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二十年,央視春晚這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晚會,都常常以奴化男性形象為樂,男性在女性面前的表現往往不是聰明、智慧,而是以慫、服從為正確的價值觀(郭冬臨、馮鞏為代表的小品演員常常扮演跪搓衣板、在家以奴僕姿態伺妻的形象深入人心,這樣的丈夫形象每年春晚都有);在聖母聖父扎堆聚集的網絡平臺,也都以「男性是原罪」為核心,延伸出來比如「婆婆沒有一個好東西」,「只有中國女人才會生孩子」,「中國男人不配中國女人」等各種奇葩過火的觀點。
以自媒體為主,信息技術的發達確實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我們以為這種媒體權利的平等化可以帶來正向的能量,然而,實際上自媒體並非天然代表正義,而是向商業看齊,以咪蒙、新世相為主的自媒體為了迎合年輕女性的口味,相比較春晚奴化男人,他們更加以「田園女權視角」彰顯「女性身份的悲情」以及「誇大男性的罪惡」,造成性別對立觀念,延伸出許多社會問題,以及給所有讀者帶來許多不必要的「人生焦慮」。
印象最深的是新世相的兩篇文章,一篇是關於討伐「原生家庭」,細數父親母親的罪行,暗示每個孩子長大後的不成功都歸因與父母的影響,另一篇是「我們第一次當父母,憑啥要求我們完美」,為當今年輕父母養育兒女所犯的低級錯誤開脫。
可以說,關於男女平等,中國的輿論已經是「情緒性」「報復性」的失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核心元素是:女性網絡消費是網絡平臺營收的主力,也是多數網絡平臺正向取悅的用戶。與其說這是每個人都能在網絡表達觀點,不如說網絡是年輕女性狂歡的平臺。當然,女性相比較男性更善於表達、男性傾向沉默也是造成這一不正常現象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察覺,當今的輿論已經被田園女權攻佔,男性成為被奴化和凌虐的對象,現實生活中,男人也越來越必須作為「忍辱負重」「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道德楷模。女性可以為非作歹,一切叛逆都被當成衝破封建的楷模,男性的點滴小錯都能給與「社會性死亡」。
於是,我們看到中國女性再不是柔順和美,而是佯裝瘋癲;中國男性再不是威武不屈,而是集體猥瑣、陽痿。
社會觀念真的已經顛倒了:在古代,一位女子即便被誣告貞潔後來得以證明清白,也會得來婆家一紙休書、娘家拒不接收,所以很多女性即便被玷汙了清白,也常常打了牙往肚子裡咽。
如今是男人受了誣告,打了牙往肚子裡咽。
女子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最近的清華學姐「感覺自己屁股被摸了」要天下人幫助自己討伐(我看這位女生的文章,完全感受不到受害者的悲情,而是有一種高舉道德大旗的竊喜感),男生被找出,網絡上討伐聲勢如同海浪,可以想得出男生很有可能因為這件事被學校開除、無法畢業、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說被宣判"社會性死亡",幸好有視頻為證,短短一天時間,劇情翻轉,清華的一位學弟是無辜的。清華男生即便被得以證明是誣告,最後學校還來個「相互道歉」作為「中庸」的結局。
即便這位清華男生是被誣告上了熱搜,不說遭受了多大的心理驚嚇!還得向這位清華學姐道歉。不僅如此,這位清華學姐還被清華大學的老師配置了一位心理醫生24小時幹預、保護其安全。
看了這樣的報導,我不免在想,現有的道德語境裡,女性誣告男性的輿論成本幾乎為0,集體輕賤中國男性,真的可以讓中國女性幸福嗎?
一位年輕的洗碗工女性要結婚了,對象是一名廚師,她對自己的母親說:「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一位心理學家說,中國女性已經被自媒體集體洗腦,造成性別優越感,以及整體提升社會期望度,最後造成現實落差,這種落差最後演變成網絡上的戾氣。可想而知,這名女性洗碗工和她的丈夫婚姻的不幸已經開始:女生永遠覺著丈夫以及他的家庭都對不起自己,因為丈夫不配自己、婆婆還沒死掉……何從談起快樂呢?
我想說的是,田園女權對中國男性的輕賤並不會帶來真正女權的提升,同時,還會傷害更多底層的女性。另一個事情是德州一位女子被公婆丈夫毒打致死,這位女子因為智力低下和貧困,並沒有獲取到網絡上田園女權道德大棒的加持,反而是被「彩禮-拜金」「墮胎-極端自由」等各種田園女權擁護的概念累贅墜入萬劫不復之地。在廣袤農村以及貧困的家庭,無數進入婚姻的年輕女性道德上也被田園女權「黨同伐異」,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脫節,離婚率節節攀升。
田園女權輕賤男性的這股戾風,是時候殺殺了!
(本文謝絕轉載,歡迎轉發、評論、點讚、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