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比較視野裡遇見陶淵明的「自然」

2021-01-08 大河網

    □本報記者凍鳳秋

    《陶淵明的幽靈》有了英文版

    兩本書擺在面前,靜靜地,卻有種動人的力量。

    一本是天青色的封面,被譽為「千古一人」的詩人陶淵明在自然山水中臨風獨立。

    這是著名文藝理論家魯樞元撰寫的《陶淵明的幽靈》。書中,魯樞元教授以滾燙的筆觸叩問1600年前詩人陶淵明的靈魂,作者把詩人放在中西文明的廣闊視野裡去比較、發現,他希望現代人能從中國的人文傳統中發掘「人與自然」的深層意義,他更希望在當下世界性的生態困境中,讓這位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走向世界,為倡導生態型人格,倡導詩意棲居的方式提供一個卓越的範例。

    另一本是橙色深藍色交織的封面,仿佛感性的霞光在理智的天空編織了一個美夢。

    這是由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副主任孟祥春翻譯的TheEcologicalEraandClassicalChineseNaturalism(《生態時代與中國古典自然哲學》),《陶淵明的幽靈》英譯本。這本書經由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出版並向全球發行,該書的出版發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又一次嘗試,也是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範例。書一經推出,便在國外學界遇到知音,並獲得多方讚譽。

    這一刻,在生態批評日趨世界化的平臺上,繼西方的梭羅之後,我們向世界推出了中國本土「自然寫作」的象徵性人物陶淵明;這一刻,面臨席捲全球的生態危機,我們以中國古典哲學資源嘗試回答「人與自然」這一「元問題」,為人們在天地間的生存提供了一個素樸、優美的範例。

    傳統魅力與文化自信

    2017年6月3日,20多位專家教授和文化學者相聚在黃河科技學院,參加《陶淵明的幽靈》英譯本新書發布會。

    這是一場關於文化交流的盛宴。

    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在致辭中說,2015年,黃河科技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我省首家生態文化研究機構,在魯樞元教授的主持下,學校在生態文化研究方面成果卓著。《陶淵明的幽靈》英譯本出版發行是展現中華文化魅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輸出的一次嘗試,更將為世界提供重要的文化參照。

    省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學者夏林表示,《陶淵明的幽靈》直面重大的現實命題,魯樞元教授以一份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的人文情懷,提出陶淵明的生態思想,為世人提供了一盞點亮智慧的青燈。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王國慶特別發來賀詞: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是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陶淵明的幽靈》譯本出版,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明的一次大對應、大交融,對於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危機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當代人類來說,是一次精神救贖,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程相佔教授認為,面對西方學術主流,我們不僅要學習、引進,而且也要用中國傳統思想的資源來豐富和啟發當代西方主流思想,這本譯作為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黃河科技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洛平教授表示,魯樞元教授借用德希達幽靈學的方法,發掘我們自身的生態傳統與文學資源,用中國元素來講述生態傳統和生態倫理,這給我們帶來的,無疑是東西方視野下新的融合、觀照與互為借鑑,它也表現了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一種自信。

    是的,生態時代應該擁有更加貼近人生命的學術形態。這種對於研究對象的悉心體貼與眷戀,一種心靈的開闔與洞悉,一種發自生命深處的「思」的狀態,更容易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引發共鳴,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自然在靈魂內放光明

    那天的發布會,還是一次關於精神救贖、人生選擇的真誠剖白。

    正如詩人張鮮明所說,一個幽靈,詩人的幽靈,大自然的精魂,被召回來了,用來拯救破敗不堪的心靈。這是魯樞元教授給當下的世界開出的一劑醒世良方、為當下的人類開出的治心之藥。這良方裡的「主藥」是:當歸,自然,詩意。

    當歸,就是「應當歸去」。這是一種態度,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智慧。這樣的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失去世俗世界的許多好處。可是,這個選擇換來的卻是自由和快樂;自然,不僅僅是指天地、田園、山水、草木,更是指那種天然的、自由的、順天應時的、順勢而為的、生生不息的、委運化遷的狀態,就是所謂的「道」;而回歸自然的根本途徑,就是「詩意」,靈魂的飛翔狀態,一種自由、灑脫、幻想、浪漫、奔放、由此及彼變幻無窮的狀態。

    哲學家賀麟曾在其《自然與人生》一文中寫到詩人陶淵明:將自然內在化,使自然在靈魂內放光明。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南山,武陵漁夫所追尋的桃源,以及一切詩和畫裡面描寫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得在靈魂裡放光明的自然。

    正如魯樞元教授所期待的那樣,但願陶淵明帶來的一絲清幽之光,照亮我們心頭的自然,那才是我們自由美好生活的真正本源。⸈꼈㤈9

相關焦點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他能準確叫出動植物名字,畫風是這樣的:「可以說是我的私有散步道,只有鵪鶉、斑鳩、雲雀和我共用,每次我在這條路上散步,總遇見它們。靠近路的末尾,有一棵枝條完整、樹體秀美的苦楝樹,有一隻畫眉時常愛停在那兒高唱。」
  • 浙江麗水5A景區裡的村莊,山水田園驚豔全國,邂逅陶淵明的桃花源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詩中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於我而言,歷來喜歡看山水,喜歡看藍天白雲,喜歡看村居中的嫋嫋炊煙,喜歡看鄉野裡的田園牧歌……這就是我嚮往的生活,現在也一直朝著自己的理想,默默耕耘努力著。這次來到縉雲仙都,來到鼎湖村,就感到特別喜歡。
  • 陶淵明很可愛的一首四言詩,2句裡2個疊字,詩中感受你也曾有過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的三篇文章裡,倒是有兩篇都關於親戚朋友,一首韋應物遇見闊別十年老友的贈別詩,一首則是偉大詩人陶淵明的思念親友的作品。事實也的確是這樣,我和表弟先後考上大學,他上了大學兩年後,和我說跟他在村裡的那些發小已經感覺沒什麼話說了,我自己更不用說,從小在村裡的時間不多,幾乎沒幾個朋友,發小是在同一個小區裡一起長大的幾個,上的是同一個小學,初中,高中,家長們互相很熟,沒事兒就在一起玩。
  • 從莊子到陶淵明:「心」既不會被自然約束,也不會為自由束縛
    莊子有關「天放」的思想對於達成這樣的目的頗有助益,同時也啟發了陶淵明的詩歌創作。我們可以在陶淵明從仕宦歸隱田園的詩句中找到與此對應的絕佳例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遇見廣外,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廣外這裡是特色教育的閃亮名片這裡是人才培養的優質土壤這裡是助力圓夢的廣闊平臺這裡,是廣外大亞灣外校遇見廣外 遇見劍橋班、劍橋課程國際班、國際課程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廣外特色」的課程體系致力於融合中西教育
  • 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
    而晉代陶淵明的詩歌卻更顯平淡,閱讀他的作品,感覺就像是詩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細細品味,又覺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移居晉代: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 陶淵明歸隱後寫下一首詩,最後10個字,表達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陶淵明的一生都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陶淵明糾結的原因,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他從心底捨不得放棄。陶淵明出生在歷史上有名的亂世——魏晉南北朝,那是一個四分五裂的朝代。陶淵明也曾經有過做官報國的夢想,可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漁民的原型是誰?桃花源又代表哪裡?
    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名作,嚴格來說是志怪小說,是說有一個捕魚為業的武陵人,乘船遇到一個桃花林,進入探索,來到一個異界。陶淵明生於東晉,這樣浪漫的想像究竟出於何處,陳寅恪先生曾提出過很有意思的構想。桃花源與魏晉時期大量出現的堡塢有關,所謂堡塢,是亂世時,世家大族修建的保護自身的壁壘,用以隔絕外界,在堡塢中,因為糧食充足,又有一定的武裝勢力,在亂世中形成一個個小型據點。是因為不願背井離鄉而想出來的一種保全自身的辦法。
  • 當美國的翻譯家遇上中國的陶淵明,中西文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他們中的佼佼者學貫古今,通曉中西文化——這些國外學者,就是東方君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漢學家」。漢學家(Sinologist):翻譯名詞,指從事中國古代、近代或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外國學者,主要研究與中國有關的內容,比如中國音樂、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等。
  • 會議|「理性與情感」:跨學科視野下的中西18世紀文化研究
    寬泛理解的18世紀一般被稱為「啟蒙時代」,同時被冠以「理性世紀」和「情感世紀」等稱號,也是中西發生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分歧」的時期,具有極其複雜的多元特性。對這個時期加以深入研究需要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藝術史、中西交流研究等各專業協同互動,也需要聚焦不同語種和地域的學者共同開拓研究視野。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他最初當過州裡的祭酒,可是他自己認為自己難以勝任如此繁文縟節的官場瑣碎。所以,他人生中第一次棄官而歸。 他太有才華了,博學而多識,州裡的長官們怎可放過他這個才子,於是執意請他出仕。他很倔強,大概讀書人都是性子裡帶著一股倔勁兒。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半耕半讀之人。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其次,從陶淵明的切身感受而言,他於桓氏當有相當的親切感。東晉是所謂門閥時代,陶淵明與桓玄的關係,似乎也很有必要從這樣一個視野中加以觀測。桓氏家族,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考,東漢大儒桓榮為其先人,中經曹魏時代曹氏與司馬氏之間的激烈鬥爭,桓範被殺,此後家族孤單勢弱;桓彝渡江,為東晉功臣,其子桓溫權傾一時,為桓玄最終代晉為楚確立基礎。
  • 【賞析】《陶淵明寫輓歌》陳翔鶴
    這一年潯陽的秋天,來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間,八月裡的瑟瑟秋風便使人倍加有畏縮之感.這一天早晨,天剛一放亮,陶淵明便起來了。昨夜他在床上翻騰了一整夜。昨天在廬山東林寺給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實在太深了,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問題。因為他去廬山,本來是想同意遠法師談談,同時也想在店裡住上三幾天,靜靜腦筋,換換空氣。
  • 陳洪:┃《陶淵明集》導讀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全詩可分為三層看。第一層八句,詩人使用了表達情感較為強烈的字詞「愛」「誤」「戀」「思」等,體現出對於仕途的不平情緒。第二層八句,詩人又使用了淡遠的寫意手法,勾勒出自己家園、村莊的景象。
  • 陶淵明:終於回到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我希望,憑藉我傳遞給他們的觀念,我的學生可以在一個比較美好的世界裡生活得更好一些。「陶淵明詩選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陶淵明幾乎是東晉唯一的大詩人,因為當時有意思的人都在《世說新語》裡玩行為藝術,沒人寫詩。
  • 酒仙榜|酒聖 · 陶淵明
    陶淵明雖隱於布衣耕夫之列,卻在士人圈子裡頗有名望。王弘擔任江州刺史時,慕其名望而與之結交。王弘很敬重陶淵明的品格,也時常邀他一起喝酒。陶淵明家道困頓,時不時就沒得酒喝,有一次重陽節這天,陶淵明家裡又斷酒了,也無錢去買酒。酒癮撓心的陶淵明在家裡坐不住,於是踱到外面閒逛。此刻東籬的菊花正開得茂盛,欣欣然在秋風中輕輕搖曳。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東晉的統治者是世族大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他們壟斷著東晉政權,反動的門閥制度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像陶淵明這種出身低微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雖然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之類的官,但對他並沒有多少幫助。陶淵明29歲才開始出仕,,出任江州祭酒。
  •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但這就是生活,艾瑟克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就是要告訴你生活的殘酷無處不在,甚至都市裡的那些,恐怕還比不過自然界。比如關於死亡,瑞典國家是沒有死刑的,它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但是在牧場,死亡隨時存在,有時是因為自然,更多時候是因為人。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他首先就譯名分歧談到了中西文獻學比較研究中的接軌與錯位,強調了釐定術語的重要性;然後主要以「手稿與文本校勘學研究」、「手稿與文本發生學研究」、「手稿的整理出版」為目,對西方相關研究進行了概要介紹,以期為方興未艾的中國作家手稿的整理與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而濟南大學陳靜教授則從抄本的社會背景入手,比較了中西方抄本時代僱傭抄書關係中的抄書人在職業特徵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