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2020-12-20 詩歌小說勵志雜談

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陶淵明一生的放蕩不羈和自在灑脫,不為世俗所羈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縱情於山水之間,何其快哉。

陶淵明在年輕之時,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志,做過州府的小官,按照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公務員,旱澇保收,可是他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下,他的滿懷抱負卻很難實現。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次壯舉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當時的決絕和果斷就是放到現在,也是無人可及。

陶淵明在四十一歲的時候,為了生存,曾出任彭澤縣令,有一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郵前來視察。督郵官職不大,卻是郡守的耳目喉舌,此次派來的督郵,是一個粗俗傲慢的傢伙,他一到彭澤,就差人叫陶淵明去見他,陶淵明對這種狐假虎威的人很是瞧不起,但是封建官場,官大一級壓死人,陶淵明極度隱忍著,不得不前往一見。就在他準備出發的時候,縣中小吏攔住他說道:」縣臺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好官服,紮上束帶,否則有失體統,只怕督郵挑理,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極為不利!」

陶淵明聞言再也隱忍不了,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於是掛印而去,此時距他當彭澤縣令不過才八十多天。這是他最後一次混跡官場,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出仕為官。

官場上少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縣令,可是世間卻多了一位隱者,田園裡卻多了一位詩人。其被後人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的一股清流,他的詩詞歌賦恬靜自然,淡泊渺遠,看似平淡無奇,娓娓道來,卻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他放蕩不羈,愛好自由,這種自由不只是身體不受約束,還有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

他在《歸園田居·其一》(有刪減)中吟誦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他從小就沒有適合世俗的風韻,他的本性是熱愛自然,他視庸俗的官場為布滿灰塵的羅網,而人人羨慕的仕途,在他眼裡不過是牢籠而已,只有廣袤的大自然才可以舒展自己的身心,放飛自己無盡的思想。

陶淵明的後半生固守寒廬,寄意田園,他用它思想的光輝,為後人在浩瀚的歷史中照亮了一段寂寞的旅程。

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是豐富的,在他的夢裡,有著如夢如幻的桃花源,桃花林生長在清澈的溪畔,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只是想想這種場景,就已經令人十分著迷和嚮往了,成片的桃花林裡,紅色的桃花全部正在盛開,地上芳草萋萋,一陣微風吹過,一些熟透的桃花朵朵從樹上飄落,置身其中,宛如仙境。

桃花源後隱藏著一個神秘的世界,這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這裡沒有戰爭,沒有罪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物慾橫流,沒有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冰清玉潔,純淨自然的心靈。

這何嘗不是陶淵明心中的那個理想世界,只是這樣的世界只存在於遙遠的夢中。等到人們專程前往尋找桃花源的時候,桃花源倏然不見,隨同桃花源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為避秦時亂,生活在桃源仙境的人們。

原來,真正的桃花源不過是我們遙不可及的理想,他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

陶淵明前半生羈落塵網,後半生復歸田園,在隱逸的生活中獨自品嘗著歲月賜予自己的快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心遠地自偏」。

每一個特立獨行的思想背後,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結局,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中,哪裡還有一處自得其樂無比美好的田園,更何況率真如陶淵明者。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後,陶淵明沉浸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之中。可是造化弄人,命運無常,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這年夏天,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也是他賴以生存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一掃而光,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

陶淵明並沒有依靠他的田園和他的勤勞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相反,他和唐代大詩人杜甫一樣,都陷入了老來悽涼的悲慘境地,在陶淵明六十三歲的時候,他貧病交加,溘然長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陶淵明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唱著自己的《輓歌詩》(有刪減):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那個孤芳自賞冰清玉潔的靈魂終於回歸了自然,他也終於去向了那個夢中心之嚮往的桃花源。

相關焦點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詩詞裡的人生領悟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出自:《臨江仙·送錢穆父》宋·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首詞是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春蘇軾時任杭州知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而作。讀蘇軾的作品,總會很容易「共情」。從蘇軾各個階段寫的作品,不難感受到他的喜憂,察覺到他的改變,以及不可避免地了解他的哲學。從政,生活,對儒道釋精神的吸收和揚棄,都帶有鮮明的人物色彩。
  • 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
    不知從何時起,電話也不響了,QQ,微信只當作支付工具來用,那些好久沒聯繫的朋友, 也不會想去主動聯繫了。對一些人一些事,不再有以往的熱情,變得沉默了許多。打開QQ也常常能看到,某某訪問了你的空間......而這個人卻沒有選擇主動聯繫你,給你個電話或者一條QQ消息, 時間改變了你我。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不知從何時起,喜歡晚睡,開始熬夜;喜歡胡思亂想,變得多愁善感。漸漸的,發現自己和其他人越走越遠,從前的活潑熱情似乎再也不見了,只剩下一腦子的未來,想著工作, 想著賺錢。變得成熟,現實了。
  • 人生如逆旅,你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你我亦是行人!或許人生茫茫,你我不過這蒼茫天地中的匆匆過客,但縱使一閃而過,我想也會有那一閃的美麗,煙花易冷,奈何多情。從小到大,我們走過了多少路呢?在人生這條路上,或許我們始終是只是一位過客,我們悄悄而來,輕輕而去,留下的痕跡或深或淺,留下的風景或新或舊,到最後,也終成一段記憶,雕刻成畫。流水有痕,歲月無聲,便只隨春風一起飄蕩。 生命沒有不變的奇蹟,記憶卻有其不老的風情。永遠不會忘記絢爛的煙花,縱使只有一瞬的美麗,卻是永遠地鐫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無比鮮活。
  • 蘇東坡曠達的人生態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們常說:「人生如有不快活,不妨讀讀蘇東坡」,由此可見,蘇東坡的一生確實是頗多磨難的,他的人生道路可謂坎坷不平,曲折崎嶇。可是,儘管如此,他還是坦然面對,因此他曠達的人生態度,受到了後來人的敬佩。而在他的一首送別詞中,更能夠看出他是如何看待苦難重重的人生的,那就是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逆旅」是什麼意思?不少人理解錯
    像這樣被我們讀變了意思的古詩,還有很多,本期筆者再和大家分享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10個字是勵志名句,愛好古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它出自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公元1091年,54歲的蘇軾為送別好友錢穆父寫下了這首詞。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嶺南惠州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今天的廣東廣西,而儋州之行,更是遠離權力中心。他忙碌地一生奔走——雖然不見得是他自願,卻也都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 蘇軾詞《臨江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自上次都門相見已經過去三年了,這三年來,錢穆父到處奔走,踏盡天涯塵土。分別雖久,你我感情至深,相見歡樂,如春天般溫暖。你依然以道自守,如無波古井,有節竹竿,保持耿介風氣。孤獨的小船,惆悵的人,連夜出發,月光淡淡,微雲幽幽。宴席中的歌姬用不著皺著眉頭。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上片中的「都門」指的是汴京,三年前錢穆父離京出知越州。
  • 【好詩】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詞調。比喻內心恬靜,情感不為外界事物所動。 筠:竹。 翠眉:古代婦女的一種眉飾,即畫綠眉,也專指女子的眉毛。 顰:皺眉頭。 逆旅:旅舍,旅店。
  • 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何意?詩詞會上難倒53位高手
    當然這種錯不光我們犯,就連嘉賓和主持人也是一樣。百人團裡就有91位選手理解錯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他們中很多人認為這詞寫的是愛情。第五季的支持人龍洋,還錯用魯迅的於無聲處聽驚雷"來形容選手的淡定。甚至連嘉賓康震,都將杜甫的"此曲只因天上有"當成褒義詩句,用來鼓勵選手。今天就帶大家看一下一個難倒53位高手的題。
  • 蘇軾最知名送別詞,10個字寫盡人生命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這首宋詞的題目是《臨江仙·送錢穆父》,寫於蘇軾就任杭州知府之時。錢穆父是蘇軾好友,曾在紹興就職,不過隨後被調往河北,途經杭州之時,兩人飲酒作別,蘇軾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送別詞。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意?詩詞大會高手兩次都答錯,太難
    這個題目是這樣的:蘇軾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的含義是?A.艱難行軍 B.逆水行舟 C.旅館當時場上的選手是詩詞高手張戰鋒,他曾兩次從百人團中脫穎而出,才站在了答題臺上。對於這道題的答案,他連答了兩次都錯了。
  • 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何意?詩詞大會上難倒53位高手
    當然這種錯不光我們犯,就連嘉賓和主持人也是一樣。百人團裡就有91位選手理解錯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他們中很多人認為這詞寫的是愛情。第五季的支持人龍洋,還錯用魯迅的於無聲處聽驚雷"來形容選手的淡定。這個題目是這樣的:蘇軾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的含義是?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2020教會你些什麼?
    有時候寫的東西會比較深刻,算是一種新的認知,我知道這樣的反思,讓我不斷地的再刷新自己,希望也可以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能大方從困境中走出來的人都不是凡人」,芸芸眾生,每個人都不同,卻在尋找幾乎相同的方式生活,簡單也好,亦或是有些苦楚,都有不一樣的意義吧,也許淺薄的詞,還無法很深刻的描述這樣的意義哪裡不一樣。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首絕美的送別宋詞
    從文學體裁的特點上來說,詞更能表達一種精微幽深的美學意境,當送別這個題材用詞的形式來表達的時候,就會呈現出與詩不一樣的美學效果。今天小樓就精選十首送別宋詞,與朋友們一起欣賞。1、柳永《雨霖鈴》: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蘇軾一首經典的詞,後兩句讓人醍醐灌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首他非常經典的一首詞《臨江仙·送錢穆父》,這首詞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宋詞,那麼這首詞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最後兩句,可以說是令人醍醐灌頂,充滿了對於人生的智慧。《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
  • 年少不懂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題記上學的時候背過的很多詩詞,由於閱歷和知識的不足,多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而已。年少時不識愁滋味,亦不能理解詩的言外之意,然歲月無常,白駒過隙,當你懂得時已非年少。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來去匆匆的過客,也有為你駐足的摯友;一生中也會走過很多地方,可能會走很長的橋,也可能會走很長的路;到最後輾輾轉轉,卻發現故人早已非昨,景物依然依舊!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逆境時,不妨讀讀這首東坡詞
    更何況人生在不如意的時候,曾經圍在階前花下的那些所謂朋友,再也不見蹤影。患難見真情,路險知馬力,才高不過八鬥,有友有朋真好漢。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些都看似是題外話,卻能引出一段公案。正如他所說,人生如逆旅。和他同樣感受的又何止他一個。好友錢勰(穆父)亦是如此,先是被貶至越州,今天的紹興,後又徙遷至瀛洲,過杭州,與老友相會,心裡感慨萬千。蘇軾也正要離開杭州,一身流離,二人心心相通,坐下來,喝一杯酒,悽悽話別。蘇軾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詞句。
  • 人生如逆旅,我就是行人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想問感情是不是總是一個人像是另外一個人像是生命中的行人。為什麼要過度的去喜歡一個人呢?這樣會不會很累?那麼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去做?我是不是應該放棄了?我不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想要追尋自己的幸福,但是幸福總是和我擦肩而過,他們對我揮揮手說下一個再見,但是下一個他們還是會說,下一個再見吧。
  • 《目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中有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寫盡別離之苦,可也分明有渺滄海之一粟的廣闊胸襟。生死離別見得多了,便也看得淡了,無須啼哭扭捏,像個小姑娘似的讓人笑話。在《目送》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毫無疑問,《目送》是一封家書,故而含情脈脈,感人至深。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拓印蘇軾名句,共品底蘊人生
    人生如旅,跌跌絆絆中,你我尋覓悅心美景;人生如夢,虛虛實實間,你我探尋神往去路;人生如酒,觥籌交錯處,你我品飲世間百態;人生如歌,抑揚頓挫裡,你我吟訴無限深情。蘇軾一生坎坷,三起三落。雖歷經磨難、顛沛流離,卻抹不去他內心中的詩情畫意,退不掉他骨子裡的堅韌豁達。他總能以清風明月為伴,花鳥魚蟲為友,心懷美好去發現生活之樂、命運之娛,撫平創傷樂觀前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暢讀他的名句,共同推究哲理人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