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暘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12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視頻會晤。會上,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歷經約7載共計35輪的談判實現了年內完成的預期目標,宣示了中歐對經貿上進一步融合的雄心,對世界疫後經濟重振的決心,和對人類社會同氣連枝共鑄未來的信心。
中國與歐盟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是時代變遷、力量變化的歷史長河中的必然之選。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設想起於2012年的第15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經過一年的醞釀和法律程序,在2013年的第16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正式啟動。首輪談判於2014年1月舉行。在經歷2008年一波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之後,歐盟經濟復甦乏力,歐委會2020年制定了《歐洲2020:靈活、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發展戰略》,歐洲領導人將目光投向新興經濟體,尤其是聚焦在迅速發展的中國身上,將其作為歐洲投資的「最重要的目標國之一」,視為歐洲經濟振興的關鍵所在。
不過,客觀而言,當時的中國還只是未來看好的潛力股,在投資體量上還難以達到與歐盟等量齊觀、並駕齊驅的程度。2012年的中國在對外投資領域就是個「小學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只有6000多億美元,居全球第11位,與擁有超4萬億美元海外投資「身家」的歐盟不可同日而語。彼時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存量僅為315億美元,而歐洲對華直接投資存量則已超千億美元。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長,對歐投資迅速攀升。截至2019年底,歐盟累計對中國直接投資1379 億美元,中國累計對歐盟直接投資則為1021億美元。可見,在相互投資領域,中歐之間已近持平,雙方可在更為對等的條件下進行對話。
與此同時,中歐之間近年來越走越近,相互認識和定位也越發清晰。歐盟在「戰略覺醒」的過程中,既意識到中國制度模式與自身不同,也更加珍視中國作為不可或缺的經貿夥伴、增長動力和廣闊市場的地位,對華外交的務實色彩愈發凸顯,中國在歐盟對外經貿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今年中國已躍升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並已連續三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而中國步入新發展階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而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離不開與歐盟的密切合作,因為歐盟是一個擁有4億多消費者的統一市場,是法律法規透明、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養高、科研能力強、產業整體競爭力突出的優質投資目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有效實現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重要抓手。在這一階段,中歐之間加速投資協定談判,打造高水平的經貿投資關係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之選。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標誌著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啟了新階段,迎來了新動力。
眾所周知,中歐之間存在著制度的不同和理念的差異,而投資不同於簡單的商品貿易,勢必牽涉到制度結構、文化觀念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中歐雙方能夠克服重重挑戰,最終順利完成談判,這既體現了雙方領導人在關鍵時刻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斷,也表明中歐之間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有了更深入的進展,更實質的內涵。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還將籍此獲得更具世界性的影響,尤其是百年變局遭逢世紀疫情,國際社會面臨經濟失陷、南北失衡、治理失效、社會失火的危局之際,中歐投資協定已超越了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的範疇,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之間共克時艱、相向而行提供了新的藍本。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歐投資協定將「有力拉動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甦,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這是一場展現擔當的談判,一份中國和歐洲給予世界的沉甸甸的協定,在逆全球化的大潮中樹起了新的風向標,在疫情肆虐、百業蕭條的形勢下吹響了奪回「陣地」的衝鋒號,在充斥著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人類未來前景中投下了一個穩定錨,展現了攜手開拓人類命運新局面的共同信念。(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