉住伊朗不放。這對當時的伊朗來說,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因此,伊朗在極度孤立的情況下,日伊關係非但沒有惡化,反而合作更加廣泛。1979年,伊朗新政府的第一任首相巴扎爾甘還致函日本,保證將IJPC列在國有化名單之外,繼續此項工程。
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老天爺會繼續給日本找麻煩。
當年年底,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了「人質」危機,美國駐伊大使被扣押,這件事直接導致美伊斷交。於是日本與伊朗的合作,又被推向了中斷的邊緣。日本當時心理簡直是嗶了狗了。這回,他還能繼續耍自己的小聰明,左右逢源嗎?
一開始,日本還是心存僥倖的。1979年11月14日,美國宣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同時知會日本外交部,要求日本通產省配合,共同實現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但日本一直沒有反應,不接受、不承認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IJPC項目繼續施工,石油照常進口,金融業務照做不誤。
小弟竟然不聽話了,美國大哥大為光火。1979年12月10日,美國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巴黎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來佐武郎,批評日本在人質危機中的遲鈍與不作為。他指責日本購買伊朗石油的行為,並指控日本政府幫助伊朗處理凍結資金,將會承擔與美國關係緊張的責任。
這下日本又被逼到牆角。石油我所願也,美國我大哥也。石油和大哥之間,經濟和安全之間,到底該怎麼選?
沒想到的是,就在日本左右為難之時,蘇聯間接幫了日本一把。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深刻改變了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伊朗革命不再僅是一個地區問題,更成為了美蘇全球戰略中的一部分。蘇聯此舉迫使美國重新思考中東戰略,從遏制伊朗革命轉變為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
於是乎,日本底氣十足,故意無視對伊朗的制裁要求,並告訴美國,日本在伊朗的存在是維護美伊關係的重要紐帶。
面對著蘇聯的壓力,美國對伊朗的態度開始轉變:在蘇聯已經徹底掌握了阿富汗的背景下,如果連伊朗也倒向蘇聯,那整個局勢將變得糜爛不堪,伊拉克、沙特等海灣國家搞不好也保不住了,這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美國賭不起的。
於是日本的遊說理由為美國所接受,默認了日本在伊朗的存在,並不再堅持讓日本政府撤銷IJPC。至此,日本還新添了一個使命——做美國與伊朗斷交之後的外交紐帶。可惜世事無常,就在日本滿心歡喜,暢想與伊朗合作前景之時,兩伊戰爭的爆發徹底打亂了日本的中東戰略。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開戰僅兩天,日本在伊朗的IJPC項目就遭到了伊拉克的轟炸。出於企業工人人身安全的考慮,三井財團希望撤出伊朗,暫停項目,卻遭日本政府拒絕。日本政府是出於政治考量,要求IJPC繼續下去。
此時的IJPC已經不是一個為了盈利而存在的經濟項目,反而成了日本與伊朗國家關係的象徵物。從日本這邊來說,希望通過保留IJPC來向伊朗示好,證明兩國友誼不改。
而伊朗方面也希望IJPC項目能夠繼續下去,以證明伊拉克的攻擊並未對伊朗經濟造成影響,伊朗政府仍有能力保護外國投資。
但是隨著戰局的不斷升級和惡化,日本終究還是挺不住了。1980年10月14日,日本撤走了在IJPC工作的750位僑民,留下250人駐伊朗,以保障項目能夠在安全形勢有所好轉時立即重新投入施工。
之所以急著撤走,主要是當時日本判斷,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伊朗肯定擋不住伊拉克,如果繼續留下,那自己在伊朗的財產和人員,可能會受到波及。但是沒想到,伊朗挺了下來,戰爭進入拉鋸。
這時候,日本的態度又變了,開始主動出擊,想要去調停兩伊。因為如果戰爭持續下去的話,日本的石油進口會大受影響。當時日本70%的石油從兩伊進口,日本心裡想,你們打仗不要緊,別耽誤賣我石油啊!
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1982年,時任日本外交大臣安倍晉太郎出訪中東,肩負調停兩伊之使命。這位晉太郎,就是安倍晉三的父親。
▲ 安倍晉太郎
雖然安倍晉太郎的調停效果不大,但是至少姿態擺出來了,這讓伊朗挺感動,於是在那之後,兩國的石油貿易愈加緊密,最多的時候,伊朗佔了日本石油進口的17%以上,而日本也成為伊朗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西德。
後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伊朗對日本的依賴漸漸降低。一方面,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提高,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另一方面,伊朗希望在政治上也能得到日本的支持,但是日本一直唯美國是從,根本滿足不了伊朗的訴求。
所以日伊關係這些年沒以前那麼緊密了,但是日本顯然是不想放棄伊朗這麼個石油夥伴的,所以只能不斷通過經濟援助等方式,拉攏伊朗。而伊朗雖然沒那麼重視日本了,但是也還是維持著和日本的關係。
以上就是日本伊朗兩國關係的大致歷史了,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於伊朗來說,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緩和與西方關係的一個通道;於日本來說,伊朗是重要的能源保障。
可以說,這90年來,兩國除了友好合作,是沒怎麼結過仇紅過臉的。這種情況下,伊朗對於日本充當美伊調停人,有多歡迎不好說,至少是樂見其成的,不反對的。
而正是基於日伊的關係,以及伊朗現在的訴求,他也沒什麼動機在安倍訪問伊朗期間,炸毀日本的油輪。
講完了日本和伊朗的關係,以及伊朗之所以能夠成為調停人的原因,接下來,我們還剩最後一個問題:
做這個調停人,對日本有啥好處?
三、安倍的算盤
很多人都在安倍訪伊之前認為,這次調停不會有什麼大的結果,事實上也確實沒啥大結果。那可以說,安倍訪伊是失敗了嗎?
這就要看安倍的真實動機,到底是什麼了?
首先,對安倍來說,這次爭取到一個調停人的身份,可以有利於他在國內的政治影響力。
此訪將是安倍在今年7月,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前,展示其外交成果的又一場「政治秀」。安倍內閣所在的自民黨要想掌握多數席位,這次的外交行動將為其加分不少,通過展示大國般的「全方位」外交,突顯日本外交的「自主性」和地位的「重要性」。
其次,對安倍來說,這既是一次調停之旅,也是一次外交之旅。安倍的這次出訪,至少帶著以下三個目的:
第一個不用說了,還是為了能源安全。
2017年,日本大約90%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伊朗問題如果變得更糟,往小了說,伊朗的石油要斷供,往大了說,真要是荷姆茲海峽出了問題,那就是整個日本工業被斷供了。
第二個目的是外交層面:
近來日本的外交成績可謂是乏善可陳,跟朝鮮、韓國、俄羅斯,都有所停滯或倒退;而美國呢,雖然日本一直很聽話,但經貿問題始終是個炸彈,而日本的唯美是從又難免引來國內外的反彈和鄙視。
這種時候,如果能在美伊關係上打開突破口的話,對內是個政績,對外則可提提升其外部形象。
第三個則是軍事目的:
我們之前講日本和伊朗的關係,重點都在其經濟訴求,主要是石油訴求上。但是這幾年,除了經濟外,日本又多了軍事的訴求和野心。
2001 年 11 月 8 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安全保障會議,決定為實施對美軍等在阿富汗戰場的後勤配合,先派遣 3 艘海上自衛隊艦艇開赴印度洋海域開展航線調查,搜集有關情報,為正式對美運輸做準備,這實際上標誌著日本對美軍事配合行動的開始。那之後,日本只要有機會,都會想方設法在中東秀下軍事存在。
日本之所以這麼做,一是為了練兵,二是為了試探。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其整體的軍事戰略。
最後,伊朗問題一直都是伊核六國在參與,根本就沒日本什麼事,這次日本跳出來,參與其中,調停的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參與進來了。在日本心中,也許是一個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大好機會。
又怎麼能錯過呢?
據悉,安倍已經在努力促成伊朗與美國在日本實現首腦會晤了。
最後,從大局上來說,美伊擱置衝突當然是最好的了,這對全球穩定,特別是石油格局的穩定,意義重大。但是在大局之下,各個國家的大博弈、小算盤,也算是一道景色了。
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則要軟硬兩手兼顧,首先日本調停美伊關係,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畢竟我們在能源問題上面臨著和日本相似的窘境。其次,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既要維持好中日關係當下積極改善的良好勢頭,又要時刻警惕日本日益膨脹的政治野心。
「勿謂言之不預」據說是中國外交的「黑話」,中國一共說了五次,聽過這句話的國家,基本都挨揍了。這次,咱們對美國也撂出這句話了,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能對美國放出這句話,中國的底氣到底在哪?識別下面二維碼,到鐵血軍事公眾號回復「王牌」,老蔣告訴你答案。
鐵血軍事,不打官腔,態度鮮明,客觀理性。
在這裡,了解大國的權謀鬥爭;
在這裡,見識武器真正的威力;
在這裡,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長按下邊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 一級戰備有多可怕?小兵兵今天給大家說道說道
· 美國農民到底是怎樣種地的,這些機器中國都沒見過
· 跟中國攤牌,川普,我勸你掂量下自己的錢袋子!
· 美國現任國務卿:我們撒謊、欺騙、偷竊,但我們仍然是個好人
· 美國大城市很少被揭露的另一面:街道上都是垃圾、帳篷、流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