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3日是坊間流行的「男人節」,據說發源於某時尚雜誌的倡議,顛倒三八婦女節的日期而來,旨在關注男性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在何種情況下男性的權益需要關注?作為一個男人,你被「性別歧視」過嗎?
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莫名其妙,在女權主義方興未艾的男權社會,哪還有歧視男性的?有很多女性指責在女性歧視還懸而未決的情況下,討論男性歧視是個偽命題。
知乎上一個名為「作為一名生活在中國的男性,你在何種場景下感受到了來自性別的歧視?」提問引來252個回答,其中就不乏此種聲音。
為此,筆者採訪了身邊的男性朋友,發現共鳴很多,出現頻率最高的是:
結婚時:男生應該買房買車!我們是否到了討論「男性歧視」的時候?很多女性肯定不同意,但反觀我們的生活,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男性越來越多地感到「性別綁架」確是事實:
小的時候,小女孩比小男孩乖、聽話,因而經常被誇獎,但很少聽到小男孩比小女孩調皮被誇獎;成長這一路上,對男性情緒化、任性程度的包容度更低,男生不能輕易哭,也不能和女生斤斤計較;長了力氣,男生就應該無償幫女生抬東西幹力氣活,累得渾身酸痛也是理所應當;男生美化自己生活的努力常常得不到正反饋,年輕的女性改變妝容、穿上新衣經常會被男性讚美,但男性獲得的讚美明顯更少;著裝上,女生穿男裝、中性打扮更易被接受,男生的著裝稍顯女性化就會被貼上娘炮、噁心、不正常的標籤;同樣是宅,提起宅男顯得一股墮落之風,慵懶、衛生差,說起宅女則可以可愛、乖巧甚至賢惠;外出玩樂,男女一起消費,男生付款仿佛天經地義;面對流行文化,女生追星腦殘粉再正常不過,男生追星可能被罵玩物喪志、自甘墮落;遇到困難,女生求助男生合理自然,男生遇到卻不能把問題扔給女生,好像男性天生就不應該在女性面前示弱一樣;發生糾紛,男生應該主動讓著女生,過於具有攻擊性的動輒被控告性騷擾。
現代男性常常不堪重負上面那還都是日常小事,更攸關的還有:單身時,同樣數額的可支配收入男生被默認要預留一部分養家或者用來成家,而女生全部花掉也無可厚非;到了該結婚的年紀,面對丈母娘的挑挑揀揀,男生不得不苦苦攢錢買房買車交首付;結了婚,如果男生長期居家甚至做全職丈夫會被指摘為吃軟飯;對於同性戀群體來說,中國社會對男同性戀的歧視普遍多於女同性戀,對於後者的接受程度似乎更高,也沒有面臨諸多道德上的責難;男生若被強姦(男性或女性),社會觀念會讓受害者羞於啟齒,就算敢於懲治兇手,強姦罪客體不包括男性,受害者依法維權不易……
還有更多的生活細節就不一一列出了。知乎網友白狐把這些「歧視」分成兩類:一種是自由選擇權的剝奪,另一種是關於異性的平等權利的剝奪。這種分類不無道理,前者是社會角色壓力下不得不面臨的壓力和苦悶,後者是濫俗的女權話語和男性刻板印象之下的怪胎。女性朋友也出來說話了:男性受到的最大歧視莫過於大家將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原因歸於男性。女性朋友還說:女性打破刻板印象的束縛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呼應,而男性面對刻板印象卻無權反抗,否則很容易被鄙視和唾棄。
談論男性歧視也是女權主義的入口但上述真的是性別歧視嗎?性別歧視是指依照個體的生理性別屬性(男性或女性)來理解或評判該個體,並且假定所有人都可以也必須被清楚地劃分為男性或女性。嚴格意義上來說,男生感受到的這些「深深的惡意」並非因為性別歧視造成的。
「拯救男孩」是個偽命題嗎?這種「被歧視感」可以歸咎於社會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並非一方有意識壓迫另一方的工具,而是產生於一套潛移默化、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演化,當男性無法滿足特定的社會期待時,壓迫感就產生了。因為如果是歧視,就不能只是男人必須做什麼,更是一定做不到什麼,前者是一種強迫期待,而後者卻是一種系統性的負面偏見。在現實生活中,男性面臨的「性別壁壘」還遠遠少於女性,那針對這種現象是不是為時尚早了呢?在筆者看來並非如此,對男性的歧視和對女性的歧視永遠是硬幣的正反兩面,談論男性歧視恰恰是我們深入了解女權主義的一個入口,是促進女性歧視減少的鏡像。
罪魁禍首是霸權性男性特質復旦大學歷史系陳雁教授用「霸權性男性特質」來解釋這一現象:「男人受到歧視,並不是因為女人歧視男人,而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性別制度在歧視不符合它的要求的男人,而『男性歧視』主要歸結於社會文化對於霸權性男性特質的推崇。」
陳雁,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副系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性別史、中華民國史所謂霸權性男性特質是指在某一時期和地域,文化上最受推崇的、被追求的男性特質,通常由政治經濟文化的領導階層代表,例如富豪、影星、職業運動員。陳雁教授認為:「霸權性男性特質概念的提出,讓女權主義者避免把男人看成是沒有分別的敵人,男人是壓迫者,女人是受壓迫者這種二元區分太過狹窄,男人和女人一樣也面臨性別權力問題,霸權性男性特質就壓迫著社會上絕大多數的男性。」
正如一位知乎網友所言,「男性感到受到歧視和女性感到受到歧視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相對不合理的社會規範;兩方應該是共同挑戰不合理社會規範的戰友,而不是互相爭吵謾罵的仇敵。」只要社會性別制度不合理,性別的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永遠是共同的男性和女性,而女權主義爭取的並不只有女人的權利,矛頭也不指向男性,而是要反對跟其他社會不公平制度共同起作用的社會性別制度。那種把男性和女性對立起來的女權主義解讀危害不淺,太過不負責任。
所謂「男子漢氣概」的男人形象充斥著影視作品,不具有這種形象的男人無形中感到了歧視建構的歧視和天賦的平等這種霸權性的社會期待通過媒體和各類文化產品影響了社會風氣,並內化到具體的生活場景。高富帥、屌絲、娘炮、女神、女漢子這樣的語彙廣為流傳,戲謔讓貼標籤如此容易,怎麼可能避免汙名化?所謂「男子漢氣概」的男人形象充斥著影視作品,不具有這種形象的男人怎麼會不感到「歧視」呢?男孩一旦在競爭中落後於女孩,就有人提出「拯救男孩」的教育目標,我們的教育又怎麼可能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男性氣質》,R.W.康奈爾/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本就不存在標準化的性別形象,一切皆為演化建構的產物。性別社會學家康奈爾(R.W.Connell)在《男性氣質》一書中指出,男性的氣質好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建構出來的。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氣質,所以不同的男性氣質之間沒有高低貴賤。「缺乏男子漢氣概」是一種粗魯的指責,那些陰柔氣質的男性只不過在實踐更多元的男性氣質。如果一種文化規定了支配型男性氣質是正確的,其他的男性氣質表現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這個文化便不是開放的文化。換言之,迷戀霸權男性氣質的人才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敵人。
追求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據自己的才能和作為在社會中獲得地位和評價,而不受制於先天的性別、外貌和後天的職業、地域。不管你是否感到過對男性的「歧視」,也不管你是不是女權主義者,平等實在是每一個嚮往健康社會文化者的共同追求。從這個角度而言,八三男人節這個創意最大的意義或許是幫助男人放下性別的壓力,緩解男女性別之間的緊張。它的訴求不是讓女人來關愛男人,而是讓男人自己放下架子,承認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同樣需要被社會關愛節日不過是一種誘餌,讓男人意識到不必一直要「裝做」是那樣的男人。
推薦閱讀:《社會性別研究導論》,佟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男性氣質》,R.W.康奈爾/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
《男性研究》,王政、張穎/主編,上海三聯書店,2012
《女權主義理論讀本》,佩吉·麥克拉肯、艾曉明、柯倩婷/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