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擔任的是彭澤縣令。他原本對做官早已失去興趣,但親友舉薦、朝廷徵召,加上養家餬口的現實需要,陶淵明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任了。履職彭澤令不久,正趕上郡守(陶淵明的上級領導)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雖然級別很低,卻是個有些實權的職位,而且又屬於郡守跟前的屬僚,下級官員工作的好壞,全憑他那張嘴在郡守面前怎樣評說。於是在那個吏治腐敗的時代,即使是這般小角色,通常縣長們也絕不敢怠慢,況且阿諛奉承、巴結討好本就是東晉末年官場普遍的風氣。
這次派到彭澤縣來的督郵,是個粗鄙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館住下,就讓負責接待他的縣吏去通知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從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狐假虎威,隨意發號施令的人更是從心底裡瞧不起。但人家是上級派來的督官,怎麼著也得去見一見,於是他即可就要動身。縣吏卻攔住了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上官服,束上大帶,不然的話,督郵會責怪您有失禮儀,若是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呀!」陶淵明本來對這位督郵作威作福的做派就不爽,聽了這話便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憤憤然長嘆道:「此等狗仗人勢的鄉裡小人,我豈能為了五鬥米向他折腰低眉!」說罷,索性取出官綬印信,把它們仔細封好,又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後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縣衙,此時距離陶淵明來彭澤上任僅有八十多天。自此,陶淵明再不接受任何徵召,朋友們推薦的好意也都婉拒了。
擔任彭澤縣令一職,按照當時朝廷的政策,可以有一百畝公田供自己耕種。陶淵明打算全都種上高粱,他一想到可以用收穫的高粱釀成美酒,心裡頓時樂開了花。可是他的妻子堅決不同意,她說:「都種高粱,你自己有酒喝了,家裡其他人難道要喝西北風不成!」陶淵明想想也對呀,酒要喝,飯也要吃的,於是最終決定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稻。可惜的是,陶淵明在縣長的位子上只幹了兩個多月,就「意氣用事」地掛冠封印而去,這五十畝的高粱怕是沒見著,更別說釀成美酒慰勞自己的口腹了。
回到家裡,陶淵明守著幾畝薄田度日,真正且完全地回歸了耕讀隱逸的田園生活。陶妻翟氏也是個能安於勤苦的賢惠女子,與丈夫志同道合,相扶相攜,在生活與精神上都給了陶淵明理解與支持。雖然日子清苦拮据些,但是日日與青山、田野、炊煙、飛鳥為伴,陶淵明倒也自得其樂,逍遙閒適。特別是有酒喝的時候,更是物我兩忘,天地間何其陶陶然。陶淵明好酒,更喜歡與人分享飲酒的快樂,平時在田間勞作,休息的時候,他會把帶來的酒分給鄰人一起喝。大家就隨意坐在樹蔭下或者地頭上,興高採烈,邊聊邊飲,直到壺盡杯空。每當有客人來,不論窮富貴賤,或親或疏,只要家裡有酒,陶淵明都會邀請客人一起喝個盡興。
陶淵明行事放達率直,不拘泥於俗禮。有一次他正在釀酒,有客前來探望。這時候正趕上酒熟,陶淵明於是讓客人稍等一會兒,自己則順手取下頭上戴的葛巾過濾剛釀好的酒,過濾完之後,仍將葛巾又戴在頭上,然後接待客人。當然,請客人飲酒是肯定的了。陶淵明不擅音律,但是他收藏有一張琴,奇的是這張琴沒有琴弦,然而每逢飲酒聚會至酣的時候,他便取出來撫弄一番,就像真得彈撥著雅音妙曲,自顧沉醉其中。陶淵明真性情,若是先於客人喝醉了,就會趁著還沒完全斷片時,對客人說:「我要醉了,想睡覺了,你自己回去吧。」熟知陶淵明這個脾性的客人從不見怪,這時候也便自行告辭而去。三百多年以後,李白有兩句詩「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正是詠誦此事。
陶淵明雖隱於布衣耕夫之列,卻在士人圈子裡頗有名望。王弘擔任江州刺史時,慕其名望而與之結交。王弘很敬重陶淵明的品格,也時常邀他一起喝酒。陶淵明家道困頓,時不時就沒得酒喝,有一次重陽節這天,陶淵明家裡又斷酒了,也無錢去買酒。酒癮撓心的陶淵明在家裡坐不住,於是踱到外面閒逛。此刻東籬的菊花正開得茂盛,欣欣然在秋風中輕輕搖曳。陶淵明百無聊賴,於是隨手採摘了一把,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唔,也不錯,且把菊香作酒香吧!這時,陶淵明忽然望見不遠處一個穿白衣的使者正向他走來,等到那人近前施禮稟告,原來是刺史王弘擔心陶淵明沒酒喝,特意派人給他送酒來了。陶淵明大喜,酒興焦渴的他顧不上回屋,就便坐在東籬邊上,直接開喝。直喝到夕陽西下,飛鳥盡還,陶淵明才抱著酒囊,微醺著,步履歪歪斜斜地回去了。
顏延之在擔任劉柳的後軍功曹時,曾經在潯陽和陶淵明交遊往來,兩人情誼甚厚。後來顏延之要調任到始安郡為官,於是在出發前的那些天,每天都去陶淵明家喝酒,兩個好朋友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顏延之曉得陶淵明家貧,臨走的時候,他留下了二萬錢給陶淵明。陶淵明把這些錢全部存放到酒家那裡,以便於以後去拿酒方便些。然而陶淵明雖困窮窘迫,卻是個有氣節的人,他並非隨意接受別人的饋贈。劉宋代晉,許多官僚士族轉事新朝,陶淵明對那些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之人非常不屑。當時的江州刺史檀道濟聽說陶淵明潦倒而生計艱難,親自攜帶了酒和肉去慰問他,並勸說他出仕,為新朝廷出力,耿直的陶淵明寧可餓著肚子、忍著酒癮,斷然拒絕了,檀道濟帶來的酒和肉他也分毫不取。
以我個人的看法,陶淵明是繼屈原、曹植和阮籍之後,中國第四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既深刻影響了後世詩歌創作,又在品格修為上啟迪了無數後人的聖賢。對陶淵明個人而言,詩和酒是他最重要的兩個生命符號,然而詩酒又是互不分離的。對酒的熱愛成就了陶詩的簡淡高逸、樸拙自然,其靜氣流溢之中,蘊含曲折激蕩;溫厚平和之餘,間發傳色結響。譬如這一首《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又譬如這一首《飲酒》: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南湖野客評曰:陶元亮嗜酒,非儒之附庸風雅,非道之談玄論虛,不媚俗,不狂狷,不怪誕,不抗執,處平淡而自得其樂,困飢窮而百慮皆空。雖執於小我境地,然天道崩壞之際,不嚳為獨善其身之修。澹靜心靈,不與物競,啟迪世人,返璞歸真,又豈非大我之濟天下之志哉!觀古今中外數千年來,凌雲壯志於馬上,運籌帷幄於帳下,俱不過十載百載之功,英雄迭出其間圖其名,百姓屢遭塗炭陷其難,輪迴流轉,何謂之濟天下?陶元亮隱逸自適,詩酒相親,其志趣行為有撫慰人心之願力,善莫大焉!或不自知,亦未自許,然其風度格調,蕩滌人道之蒙塵,樹立世道之楷模,救贖於內修而遺澤曠代,此不亞於德業聖教也!元亮飲酒,最著高古之氣,是以奉於酒仙榜,號為「酒聖」。
參考資料:
1. 唐房玄齡等《晉書·陶潛傳》
2. 南朝梁沈約《宋書·陶潛傳》
3. 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
4.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