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社會、男權社會裡那些被另類歧視的男人們

2020-12-14 不哭的樹洞

讓我們換個角度聊情感。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做你的專屬樹洞,陪你淌過情感低谷!

之前的文章,不哭多次提到,在這個父系氏族延續至今的男權社會裡,女人們備受歧視。

例如:

女人找工作必須面臨的靈魂問題: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準備生二胎嗎?

女人說:你只需要能工作養家;而我則需要上班、帶孩子、做家務、伺候公婆全能發展,男人什麼時候才能看到我的痛苦?

男人說:我們在外當社畜,受盡委屈、忍辱負重都是為了這個家,回家還不能好好休息,還要面對你的懷疑和責難,女人什麼時候才能體會我的委屈?

既然生活讓男女雙方都如此委屈,相互理解和包容就顯得更加重要。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男人們也在面臨和承擔著「另類的性別歧視」。

認知上的另類歧視

男權社會尊貴的不是「男人」而是「男權」。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男人都擁有家庭、工作甚至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只有那些更多的擁有社會資源的男人,才能獲得足夠的尊重和地位。

不是男人在歧視女人,而是社會。我們以生孩子為例。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的往往是孩子的奶奶,典型的女人為難女人。這源於父系社會對「男權」尊崇,但是絕大對多數的執行者是女人。是社會風氣讓人們將女人定義為弱者和從屬地位。

不是只有女人受歧視,男人承受了更多的不公平。隨著女權主義、女權運動的崛起,中國的女人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為女人定製了保護法律、法規。政府有對應的扶助機構,連很多企業內部都設立了為女性服務的團體。

這麼看來,男人在這方面就是受到「男權」的影響,「被定義」為強者,強行要求堅強和成功。

這幾年網上流行的段子:小哥哥出門在外要好好保護自己。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那年我大二,暑假負責學校的迎新工作。剛剛完成前3天的報導,我就聽說大一來了一個很帥的學弟。後來見過幾次,確實就是典型花美男。大概半個學期過去了,學校裡突然流傳出他被幾個大四學姐「欺負」了。當時只當八卦聽了,後來他父母來學校辦理退學才知道,他的「帥氣」給他帶來太多的麻煩。女生覺得他好看,不停糾纏;男人覺得他太好看,只剩排擠;他被人欺負,自己忍了,反而那幾個學姐四處炫耀;最後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被迫自行退學。

情感世界裡的另類歧視

如果說男人們在社會上承受著的歧視是無奈且可憐的,那麼在情感世界裡的歧視反而有點可笑到可愛的味道。

女人花男人錢是「理所當然」,男人花女人錢那是「吃軟飯」;女人穿男人衣服我們說她「很颯」,男人穿女人衣服我們說他「變態」;女人突然親吻男人那是「積極主動」,男人突然輕吻女人我們罵他「色狼變態」;女人自己花自己的錢我們覺得她「獨立」,男人只給自己花錢我們就會說他「摳門」。

不哭想說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你還知道哪些男人被「另類歧視」的故事,歡迎評論區分享哦。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對文章如有建議或疑問,歡迎關注+留言。)

相關焦點

  • 男權社會壓迫的其實是我們所有人
    我是男性,當我談到男權社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並沒有話語權。男權社會體現的並不在於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帶來的社會權利不對等,其實在於所有與男性特質相悖的氣質類型被集體打壓。這種壓迫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性別身份的壓迫,一個是性彆氣質的壓迫。男性權利較女性權利更具有話語權的時候,社會共識會默認男性的身份和氣質是正確且優秀的。
  • 【大家】如何判斷一個男權社會
    許多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積極爭取各種自由和權利,因為他們的研究、日常工作和生活經驗,讓他們感知到社會制度仍在巨大的缺陷和進步空間;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常常表現為大男子主義,享受這個男權社會帶給他們的便利,因為他們在其中享受到了相對於女性的特權。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反強權不反男權,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不過,平時說起性別歧視的問題,許多人都會馬上反彈:哪裡?
  • 誤入歧途的「女德」只是依附男權社會的遮羞布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只是,披著傳統文化講師外衣的「老師」們,這一次把「女德」的戰場搬到了遼寧撫順,且在原來的版本上略有升級,又增加了「女子點外賣不用洗碗是不守婦道」的新內容。實事求是的說,以三從四德為基礎的所謂傳統」女德「,根本上是過去年代男權社會建立起來的社會倫理秩序,目的就是用一整套」理論「,讓婦女理所當然的從心理上依附於男權社會,並衍生出一系列的所謂」女德「。
  •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蘭翎笑笑生我們有點無奈地看著這個社會,不得不說,這仍然是一個男權為主的社會。 男女平等只是政府層面的一個推動,基於文明進步。但在社會最深層的運轉機制裡,並不完全買帳。
  • 我們需要的不是女權社會,也不是男權社會,而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經常做一些歧視女性的事情,向工作室做出歧視女性的提議,生活中養成了見妹就撩的習慣,他覺得這樣會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快感。胖子基友雖然已經結婚,依然和傑克一起胡搞,逍遙自在。當傑克站在街上,忙著對對面穿著熱褲的辣妹吹口哨時,一個不小心啊撞上了柱子。
  • 餘歡水才是男權社會的獻祭品好嗎!
    它所呈現的貼近現實生活裡中年男人的落魄生活的就是得癌症前的餘歡水,那個才是人人皆笑且人人皆是的餘歡水。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不同人物,自然包含不同角色的觀念,但並不意味著創作者就認同這種觀念的合理性。就像我們拍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電影,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法西斯主義。我們拍《少年的你》不意味著我們認同校園暴力。
  • 孩子隨「父姓」成了社會潛規則,男女平等了,孩子應該隨母姓嗎?
    網友們看見這個話題,談論非常激烈,有男網友表示:「孩子隨誰姓很重要,如果孩子不隨父姓,將來連繼承財產都不行。」有位女網友則提出反駁,她說:「孩子隨母姓,繼承權都沒有了,難道母親不是家人嗎?難道女人一直是外人嗎?孩子隨母姓合理合法,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孩子不能隨母姓。」
  • 今天是八三男人節,男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性別歧視」了嗎?
    每年8月3日是坊間流行的「男人節」,據說發源於某時尚雜誌的倡議,顛倒三八婦女節的日期而來,旨在關注男性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在何種情況下男性的權益需要關注?作為一個男人,你被「性別歧視」過嗎?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莫名其妙,在女權主義方興未艾的男權社會,哪還有歧視男性的?
  • 《82年生的金智英》:男權社會裡的,一株螢火
    社會對男性的優待,對女性的偏見,是如此的分明。就像影片裡的每一個男人,大都無法體會到女性在職場、家庭以及社會中所遭遇的種種不公。還每天自怨自艾的說著:為什么女人總有那麼多事兒?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很喜歡看韓國電影,因為韓國的優質電影,向來很寫實且犀利,一針見血,直指要害,讓社會裡的黑暗無處遁藏,讓人性的醜惡直接張揚在偌大的電影屏幕上。
  • 男人婆和紅顏禍水:男權社會下,四大奇書中程式化定位的女性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部小說同產生於明代,可以說在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誕生於封建男權社會,當時由男性掌握話語權,再加上,在明代封建社會的背景和文化觀念下,導致四大奇書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形象都被程式化。並非常明顯的形成了"男人婆"和"紅顏禍水"這兩大類固定的女性形象。
  • 韓國現象級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揭秘男權社會裡的女性困境
    韓國現象級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揭秘男權社會裡的女性困境《82年生的金智英》是由金度英執導,鄭裕美、孔劉主演的電影,該片與2019年10月23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同名女性主義小說,講述了1982年出生的女性金智英的家庭和成長故事。
  • 近現代日本女性社會地位是如何演變的?
    另一方面,日本傳統的男權思想仍舊很盛行,男女不平等現象,歧視女性的傳統意識並未消除,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依舊存在。可以說,這種戰後女性自身解放的要求與戰前封建男權思想的遺留在戰後日本一直並存著,這也是東野圭吾創作的文化背景,始終貫穿於東野圭吾的作品。要想真正理解東野圭吾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我們就不能脫離這些女性所生活的現實和文化環境。
  • 新郎死後,新娘與木頭成婚,《五魁》道盡了男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哀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舊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在封建舊社會,男權至上,女性只是交易的商品、生育的工具。舊社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卻要守貞節。男人喪妻可以再娶,女人喪夫卻要守寡。在男權社會設好的框架下,守寡成了套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們為每一個守寡的女性立小牌牌,美名其曰貞節牌坊。
  • 《夫妻的世界》深刻揭露了社會性別歧視的普遍性
    最新熱門劇《夫妻的世界》被國內韓劇迷們標上狗血劇、毀三觀、全劇沒有一個正常人等等的標籤,其實,劇情裡的出軌、家暴、小三這些關鍵詞都是熱搜的常客。除了狗血之外,該劇也有正能量的地方,從劇中人物的社會關係的變化,揭露了女性依然在男女關係中處於弱勢、在職場上比男性更容易遭遇的性別歧視,女性面對這些社會不公平待遇又該如何應對?
  • 10幅很有幽默感的諷刺插畫,帶你看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歧視現象
    10幅很有幽默感的諷刺插畫,帶你看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歧視現象人類社會從茹毛飲血發展至今,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進程,人類也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無數偉大的發明和眾多的奇蹟。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從山頂洞人到21世紀的現代人,人類在創造無數輝煌的同時,也創造了無數的制度和規則,儘管如今的人類社會已經高度發達,但千百年來卻一直存在種種奇怪的規則和歧視現象,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10幅很有幽默感的諷刺插畫,帶你看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種種歧視現象。
  • 全球首位共產黨籍女性總統班達裡,如何在男權社會成為領導人的?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就出了一位女皇武則天,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比較低,更別說參與政事了。然而,此國也是一個絕對男權社會,卻誕生了第一位共產黨籍女性總統,她是怎麼做到的?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於2008年成立。尼泊爾東、南、西三面都與印度接壤,北面的鄰居是中國。它是一個農業國家,經濟落後,是全球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基礎工業薄弱,發展緩慢。
  • 從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性別歧視內化」,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厭女症確實起源於父權社會,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把女性視作"異類"、"低人一等",並通過文學、法律等多種方式和手段強調和鞏固男性的主體性以及優越性,從而使女性在社會關係中處於從屬地位,以此來維繫男權社會的地位。
  • 在男權社會談女權陰影下的男權
    關於女德,中華上千年的封建年代裡,各類著作總是層出不窮。毋庸置疑,這確實體現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殘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因為不獨是中華如此,全世界各個文明圈子在封建時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都是大同小異的。所幸,到了現代,文明開化,整個社會逐漸認識到,古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是苛刻的,不公的,反人性的。
  • 賈平凹亮相上海書展 稱中國依然是個男權社會
    [導讀]當主持人詢問賈平凹為何男性讀者喜愛《廢都》的程度優於女性時,他說可能是因為他是以男性視角寫作的這部作品,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社會,可能在家庭裡妻子地位比丈夫高,但整個社會還是男權社會。當主持人程永新詢問賈平凹為何男性讀者喜愛《廢都》的程度優於女性時,賈平凹說可能是因為他是以男性視角寫作的這部作品,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社會,可能在家庭裡妻子地位比丈夫高,但整個社會還是男權社會。「我在政協會議上就提出過這個問題,兩會名單上,女性會後面加個括號標註性別,這本身就是從男性視角來說的。
  • 無論跟誰姓,最後都是男權的姓
    就連拿過諾貝爾獎的大江健三郎,作品裡常有對女性充滿戒備的奚落。我們似乎越來越接近平等了。現在雙胞胎的孩子,也有好些一個隨父、另一個隨母姓的例子,現代都市逐漸習慣這種潮流。可主流社會從來沒把隨母姓作為主流選項。隨母姓的孩子必然遭遇猜測,是不是離異了,是不是家中有什麼變故?老爸是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