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2020-12-19 墨華不冷

文/墨華不冷

(本文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田園之秋》告訴我們如何做心靈守護者

在江南的茵茵夏天,我遙望臺灣的清涼秋日。書桌上,擱著臺灣作家陳冠學的日記體散文集——《田園之秋》。字裡行間,原野鋪蕩,泥香撲鼻,鳥啼灌耳,蟲鳴唧唧。這是一本異常安靜的書,安靜地像落葉飄歸大地,像月光輕灑幽庭,你需攜一顆安靜的心,才讀出生命綻放在田園中的生動、潔淨與醇厚。

陳冠學(1934-2011),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曾任中學教師、高雄三信出版社總編輯。80年代初,年屆不惑的他,回到老家(臺灣屏東縣新埤鄉農村),隱居田園,晴耕雨讀,亦農亦儒,自食其力,竟達30年,常人莫及,故被譽為「現代陶淵明」。《田園之秋》,寫於他回歸田園兩年後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於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進大陸,書名曾為《大地的事》。在臺灣,《田園之秋》具有熠熠生輝的光環,是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選錄,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

此書頗有梭羅《瓦爾登湖》的味道,浸透著熱愛自然、眾生平等、簡單生活等生態意識。我認為,其細膩、優美、恬淡的文筆,並不遜色於《瓦爾登湖》。這是我閱讀生涯中的一顆滄海遺珠,我慶幸,劈面相認,得以薰染。

《田園之秋》頗有《瓦爾登湖》恬淡味道

一、鑑賞自然:世界從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感官

全書最令我嘆為觀止的,是陳冠學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這種觀察力,源於他對大自然超乎常人的熱愛。他經常做出諸如「一早打開門,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木瓜樹葉柄上的雨珠」的可愛舉動。面對大自然,他是半生歸來的少年,目光晶亮,有著敏感的好奇心與審美神經,在日復一日中品咂新鮮味兒。

在鑑賞自然方面,《田園之秋》呈現三方面特徵:

一是工筆畫般的幽微之美。

富有質感的生動細節,在書中鋪天蓋地,這是人與天地相往來的精神憑證,令我格外迷戀:小斑鳩在老楊桃樹上抖雨,褐毛野兔坐在路上洗臉,青苔鳥在澆過水的桂花樹上洗香澡,銀合歡的莢發出清脆的迸裂聲……作者還寫了不少意外的收穫,給讀者帶來陌生化的審美衝擊。比如,他看到斑鳩在小溪邊飲水,嚇了一跳,因這樣美麗的鳥,竟是牛飲,「就像雲端上伸下條龍捲,將海水向上吸般」。

工筆畫般的精細文字,對應著作者敏銳豐富的心靈蘊藏,體現著篤定雍容的話語風度。

二是博物學家的觀鳥記錄。

《田園之秋》,相當於一本觀鳥記。放眼中國古今,恐怕難找出一本文學著作,能如此專業且細膩地記錄鳥類。我想到英國作家吉爾伯特·懷特的《塞爾伯恩博物志》、美國作家約翰·巴勒斯的《醒來的森林》。這三本自然文學作品,書中皆騰躍著啁啾的鳥鳴,紛飛著斑斕的鳥羽,充溢著森林鮮活生動的氣息。

陳冠學是妥妥的愛鳥達人,他熟悉各種鳥的外形、羽色與習性,令人驚嘆的是,他憑鳥鳴,就可分辨鳥名。在他筆下,細眉通常只發細微的單音,烏鶖吹口哨天下無雙,藍鶲的特色不在鳴聲,而在起落迴旋飛躍之美……在11月18日的日記裡,他便記錄了一天可聽到28種鳥聲。

除了鳥類,對於其他動植物,及物候、天文、氣象、文學、哲學,他娓娓道來。他是一位常識豐富的博物學家,這令《田園之秋》,閃爍著科學與文學交融碰撞的異彩。許多人寫動植物,常常無名無姓:一朵花、一棵樹、一隻鳥。這種情況,於陳冠學,幾乎不存在。他能準確叫出動植物名字,畫風是這樣的:「可以說是我的私有散步道,只有鵪鶉、斑鳩、雲雀和我共用,每次我在這條路上散步,總遇見它們。靠近路的末尾,有一棵枝條完整、樹體秀美的苦楝樹,有一隻畫眉時常愛停在那兒高唱。」

所以,誕生優秀的自然文學作品,不但需要自然的實踐、生花的妙筆,還需要博物的知識——這門檻相當高。梭羅等世界自然文學大師,皆為博物學家。

書中配有許多鳥類等動植物插圖

三是耳狩目獵的感官盛宴。

《田園之秋》寫道:「真正美好的事物,看著、聽著、聞著,要比實際的觸著、吃著更合宜……」陳冠學善於營造視覺上的畫面美,毋庸置疑,同時,他有著異常敏銳的聽覺與嗅覺。在聽覺上,比如,他對土蜢訣別式的夜鳴,刻畫入微:「忽聽見土蜢的鳴聲,像發條極鬆了一般地弱,可聽出擦翅的每一片段單音……鳴聲竭了,就像發條全鬆了一般,前後計算起來,似乎還不足十秒鐘。」在嗅覺上,比如,他寫田園的氣味,令人覺得香從紙上來:「空氣剛孵出葉脈,還帶著葉液未乾的味兒,散發著蔗葉香、薯葉香、番麥葉香,甜甜的,迎面撲鼻而來。」

《田園之秋》,是觀照人是否淪為美盲的一面鏡子。許多當代人,碌碌凡塵,疲於奔波,對身邊的美,熟視無睹,閉目塞聽,正如陳冠學所說的「辜負造物予人一對耳朵一雙眼目一個聲光繽紛的世界」。而從寫作角度看,有些人,能寫視覺中的畫面、形態與顏色,但其他感官,特別是聽覺、嗅覺,嚴重萎縮,缺乏了五官之間的共同參與

其實,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感官。激活感官,嗅花撫草,跋山涉水,風吹日曬,美就在身邊。很認同《田園之秋》這段話:「人一定要心靈在單獨的狀況中才能有悟,悟與不悟,等於開眼與未開眼。一開眼,萬象森然,盡入眼裡;不開眼,一片漆黑,一物不見。」

陳冠學憑鳥鳴就可分辨鳥名

二、敬畏自然:走進一聲鳥鳴、一隻螞蟻的審美世界,不難;通往眾生平等的境界,路迢

最近,我同時拜讀了美國作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自然文學經典——《沙鄉年鑑》。利奧波德在書中首創「大地倫理學」,主張平等對待其他生物,改變人類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擴大倫理道德,將道德對象的範圍,從人類擴展到自然界。

《田園之秋》,亦盛滿這種自然之聲,引發我們對關愛自然、保護生態的思考。

一方面,對萬物飽含慈悲與愛意。鳥獸禽蟲,被陳冠學稱為老朋友、好鄰居、住民、芳鄰;花草樹木,與他和光同塵、渾然一氣。當夜裡老鼠出沒時,他卻不憎厭,認為「家裡下半夜就交由鼠兄做主了,我也沒奈它何!反正我主白天,它主黑夜,道並行而不相悖」;當一尾小苦臊魚迷路時,他便跺幾腳,趕它向上遊,以防它順流入海而亡;當他看見路上有小石頭遭人踏車蹍,便覺不忍,隨手移走;當田野上沒有果實時,他見到愛吃果實的白頭翁與青苔鳥,就不免戚戚然……上述行為,流淌著一種信仰,這信仰,就是對自然的尊重與博愛。面對生態環境遭破壞,他是反思者與批判者,發出盛世危言:「我只為這樣美好的自然,也是到處含著乳汁的田園之消逝悲痛。」

另一方面,遵從自然之道與生物鏈秩序。他認為「自然本身便藏著玄機,有著至完至周的用意,人類偏頗的計算,永遠是差誤的」。他不寵物化,不籠養鳥,即便聽到麻雀被貓頭鷹吞噬的慘叫,於心不忍,但不插手。他不排斥企圖捉小雞的紅隼,亦認為農人不應排斥野草、野鼠、野鳥。

總的來說,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眾生平等,保護生態——我想,這是自然文學所追求的終極意義。最近某天,我和一個小女孩,俯觀一群螞蟻搬運淡黃色的無患子花。小女孩說:「螞蟻搬花回家,要做花冠。」走開後,我突聞身後啪的幾聲響,回頭看到一個十來歲的男生,竟狠踩螞蟻群,令人瞠目。其實,走進一朵花、一聲鳥鳴、一隻螞蟻的審美世界,不難,但摒棄人類中心主義,通往眾生平等的境界,路漫漫。

當環境汙染、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野生動物銳減等現象愈發嚴重,當新冠疫情蔓延世界,我們應深刻反思:如何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如何與地球上的生物「住民」,相處得更好些?

《沙鄉年鑑》首創土地倫理學

三、物質減法:活著不是奔赴物質的盛宴,而是經營精神的華筵

陳冠學與梭羅一樣,是極簡主義者,過著簡樸的物質生活,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他粗茶淡飯,素食為主,守著神農時代的模式,與「兩甲旱田,一楹瓦屋,一頭牛,一條狗,一隻貓,一對雞」,相伴度歲。他種田摘菜,牧牛伐薪,割草舂米,捉綠金龜,同時,考慮收成出路,通過集市交易,換取生計所需,剩下的時間,用來鑑賞天地、讀書寫作、體悟人生、思考社會,過著勞力不勞心的生活。他說:「在燕鴴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聲幽幽夜吟中睡去,沒有疲憊感,沒有厭倦感,這就是我的生活。」

他的簡樸生活與整潔精神,成為田園風光中和諧的組成部分。

僅在勞動方面,他亦異於農民。他主張過有情趣的生活,「我總覺得種菜是農家莊稼之餘一種調節身心的情趣活動」。在勞動中,普通農民,看到的是食糧與汗水,而書生型農民,還看到詩意與情趣,提升為審美生命體驗。

陳冠學身上體現的,正是當今社會流行的「斷舍離」觀念——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臺灣導演、作家吳念真評價《田園之秋》:

《田園之秋》所提供的是一個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過《田園之秋》學習生活態度的改變。

是的,當代許多人,對名利得失十分敏感,對自然變化格外麻木,而《田園之秋》,能帶來返璞歸真的提醒:活著,不是奔赴物質的盛宴,而是經營精神的華筵,不是墮入金錢的牢籠,而是追求靈魂的自在。

《田園之秋》是一曲農耕文明的頌歌

四、思想溯源:老莊與陶淵明影響下的農耕文明頌歌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長期影響中國自然散文創作的異域經典。葦岸、韓少功、張煒、劉亮等中國作家,在創作自然散文時,對《瓦爾登湖》存在程度不一的借鑑與吸收。陳冠學在《田園之秋》《訪草》等著作中,亦屢次提及梭羅,但我認為,對其田園文學創作影響較大的,是老莊與陶淵明。

一方面,他推崇老莊。他師從中國哲學家牟宗三,在出版《田園之秋》前,已著寫了《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莊子新注》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類書籍。《田園之秋》裡,他贊同清靜無為的老莊哲學、老子「小國寡民」的智慧、莊子「主張無政府」的觀點,歌頌農耕文明,反對工業社會,排斥現代文明,呈現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從某角度看,此書是他踐行老莊思想的成果,是中國古老生態智慧的展示。

另一方面,他推崇陶淵明。他認為「自宋朝以後,再沒有比陶淵明地位更高的詩人了」。他總聽到一種草鶺鴒唱「歸雲來噢」,故給它起名為「陶使」。言外之意,此鳥是陶淵明的使者,體現了陶淵明對他的影響。此外,他探訪一個馬來族古老村莊,那兒的村民,純樸善良,與世無爭,熱情好客。這村莊,正如陶淵明的桃花源,是原始農業社會的浮光掠影,是作者理想人世的象徵。

作為中國田園詩人鼻祖,陶淵明隱居田園時,仍懷濟世心,欲東山再起。淡泊明志交織著悲憤落寞,是千古文人仕途失意、回歸田園後,一脈相承的複雜心態。而陳冠學,心甘情願,回歸田園,看到燕鴴背著晚照,便心生感激,看到觱橛快樂飄唱,便跟著快樂。他的生命,吸飽了田園的喜悅。即便當年無家室,中秋時孑然一身,而他卻不覺孤獨,還感激上天亙古的美意。

在思想上,陳冠學除了與陶淵明有異,與梭羅更有不同。以梭羅《瓦爾登湖》、利奧波德《沙鄉年鑑》、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等為代表的美國自然文學作品,反映的是「荒野文化」,主人公在荒野叢林,孤身躬耕勞作,突出大自然的野性美。而中國的自然文學,起源於《詩經》,以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源遠流長,反映的是「田園文化」,具有濃鬱的農耕文明色彩,瀰漫東方隱士的浪漫詩意,融入家族、族親、風俗等傳統文化與釋道思想。故在《田園之秋》中,陳冠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離群索居,他與族親之間,溫暖來往,互相關照,共商莊稼銷路,參謀他人婚嫁,幫老人寫信,給村童上課。

西方的荒野意象與中國的田園意象,雖在時代背景與文化理念方面存在差異,但皆是人類精神家園的載體,皆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淡泊寧靜的心態。兩者在精神、情感層面,先天契合,遙相呼應。

總的來說,《田園之秋》並非純粹的田園日記,還是思索文學、哲學、人性、社會的思想結晶。然而,抬高傳統農業文明,否定工業、政治與法律,提倡無政府等觀點,我不敢苟同。可以說,過火拒斥現代文明,是許多自然文學作品都有的偏激現象。

於我,《田園之秋》迷人的地方,不是上述一些哲學思考,而是天光雲影下、鳥啼草香中的田園畫卷,是對自然生命的細膩描摹與慈悲呵護。

大自然的富饒瑰麗能治癒世間所有不快樂

五、小結

大自然的富饒瑰麗,足以治癒世間所有的不快樂。陳冠學的臺南,正如陶淵明的南山,梭羅的瓦爾登湖,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農場,安妮·迪拉德的聽客溪……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空間,是心靈自由與熱愛土地的隱喻。絕大部分當代人,隱居田園,是不現實的,但可跟隨陳冠學的步伐,穿越物慾的枷鎖,多到大自然走走,做大地謙卑的傾聽者,甚至將親近自然、領悟自然,作為畢生追求。

其實,繁華都市,亦有葳蕤之境。只要打開心靈與五官,美便兀地呈現,便可找到閉目聆聽鳥鳴的激動,找到凝視漫天霞光的驚喜,找到呼吸林間鮮氧的愜意,同時,找到臉上與自然一體的寧靜表情,找到——自己。

(版權聲明:維權騎士籤約作者,原創文字,歡迎轉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不可摘編、洗稿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其中詩歌的成就最突出,從形式上看,大部分是五言詩,少數是四言詩;從題材上看,大部分是田園詩,有一部分是抒懷述志和哲理詩。以田園風光為審美題材的詩,在陶淵明之前,特別是在文人詩中,是很少見的。而陶淵明大量描繪生產勞動和田園風光,藉以表現他歸隱後的愉悅心情,從題材上看,具有很大的開拓性和創新意義,自他之後,田園詩便成為一個專門的流派,因此,陶淵明堪稱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的田園詩,最中心的主題是表現他歸田的樂趣,表現他離開汙濁的官場回歸大自然懷抱以後無限欣慰的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歸園田居》五首和《飲酒》二十首兩套組詩。
  • 晴耕雨讀 有機品質生活的新嚮往!
    晴耕雨讀 有機品質生活的新嚮往! 房天下房天下   2015-04-22 16:59 [摘要] 所謂「晴耕雨讀」,耕的是心田,讀的是人生。
  • 中國首屆晴耕雨讀田園詩歌大賽頒獎典禮舉行
    7月21日,首屆晴耕雨讀田園詩歌大賽的詩頒獎典禮暨 「創意中關村 詩動矽谷城」誦詩會於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報告廳順利舉行,同時,宣布中國田園詩會籌備組的成立。此次活動為海澱區創建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紀念改革開放及中關村創新發展40周年注入新的文化活動力和張力。
  • 晴耕雨讀 詩酒田園——黃花城舍
    晴耕雨讀 詩酒田園——黃花城舍 建了一個房子 取名叫黃花城舍 黃花城舍 就是一個朋友聚會聊天的地方 因為我們在都市裡邊 生活的時間很長了 大家都有一個鄉村的夢 就是回歸鄉村
  • 新民晚報數字報-晴耕雨讀
    他說原本自己想學陶淵明圖個返樸歸真的清靜,沒想到住客和讀書人源源不斷,既要打理民宿和田園,又要經常聯絡書店書商,好淘些新書來滿足讀者的口味,整天忙得不可開交。說著,又領我去房後看那片鬱鬱蔥蔥的菜園子,還興奮地介紹耕地種菜,點豆栽瓜的那些有趣事兒,語氣裡始終蕩漾著透徹的開心和滿足。  面對田園的豐收圖景,我想起了去年春天在江西婺源相識的阿文。
  • 在中西比較視野裡遇見陶淵明的「自然」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王國慶特別發來賀詞: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是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陶淵明的幽靈》譯本出版,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明的一次大對應、大交融,對於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危機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當代人類來說,是一次精神救贖,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 同樣是山水田園詩大家,陶淵明和王維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處著眼,同為山水田園的宗師級人物,陶淵明偏于田園而悠然見南山,王維則重於山水而人閒桂花落,五柳先生曰五柳就有柳色青青的鄉野豁達味道,摩詰為禪便是坐看雲起時的溪山清味禪悟,試為詳析得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是他結束時隱時仕生活徹底歸隱田園的愉悅之作,組詩第一首開始就以「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開宗明義,直接言明自己喜愛田園風光的淳樸與自然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 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陶淵明一生的放蕩不羈和自在灑脫,不為世俗所羈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縱情於山水之間,何其快哉。陶淵明在年輕之時,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志,做過州府的小官,按照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公務員,旱澇保收,可是他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下,他的滿懷抱負卻很難實現。
  • 鄭板橋的自然山水詩,與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有哪些不同?
    鄭板橋的自然山水詩,與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有哪些不同?   詩歌以諭快的心情描繪了農村春耕時的風光清晨雨歇、雲蒸霞蔚、燕子翻屹,廣闊的水川中片水色天光,小河中船隻來往穿梭,都載滿了碧綠的稻秋。
  • 陶淵明:辭職去種田,卻成就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生活有多美?
    而陶淵明就厲害了,以一己之力,為一個朝代、甚至是整個詩歌領域創造了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他所開創的詩風,便是——田園詩。田園詩,顧名思義,簡單來講就是寫他在田園生活間的日常與感悟,縱觀歷史,像陶淵明這樣喜歡自然田園的,還真不多。
  • 田園風,原鄉流溪別院,外部融入自然,內部精簡現代,借喻手法
    方案解讀原鄉流溪,田園夢想今天給大家分享雅居樂騰衝原鄉·流溪別院——回歸田園的夢。整體有流水小溪營造慢生活的格調,是有別於城市快節奏的另一種情調田園生活。大基調是基於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溯源以及本身項目所在的位置,以最少幹預、保留和微更新處理,讓整個地塊的感覺融入山林自然之中,與臨水駁岸的三種類型,以行清幽之境、借山林之景、取原鄉之寓的借喻、模仿和精簡轉換,讓地塊內的內景更趨於現代簡潔舒適,是感受田園生活,另一種生活情調的絕佳之處。原鄉流溪別院——回歸田園的夢。
  • 耕育田園生態農莊是慰藉心靈、耕育體驗的聖地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田園和大自然能給人們心理健康帶來很多有益影響,在戶外的自然微風拂面或沐浴陽光就能降低人體的壓力,如能置身與耕育田園、生態農莊、湖濱森林效果更佳。把地球的一部分留給人類發展耕育田園,另一部分學習類似車諾比核電站的經驗歸還給大自然,療育自然、復育地球。4、 中國古代詩人的田園生活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的生活是典型的田園詩化生活,《歸園田居》讓人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寧靜、精神上的慰藉。
  • 一分半 | 首屆晴耕雨讀田園詩歌大賽頒獎典禮在農科院順利舉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首屆晴耕雨讀田園詩歌大賽頒獎典禮7月21日,首屆晴耕雨讀田園詩歌大賽的詩頒獎典禮暨 「創意中關村 詩動矽谷城」誦詩會於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報告廳順利舉行,同時,宣布中國田園詩會籌備組的成立。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題圖:明李在《歸去來兮圖》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陳引馳|文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不過,就一定是這樣的嗎?現代研究陶淵明最深入的學者之一逯欽立先生覺得,詩人很可能是在為桓玄上疏朝廷請求領兵討伐孫恩而奔走。孫恩家世奉五鬥米道,399年乘亂起事,為被司馬道子所殺的叔叔孫泰復仇,一時聲勢浩大,攻入會稽,殺了當時的會稽內史王凝之,吳地諸郡動蕩不已。這次孫恩雖然被劉牢之率軍擊退,回據舟山一帶的海島,但第二年的五月又捲土重來。
  • 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影響了包括王維、孟浩然、範成大在內的一系列著名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他的田園詩表達了魏晉名士風範和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在中國詩歌史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 閒坐窗前聽風雨——晴耕雨讀的日子
    士人更渴望所謂晴耕雨讀的隱逸生活。生活總是把人按進現實中。唯有內心的修行,才能到達「心遠地自偏」之境地,東籬採菊、悠然南山。然而,即便被人們視為隱士代表的陶淵明,也何嘗不有生活之苦、內心之彷徨。這些都可以見於他的一組詩《歸田園居》中。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人窮志不窮,他從小熱愛讀書,曾經受過儒家教育,懷有遠大理想;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所以很早就喜歡自然;同時他還愛好琴棋書畫,用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在陶淵明的身上具有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修養。二。
  • 晴耕雨讀,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
    (應該是這麼叫的)順著路一直往裡邊走過了一個石拱橋,往左看就能看到,很難想像西柵附近還有一個這麼安靜的地方,可謂之驚喜。我去的時候諾大一個景點,只有一個檢票的小姐姐守在門口,景色我就不點評,不過我還是建議有機會的話去一下。「晴耕雨讀」 取自南陽諸葛「樂躬耕於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位於烏鎮東柵,黃磊和劉若英拍《似水年華》的地方。
  • 田園風格-讓生活回歸自然
    田園風格,又可以叫做鄉村風格,是自然主義設計風格的一種,在設計理念上倡導回歸自然,推崇自然的美感,設計中會大量選用天然材料進行裝飾,以此做到貼近自然,展現樸實的生活氣息,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田園風格包括很多種,有英式田園、美式鄉村、法式田園、中式田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