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ロ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髾,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同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共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這就是《桃花源記》一一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在此,他極力描繪了一種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
關於「桃花源」的原型究意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微古州的影縣,那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ー平方公裡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目前全國有三十多個地方都在爭「桃花源」這個「名分」。
陶淵明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政治矛盾異常尖銳社會生活動蕩不安的時代。一方面是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內部又爭權奪利,連年徵戰。陶淵明生活的江州,地處荊、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到處是一派殘破景象。本篇真實地反映了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與黑暗現實截然對立的價值觀念。
《桃花源記》的寫作時間大約在419年至421年之間,此時陶淵明隱居田園已至少十三年,對田園生活已有深切之感。作者的這些感受成了《桃花源記》中理想的源泉。他的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時代。因此,李澤厚先生說陶淵明是「魏晉風度的最高代表者」。
1959年6月29日,毛澤東主席登廬山開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他在山上遠望潘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萬壑爭流。紅日方升。一時詩興大發,寫下了名詩《登廬山》,其中還反用桃花源的典故。說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成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