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2020-12-23 蝸牛殼上的風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主義一詞大概出現於19世紀末,迄今不過寥寥百年,但是女權運動早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就已經蓬勃發展開來,1792年,英國婦女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了驚世駭俗的《女權辯護》,公開向男性權威宣戰,這被視為西方女權主義的開端。可以說,「女權主義」在最初是不含有任何貶義色彩的,作為社會進步思想,女權者反對性別歧視、壓迫和剝削,號召兩性的平等和婦女的解放,對長期作為男性附屬物的婦女而言該是多麼鼓舞人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還有莎士比亞的名句:軟弱,你的名字叫女人「,這可不是讚美。總的來看,在近代以前女性的地位長期處於社會底端,中西方並沒有什麼區別。

資產階級革命後,「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摧毀西方封建制度的同時,也打破了女性身上封建男權主義的思想枷鎖,婦女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開始謀求自身的權益。

兩個世紀以來,女權運動先後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紀60年代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其主要是婦女為了爭取政治地位,被稱為「婦女普選運動」;第二次高潮持續時間短得多,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不過數年,號稱「婦女解放運動」,成千上萬的女青年甩開男性單獨行動,成立「婦女俱樂部」,和男性徹底劃清界限,對男權文化進行全面否定,認為女性痛苦的根源在於男權社會自身,女性的解放不能依靠男性的施捨,而是依靠女性自己對男權社會進行徹底改造,儘管盛極一時,但是過於偏激,沒有實際可能性,很快就沒落了。

女權運動起起落落,儘管女權主義者數量龐大,但是彼此之間對於何為「女權」,如何實現「女權」的觀點並不統一,自由女權主義、社會女權主義、激進女權主義、心理分析女權主義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處於爭論之中。而且正如開篇所說,女權主義具有極大隨意性,方法論不明確,邏輯不清楚,語言甚至數據高度誇張,牢騷乃至咒罵比比皆是,不具有說服力,不過在女權分子看來這正是女性優於男性的地方,直抒胸臆極具感染力的表達正體現了女性的生理優勢,感性而非理性,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其實,尊重婦女是現代社會的共識,也得到了法律的認可,但是兩性之間的差別仍是實質存在的,婦女總體上仍處於社會的弱勢地位,女權運動已經進入退潮期,實現「女權」的目標在最近的將來似乎仍是不現實的。而女權主義也陷入了自我反思,一方面對於完善女權主義的理論架構與實證說服力自然是有益的,但是卻也導致了其某種程度的異化,在西方逐漸成為「政治正確」的一部分;而在傳入中國後,卻演變為「田園女權主義」,衍生出了大批「女拳鬥士」,成為了汙名化的標籤。

女權主義到底是論述什麼的?田園女權的淵源在何方?自由女權、社會女權、激進女權究竟有什麼區別?日後的篇章中繼續為男女同志們分享。

相關焦點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女權主義便是諸多主義的其中之一。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得女性開始捍衛自己正當的權益,這是一件值得讚美的事。但女權意識的過度敏感和話語尋敵,使得中國的女權主義幾乎演變為一種喜感十足的義和拳表演。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在網絡上曬裸照與贅肉博眼球的文盲聲稱她是女權主義者,一個熱衷於在大街上裸奔的女藝術家自詡為女權主義者,一個貼美圖兜售新書的寫手也號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反對家暴的女士理所當然的更是女權主義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中國式「女權主義」,逐漸被汙名化
    你是我的朗讀者,我是你的擺渡人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隨著時代變遷,女性開始高舉女權主義大旗,在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她們智慧證明了自己,用實力贏得了男性的尊重。但由於有的人矯枉過正,過度化導致女權主義變得扭曲,產生一種只要男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遭到網絡暴力的現象。因此只要現在談起女權主義,就會想起那些給男生貼「直男癌」」媽寶男」標籤的女性。這種所謂的女權主義讓男生產生了譏諷與厭惡。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民國後期和新中國初期,經歷了封建王朝到西方民主意識的更迭,中國女性,中國女權開始覺醒,中國一大批有識女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將女權帶入中國,給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女性以新的希望,最顯著的就是上海,南京當時比較開放的城市,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女性的權利逐步提升,當時就出現很多女權主義典範:宋慶齡,向警予,何香凝,秋瑾,鄭毓秀等等,他們參與中國社會建設,為女權奔走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前言「女權」、「女權意識」、「女權主義」,這些頻頻出現在微信公眾號的爆款文章或是微博熱門討論中的詞彙,似乎成為了部分人的「政治正確」,又成為了另一部分人的鄙夷對象。在進行一次有關性別問題的訪談時,我發現接受採訪的大學生大多對於「女權」評論不佳,有人稱自己支持平權而非女權,很多人並不清楚女權是什麼、但對微博中的「女拳師」頗有微詞。
  • 新版《美女與野獸》是升級版的女權主義表達?
    新版《美女與野獸》是升級版的女權主義表達?著名女權主義公眾號「女權之聲」幾日前發布《<美女與野獸>:基因裡的女權主義》一文,追溯了這一童話誕生時對男權反抗的意味,後來的迪士尼版本又創造了在眾多被保護的迪士尼公主外,獨立自由的女權公主。此文認為,艾瑪·沃特森的這一真人版本更是女權主義的升級版。然而,倘若在17世紀誕生之初,《美女與野獸》尚有一定的對父權的批判意味,到了今天,回歸城堡的公主如何能成為當代女性的表達?
  • 論重慶女孩的「女權主義」
    我經常聽到重慶女孩不乏自豪地說:「我們重慶女娃『女權主義』很強烈。」重慶女孩的辣我是承認的,但是如果說這是一種「女權主義」的話,作為個人,我就不認同了。從「女權主義」的定義和發生、發展的歷史來看,所謂的「女權主義」,強調的是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應該享有與男人同等的權力,同時女性也有能力承擔同等的責任。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這是世界政治和社會中一個永遠熱門的話題。與此對應的就是「男權主義」。這兩種主義的鬥爭從人類社會成型開始就已嶄露頭角,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現在。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哪些對女權主義的錯誤使用?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網絡語言打拳是什麼意思 女權者被戲謔為女拳師
    網絡用語「打拳」,指的是女權發言。這個詞最早好像興起於微博,微博是女權最多的地方。微博上很多關於男性犯罪或者是負面的新聞,下面都會有一些女生發表評論:「國男素質一向如此」、「每日恐男」、「男人真噁心」之類的話。
  • 李思磐丨微博女權的前世今生:從「政治正確」到「商業正確」
    筆者並不認為微博上的所謂女權爭論與「割席」(這個措辭來源於自我認同為「激進女權」的用戶)有「理論分流」或「政策之爭」的意義,而認為這是女權用戶群體擴大,需求多元和內容生產主體分化的結果。爭議與批評是女權主義的常態,但今天的一部分微博用戶卻將批評與「割席」甚至「分裂」等同,這恰恰意味著社交媒體上的女權討論對她們而言,區分盟友與敵人事關重大。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⑧在譯著中,被稱為在「中國近代翻譯、出版之第一本關於婦女問題的譯著」⑨的馬君武,就在《斯賓塞女權篇》中使用了「女權」一詞,不過該詞譯自英文「The Rights of Women」,與「feminism」無關。⑩筆者認為,須藤和夏曉虹的追溯只能說明,「女」和「權」兩字在中文公開出版物的首次連用,與當時報紙對日本思潮的介紹有關;但並不能由此斷言,中文的「女權」概念單純源自日文。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女權主義是一種原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政治思潮,其最終目標是爭取男女平等。關於「女權主義」一詞的定義,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事實上,「女權主義」一詞的含義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女權主義的孩子姓氏方案探索
    人類最早,姓肯定跟女人,姓字是女字旁,早期的姓「姬、姒、姜」等都是女字旁。這倒不說明原始人有多重視女權,原因是蒙昧的野蠻人實行共妻制,確定不了孩子爸,只能跟媽姓。後來,家庭產生了,女人成為了男人的附庸。「姓」和「氏」逐漸合流,統稱姓。本來女字旁的姓反而成了男權社會的象徵。別說孩子必須跟爹姓了,女人嫁給男人都必須冠夫姓。
  • 中國女權主義,正走向「反家庭主義」|西方女權和中國女權的區別
    No.1中國女權主義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 女權運動是國外提出來的概念,主張男女平等,但是傳到中國,卻成了另一個版本。 中國式女權主義,處處透露著不勞而獲的思想,根本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時代。 結婚前要求彩禮、房子、車子,男人還要能賺錢,甚至要求男人父母有退休金。
  • 《韋氏詞典》公布2017年度詞彙:女權主義
    不過,綜合分析被搜索頻率顯著高於去年的詞彙以及全年搜索量激增的情況,「女權主義」一詞脫穎而出。索科洛夫斯基還說,過去一年,《韋氏詞典》在線網站上,「女權主義」一詞的搜索量比2016年增長了70%,並在年內多起事件後出現搜索量激增的情況。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澎湃新聞:您在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時接觸到了美國的女權主義思想,當時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是怎樣的情況?您是怎樣走上婦女史研究的道路的?三十年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比如文學就開始尋找歷史上的女文學家、小說家,那麼後來到了中國史領域也開始關注我們歷史上的女詩人、女文學家。所以我那時候並沒有專門去讀婦女學的課程,我所在的歷史系已經開了婦女史的課程。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在新一期節目中,馮叔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是節目的部分文字內容: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洪晃:你覺得女權主義是什麼?洪晃:中國社會裡頭經常抱怨的所謂「女權主義」就是女人跟男人要錢、要房子、要車,這都是女權完全相反的。所以,其實中國男人如果說掙不來那麼多錢的話,應該趕緊當女權主義者,因為他只要找到一個女權主義者,這個女的肯定不會去依賴他,也肯定不會去訴求任何這方面的經濟條件。因為她覺得「我跟你是平等的,我何必賴著你」。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女性主義知識的討論,分析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產生的過程和狀況,特別是女權/女性主義的代際關係和時代特點。這一時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學生們在選擇是否採取女權/女性主義立場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站出來,承認自己是一名女權主義者本身就是一種力量。首先,現當代大學生渴望對自身性別經驗的解釋。當代社會有著與四五十年前不同的文化和經濟環境,特別是網絡的知識生產極具挑戰性,各種關於「女拳師」「田園女權主義」的汙名與罵名,常常使大學生們與「女權主義」保持適當距離。
  • 調查顯示:丹麥人對女權主義有著明顯的反感
    在當今的全球範圍來說,男女平等是值得提倡的,女權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但矯枉過正,一些偽女權、田園女權的思想隨之誕生。這時候人們就會開始思考各國文化與環境上是否會產生對女權發展的影響。但根據權威機構輿觀(yougov)——劍橋全球主義項目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除了丹麥之外,英國也是發達國家中女權主義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調查發現,只有六分之一的丹麥人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三分之一的丹麥人認為對大街上路過的女性吹口哨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