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終於回到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2020-12-19 中國網文化

這是北大老師張一南反覆打磨,有趣有料,專為年輕人傾力打造的經典國文課。從《詩經》到《紅樓夢》,20多部一看就懂的經典解讀,貫穿不同朝代,勾勒傳統文化的面貌;十餘位詩人形象的立體刻畫,還原歷史現場,深入名士的內心世界。從親情、人情到自我修養,打破很多人對國學經典的所有成見。正如張一南所說:」我傳達的與其說是知識,毋寧說是觀念。我希望,憑藉我傳遞給他們的觀念,我的學生可以在一個比較美好的世界裡生活得更好一些。「

陶淵明詩選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幾乎是東晉唯一的大詩人,因為當時有意思的人都在《世說新語》裡玩行為藝術,沒人寫詩。在中古的詩人裡,陶淵明也是特例。中古詩的發展趨勢是貴族性,但是陶淵明跟別人都不一樣。

首先,他出身不高。家裡不是麻瓜,但是也不是王、謝那種 Top2,屬於士族的邊緣。一方面,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跟謝靈運的曾叔祖父謝安差不多,都是東晉的國柱。但爺爺比不了謝靈運爺爺。到爸爸,又跟謝靈運的爸爸一樣,都是普通的五品官。另一方面,謝家是標準的門閥士族,既有政權、軍權,又掌握文化話語權。陶家是兵家,沒有文化話語權。所以陶淵明屬於不上不下的士族,他小時候有機會受到士族教育,但是長大找工作時,出身就不是Top2,只是一般211。

其次,他工作履歷也很普通,做的最大的官是彭澤縣令。他辭官的理由我們也都知道,讓他接待上官,他說「不能束帶向鄉間小兒」,意思是不能穿西服打領帶,向鄉間小兒行禮。這就是著名的 「不為五鬥米折腰」。後來他就辭官了,從此成了一個隱士。

▲東籬高士圖 南宋 梁楷

但按照中國人的傲嬌,這種戲劇化的理由,往往不是真實的。所以陶淵明辭官這事,還得補充點背景。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末期,司馬家風雨飄搖,軍閥爭權奪利,其中最有實力的是桓玄和劉裕。這時士族需要站隊,不想站隊就得躲。陶淵明是想躲的。所以劉裕拉攏他時,他就想怎麼躲過去——躲過去就得隱居,隱居就得有地。當時做縣令有五頃地,卸任也不用退。陶淵明就找劉裕說他要當縣令,結果乾了八十多天就辭職了,就開始隱居。隱居看起來跟做官反著,不是貴族行為。但當時士族子弟辭官歸隱很常見。再者,陶家雖沒有謝家顯赫,但也不屬於要為錢工作的。陶淵明辭官也體現一種貴族性,我認為,陶淵明是以反貴族的方式達到貴族性。

第三,陶淵明的詩不像一般貴族詩。六朝詩往貴族性發展,要詞藻華麗,講對仗,講聲律……可陶淵明偏不,每一條他都反著來。論對仗,陶淵明也對仗,但他偶爾對仗一下,有時還故意錯一點,或對得讓人看不出來。論聲律,其實他講聲律,但我們感覺不出他的詩有聲律意識。陶淵明也用典,但他用的典,我們即便不知道,也不妨礙理解。我們看陶淵明的詩處處跟貴族詩反著來,但又處處體現了貴族性。

就像網上的,「我抽菸,我喝酒,我紋身,我打架說粗口,但我仍然是一個好女孩」。用在陶淵明身上就是,「我出身於兵家,我不做官,我寫詩不講形式,但我仍然是一個好貴族」。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陶淵明。其實貴族的心裡有焦慮的。到底貴族性是什麼?是出身什麼家庭,做了多大官,寫詩講形式,就是貴族,要不就不是?如果這樣,貴族也太沒意思了。因為這些外在的隨時可以被剝奪。當一個人被剝奪了這些身外之物後,就不是貴族了嗎?所以大家想追求一個更本質的東西。如果我不是Top2出身,沒有體面的工作,不去用力寫詩,我還可以是一個美好的人類嗎?陶淵明告訴你,可以!所以陶淵明出現,大家太高興了,才會把他當成一個偶像。

▲玩菊圖 明 陳洪綏

我最喜歡陶淵明的地方,就是他的詩好像是隨便說說,意象很普通,節奏也不是特別緊,想起什麼就寫點什麼。讀陶淵明的詩,就覺得他是一個把世界看得特別通透的人,心平氣和地跟我們聊家常。他不急著把每一句話都送到我們的耳朵裡,他心裡是通透的,我們聽見哪句算哪句,一切隨緣。

這裡,我們來看看陶淵明這首田園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從小就不一樣,就喜歡自然山水。這首先不符合主流貴族特徵,貴族孩子得出息上進。但是又有個悖論,真正的貴族應該是不功利的,當時社會默認「寒素求功名,士族養清望」。在這個悖論下,陶淵明以反貴族的姿態實現其貴族性。他因為不追求貴族性獲得了貴族性,因為不追求本身就是一種貴族性。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愛山水但愛不成,受到「塵網」的束縛。這個「三十年」,也有說「十三年」,因為陶淵明做官好像沒那麼長。這就看怎麼理解「塵網」了。若從進職場開始算,那就是十三年,若從生下來開始算,那就是三十年。我們老想像有個童年是超脫世外的,其實童年從來不能超脫世外,只有自己具有一定能力後,才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人一生下來就在塵網之中。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在塵網中,陶淵明肯定是不甘心的。可以看出,這兩句是模仿《行行重行行》。不過就算不知道也不妨礙理解。仔細看,這裡陶淵明還是有貴族性的。從文學技巧看,他也模仿古詩造句。更重要的是,他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是貴族的特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開荒」這個詞,就是陶淵明發明的。他開的荒就是做縣令得的這塊地。官場的事,他幹不了,「守拙」了, 回家了,這是對貴族官場的一個抗拒的態度。這句看起來是隨便一說的,但自有他的一種態度在。他沒有強烈地去反對什麼,他承認自己拙,去種地,但這個「承認自己拙」裡,其實有種很深的輕蔑。

開荒後的田園是什麼樣的呢?「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他繼續逮什麼寫什麼。當然還是有對仗。他的田園很小,不是謝靈運家那樣,跨著山,跨著湖。這是現實的寫法,實實在在,往小裡寫,往破裡寫。但就這個破莊園,風能進,雨能進,劉裕不能進。自黑可以,但不能哭窮。自黑是基於驕傲,有一種風骨在。哭窮就沒有美感了。

陶淵明接著看見什麼寫什麼,「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房後有榆樹柳樹呀,房前有桃樹李樹。這話沒什麼意義,就是瞎寫。但瞎寫也對上了,只是錯那麼一點。本來可以好好寫「榆柳蔭簷後,桃李羅堂前」,他非錯這麼一點兒。別小看錯的這麼一點兒,一下子就生動了,這就是「古風」。

▲東籬秋色圖 明 李相(傳)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遠處看有村落,升起嫋嫋的炊煙。一點人間煙火氣,也能寫得這麼唯美,當然是沾了聲情的光。這兩句是典型的律句,對得很工整。所謂看景不如聽景,很平常的景致, 聽詩人念出來,就覺得很好。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也有點律句的意思。這更是亂寫,狗啊雞啊這種不入詩的東西都來了,還一本正經弄成對仗。但他寫這種日常生活的東西,都有典,「狗吠深巷中」是漢樂府的典,「雞鳴桑樹巔」是《詩經》的典。現在寫實驗體,不怕把日常的東西寫進去,但是寫時要有典故。越平凡的不入詩的,越要有典。

這幾句描寫對仗,跟謝靈運《山居賦》一個寫法。只不過陶淵明把謝靈運高大上的東西換成了日常。《世說新語》裡有個故事,說七月七日那天要曬衣服,阮籍的親戚拿好多綾羅綢緞出來曬,順便炫富。阮籍說他家窮,就大褲衩子出來曬吧。其實這就是一種貴族風度,一種調侃。謝靈運就同那曬綾羅綢緞的,陶淵明就同那曬大褲衩子的。

曬完大褲衩子,陶淵明來了個收束。「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雖然這園子沒什麼東西,但也沒亂七八糟的玩意兒。房子有空閒,人也有閒。清閒也是一種貴族性。貴族不用為生計奔波,容易清閒。所以要想高貴,與其用不貴族的方式爭取高的地位,不如一點力氣不花,清閒下來。這又是用反貴族的姿態實現了貴族性。

最後,「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被世俗羈絆太久了,終於回到自然的狀態了。 這個「自然」不僅僅是自然山水,而是指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這個自然,是自我的自然。他本來就是這樣子的,終於回到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了。回到了「自然」,這是陶淵明最滿意的地方。

——摘自《年輕人的國文課:國學經典裡的處世智慧》,浦睿文化/嶽麓書社出版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理想的種子與進退兩難的歲月,終於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在走過貧病交加的六十三個年頭後,一代詩人陶淵明在元嘉四年謝世了。友人以他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而給他「靖節」的諡號。他死前還作《自祭文》和《輓歌詩》,自述這一生忙碌而快樂的生活,表現豁達的人生觀。活著的時候可以視名祿為浮雲,樂天知命;「死」,對他而言,也只是生命的另一種轉化罷了。
  • 《精靈旅社2》:讓孩子成長為他本來的樣子
    「僅允許怪物進入」的酒店規則徹底靠邊站,精靈旅社終於向人類敞開大門。但丹尼斯卻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怪物」的特徵,德古拉與梅菲斯也就小寶寶的教育產生了分歧。好不容易將喬納森和梅菲斯騙去旅遊後,德古拉召集自己的一幫老友:科學怪人弗蘭克、木乃伊莫裡、狼人韋恩和隱形人格裡芬,給自己的小外孫辦起了「怪物訓練營」,準備徹底喚醒外孫的吸血鬼血統。得知真相的梅菲斯與喬納森迅速回家,終於和德古拉發生了矛盾。
  • 或許,這就是人生本來的樣子
    你曾僥倖地認為,那個他即使不小心迷了路總還能找到來時的方向,殊不知,有些路錯過了就永遠回不了頭。你曾僥倖地認為,那個他只要真心待你,一切的缺陷都可以忽略不計,殊不知你永遠喚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抑或是一個從未醒過的人。
  • 要讓孩子活出本來的樣子,該放手的就是要讓他自己去經歷。
    孩子一出生,就會不斷地接觸新環境,新朋友,新問題,新挑戰,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都是充滿希望和變化的。我想,他的路不應該是被鮮花鋪就的,舞臺也不應該是被人提前布置好的。如果是那樣,孩子來到這世上,就僅僅是完成父母的旅途,不過是別人舞臺上的角色,即便是主角,也不是自己的戲。演得再好,也是別人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從二十九歲第一次迫於生計出去謀職,到最終於417年回歸田園,他整整走了近三十年。這三十年,是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的漫長糾結的旅程。最終,他來到「田間」,「退化」為農人,並用他的「田家語」創造了文學上的一座奇峰。
  • 東晉第一詩人陶淵明的一生總結:辭職一時爽,一直辭職一直爽
    我無法穿越歷史,但如果陶淵明事後知道,這將會是他出道即巔峰的高光時刻,也很可能是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塊跳板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後悔過?從道德的眼光來看,如果陶淵明真的心懷報國之志,那麼他應該效法他的曾祖陶侃,忍辱負重也要堅持下去。
  • 陶淵明,大家只知道他不為無鬥米折腰,其實這才是歷史的經過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說一下陶淵明這個人。首先就要說一下他的家庭背景了,在他們家當中沒有人當過官兒,所以陶淵明在生下來的時候,家庭情況就是非常差的。但是即使這樣,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不錯的,他讀了很多的書,而且將之前的一些人為楷模,培養了他一個不愛慕錢財的品格,陶淵明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其實社會是非常混亂的,而且當時的政治制度也是非常腐敗的,所以這個時候他選擇在自己的家鄉過安穩的生活,因為他不想和外邊那些腐敗的社會去生活,同時他想過著屬於自己的清閒的日子。
  • 他貧任他貧,我自我灑落——陶淵明
    這種真是不合時宜的,蘇軾一生坎坷,但他心無虧欠無所怨恨,他臨終時說自己沒遇到過一個壞人。陶淵明也是如此,他貧窮他試過為五鬥米折腰,他做不到,所以他種豆南山,還敢說種的草盛豆苗稀。一般人,這時候會擔心自己吃不上飯,陶淵明卻在採菊,抬頭看到廬山雲煙繚繞,飛鳥輪番回巢,僅僅只是如此,他就忘記了自己融入此情此景,「欲辨已忘言」了。
  • 陶淵明作品長期很不受待見,他的成名要靠這幾個人!
    不僅如此,蕭統還專門編纂了《陶淵明集》,並為之序,還為陶淵明作傳,稱得上推崇有加。察其行,觀其心,蕭統對陶淵明的人品和詩品應該非常偏愛的。《陶淵明集序》有言——「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他的發跡不妨從公元398年說起,當時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聯合對抗朝中攝政的司馬道子,結果北府軍名將劉牢之倒戈,致使王恭兵敗被殺,桓玄和殷仲堪本來就是玄學辯友,這次事變他們是站在一邊的,此時乘機成了江州刺史;第二年(399)桓玄又攻殺殷仲堪,再一年(400)為荊州刺史,兼領了江、荊二州。而大約就在桓玄先後據有江州和荊州的這一期間,詩人陶淵明進入桓玄麾下任職。
  • 中華上下五千年:陶淵明不折腰,劉裕擺卻月陣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 陶淵明《桃花源記》竟出自亂世,他的氣節讓他落魄,卻也成就了他
    我最欣賞當屬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不過是星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卻是我心中最華麗閃耀的一顆星星。提起陶淵明,大家都能想到他那不阿諛奉承清正廉潔的秉性。陶淵明做官辭官數次,陶淵明在別人的建議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那是他最後一次身居廟堂。有一天縣裡派督郵使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這是比陶淵明官職高的人派下來的侍從,應該穿戴整齊,恭恭敬敬謙卑的去迎接款待。
  • 喜劇大叔賈冰拍了一組時尚大頭照,他終於有了80後該有的樣子
    最近兩年,內地人氣最高的喜劇演員非賈冰莫屬,《喜劇總動員》的成功讓他成為了與賈玲、宋小寶、沈騰齊名的喜劇大咖。而且,賈冰的真實身份也挺「霸道」,他是現任浙江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浙江曲藝團團長,這真是「老闆」來演小品了啊。
  • 酒仙榜|酒聖 · 陶淵明
    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從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狐假虎威,隨意發號施令的人更是從心底裡瞧不起。但人家是上級派來的督官,怎麼著也得去見一見,於是他即可就要動身。縣吏卻攔住了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上官服,束上大帶,不然的話,督郵會責怪您有失禮儀,若是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呀!」陶淵明本來對這位督郵作威作福的做派就不爽,聽了這話便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 一座默默無聲的最高峰——陶淵明
    ,只不過歷史終將證明,他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最高峰,他就是陶淵明。但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的實在太慢了,他一直默默無聞,在這麼一個亂世當中,能夠攀登到中國文化那麼高的高度,他真是個奇蹟。我很想讓大家談一談到現在為止,你們對陶淵明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同學A:我非常喜歡陶淵明寫的一篇自傳,叫《五柳先生傳》,我們知道這個傳非常有名,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獨立的自傳型作品。
  • 【賞析】《陶淵明寫輓歌》陳翔鶴
    作品描寫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東林寺訪友、田間漫步、席間閒談、榻上凝思等幾個晚年日常生活場景,東林寺內的法事場景重新勾起了他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他想將爛熟於心的三首《輓歌》和一篇《自祭文》寫出,由於心緒悵惘而終於未能如願。小說表現了陶淵明對生死問題平靜坦然和對世事清醒超越的態度,刻畫了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曠達寧遠、清貧自守的性格。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這就是《桃花源記》一一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在此,他極力描繪了一種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關於「桃花源」的原型究意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微古州的影縣,那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ー平方公裡的小盆地。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關於陶淵明《飲酒》詩的兩個問題
    有的研究者認為,陶淵明出仕的一個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就是「為貧而仕」。這個觀點當然不是憑空臆測的無稽之談。因為,陶淵明確實屢申此意。他回憶自己剛剛踏入官場作州祭酒時說,「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意志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飲酒.十九》)回憶作鎮軍參軍時說,「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飲酒·十》)在為彭澤令時說,「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 同一片「桃花源」,在陶淵明和王維筆下各有千秋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生活的時代的文風崇尚辭藻堆砌、華彩並茂,而陶淵明寫詩的題材大多偏重於農村的生活和勞動感受,加上他自然清新的筆法,在當時得不到認可。到了隋唐之後,陶淵明的作品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王績、孟浩然、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尤其是蘇軾更是陶淵明的鐵桿粉絲,他曾經說過:「無所甚好,獨愛淵明詩」,為了表達對陶詩的喜愛,蘇軾在惠州期間寫下109首和陶詩,在儋州又寫下15首和陶詩,共計124首,和全了陶淵明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