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女權有問題嗎?

2021-02-20 維舟

近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新現象:很多人開始有意識地區分「女權」和「平權」,我已經遇到不止一個人特別向我說明,她「支持的不是女權,是平權」

這有時是為了淡化自己立場的激進性,有時是出於對「女權」一詞的避嫌,但更多的則是為了在概念上做出區分——似乎在中國社會語境下,「女權」並非中性地指代「爭取女性應有的權利」,而很容易被看作是一種極端主張,甚至是在爭取自己權利時攻擊、打壓了男性的權利

作家蔣方舟自己就是女性,不久前卻在受訪時說,女權主義被詬病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她要的權利太多和不清晰了。比如高級一些的女權知道要平權,稍微低一點的是男女平等,其它更低的她覺得老公給我買個包包——其實很多訴求不是基於社會公平的訴求,而是基於自私的訴求。」

這番話引起了很多爭議,一些人辯稱,女性的權利訴求既不自私也很清晰,只是跟男性一樣的出生權、冠姓權、就業權、教育權、繼承權這五個要點;另一些人則指出她所說的那種「讓老公買包」根本不能算是女權,恰恰相反,消費主義陷阱和身體羞辱正是女權主義最反對的現象。當然,也有一些人堅稱,那種借著「男女平等」的名義,既要男性讓權,又以「女士優先」來要求男性,追求單方面利益最大化的「田園女權」在國內比比皆是。

網上流傳的漫畫,諷刺「中華田園女權」壓迫、利用男性,是一種單邊、利己的主張

雖然這些觀點彼此爭執不下,互指對方為非,但之所以能吵起來,很大程度上恐怕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充分意識到的一點:各方所說的「女權」並不是一回事,在這個帽子底下,包含著相去甚遠的不同權利主張和意涵。像「田園女權」在很多「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看來就根本不能算是女權,而在很多男性眼裡它卻代表著女權,所謂「自私」多由此而言。

網上經常將之嘲謔為「中華田園女權」,但其實這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倒不如說是東亞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新舊混合的產物。

香港文化人湯禎兆在《整形日本》一書中曾提到日本流行漫畫中的一個女白領「計算妙子」,非常精明,「要男人做事供給一切,完全是19世紀的想法;但是,又要男女平等,現代女性的權利又要齊全。」在他看來,香港女性也正類似。

這種想要「好處通吃」的做法是女權嗎?確切地說,它雖然多由女性主張、對現代女性的權利寸步不讓,但其基底卻是男權的,也只有在一個男權社會才行得通——這是一個雖然已逐漸現代化,但價值觀仍然相對保守的社會,因此才出現這種「雙軌制」。

儒家對「君子」和「百姓」本就遵循兩套不同層次的道德標準,在士大夫的精英意識中,百姓在人格上就從未被預設為是平等的,他們是「治於人」的勞力者,而非「治人」的勞心者。當社會秩序逐漸變動又未真正平等時,就出現了陳寅恪在論及唐代士大夫道德風習變遷時所說的那種現象:那些善於機巧者往往活得更好,這取決於「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兩種以上不同之標準及習俗,以應付此環境而已」。

就此而言,這種被人詬病的「田園女權」,其實正是社會環境的產物。日本的現代化雖然起步未必比中國更早,但進程卻遠為順利,因而原有的社會結構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期間並不伴隨著女性的社會動員或解放思潮。這樣,在戰後富足的環境下長大的女性發現,她們即便身受良好的教育,但仍不能改變男權主導的社會價值取向。與此同時,畢竟她們又已經是深受現代化洗禮的新女性,不可能阻隔於男女平等的世界潮流之外,於是在這樣特殊的社會生態中,能靈活運用兩種不同價值標準的人最終就能活得更好。

▲ 東京大學教授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寫到,「資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一樣,女性解放都以『被倒戈的革命』而收尾。」圖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個全部由女性社員組成的社團組織「青鞜社」雜誌,創刊於1911年。© WOMENSART

這是後發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問題。現代經濟的繁榮給女性帶來更多閒暇、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服務業在經濟領域的勃興,給女性帶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使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在國內,公認長三角地區的女性地位較高,這恐怕也是因為明清以來當地紡織業的長期繁盛,使得女性在家中的經濟地位得到承認。

可以說,當下中國圍繞著女權所展開的爭論,正是現代化逐漸深入之後所遭逢的過渡期現象。對比下近代德國也更有助於我們看清這一點:1871年後,德國現代化迅猛推進,湧現的新工作機會導致勞動力短缺,而更多服務業職位更為女性創造了機會,諸如大型百貨公司的營業員、蓬勃發展的白領和教育普及之後的教師等等。這在1918年後更為明顯,全德國共有1150萬女性在職,佔全部工作人口的36%。

與此同時,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卻還跟不上,當時德國很多人憂慮出生率的下降將削弱國家的實力,更何況在經濟蕭條時期,越來越多女性與男性競爭工作也危及男性的社會地位和自我認知,結果是一場「男性危機」爆發,民族主義者和泛日耳曼聯盟開始大聲疾呼,抵制女性就業,號召她們回歸家庭、履行天職——為國家生養和教育更多的子女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德國新興的女權主義者被迫轉入防守,開始與那些激進的支持者撇清關係,強調自己同樣愛國,也無意要求過多的變革。那些保守派指責婦女解放導致道德敗壞和不受約束的性行為,而女權主義者也同樣對此感到恐慌,甚至展現出某種清教徒的說教做派,教導更年輕的女子:喜愛舞廳更甚於讀書是應受譴責的。在這樣新舊紛呈、青黃不接的時代,試圖兩頭兼得、好處通吃的人也同樣大有人在。

第三帝國時期,很多德國女性支持納粹。納粹承諾提供穩定與就業,強調種族延續,對女性提出的口號是「Kinder, Küche, Kirche」(孩子,廚房,教會),倡導回歸傳統家庭價值觀。

這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結構性現象,與其說是少數人機巧、道德有問題,倒不如說是社會生態所必然催生的現象。很多人指責這是雙重標準,但這卻不是這些人自己能定的,而恰是因為主流社會既要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同時卻又不肯鬆手給女性賦權所造成的

如果說「田園女權」那樣是試圖好處兼得,那麼反過來我們或許也可以說,「田園男權」那樣既想要現代化的好處,又想要維持男權結構,和它正是一體兩面——你不可能只要「田園男權」,卻想消滅「田園女權」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自居為主流群體的人,也開始感受到了不安,這當然是社會變革深入的明確信號,但也意味著局面隨時可能失衡。原有的結構設計無疑已在動搖,這最明顯地體現在很多男性抱怨「女人現在太厲害」——說這話的其實往往倒不是有權者,而是弱者,因為他們唯一剩下的身份象徵就是男權,似乎如今「連女人都爬到頭上來了」!然而他們之所以處於底層,並非由於性別,而是因為階層

很多人的價值觀仍然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現實,抱怨「你們現在鬧騰,都是因為給女性太多權利,讓步太多了,你們到底還要怎樣?」在一個差序社會中,秩序都是給主流人群設計的,在他們看來,所有邊緣人群應該安分地呆在給他們安排的角色位置上。「你們」是治理的客體而非主體,最讓他們感到威脅的,就是你居然有主體性

不僅如此,不同群體的認定可以迥然不同:很多男性覺得,女性地位已經很高(甚至太高了),但女性卻相反,往往覺得女性地位並不高——這往往陷入無休止的口舌之爭,因為前者說「高」其實是縱向與歷史對比,實質上是出於對男性衰落的憂慮;而後者說「不高」則是橫向與現實對比,著眼的卻是女性應有的權利。

明白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平權」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當社會現代化推進到這樣一個階段時,走回頭路是沒有希望的,而像「田園女權」這樣的現象與其說是女性自身的問題,不如說是原本的男權殘餘必然伴生的雙軌制。至少就目前而言,要解決這一團亂麻,平權是最可取的優化路徑,即便它未必是完美的,但它解決的問題將比它造成的新問題多得多。

相關焦點

  • 田園女權-原罪【心靈思考】
    這樣的偽平等主義,稱為田園女權主義也稱女權自助餐主義(英語:Manofeminism,Cynical feminist)。田園女權主義一般具有囿(yòu)于田園、只在口頭上大加撻伐而不身體力行做出實際成效的空談性特徵(維基百科) 圖:ins今天意外看到「田園女權」,我在想,田園女權是什麼意思?谷歌一番後,我大概有了一些解了。
  • 「田園女權」:女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很多男性深受其害
    昨晚朋友一起聚餐,有個男性小酌了幾杯之後開始吐露對女性的不滿。他說我們很多女性都是田園女權,想壓榨男性。 於是,「田園女權」這個詞就出現了。 「田園女權」其實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一種女性的劣根性,是真女權路上的最大絆腳石。我們先來看看「田園女權」和女權主義的核心區別。 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Olympe de Gouges 發表了《女權宣言》,這被後來的人認為是女性主義運動拉開序幕的標誌。
  • 看民國女權主義者有多先進:完爆洗腦無數人的田園女權
    向警予的思想中有強烈的女權意識,她的女權主義思想體現在對女性特殊利益的強調和維護,向警予發表了大量專論女性權力的文章,相當深入的分析了爭取女權的意義、目標、途徑和策略等問題,對女權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第三、何香凝。她是婦女運動的領袖,也是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繫,她的作品中充滿鬥爭激情、浩然正氣。
  • 恩格斯為什麼成了「田園女權」?|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上一次他的名字在社交媒體上被熱議,是一位博主在微博上貼出了恩格斯關於女性大量參與公共事務才能實現男女平等的觀點,隨後,恩格斯的這番言論被一位男性博主譏諷為「田園女權」。爭議微博截圖作為一名男性,恩格斯和女權有關嗎?有關。他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是女權主義者常常引用的著作,他認為,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財產關係,女性解放才會實現。
  • 畸形的中國式田園女權:可以同甘,不能共苦
    有許多女粉絲們看到以後,都覺得自己的老公或者男朋友不夠好,而亂發脾氣,離婚率陡然升高。在一片罵聲中,這位up主黯然離場。 但在她身上反映出來的是"田園女權主義"的擴大化,以及廣闊的市場。同時,"田園女權主義者"大都不會獨立思考,人云亦云,感覺屏幕前的陌生人說的話十分在理而忽略了身邊愛人的付出和感受。
  •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那麼,原本就是主張「男女平權」的「女權」,為何在此與「平權」對立?這種對談論「女權」的忌諱暴露了當下網絡公共討論怎樣的問題?又遮蔽了怎樣的現實問題?今天,就與大家一起討論「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這句話中的耐人尋味之處。
  • 月薪三千,擇偶標準月薪三萬:「田園女權」為何成為了貶義詞?
    女權這個詞最早是從歐洲引入的,在我們的國家屬於舶來品。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男尊女卑,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女性才慢慢的有了地位和話語權。提倡女權,其實應該是一件好事。男女平權有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但是我們好像只抄來了概念,沒有抄來精髓。
  • 關於女權與平權的事情和論女權不是平權
    我問她既然你們是反對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爭取女性合理的利益,追求男女平等,那你們為何不用平權這個旗號,而用女權。她沉默一會後又跟我說,女權就是平權。我耐心跟她說,你們這樣會讓人誤會的,畢竟很多人不了解這份歷史,不知道最初的女權是指平權,而且田園女權都打著女權的旗號而不是田園女權的旗號。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我的愛情觀#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這是世界政治和社會中一個永遠熱門的話題。與此對應的就是「男權主義」。這兩種主義的鬥爭從人類社會成型開始就已嶄露頭角,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現在。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哪些對女權主義的錯誤使用?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 清華學姐代表女權的傲慢:輕賤中國男性,中國女人就能幸福嗎?
    以自媒體為主,信息技術的發達確實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我們以為這種媒體權利的平等化可以帶來正向的能量,然而,實際上自媒體並非天然代表正義,而是向商業看齊,以咪蒙、新世相為主的自媒體為了迎合年輕女性的口味,相比較春晚奴化男人,他們更加以「田園女權視角」彰顯「女性身份的悲情」以及「誇大男性的罪惡」,造成性別對立觀念,延伸出許多社會問題,以及給所有讀者帶來許多不必要的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在訪談結束後我總是急切地想為女權主義正名,我想告訴他們,女權運動的浪潮有其深刻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女權主義理論內部有諸多流派劃分,女權絕非平權的對立面;我想告訴他們,之所以會出現令他們反感的微博「女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中缺乏對性別問題的重視,才導致大多數希望爭取女性權益的人缺乏對女權主義更為深入的認識。
  • 真正的女權是平權,偽女權者不該讓女同胞背上黑鍋
    文|負解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女權主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似乎也不是一個舶來的概念了。雖然從根本上說,中國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以秋瑾、唐群英等人主導的女性獨立平等的運動,但這不是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按下不表。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田園女權時代,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條件下,為什麼那麼多舔狗?
    原創丨小孔愛說事,圖片丨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原創,未經作者同意,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與抄襲! 19世紀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這句話,用在這裡是非常貼切的,近些年來隨著各大社交媒體軟體的崛起,以及世界平權運動的發展,我國也迎來了畸形的「男女平等」——田園女權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男權與偽女權之爭:生孩子警告
    但是偽女權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既要求得到高回報,又不願意付出,致力於追求單方面利己的特權,試問,天底下哪裡有這般好事?一、女權和男權的愛恨情仇在遠古時代,人在出生後無法辨別自己的父親,必須以母系血緣關係作為紐帶,能夠生孩子意味著種族的繁衍就有了保證,就能擁有更多的支持和擁護;再者,男性參與的狩獵活動帶來的收益遠不如女性參與的採摘果實等穩定,因此女性在氏族中佔據領導地位無可厚非——這也正是最初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
  • 中國式女權 一個寄生在男權主義身上的可憐蟲
    關於女權主義的討論,是一個很容易讓全世界網友走上極端的話題。也許最開始能夠保持心平氣和的敘述,可隨著話題的深入,往往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我國與國外的女權主義不同,雖然我國女性的權利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關於女權的認識和流行卻是在近幾年開始的。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在前五期《共識》節目中,馮叔與老朋友吳曉波、潘石屹、俞敏洪、王石、張朝陽分別討論了「年輕人真的應該趁早買房嗎?」、「如何看待996、辦公室戀情,公司對員工是否應該寬容?」、「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了嗎?」、「自律的人比隨性的人更優秀嗎?」以及「人生應該追求功成名就嗎?」等話題。
  • 田園女有多可怕?「要麼給我愛情,要麼給我money,要麼給我滾」
    女權,是中國在封建社會時女性為了掙脫傳統束縛,要求地位平等的一種權益,而現如今,田園女權就像一顆畸形的社會毒瘤影響著女性的價值觀,這些女性,也許骨子裡壓根不知道什麼是女權,這種不平衡的女權主義思想,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這種扭曲的思想讓真正的女權主義跟著一起受到了抨擊,很多人因此徹底否認了女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