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衛衛
/名家簡介/
孫衛衛 羅樂/繪
孫衛衛,兒童文學作家。生於上世紀70年代,陝西周至人。199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新聞出版報》總編室主任、編委等職。現為機關工作人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班長上臺》《小小孩的春天》《會說話的書》《一諾的家風》《裝進書包的秘密》等兒童小說、散文集、童話等40餘部。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冰心兒童圖書獎,中國新聞獎、《兒童文學》雜誌「十大青年金作家」稱號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兒童文學卷》(1977—2000)、《中國兒童文學六十年典藏》、《中國年度最佳兒童文學》等多種選本。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無處不寬窄。讀書、交友、趕路、沉思,生活中的寬與窄,如微光照亮心房。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近日偶得「寬窄」微思幾則,摘錄如下。
做人準則
整理電腦裡的資料,發現了自己八年前寫下的一篇《做人準則》,共十條:一、少談自己,無論是言談還是在文章中,別人是不喜歡聽的看的,除非是接受記者採訪。二、不遷怒,不二過。三、說到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說。四、能馬上辦的,不拖後;今天能處理的,不拖至明天。五、衣服乾乾淨淨,做人也要乾乾淨淨。當你離開的時候,不要給人家留下被指責和批評的口實。六、利益面前,多想別人。推己及人。七、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寫作,與此無關的少參與。八、寫序、題詞,能推掉的儘量推掉。少參加研討會。九、無欲則剛。不求人,自己便會很強大。十、一切節約歸根結底是時間的節約。浪費時間的事情儘量少做直至不做。
以上十條,有的到今天也沒做好。比如,總是想著把一件事情做完美,想找整塊時間來做,或者等把某件事做了再做某事,其實,哪有那麼多整塊時間?往往是這個還沒開始做,下個事情又來了,原定的工作就拖下來。一件事,不管是大是小,還是要先做起來,再說做好。
朋友
我的朋友不多,我也不想多。十幾年、二十幾年還能繼續走在一起的,應該是真朋友。朋友身上的閃光點,讓我見賢思齊。小時候抄馬克思關於友誼的名言:「友誼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當時似懂非懂,現在看這句話真有道理。不按這句話做的,友誼都長久不了,有的也許都不能叫友誼。
歲尾年初,我都會為新結識的朋友感到高興,也為老朋友的漸漸遠去而難過。遠去有我的原因,也有對方的原因。有時候也說不上是什麼原因。
我幫很多朋友做過的事,朋友要是不提,或者我不翻看從前的書信、日記,我自己也不會想起。比如,很多年以前,朋友的孩子需要一種藥,我輾轉坐公交車到醫院掛號、排隊去買。朋友需要當地買不到的教材,我到他說的專門書店去買,這家沒有再找另一家。冬天迎著風,夏天頂著太陽。我認為這是對朋友的應盡之責。只是,今天如果有人還提出這樣的要求,我肯定要掂量有沒有必要去,我得考慮這樣做值不值。
我是不是變得世故了?也不全是。我想起馬克思關於友誼的論述。
讀書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學富五車」,換成今天的書其實並不多。古代可能是因為典籍少,所以要反覆閱讀,而今天書太多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能走馬觀花,並不能走心。
我經常說,一個作家只要不犯法、不違反道德規範,對生活體驗得越多越好。我現在的問題是,精讀太少,經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現在每年出那麼多書,絕大多數沒時間去看,當然,也沒必要全看。但是,怎麼把書由厚讀薄,由薄讀厚,對我們是考驗。有的人讀書不多,讀過的都是精華,且都被他吸收了,這就比囫圇吞棗讀千本萬本要好。我如果喜歡一個作家,往往把他的作品翻來覆去地讀,每天都讀,感覺學習的效果就很明顯。我曾在地鐵裡看到一個女孩抱著《中日大詞典》一直在看,旁邊有什麼對她絲毫不影響。她也許是為了考試,也許是為了工作,但以這樣的精神去讀書,真的讓我感到震撼。我們如果能把高考前的那股勁頭拿出來一直學習、讀書,那肯定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人生是一本書
每個人都在書寫他自己的歷史,也可以說在寫他自己這本書。也許這本書不會出版,但是,它是存在的。
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當然希望這本書厚重、大氣,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翻看。不希望這本書被放在角落沾滿灰塵,或者外面看著光鮮,裡面真正給人啟迪的不多。我們當然也不希望人家看完後說,什麼書,全部是「假大空」。還是想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哪怕薄一些,但是,要有真實的、有意義的東西在其中。
我們每天都在書寫自己這本書。後人在看著我們書寫。
祖先
我曾在一本兒童小說中寫了兒子和父親的對話:
「爸爸,這麼多星星,是不是我們的祖先那時候也在看它們呢?」
「那當然,它們的壽命都是以億計算的。」
「您說我們的祖先都是幹什麼的?」
「我們不是大戶人家,沒有家譜,也就沒有記載。」
「有沒有帶兵打仗的?」
「可能有。」
「有沒有當官的?」
「可能有。」
「有沒有坐過牢的?」
「可能有。」
「有沒有當大官的?」
「可能有。」
「有沒有做不好的事,被人家在背後指指點點的?」
「可能有。」
「這個不好,最好不要有。」
「是呀,我們雖然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曾經做過什麼,但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我們的後人為我們感到驕傲。」
「爸爸,我要努力,成為您的驕傲。」
「兒子,我更要努力,讓你為爸爸驕傲。」
我們的祖先裡出過英雄還是不好的人,我們無法去考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不給我們的後人丟臉。每當我看到有的人在那裡旁若無人吹噓的時候,我就想,如果他的孩子在場,孩子會怎麼想。當然,這還不算大事。倘若做了違法犯罪的事進了監獄,肯定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已經對有些事情看得沒有以前那麼重了,覺得還是平平淡淡最好。寫好自己的文字,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和家裡人在一起,有一些談得來的朋友,一生就滿足了。
寫到這裡,想起了剛剛在《讀者》雜誌看到的一篇短文,上帝問人,你的願望是什麼,那個人大概說了我上面的話。上帝扭頭就走,上帝說,這樣的生活也是我所嚮往的。
調兵遣將
《新華字典》裡的多數漢字人們都會用,但是,要組合得不一般,甚至光彩奪目,頓叫山河增色,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優秀的作家都有這種本事,就好像優秀的音樂家對聲音和節奏特別敏感一樣。天分特別重要,沒有天分,很多時候努力一輩子,也是徒勞,如我。一想起來就很沮喪,沮喪。
上天把我降生到這個世界,最適合我做的是什麼工作呢?要正確認識自己,很難,很難。
替古人擔憂
看歷史書,時不時替古人惋惜,為什麼要這樣走,而不那樣走。這是我們跳出局外看,如果身處其中,可能比他們還要傻。我們正在書寫明天的歷史,只是我們的事情小,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也是個人的歷史,吸取歷史的教訓,不要出昏招,堅實走好每一步。
「以史為鑑」是好話,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認真地去總結歷史、吸取教訓。就說驕兵必敗吧,說了幾千年,還是有人在重蹈覆轍,大的,小的。不遷怒、不二過,孔子那個時候就說,我們今天是不是真做到了?
他是一個人
作家嚴文井在《悼沈從文先生》一文的最後說:「他來了,又去了,一生曲曲折折、辛辛苦苦,但是不虛此行。他是一個人。」
小時候在家鄉經常聽到這句話的反話,長大了在電視劇裡也會看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氣憤到了極點,會聲嘶力竭地說,你不是人、他不是人。在罵者眼裡,人是有標準的,不管這個標準是高是低。嚴文井說沈從文是一個人,應該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優秀的人。在嚴文井眼裡,肯定也有小寫的人,不能稱之為人的人,他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我也經常想起小的時候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書都讀到哪裡去了?意思是說,讀書人和不讀書人還是有區別的。生活中,一個人飽讀詩書,但是,他的言行還沒有不讀書的人文明或者高尚,那他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放下
看一個內部刊物《禪》,其中有一篇文章《放下你的心》。文章說:「對功名利祿放不下,出現了跑官、買官、貪官;對金錢富貴放不下,催生了貪汙、受賄、盜竊;對愛情婚姻放不下,產生了痴男、怨女、殉情。」「你只有放下一種執著,才能收穫一種自在。」
該放下的是要放下,不該做的也不要去做,但是,全部放下就好嗎?我看未必。還是古人說得好,恰到好處,過猶不及,不好全都放下,也不好全都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