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陶淵明一生的放蕩不羈和自在灑脫,不為世俗所羈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縱情於山水之間,何其快哉。
陶淵明在年輕之時,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志,做過州府的小官,按照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公務員,旱澇保收,可是他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下,他的滿懷抱負卻很難實現。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次壯舉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當時的決絕和果斷就是放到現在,也是無人可及。
陶淵明在四十一歲的時候,為了生存,曾出任彭澤縣令,有一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郵前來視察。督郵官職不大,卻是郡守的耳目喉舌,此次派來的督郵,是一個粗俗傲慢的傢伙,他一到彭澤,就差人叫陶淵明去見他,陶淵明對這種狐假虎威的人很是瞧不起,但是封建官場,官大一級壓死人,陶淵明極度隱忍著,不得不前往一見。就在他準備出發的時候,縣中小吏攔住他說道:」縣臺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好官服,紮上束帶,否則有失體統,只怕督郵挑理,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極為不利!」
陶淵明聞言再也隱忍不了,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於是掛印而去,此時距他當彭澤縣令不過才八十多天。這是他最後一次混跡官場,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出仕為官。
官場上少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縣令,可是世間卻多了一位隱者,田園裡卻多了一位詩人。其被後人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的一股清流,他的詩詞歌賦恬靜自然,淡泊渺遠,看似平淡無奇,娓娓道來,卻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他放蕩不羈,愛好自由,這種自由不只是身體不受約束,還有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
他在《歸園田居·其一》(有刪減)中吟誦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他從小就沒有適合世俗的風韻,他的本性是熱愛自然,他視庸俗的官場為布滿灰塵的羅網,而人人羨慕的仕途,在他眼裡不過是牢籠而已,只有廣袤的大自然才可以舒展自己的身心,放飛自己無盡的思想。
陶淵明的後半生固守寒廬,寄意田園,他用它思想的光輝,為後人在浩瀚的歷史中照亮了一段寂寞的旅程。
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是豐富的,在他的夢裡,有著如夢如幻的桃花源,桃花林生長在清澈的溪畔,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只是想想這種場景,就已經令人十分著迷和嚮往了,成片的桃花林裡,紅色的桃花全部正在盛開,地上芳草萋萋,一陣微風吹過,一些熟透的桃花朵朵從樹上飄落,置身其中,宛如仙境。
桃花源後隱藏著一個神秘的世界,這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這裡沒有戰爭,沒有罪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物慾橫流,沒有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冰清玉潔,純淨自然的心靈。
這何嘗不是陶淵明心中的那個理想世界,只是這樣的世界只存在於遙遠的夢中。等到人們專程前往尋找桃花源的時候,桃花源倏然不見,隨同桃花源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為避秦時亂,生活在桃源仙境的人們。
原來,真正的桃花源不過是我們遙不可及的理想,他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
陶淵明前半生羈落塵網,後半生復歸田園,在隱逸的生活中獨自品嘗著歲月賜予自己的快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心遠地自偏」。
每一個特立獨行的思想背後,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結局,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中,哪裡還有一處自得其樂無比美好的田園,更何況率真如陶淵明者。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後,陶淵明沉浸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之中。可是造化弄人,命運無常,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這年夏天,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也是他賴以生存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一掃而光,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
陶淵明並沒有依靠他的田園和他的勤勞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相反,他和唐代大詩人杜甫一樣,都陷入了老來悽涼的悲慘境地,在陶淵明六十三歲的時候,他貧病交加,溘然長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陶淵明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唱著自己的《輓歌詩》(有刪減):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那個孤芳自賞冰清玉潔的靈魂終於回歸了自然,他也終於去向了那個夢中心之嚮往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