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女權?餘歡水才是男權社會的獻祭品好嗎!

2020-12-14 帶著偏見

花了六塊錢追完了《我是餘歡水》最後三集,已經是凌晨2點。

當一干人被綁架,悍匪徐二炮讓眾人說出放過自己的理由時,劇中那個有吃性別紅利嫌疑的女性角色梁安妮說:

「必須放我啊哥哥,我是女生,我是弱勢啊」。

然後被劫匪反懟「少來這套,男女平等,你們不是哭著喊著要女權嗎,我給你啊」。

臺詞一出,我就知道,完了,惹禍了。

之後在上豆瓣搜大結局的影評才發現真出事了。因為臺詞裡亂蓋女權帽子,諷刺調侃的意味觸到了女權主義者雷區,導致大批「女權主義者」到豆瓣刷1分,《我是餘歡水》的豆瓣評分已經從原來的8.5分掉到了7.4分。短評前排都是一水的一星差評。

這次事件的行為有點類似於肖戰事件。同人創造者以肖戰為原型進行同人文創作,冒犯到飯圈,導致粉絲舉報同人創作平臺,最終變成兩個群體混戰。背後,其實是文藝作品表達的界限問題。

不同於某個自然人發表對女權(關於女權,偽女權,田園女權的定義本文不做特指)挖苦的言論,這次被針對的是一部影視作品中的一個虛構角色大反派劫匪的臺詞,且本劇的定位還是都市荒誕諷刺劇,本身沒有正劇那麼嚴格的邏輯跟合理性要求,很多角色都是工具人。

我們看《大話西遊》的時候會在意唐僧突然開口飆英文歌嗎?看《夏洛特煩惱》的時候會在意怎麼洗個冷水臉就能穿越時空?看《羞羞的鐵拳》的時候會在意遊泳池通電就能男女互換身體?

同樣在《我是餘歡水》裡就更沒必要去探究這個屌絲逆襲的故事的合理性了。誰還不知道跟《西虹市首富》一樣,這不過是個滿足屌絲意淫的爽劇呢。你以為我不知道,尹天仇和如夢,都死在了送外賣的那天。

對我來說,《我是餘歡水》前面三集是現實主義,後面都是魔幻主義。它所呈現的貼近現實生活裡中年男人的落魄生活的就是得癌症前的餘歡水,那個才是人人皆笑且人人皆是的餘歡水。

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不同人物,自然包含不同角色的觀念,但並不意味著創作者就認同這種觀念的合理性。就像我們拍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電影,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法西斯主義。我們拍《少年的你》不意味著我們認同校園暴力。

按照批駁者的邏輯,我們就再也不能用表現黑暗來批判黑暗。當我們批判黑暗時,卻無法明確黑暗的樣子。

一件事情需要經過充分曝光和討論,在意見的自由市場裡經歷理性的思辨,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共識。先脫敏,而不是三緘其口,語言暴力最終不能帶來理解,而是更大的鴻溝。

從伍爾夫到ME TOO,女權運動近年來如火如荼。本質上和黑人追求跟白人的平等權利,同性戀群體追求與異性戀群體的平等權利是一樣的。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現在,再表達異見,爭取權利的時候,TA們不會再被沉湖,不會再被燒死,不會再被屠殺。

雖然這樣,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

我理解客觀處在相對弱勢地位的女性對自身追求權利平等的訴求的維護,也理解激進的矯枉過正可能讓自身意見更快地放大被對方接收到。

同時作為男性,我本身也沒有一個合適的身份來勸告女性要理性。因為那姿態看上去真的很屌癌。

我不反對並且很支持女性為爭取平等權利而發聲。我只是反對假借女權名義行幹涉文藝創作,實行網絡暴力,搞批鬥株連無差別攻擊那套東西。激進經常綁架理性,以破為立,那是成本最大的改良。

女權運動的主要取決於女性自身是否能突破自我既有的認知和前期社會化經驗。

《大法師》裡,解放的花生人,獲得自由,第一件事就是,殺掉那些不肯摘下假眼跟他們一起起義的舊時代花生人。被長時間洗腦,習慣被剝削和壓迫的生活,在時代變換的時候,被裹挾著,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那些不肯剪辮子的滿清遺老,那些已經習慣相夫教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女性。出於慣性,一邊享受女性的紅利,一邊又要推翻跟紅利背後的男權邏輯。不能再說女士優先,不能再設女司機專用停車位,不能再鼓勵女性化妝。任何的差別對待,都跟平等權利相悖,承認了女性的弱勢地位。

女權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平權,而不是特權。不是要騎到誰的頭上,那不過是屠龍少年的故事,開始另一個黑暗的輪迴。如果都用這種對抗思維來解決紛爭,曼德拉就不會建立什麼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關於宗教,種族,性別的戰爭永遠也不會停下來。

《犬之島》裡分貓權主義和狗權主義,任何一方壓倒另一方,或代替另一方的統治,都不是什麼好事。

用人類的智慧尋找平衡點,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對過往的歷史我們不迴避,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不公我們零容忍,對未來我們採取更多的制度性措施預防和保障。如此才能讓女性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自古以來,女性常常處在受壓迫的地位,哪怕是現代,我們依然能看到聽到很多事件,N號房的性虐待,深網上的女性人口販運買賣,以性為目的的職場潛規則,家庭暴力,養女案和嫖宿幼女案裡對未成年女性的性壓迫性剝削。

即使在自詡文明的現代,女性在社會中依然處在十分弱勢的地位。沒有穿衣自由,被要求化妝,被特意問及怎麼兼顧事業和家庭。

社會環境對女性並不寬容,面臨比男性更苛刻的眼光和規範,她們的個性和事業發展都是受到很大限制。這源於我們社會化初期對性別意識的規訓。

男性和女性權利關係的建立,受生理,經濟多方面的影響。起點甚至都不是生理差異。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過原始部落的人口特徵,發現也有部落完全由女性承擔重體力勞動,而男性負責帶孩子和採集。這個部落的女性長得也比男性魁梧有力。因此生理差異導致社會分工,使男性主導資源分配,從而開啟男權社會發展的路徑本身起點就值得懷疑。

不管起點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分工確認後,男性和女性的發展路徑都朝著自我不斷強化的方向,形成規矩,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會被一遍一遍地強調社會性別。因為之前的權利結構已經為男性和女性都規劃出一套屬於TA們各自的行為規範。男人必須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女性必須是溫柔的。給男孩子買飛機坦克這種涉及力量的玩具,而給女孩子買洋娃娃花花這種裝飾性禮物。

這些性別的建構裡,有道德,有刻板印象。

平權運動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剪掉人們頭上的辮子,更要剪掉人們心中的辮子。儘管有法律禁止種族歧視,有法律給同性婚姻合法地位,有勞動法保障工作中的性別歧視。但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翻越並不容易。

在原有權力體系裡,被壓迫的也不單單是女性。鑿壁偷光,十年寒窗,懸梁刺股,出人頭地,出將入相,光耀門楣,從來都是懸在男性頭上的劍,使他不敢停歇,不敢怠慢。發瘋的範進,被奚落的孔乙己,表面上看是科舉制的犧牲品,背後都是對男權社會的獻祭。

當男性主導社會時,社會也會對男性提出要求。要更多權利,就要承擔更多義務。所有指向女性的成見的反面,都是對男人的成見。

女生哭卿卿的刻板印象背後,是男人刮骨療傷也不敢哼一聲,怕被人恥笑了去。二桃殺三士,面子比生命重要。女人因守節而寡,男人因守節而死。當戰爭機器開動的時候,需要的是男人的屍體去填。如果說女性是被男性壓迫剝奪,那麼男性是被什麼壓迫剝奪。

婚姻市場上,男性女性各自的競爭力。(其實我挺討厭婚姻市場這個詞,也討厭薛兆豐用通俗易懂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婚姻的利害關係。)男才女貌。男人看才幹和能力,女人看相貌和姿色。正是這種的價值觀,讓女人傾向於打扮裝飾,而男人傾向於升官發財。

一方面物化淺薄化了女性,一方面牲口化了男性,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中年男人的崩潰。餘歡水正是達不到世俗意義上給成功男人的定義而被恥笑和背叛。同事嘲笑他,妻子綠他,朋友騙他,鄰居欺負他。

很少有人會同情男人,因為他自身所在的強勢地位。男人所有的努力奮鬥成功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是對女性事業的忽視和不認可。男性被放在道德的熱鍋上,為自己所在的位置付出代價。

我們要的不是男性的強權或女性的強權。只是平衡和相互尊重。

相關焦點

  • 男權女權發展與歷史的關係
    男權與女權,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男人與女人的權利。從古至今,除了人類社會早期,母系社會時代女權高於男權外,大部分人類的歷史中,男權都高於女權。現代社會思想解放以來,提倡人人平等,女性也開始渴望擁有與男性相同平等的權力。
  • 我們需要的不是女權社會,也不是男權社會,而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這個世界表面上看沒有什麼異樣,實際上一切性別文化全部顛倒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女權社會。讓傑克沒有注意到的是大街上工作的大部分是女人。第二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衣櫥的衣服配色和款型風騷,而且自己的衣服啊不翼而飛,心大的傑克還以為是和他一夜情的女孩給他換的衣服。
  • 她明明比《餘歡水》還要反女權,卻拿下豆瓣9.1?
    估計誰都沒有想到,開播時口碑爆表的《我是餘歡水》,竟然因為最後一集中綁匪的突兀臺詞「求拳得拳」,評分一路跌到7.4。有趣的是,最近有部新開播的美劇,女主的「反女權行為」可比《我是餘歡水》裡的綁匪厲害多了。但這部劇不僅沒有遭到差評抵制,反而獲得了豆瓣9.1的超高評分——《美國夫人》。很多人一開始關注到這部劇,是因為演員陣容強大。
  • 男權與偽女權之爭:生孩子警告
    一、女權和男權的愛恨情仇在遠古時代,人在出生後無法辨別自己的父親,必須以母系血緣關係作為紐帶,能夠生孩子意味著種族的繁衍就有了保證,就能擁有更多的支持和擁護;再者,男性參與的狩獵活動帶來的收益遠不如女性參與的採摘果實等穩定,因此女性在氏族中佔據領導地位無可厚非——這也正是最初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
  • 《無窮動》感情不是男權女權,是男女平等
    無窮動 這部電影被無數人說女權。—為什麼他們說「女權」?—我想他們單單是覺得沒有男主角,四個女性的電影就是女權。我想問一下 你們內心什麼是女權什麼是男權?前天我問朋友「你有優越感嗎?」「有 我就覺得我莫名的就有」我又問「你有自信麼」「有」我說「那你要感謝你爸了。」以上只想說 書,電影,人 無關女權,恰恰相反。
  • 傳聞中的陳芊芊:男權女權從來不是對立的
    男人要在家中相妻教女,要三從四德,主張男子無才便是德,嫁個好人家才是正事。劇情一開始我就深深被這部劇吸引了,劇情背景設定的花垣城和玄虎城呈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女權主義另一個是男權主義。兩種思想赤裸裸的擺在了對立面,彼此的臣民都互相看不上對方。
  • 溫鐵軍: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的思想,是古今中外都無法徹底解決的難題。千百年來,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多少女性承受著多方面的壓迫,失去了本應享受的權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權意識逐漸覺醒,但又難免陷入極端的情況。
  • 《末路狂花》:男權女權不應對立
    與此同時,《末路狂花》的女性主題,也將「女權」這一多年來被社會頻繁提及的詞彙融合到電影之中,「女權被剝奪」似乎也成為很多觀眾的第一觀感。我想借這部電影,來談一談女權與男權。即便「男權至上」是多數人認為的社會現狀,但我認為,男權女權二者不應對立看待。
  • 【大家】如何判斷一個男權社會
    我談到了許多人、包括知識分子對女權的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女權不過是人權問題的一小部分,人權問題解決了,女權就自然得到解決,不必另外提。在座的馬上有位男性的學者坦誠地表示,這正是他的看法。從微博上以及我身邊所接觸的人來看,我猜想,這是大多數男性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想法——我指的還是那種有情懷、有權利意識、在乎社會價值的優秀知識分子。
  • 口碑劇《我是餘歡水》評分下降,疑因臺詞觸怒極端女權主義者
    相比於當下動輒數十集常常被質疑注水的劇集,《我是餘歡水》一共只有12集,節奏明快,內容頗含諷刺意味,常常令觀眾拍案叫絕。不過在大結局播出後不久,《我是餘歡水》的豆瓣評分卻開始下降,一度由曾經的8.4分降到了7.5分。究其原因,疑似與劇中一段提到了女權的臺詞有關。
  • 不說史事,先講男權女權:是何等人物,可稱女中堯舜?
    如果把專制社會中的人簡單劃分成兩個群體——男人和女人,那麼,在這種社會之中,男人永遠高女人一頭。這大約就是通常所說的「男權」。 就事情本質而言,其實,男權本身,就是專制的內容之一。
  • 父系社會、男權社會裡那些被另類歧視的男人們
    之前的文章,不哭多次提到,在這個父系氏族延續至今的男權社會裡,女人們備受歧視。例如:女人找工作必須面臨的靈魂問題: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準備生二胎嗎?認知上的另類歧視男權社會尊貴的不是「男人」而是「男權」。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男人都擁有家庭、工作甚至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只有那些更多的擁有社會資源的男人,才能獲得足夠的尊重和地位。
  • 滿口謊言鬱郁不得志的中年loser 被嫌棄的「餘歡水」的一生
    綁匪:別來這套,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   原標題:滿口謊言鬱郁不得志的中年loser 被嫌棄的「餘歡水」的一生      《我是餘歡水》播完了,豆瓣評分從8.5降到7.9,只因為最後一集裡一男一女的對話。
  • 女權主義錯在哪裡?錯在低估了男權的惡
    雖然田方萌後面說「成為出色的職場女性,和培養健康的下一代,兩者不都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嗎,不都應該受到我們的承認嗎?」然而,男方為什麼不專職在家「培養健康的下一代」,不也是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嗎,不都應該受到我們的承認嗎?田方萌說了:「因為男性自身就沒有生育和哺乳的器官」。這就說明一點:他認為,女性天生就因為為家庭而服務的。
  • 田園女權有問題嗎?
    像「田園女權」在很多「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看來就根本不能算是女權,而在很多男性眼裡它卻代表著女權,所謂「自私」多由此而言。網上經常將之嘲謔為「中華田園女權」,但其實這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倒不如說是東亞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新舊混合的產物。
  • 在男權社會談女權陰影下的男權
    篇幅和識見所限,這裡姑且拋卻天地自然之德,只著重說說社會、人類之德。即便如此,這個話題仍然太大——人類社會是一個無比複雜多維的體系,道德在不同維度的表現不說大相逕庭,也必然有橘枳之異。是以,我們只能在卷帙浩繁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了。便就著當下的社會熱點,說說男女之德吧。先說女德。女德這一題,古已有之,前有班昭作《女誡》,後有仁孝文皇后制《內訓》。
  • 誤入歧途的「女德」只是依附男權社會的遮羞布
    (澎湃新聞12月1日)關於所謂「女德」重新被沉碴泛起並非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女權日益成為婦女打破傳統、獨立自主掌握命運的某種標誌,儘管某種程度上「女權」也有走入極端的嫌疑,但無疑當今社會,婦女權益至少在絕大多數開放的社會已經被普遍認同和尊重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固然影片有稍許誇大,並且有集中體現的嫌疑,但這不正是大多數人接受的現實社會的"潛規則"嗎?女人的工作提案就是比男人的更有說服力,女作家的作品裡有一股自信的女性魅力,自然賣得好。成功人士的聚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是女人,而男人在這樣的場合則通常是作為這些成功人士的伴侶。鏡頭裡的每個小角色設置都注意到這一性別反轉,才使得這樣一個異世界格外真實。唯一讓我跳戲的是這個世界卻不是中國。
  • 俞飛鴻:我不愛談男權女權,而應是平權,男性群體也有不平等
    【文/觀察者網 童黎】 「我不愛討論男權女權,而應該是平權,因為男人在男人的圈子裡也有不平等。」近日,曾被稱為「老男人照妖鏡」的俞飛鴻接受採訪,相關言論獲得超6萬轉發,被贊「長得美,看得又透徹」。 但也有聲音提出,「女權的本質其實是平權」,「我們說女權時,不是在說特權,而是人權」,而且能不能選擇任何一種方式也與經濟條件有關。
  •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蘭翎笑笑生我們有點無奈地看著這個社會,不得不說,這仍然是一個男權為主的社會。 男女平等只是政府層面的一個推動,基於文明進步。但在社會最深層的運轉機制裡,並不完全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