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權主義,正走向「反家庭主義」|西方女權和中國女權的區別

2020-12-24 騰訊網

作者:原創作品•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導讀: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女人是極少提出離婚的。但是現在呢?我們所接觸到的情侶分手,幾乎都是女人在叫喊,我要分手!

你對我不好,我要分手!你不收拾家務,我要分手!你讓我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我要分手!

這些分手原因,男同胞們想都不敢想,更別別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堂而皇之的叫嚷出來。

No.1中國女權主義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

女權運動是國外提出來的概念,主張男女平等,但是傳到中國,卻成了另一個版本。

中國式女權主義,處處透露著不勞而獲的思想,根本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時代。

結婚前要求彩禮、房子、車子,男人還要能賺錢,甚至要求男人父母有退休金。

結婚後要求自己掙錢自己花,孩子是給丈夫生的,家庭用度也應該丈夫管,家務活甚至推給男人,要求有自己的交際圈子;

離婚時要求應該照顧女性,女性是弱勢群體,道義上則宣稱,自己為了嫁給男人,耗費了寶貴的青春,所有責任一股腦的推給男人。

這還是男女平等嗎?

No.2國外女權主義的形成

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是婦女運動的基石。

沒有工業化的社會,女權主義是很難出頭的。工業讓女性在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而參與工業活動,則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知識。

當女性的財務自由和文化普及後,女人開始有了要求平等的資本。

後來,國外幾次熱烈的女權運動,促進了婦女節的誕生,也在民國時傳入中國。

中國女權運動的支持者,就有著名的秋瑾和宋慶齡等一批有名的女人。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每個時代都對女性權力,做了保護的。若對比國外,中國傳統的女人權力並不低。

基督教對一夫一妻制起了重要作用,但並不是女性地位得到了提升。而一夫一妻制的雙向約束,使得西方對情人關係很放得開。

西方的「女士優先」,是因為,他們是把女士和女人分開對待的。

美國著名的三次女權運動浪潮,即19世紀40年代,20世紀20年代和20世紀60年代。

女權運動的興起,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附加物。是女人通過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進而要求在教育、選舉等方面的平等。

No.3中國歷史對女性地位作出的貢獻

相對於西方的女權運動浪潮,中國女性,似乎沒有怎麼抗爭就實現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西方的女權運動,是很激烈的,反響也很大。中國女人卻有安逸的因素在裡面。

因為中國古代的女性,是有保障的。相對於古代男人的朝不保夕,女性則相對處於安全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糟糠之妻不可棄」,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並將「奪妻之恨」和「殺父之仇」並列,可見古之女人的重要性!

這點在西方不一樣,西方歷史,紳士們為了女人搏鬥。失敗的一方,優雅的將女人丟下,然後瀟灑的離開,這就是被中國女人崇拜的,所謂的騎士精神。這在中國男人身上,想不敢想。

即便被現代人詬病的妻妾問題,其實嚴格意義來說,是古代對女性的一種好處。不用找磚頭削我,古代生產力落後,男人尚且要餓肚子,何況女人。

大戶人家的妾室,可是大部分女人樂意做的,別影視劇看多了,以為都是搶的!

看看當今那些成功人士的身邊,經常變換的女孩臉龐,這沒人去逼她們吧?

所以,男人世界的殘酷,女人不懂,只看到了憑什麼,卻看不到為什麼。

電影《1942》中,難民都面臨著餓死,父親看著自己女兒,被有糧人家挑走。那發自內心的喜悅和不舍交織一起,便說明了這一切。

古代的律法也對女人權益做到了保護,這在西方歷史上,是沒有的。

漢朝時,對株族之罪,免除了對妻女的處罰。唐宋時,女性輕犯免除了刑具。《大明律》更是讓女犯可以居家服刑。

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對女權做出的貢獻。

No.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式女權」?

現代中國女性地位,是讓西方乃至全世界羨慕的,當然,中國女人人們認為還不夠。

就如同嬌慣中長大的孩子,仍舊認為自己在受苦。

近代歷史上,西方的科技使得他們的文化也高貴了起來,因此只要帶上「洋」字,那必定是優秀的。

女權主義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推崇了起來。但是,中國一直以來,女人並沒有真正意義的缺少女權。

雙標做法讓中國式女權走向了新的高度!

既然推崇西方文化,那我們就列舉兩個對比:

國外男女結帳AA制很正常,中國男人這麼做,你會離開他嗎?

歐美沒有彩禮一說,德國甚至女方出錢,中國男人不準備彩禮,你估計得增加多少光棍?

但是,浪漫和自由要照搬西方,可對男人不公平的,則按照傳統。

為什麼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才有彩禮?因為彩禮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化!

因此,雙標做法,讓中國男人無話可說,雪上加霜的是,還偏偏遇到了男女比例失衡。

多方原因共同導致了「中國式女權」。

No.5中國女性未來的紅利期

未來,中國女性的紅利期,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新婚姻法的施行,讓女人們感到了很多的不公平,畢竟法律是遵循男女平等地位的。為啥感到不公平,就是因為習慣於男女關係的主導地位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像一個小孩拿5顆糖,和另一個拿1顆糖的小孩平分。

所以,若是以前,女同胞們舉雙手贊成,現在不行了。

但是之前說了,中國式女權是多方面因素導致,已經形成了習慣意識,所以女性紅利期將是個未知數。

No.6女權主義不應該成為「反家庭主義」

「女士優先」是一種美德,我們不能因討論男女關係而產生對立,愛情是人類世界的必需品。

走進婚姻中,夫妻都應為家庭擔負起責任。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男孩是擺攤做小生意的,女友是幼兒園老師。兩人是經人介紹,戀愛期間經常秀恩愛,兩人準備結婚時出現了問題。

什麼問題呢?男孩房子是父母買的,寫的父母名字,女方認為,如果結婚,肯定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男孩納悶了,這房子不就是父母給自己買的嗎?不行!因為這屬於婚前財產,女孩懂法。

男孩父母就心裡來氣,我們就這一個兒子,房子還能被別人繼承了?還有,彩禮我們給的也不少啊!難道還怕我們悔婚?

男孩父母將房子改成了兒子名字,並沒有寫上女孩。因為父母感覺,女孩這還沒結婚就惦記房子,老兩口不放心。

彩禮可以,車子也有,女方最終同意了婚事。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女孩認為,房子沒有她名字,所以不能承擔房貸,孩子是跟男方的姓,自己是男方娶的,所以家庭開銷由男方負責。說白了,她自己賺的錢,全屬於她個人。

富貴人家也就無所謂了,可男孩是普通人家,能籌備彩禮、房子、車子,已經是比較好的家庭了,這全部負責家庭,可就吃力了。

因為女孩也有工作,所以家務活也是共同承擔的,男孩還要為了增加感情,給女孩做點飯什麼的。

這就是典型的女權主義雙標做法!這就是「反家庭主義」觀念。

結語

婚姻是男女雙方共同付出,而不是一方享受,一方付出。沒有共同付出的家庭很難長久。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讓傳統觀念去約束女性,但也不能矯枉過正。畢竟比翼雙飛才是愛情的最質樸的追求!

文 | 劉輸煮江湖

感謝您的轉發、收藏、關注!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女權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不需要呼籲女權的社會。然而,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歐洲,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傳到中國的女權主義,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民國後期和新中國初期,經歷了封建王朝到西方民主意識的更迭,中國女性,中國女權開始覺醒,中國一大批有識女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將女權帶入中國,給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女性以新的希望,最顯著的就是上海,南京當時比較開放的城市,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女性的權利逐步提升,當時就出現很多女權主義典範:宋慶齡,向警予,何香凝,秋瑾,鄭毓秀等等,他們參與中國社會建設,為女權奔走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對這一建構過程展開歷史的分析,希望對當下的中國女權主義和女權主義者擺脫「矛盾立場」有所助益。(17)     沈雁冰和他的胞弟沈澤民都是上世紀20年代《婦女雜誌》的主要撰稿人,熟稔西方女權理論。他以「雁冰」、「珮韋」和「四珍」等頗為女性化的筆名發表了大量介紹西方女權理論的譯作,在他的筆下關注到的西方女權運動不僅有美國的,還有歐洲的,有蘇珊·安東尼(Susan B.
  • 中國式女權主義
    《中式女權》 我這段話只說給男人聽。女的不要看。 我怕她們情緒激動。 西方的女權思想是:男人能做的女人為什麼不能做。中國的女權思想是:男人能做的女人為什麼要做。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這是世界政治和社會中一個永遠熱門的話題。與此對應的就是「男權主義」。這兩種主義的鬥爭從人類社會成型開始就已嶄露頭角,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現在。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哪些對女權主義的錯誤使用?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這就是學界的女權主義的行動——開設課程背後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女權運動就是要反對一個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那麼知識生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後來我們有了福柯的後結構主義理論:知識就是權力,就是力量,誰能投入知識生產,誰有話語權,這都跟權力相關。歷史上女人發不出聲音就是女人沒有權力,沒有話語權,不能寫作也就不能發聲。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中國式「女權主義」,逐漸被汙名化
    你是我的朗讀者,我是你的擺渡人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隨著時代變遷,女性開始高舉女權主義大旗,在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她們智慧證明了自己,用實力贏得了男性的尊重。但由於有的人矯枉過正,過度化導致女權主義變得扭曲,產生一種只要男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遭到網絡暴力的現象。因此只要現在談起女權主義,就會想起那些給男生貼「直男癌」」媽寶男」標籤的女性。這種所謂的女權主義讓男生產生了譏諷與厭惡。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女性」並非同質化的群體,基於不同的訴求和視角,女權主義理論總是多元的,在我看來,女權理論內部差異的存在有其重要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女權主義事業的發展正得益於這些不同想法的碰撞和交流。但我也認為,當「田園女權」的情緒宣洩代替了深刻思考時,其所作所為確實造成了「女權」的汙名化。因此,本系列的三篇文章將作為我為女權主義正名的第一次公開嘗試。
  • 論重慶女孩的「女權主義」
    我經常聽到重慶女孩不乏自豪地說:「我們重慶女娃『女權主義』很強烈。」重慶女孩的辣我是承認的,但是如果說這是一種「女權主義」的話,作為個人,我就不認同了。從「女權主義」的定義和發生、發展的歷史來看,所謂的「女權主義」,強調的是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應該享有與男人同等的權力,同時女性也有能力承擔同等的責任。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最為權威的解釋或許要數英國學者戴維·米勒的觀點:它主要可以被理解為基於婦女因其性別遭受痛苦這種認識而對婦女在過去和現代社會中男人的關係方面的社會作用的一種關注。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如今,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一位知名人士略有不慎,說幾句關於女性的不當言論,不但政治不正確,還會面臨女權主義者的話語追蹤和話語群毆。女權主義便是諸多主義的其中之一。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得女性開始捍衛自己正當的權益,這是一件值得讚美的事。但女權意識的過度敏感和話語尋敵,使得中國的女權主義幾乎演變為一種喜感十足的義和拳表演。
  • 「田園女權」:女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很多男性深受其害
    於是,「田園女權」這個詞就出現了。 「田園女權」其實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一種女性的劣根性,是真女權路上的最大絆腳石。我們先來看看「田園女權」和女權主義的核心區別。 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Olympe de Gouges 發表了《女權宣言》,這被後來的人認為是女性主義運動拉開序幕的標誌。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只是,在中國的具體語境中,女權主義通常呈現分裂的形態:一種常被避而不談的,是基於勞工、法律援助的NGO式女權主義,在被行政權力打壓的同時,也並不具有太大的市場能量;另一種則是基於線上輿論的女權主義——我將之稱作「女權主義Online」,且用於指代後文中的女權主義——她們試圖以對抗世界的刻板印象的逆反做法,進行自我意識的維護。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最後,從校園走向社會,學生們進入到由網際網路創造的新的社會空間中,通過個體化的寫作,年輕一代女性主義者用自身經驗傳播、普及和討論性別知識,建立起陌生人之間與自身經驗相關的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經過五年的發展,一方面,校園中的性別課程正在推廣與普及,另一方面,中國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網絡傳播知識的速度和範圍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知識傳播方式,藉助著「眼球經濟」,性別議題成為網際網路中的熱門話題。教學、科研以及多媒體的公共討論成為建構女權/女性主義的認同共同體的過程。所謂的「認知共同體」( Epistemic Communities) 是指具有政治共同體性質的群體。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洪晃:女權其實就是平權,不是嗎?中國是國家女權主義,就是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其實我們都有。你能當 CEO,我也能當 CEO,咱們就憑本事了,對吧?但是意識方面、文化方面是沒轉過來的。就是在文化、意識上,中國還是一個男權社會。
  • 從李小璐、馬蓉、白百何,看當代中國的女權主義!
    自古姦情出人命,而姦情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談資,人嘛,總有一顆八卦的心,最近李小璐和PGone同回男方家中且徹夜未出,陷入「出軌風波」。PGone開著李小璐的車把李送回家,快到李小璐家小區的時候他居然下來了,李小璐換到駕駛位開走,PGone自己打了輛專車回家。
  • 女權主義的孩子姓氏方案探索
    這倒不說明原始人有多重視女權,原因是蒙昧的野蠻人實行共妻制,確定不了孩子爸,只能跟媽姓。後來,家庭產生了,女人成為了男人的附庸。「姓」和「氏」逐漸合流,統稱姓。本來女字旁的姓反而成了男權社會的象徵。別說孩子必須跟爹姓了,女人嫁給男人都必須冠夫姓。直到現在,西方和港臺都保留了這個習慣,例如陳馮富珍、薄谷開來、黑澤志玲、希拉蕊·柯林頓等等。
  • 關於女權與平權的事情和論女權不是平權
    我問她既然你們是反對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爭取女性合理的利益,追求男女平等,那你們為何不用平權這個旗號,而用女權。她沉默一會後又跟我說,女權就是平權。我耐心跟她說,你們這樣會讓人誤會的,畢竟很多人不了解這份歷史,不知道最初的女權是指平權,而且田園女權都打著女權的旗號而不是田園女權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