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美在何處?

2020-12-17 秦老師講初中語文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所以千古傳誦,就是因為它沒有外在和內心的壓力,是人們閒庭散步、看雲捲雲舒的理想境界。

第一,美在自然環境。這裡有繽紛的桃林,桃林裡綠草如茵,桃花如少女般嬌豔;這裡有平坦寬闊的土地,有整整齊齊的房屋,一叢叢翠竹迎風搖曳,一排排桑樹綠葉油油,那映著天光的田地、縱橫交錯的小路,一直延伸到黛綠的山下……

第二,美在安靜之中。在這個小農社會裡,生活安康,心情舒暢,「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孩子們嬉戲玩耍,老人們悠閒自在,沒有哭泣,沒有仇恨,滿滿的溫暖和幸福。

第三,美在遠離戰亂,不知世事之禍。安寧源自「避亂」,如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三國鼎立、赤壁之戰、三國歸晉……一概不知,一概不曉,無比清靜安寧。

第四,美在擺脫行政管理。這裡根本沒有政府,日子卻過得很寧靜,正如《桃花源詩》中所說:「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這個和諧的社會,只是家庭的鬆散的結合,維繫這種結合的,是一種鄉土的、氏族的鄉黨血緣關係:「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第五,美在人情純樸。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利害的爭奪,人際關係很是和諧。對外人沒有猜忌,沒有戒備,來了外人,家家戶戶都熱情招待。

第六,美在封閉。在與漁人臨別之時表示「不足為外人道也」,避免與外界交往來打破自己自主的美好社會。

第七,美在神秘不可尋。這樣美好的境界是神秘的,無心輕鬆可遇,有心相求則不可得。開頭的「忽逢桃花林」就給人以神秘的色彩,最後「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又讓人感到撲朔迷離,以致於寫出了劉子驥這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強調其真實可靠,也沒有能進入世外桃源。

第八,美在從容自如的心態。在這麼新異的境遇中,沒有顯著的激動,讓我們跟著漁人的足跡,一步步地把桃源美景展現出來,似乎這樣的境地就在陶淵明的心中,沒有驚喜,不去渲染,更不感嘆和誇張,只是娓娓道來,如行雲流水一般,表現的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

其實,桃花源的美,是陶淵明的理想之美,這裡,除了環境的理想,更有人生的理想,他把理想境界寫得真切生動,不但有現實的價值,而且有歷史的價值。

相關焦點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髾,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同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桃花源記》,雖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想像出來的,但因為他寫得太過於美好,令人無數文騷客心之嚮往,也開啟了尋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來,極少人能尋覓到這樣的地方,但是,有一個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維。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兒?
    王瑤先生在編注《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注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託。」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桃花源」。盤山之水自古有名。在古代,漳河水大都源於盤山。清泉秀水,是盤山一絕。酈道元《水經注》云:「盤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十裡,望山上水可高二十裡,素湍浩然,頹波歷谷,沿流而下。」
  • 同一片「桃花源」,在陶淵明和王維筆下各有千秋
    到了隋唐之後,陶淵明的作品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王績、孟浩然、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尤其是蘇軾更是陶淵明的鐵桿粉絲,他曾經說過:「無所甚好,獨愛淵明詩」,為了表達對陶詩的喜愛,蘇軾在惠州期間寫下109首和陶詩,在儋州又寫下15首和陶詩,共計124首,和全了陶淵明的詩作。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漁民的原型是誰?桃花源又代表哪裡?
    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名作,嚴格來說是志怪小說,是說有一個捕魚為業的武陵人,乘船遇到一個桃花林,進入探索,來到一個異界。此地人民乃是先秦時人,不知有漢,更不用說魏晉,人民生活樸素安樂至極,後來此人回去後將此事報告給太守,太守遣人去看此事是否屬實,誰知怎麼找都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可遇而不可得。陶淵明生於東晉,這樣浪漫的想像究竟出於何處,陳寅恪先生曾提出過很有意思的構想。
  • 陶淵明,你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東晉隱仕文豪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的遊記散文。千百年來,人們被桃花源裡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所迷醉。一直在尋找現實中的桃花源。在湖南常德武陵山脈腳下確有一處叫桃花源的地方。常德桃花源,位於湖南桃源縣西南,至今留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存。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據記載常德桃花源始於秦漢,見世於晉朝,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毀於戰火,後重建。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等在此留存了許多珍貴詩文和墨寶。
  • 陶淵明的桃花源,究竟有多美?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桃花灼灼,溪水粼粼。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文/李寧常德桃花源作為詩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原型地,即《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所在地,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
  • 原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這裡...
    原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魏晉時期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的藍圖與願景。而今天,灣裡的秀美鄉村就讓人仿若置身其中。
  •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全國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據說有數十家之多,都自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桃花源。由於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辭海》和《詞源》等權威工具書中,都將常德桃花源注釋為「世外桃源」真跡地。常德位於沅水下遊,楚國和秦代時屬黔中郡,西漢改為武陵郡,曾是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聚居區。
  • 東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確定是在湖南常德嗎
    陶淵明詩裡的那個世外桃源確實在湖南常德我們小時候課本裡面講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寫的,裡面記載著一個非常優美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裡面記載的地方確實是每個人很嚮往的地方,大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魚肥肉美,草綠菜盛,桃花開滿四季,宛如仙境一樣的美。
  • 行走梵淨山,尋石桃花源,踏遍人間仙境,問桃花源何處?
    車在環線公路上一路走,就出了江口縣的地界,來到屬於松桃縣管烏羅鎮桃花源村,這裡人煙稀少,河水清澈見底,牛羊自由在山間荒地覓食,山居木屋或掩映於古樹之中,或點綴於成片翠竹之間,又或壘石依水而居。炊煙縷縷,雞鳴狗吠,其古樸的民風,使桃花源既有原始自然的美,又有人間的田園風光之美,當地百姓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居村野間,遠離凡塵俗世,過著悠然自樂的生活,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桃花源」。
  • 「桃花源」還是「歸園田」,世人要誤讀陶淵明到幾時?
    世人心中,皆存「桃花源」的理想,落英繽紛深處,是令人魂牽的世外淨地,良田美池之間,是黃髮垂髫的怡然之所,人人與世無爭世人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聖地,但其實,《桃花源記》不是他的人居理想,若大而觀之,兩者皆言田園之美,細細品來,《桃花源記》是武陵人誤入桃花深處的遐想,《歸園田居》才是陶淵明親身自躬的感受。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休息半天,來常德桃花源,在陶淵明中盡情享受炫彩世外桃源
    桃花源景區位於水西附近,距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裡,距常德市34公裡。總面積157.55平方公裡,其中世外桃源主景區15.8平方公裡,沅水景觀帶水域垂釣面積44.48平方公裡。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千古傑作《桃花源詩並序》,他用浪漫的風格構建了理想的王國--桃花源。桃花源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溼潤,四季分明,春季寒潮較多,夏季暴雨高溫,秋季白天溫暖,冬季夜間寒冷。山水規定,別有洞天。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原來在——重慶酉陽
    去酉陽旅遊首推桃花源,雖然現在這個季節看不了它美麗的桃花,但是在夏季它的風景依然優美。想必大家都讀過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而酉陽桃花源就是真實原型地。這不是我說的喲(哈哈~)!這是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從多方面進行考證後得出的。所以「桃花源一個在心中,一個在酉陽」。話不多說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桃花源的優美風景吧!
  • 古代陶淵明的桃花源是現在的哪裡? 是真實存在的嗎?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但是關於桃花源的來源有三說:1、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谷,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裡,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光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創作原型所在地,2、安徽古徽州的黟縣。
  • 重慶就有一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在重慶酉陽就有一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桃花源景區分為太古洞和世外桃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穿越太古洞便是世外桃源。據說,太古洞作為古代桃花源人家躲避官方搜捕的最後藏身之地,又稱為「桃源秘徑」,距今已經有3億多年歷史。太古洞全長約2500米,洞寬10-25米,洞頂最高達60米,一個典型的溶洞。
  • 湖南的武陵,此處遍地「桃花源」,陶淵明說的是哪一處?
    王維、蘇東坡等騎著瘦馬,千裡迢迢來到常德地界,腦海裡全是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於是更後來的人們充滿無限嚮往。很多人順著陶淵明的筆墨走向,不停地豐富「世外桃源」的內涵,並且開始爭論「真正的桃花源在哪裡」,常德人振振有詞,是因為原文中有「武陵」二字,其實武陵曾經涵蓋今天的貴州湖南交界大片區域,在這片區域裡,要尋一條小溪、一處「初極狹」的石洞,是輕而易舉的事。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實存在,風景優美與世隔絕,就在重慶
    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與世隔絕,那裡的人男耕女織,每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快活自在,令人嚮往,最重要的是風景出眾,沒有大城市裡的喧喧嚷嚷。其實這個如神話般的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在我國重慶。眾所周知,重慶又被稱為山城,其境內沒有多少平地,而極其豐富的漂亮景觀,世外桃源就位於重慶酉陽。
  • 春天到了,想出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裡?雲南?貴州?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有的說這是作者的幻想和希望,不是實指某個具體的地方,也就是說,它是類似於海市蜃樓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應該說,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其理由是,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發表了《桃花源記旁證》一文,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他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不在南方的武陵。」有的說在北京市與天津市交界處的盤山(即北京市平谷縣和河北省薊縣的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