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歸園田居》詩中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想來,這滾滾紅塵中,有多少人雖心嚮往自然,卻最終自覺或不自覺地留在了城市。生活是人選擇的,無論是身居田園,還是寄身都市,既然選擇了,就要把它過好。
於我而言,歷來喜歡看山水,喜歡看藍天白雲,喜歡看村居中的嫋嫋炊煙,喜歡看鄉野裡的田園牧歌……
這就是我嚮往的生活,現在也一直朝著自己的理想,默默耕耘努力著。這次來到縉雲仙都,來到鼎湖村,就感到特別喜歡。
一條九曲練溪,猶如青羅帶一般,繞村而流,日夜不息;碧溪兩岸,圍繞著連綿起伏的群山,終年層巒疊嶂。
板堰矴步橋和五孔友誼橋,由東至西,橫跨好溪之上,一方面便捷著兩岸的人來人往和煙火生活日常,一方面又起到調節洪澇的理水作用。
千百年來,這一溪瑩潤的綠水,和一脈綿延的青山一起,滋養著這方水土、哺育著這裡世世代代的人民。
因此,這裡的人們與身旁的山水,早已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彼此呵護,又相互回饋。這種互相呵護與回饋,重點體現在合理的功能分區上。
不信你看,進入朱潭山景點的溪水一側,也就是仙堤一帶,是為遊客提供觀景、攝影的遊玩空間,除了設置管理處、望峰亭等必要的旅遊設施之外,基本保持著自然的山水格局。
其中,仙堤上的望峰亭,就是為遊客觀景、攝影所建,以方便廣大遊客打卡攝影家吳品禾的《仙境》同款照片。望峰亭建成之後,迅速成為世人公認的鼎湖勝境最佳拍攝點之一。
走過矴步橋,就到了鼎湖村,這裡是居民進行日常生活、耕作以及旅遊經營的主要區域。全村共有725戶,總人口1720人,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白牆黑瓦的村居,坐落在山水之間,隱於蒼翠林木之中。雖然村落的面積不大,但或新或舊的民房,看上去也是屋舍儼然,井然有序。
鼎湖村的居民,有一部分人把新建的房子,經過一番裝修設計,改造成了充滿文藝氣息的民宿;有一部分人依託旅遊業的發展,或經營餐館、超市,或做點兒旅遊相關的生意。
即便如此,村民們也沒有完全拋棄溪畔的田地,還是有些人一如既往地在田間地頭耕作,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村中面積最大的建築,當屬鼎湖村文化大禮堂了。這是村民平時策劃、舉辦節慶活動,觀看演出活動,以及商議重要事件的公共場所,更是維繫整個村落凝聚力的精神高地。
沿著文化大禮堂,走到友誼橋,站在橋上,遠山近水,盡入眼帘。一面是拔地而起的鼎湖峰,直插霄漢;亭亭如蓋的古樹,濃蔭匝地;橫跨溪水的石橋,人來人往!
另一面,臨溪的青山裸露出一塊巨石峭壁,蜿蜒的木棧道懸空而設,直至消失於綠林深處;對岸的溪邊灘地上,有人在悠閒地垂釣,好不愜意!
這一橋兩面,既有偉岸的高山,也有柔順的流水;既有行人紛至沓來的熱鬧,又有閒人怡然自得的清靜;如此剛柔並濟、動靜相宜的風景,真讓人豔羨不已。
村落就建在山水之間,人們就住田園之中。山水間有藍天白雲,更有清新空氣;田園中有良田竹林,也有蔬果飄香;視野所及,儘是一派寧靜祥和的風景,一處自足安樂的人間仙都。
不僅如此,靠近鼎湖峰的花園岙,一年四季都有花海景觀,具體因季節而異。這次看到的是滿園綻放的黃秋英,花色或黃或紅或橙,開得熱烈!
行走花田之間,清香撲鼻,山的偉岸,水的柔情,花的嫵媚,匯聚於此番天地,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此時,再看看那沖天直上的鼎湖峰和日夜流淌的好溪水,板堰橋口,有祖孫兩代的互動玩耍;田間地頭,有淳樸率真的歡聲笑語。眼前這一切,美得像是一幅渾然天成的世外桃源畫卷!
生活於斯的人們,在此安居樂業,處處都是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真叫人頓生歸隱田園之心。
面對此情此景,不禁想起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一文中,所寫到的美麗田園風光及其歸隱之志: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不論你選擇定居都市,還是選擇歸身田園,只要遵從本心、過得開心就好!
@風月書旅,旅行自媒體,文化旅行者,籤約撰稿人!讀書萬卷,旅行萬裡,@風月書旅,等你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