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浩(i_77777)
田園女權:對於人類價值觀中的權利、義務體系,只索取其中的權利,不承擔任何一項義務。這樣的偽平等主義,稱為田園女權主義也稱女權自助餐主義(英語:Manofeminism,Cynical feminist)。田園女權主義一般具有囿(yòu)于田園、只在口頭上大加撻伐而不身體力行做出實際成效的空談性特徵(維基百科)
圖:ins
今天意外看到「田園女權」,我在想,田園女權是什麼意思?谷歌一番後,我大概有了一些解了。
從上面的解釋可以看的出來,這一類人好像對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堅持,就好比下面這兩句話
女權:這活你憑什麼不讓女性做?
田園女權:這活你憑什麼讓女性做?
圖:ins
這兩句話非常好的解釋了女權與田園女權的區別,女權是為女的公平追求權利,話語權,勞動權,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等等
而田園女權卻在另一個極端上,貌似要把女性在歷史長河裡付出的不公平勞動都給享受回來,把過去女性受欺壓,都還給男性,貌似這裡面有報復的味道。
我對國內外的文化都不這麼了解,但是我知道,古人都說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面掙錢養家,女人在家相夫教子,還有一句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從這兩句話看得出來,中國都女性確實很受壓抑,好像婚姻就是一個圍欄,而女性就是裡面圈養都「寵物」
我們是從農耕社會過來的,在我看來,女性這日常生活中並不比男性幹的活少,女權要的不是少幹活,而是在相等的條件下享受相等的對待與權利。而田園女權要的是絕對控制權。
圖:ins
我們不講對錯,我們中立的去看田園女權,擁有控權也是可以的,如果只拿這個控制權去說不,似乎有點浪費了。仔細去想想,一個女人,在家裡皇后搬的待遇,卻沒有給這個家庭作出貢獻,又獲許做了很多的貢獻卻認為是為對方做的。
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女人覺得自己的奉獻是為了他,而不是自己,如果真的是這樣,可不可以理解,這個女人沒有把自己融入到這個家庭裡,女人控制著這個家庭,卻覺得自己不曾擁有家庭,沒有存在感,這或許就是低價值感吧。
低價值感的女人通過獲得絕對的權利來滿足自己的價值感
圖:ins
權利平等的背後是責任的平等,做女王就要承擔做女王的責任,如果得到權利只是為了享受而不付出的話,有違背權利的平等,除非田園女權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等級的權利,那是不存在平等的。
從心理學去看,一個好女人,好媽媽,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心理學很看中母嬰關係,有些事情,男人永遠無法替代。比方說一個好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力,想像一下,無論我們多大年紀,我們回到家第一個呼喊的人,第一個想見到的人是誰?肯定是媽媽。我們的依戀關係,我們的人生腳本,我們人生的頭幾年都是在媽媽都照顧下影響下長大的,3歲看大7歲看老,女性在家庭裡的重要性遠遠超越男人。
圖:ins
女人對孩子的愛與溫柔是基因裡帶的,是人類進化得來的,男人永遠無法比擬。
田園女權 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突然就形成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就像種子長成大樹,不是一天兩天,如果田園女權思想是一顆大樹,那種子一定是在3歲以前,父母的相處模式,人生觀,價值觀,父母的行為模式,以言傳身教的方式被我們吸收,這是我們日後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初範本。
假如我們看到媽媽在家庭裡沒有地位,我們會不會想方設法為媽媽爭取利益?我們會不會想以後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許這就是種子的來源吧,當然,假如父親能參與到孩子的教育與養育當中對孩子的影響也很重要。
從因果去看,田園女權是個結果,而原生家庭是因,試想一下,田園女權對孩子的影響是「因」,那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果」又是什麼呢?不負責?自私?自戀?
圖:ins
---The end---
作者:楊浩。心理工作者,音樂、攝影愛好者、塔羅佔卜愛好者,擅長領域,親子、情感、婚姻、家庭。這個浮躁的社會,能靜下來閱讀我的文字,我很感謝。本人最擅長發呆與思考,文字雖不是我擅長,能記錄下來少許感悟已很開心,期待與你有思想的碰撞(後臺給我留言或者微信:i_77777)
目前【心靈影音】已有40人關注,期待大家與我一起見證它的成長!
往期文章: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