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狂花》:男權女權不應對立

2020-12-23 爾東飛影評

《末路狂花》是以女性為主題的公路電影,原本果斷穩重,隨後變得膽怯畏縮不前的路易斯,和原本膽小懦弱且衝動,隨後變得奔放活潑頑強不羈的塞爾瑪,兩個鮮明而始終個性互補的形象組成絕佳冒險拍檔。

在二人因為誤殺意圖強暴塞爾瑪的哈倫而逃亡後,最後一刻面對抓捕他們的軍隊,選擇開車衝向懸崖的畫面,衝向自由的畫面,成就了這部女性主義代表力作,也打破了以往只有男性搭檔的冒險電影類型這一格局,成為電影史當之無愧的女性主題經典。

與此同時,《末路狂花》的女性主題,也將「女權」這一多年來被社會頻繁提及的詞彙融合到電影之中,「女權被剝奪」似乎也成為很多觀眾的第一觀感。我想借這部電影,來談一談女權與男權。即便「男權至上」是多數人認為的社會現狀,但我認為,男權女權二者不應對立看待。

在電影中,在「一切基調為主題服務」的創作基礎之上,控制欲強烈卻暴躁愚蠢的丈夫,道德敗壞的強姦犯,在嫌疑人家中沉醉於電視劇不關注事實真相的警察,騙財騙色的小白臉,以及不尊重陌生人滿口髒話的卡車司機,即便是試圖挽救受害者的警察,也顯得懦弱無能。

這眾多的「反面人物」,一步步將兩位女主的本欲開懷放鬆的旅程,變成了舉步維艱的無奈逃亡,並將原本善良的二人,逼迫為殺人搶劫的「瘋子」。將二人的形象性格一步步烘託成型,同時也讓二人在這一「旅途」中得到了內心的歷練與成長。使得她們最後在槍陣之下,果敢地選擇衝向峽谷主宰自由。

這一切的劇情發展,是導演與編劇有意識塑造的劇情衝突,毫無疑問它是成功的。但拋開電影藝術層面的營造,電影中拼貼在一起的劇情細節,在現實中,新聞裡,事實也時常發生。「電影是生活的鏡子」,我們要看的,是這鏡中所體現的那些形象,那些觀點,是否值得學習,是否值得思考?而它的結論,又應該是怎樣?

結合電影,我將分別從婚姻、犯罪和個人選擇三個層面來分析男權女權。

女性在經濟層面的弱勢導致了家庭地位的弱勢?

在電影中,塞爾瑪很早就結婚了,婚後沒有工作,一直在經濟層面的弱勢中導致了家庭地位的弱勢(這是大部分女性對現實婚姻中男權至上的解讀)。她對丈夫言聽計從,丈夫依然對她無理呵斥,連一兩天的出門旅遊也需要得到允許。

說到婚姻和家庭,不得不提前段時間備受女性觀眾歡迎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個婚後主動在家當家庭主婦的女性,卻因為婆媳關係和工作層面的獲得感喪失,以及社交層面的匱乏,導致精神層面的失常。

電影細膩而豐富,甚至「寫實」地呈現了當代婚後女性的現狀,而電影中偷窺女性的下流男性,在家庭地位中沒有主見和作為的丈夫,使得電影成為韓國媒體中男性女性觀眾價值對立的媒介。

事實是這樣嗎?

在大部分國家的傳統價值觀裡,婚姻中的丈夫主外,妻子主內,男性為家庭提供主要經濟來源,女性則承擔養育孩子營造家庭關係的責任。

這樣的情況最終使得男性成為社會資源的主導者,即便是未婚的女性,也似乎在工作中成為「被歧視者」——生育降低了職場發展的可能性。即便城市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體能上男性不再具備主要優勢,但資源、生理和養育孩子所承擔的代價等層面的優勢依然是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

那麼,如果將男權女權對立起來看,即獲得法律意義上的完全平等,毫無疑問要意味著社會資源的轉換,以及家庭責任的重新分配。僅此一點,想必就是一個不可能改變的事實(相信有人在為此努力),更不可能回到社會資源還未完全被男性掌握的採集狩獵時代。

以上是主要從物質層面探討的,那麼情感層面呢?

我想,作為男性作者,這個層面男性是不具備優勢的。幾乎所有的孩子最先學會的語言是「媽媽」,幾乎所有在戰場上死前的男兒最先想到的是媽媽,或者是生命中某個重要的女人——即便此刻守護在他身邊的是戰友或兄弟。這是承擔「懷胎十月」代價的女性的情感上的絕對優勢——無論男性到何種地步都會念及母親。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屬於偷換概念,以果論因,但生育和養育期間長時間的陪伴,以及人類這獨有的複雜情感,似乎只有時間的積累才能養成。同時說來慚愧,我父親英年早逝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他死得如何痛苦,而是正在哭泣的母親接下來該怎麼辦。

如何進行道德層面的換位思考?

要談到犯罪,必然離不開道德層面的論述。

男性更鍾愛冒險,便更勇敢,更大膽;女性更傾向自我保護,便更善良,更「溫馴」。這是男女的一種進化本能,延伸而來的便是,男性道德感更低,因為需要掃除冒險途中的障礙,女性則更高,為了避免傷害他人後導致報復——尤其是報復自己的孩子。也因此,社會上男性犯罪率更高。

在《末路狂花》中,兩位女主面對卡車司機的一次次不尊重的挑釁,最終的行為只是打爆了他的油罐卡車,而不是將他一槍斃命。在她們的想法裡,這次並不像之前那樣在身體上對她們造成了傷害。放在男性的行為之下呢?無數的「英雄」電影,甚至書籍幾乎都是同樣的結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那麼,從道德層面去探討男權女權,就歸結到一個「換位思考」的思維概念。這裡不是說男性犯罪是應該的,道德感底下是應該的,更不是說女性就應該逆來順受不思反抗,而是具體到生活中面對的一個「挑釁度」問題。而「挑釁度」,因為男性在體能層面具備天然優勢,因此自然是以規避身體傷害為原則,去論及心理層面的傷害。

男性衝動亦不可下流沒底線,女性內斂也不應一味忍讓。無論男女,欲望是沒有上限的,為了避免他人得寸進尺,有的人以「事不過三」為原則包容,有的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信條。如何設定原則,我們都需要切合自身能力與相關心理承受底線去設定,並選擇對抗方式。

比如電影中路易斯曾被人強暴,學會了自我防禦,而且當好友受害後,她毫不猶豫拿起了槍,平常對「花花公子」也保持警惕。至於殺人,不過是被侮辱後一時衝動,剛好手中的武器是槍(這是很多衝動型殺人的事實真相)。

而塞爾瑪,卻因為婚姻的枷鎖逆來順受久了,掩藏了天性,出門就完全放飛自己,以至失去警惕性,最終導致一系列的惡果。既讓自己身心受到傷害,也把好友陷於舉步維艱。

因此,有人評價《末路狂花》是以塞爾瑪的心理成長為主線的電影,路易斯只是幫助她蛻變。她的逃亡既是對以往生活的一種逃離,也是婚姻對自身人性扭曲的一次救贖。所以電影頂多是對女性也應當追求自由的一次展示,而非對女權的一種肯定。

如何在公眾對立價值觀之下進行個人選擇?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它不是從錢多錢少去看待,而是說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背後付出的成本。選擇吃免費午餐,就失去了花錢買一次自己想吃的別的東西的機會,而且免費的一定是有限的,其選擇是被「免費提供者」固定的。塞爾瑪選擇接受顯然的不良搭訕,就選擇了放棄警惕性,就意味著選擇去承擔之後的代價。

那麼,「女權」是怎麼被選擇的?

一類是將第一點論及的「男權至上」當作客觀事實,並作為敵對對象。於是凡是生活或職場中遇到男性的批評、訓斥或者騷擾等事件發生時,她的第一想法不是思考背後真相,而是視自己為「男權受害者」,歸罪於男性,甚至於「無理取鬧」。

一類是道德層面的缺乏換位思考,所謂自私,所謂作。比如理所當然地認為男性應當完全承擔家庭經濟責任,應當無下限呵護自己,應當清理購物車,應當讓自己的孩子和不在同一經濟層面的其它家庭的孩子享受同等待遇,應當反對公婆偏愛自己。

誠然,如此選擇也無可厚非,不過是造成生活與工作上的人際阻礙,或者家庭中讓男性積聚情緒導致爆發,起碼捍衛了個人自尊,得到了「個體自由」。但更嚴重者造成家暴、抑鬱症或者家庭破裂就得不償失了。

我用「家暴」、「抑鬱症」這樣危言聳聽的詞絕非是為男性在家庭中的失責和錯誤找藉口,只是想說明存在這些現狀的一種家庭關係發展的趨勢。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女性的逆來順受,還是男性的作威作福,在這個法律社會,那些行為所積聚的心理問題都會最終爆發,並演變成一系列法務事件,成為一堆堆冷冰冰的離婚數據。

而這最終導致的惡果,是成為所有社會中其他即將面臨選擇的人,不得不為此恐懼心寒的事實。「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意味著失去獨立與自由」,這些籠統不合理的因果關係,就這樣被這些事件和數字一遍遍論證著,逐漸成為公眾的共同價值觀。甚至於上升到男權與女權的對立,更是誰也不曾想到的。

男權與女權不應對立。男性和女性共同組成了人類這個族群,共同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在這個複雜的關係圖譜上,男女永遠是平等的。或許許多領域依然孜孜不倦地在歌頌男性,但我們必須清楚,他背後一定站著一位女性——他的母親給了他生命。

今天的我們,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應當在所有媒體、商業場合或意識形態賦予的或真或假的男性光環之下,去揭開假面,深入地思考。只有學會了獨立思考,才能夠獨立選擇,並得到選擇後的回報,並敢於承擔選擇後的代價。

只有這樣,《末路狂花》裡那輛飛向天空的汽車才能由我們駕馭!

相關閱讀:《一次別離》:父母離婚,女兒最終會選擇誰?

相關焦點

  • 傳聞中的陳芊芊:男權女權從來不是對立的
    劇情一開始我就深深被這部劇吸引了,劇情背景設定的花垣城和玄虎城呈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女權主義另一個是男權主義。兩種思想赤裸裸的擺在了對立面,彼此的臣民都互相看不上對方。光天化日之下穿得這麼暴露,你看看,你看看,這要是被人輕薄了,都怪他自己不知檢點,真丟人。
  • 男權女權發展與歷史的關係
    男權與女權,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男人與女人的權利。從古至今,除了人類社會早期,母系社會時代女權高於男權外,大部分人類的歷史中,男權都高於女權。現代社會思想解放以來,提倡人人平等,女性也開始渴望擁有與男性相同平等的權力。
  • 當年她的《青春期》讓人印象深刻,現在的《暴走狂花》又會怎樣呢
    當年她的《青春期》讓人印象深刻,現在的《暴走狂花》又會怎樣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新上映的電影《暴走狂花》不知道你們看了沒?九十年代一部著名的電影《末路狂花》可九十年代一部著名的電影《末路狂花》可以說是引發了一場不同凡響的女權主義思潮,影片中的兩位女主角Thelma和Louise簡直就是一對毫不猶豫為彼此兩肋插刀的絕世難求好閨蜜
  • 俞飛鴻:我不愛談男權女權,而應是平權,男性群體也有不平等
    【文/觀察者網 童黎】 「我不愛討論男權女權,而應該是平權,因為男人在男人的圈子裡也有不平等。」近日,曾被稱為「老男人照妖鏡」的俞飛鴻接受採訪,相關言論獲得超6萬轉發,被贊「長得美,看得又透徹」。 「凍齡女神」俞飛鴻認為,結婚或不婚,單身或是在一起但不結婚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任何人完全有自由選擇任何一種形式,用外界的標準桎梏自己是個人的悲哀。 但也有聲音提出,「女權的本質其實是平權」,「我們說女權時,不是在說特權,而是人權」,而且能不能選擇任何一種方式也與經濟條件有關。
  • 男權與偽女權之爭:生孩子警告
    男權與偽女權之爭:生孩子警告美國漫威旗下英雄蜘蛛俠的一句話成為當時時代的經典「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縱觀世間,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存在對等關係。想要高收益,那你就得冒高風險,想要安穩投資,那收益必然低得可憐。
  • 溫鐵軍: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
    千百年來,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多少女性承受著多方面的壓迫,失去了本應享受的權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權意識逐漸覺醒,但又難免陷入極端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權力的背後,需要有資本作為支撐。現如今,不少女性積極推動男女平權。
  • 《無窮動》感情不是男權女權,是男女平等
    無窮動 這部電影被無數人說女權。—為什麼他們說「女權」?—我想他們單單是覺得沒有男主角,四個女性的電影就是女權。我想問一下 你們內心什麼是女權什麼是男權?以上只想說 書,電影,人 無關女權,恰恰相反。再有權勢和才華的女人都繞不過各種感情。初高中時候看校園小說看多了,想找個「大男子主義」霸道的男朋友。那時候我不知道大男子主義實際就是男權的表現。
  • 啥女權?餘歡水才是男權社會的獻祭品好嗎!
    花了六塊錢追完了《我是餘歡水》最後三集,已經是凌晨2點。當一干人被綁架,悍匪徐二炮讓眾人說出放過自己的理由時,劇中那個有吃性別紅利嫌疑的女性角色梁安妮說:「必須放我啊哥哥,我是女生,我是弱勢啊」。不同於某個自然人發表對女權(關於女權,偽女權,田園女權的定義本文不做特指)挖苦的言論,這次被針對的是一部影視作品中的一個虛構角色大反派劫匪的臺詞,且本劇的定位還是都市荒誕諷刺劇,本身沒有正劇那麼嚴格的邏輯跟合理性要求,很多角色都是工具人。我們看《大話西遊》的時候會在意唐僧突然開口飆英文歌嗎?
  • 不說史事,先講男權女權:是何等人物,可稱女中堯舜?
    這大約就是通常所說的「男權」。 就事情本質而言,其實,男權本身,就是專制的內容之一。 既然有男權,那麼,歷史的進程中,有沒有女權呢?
  • 我們需要的不是女權社會,也不是男權社會,而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當傑克站在街上,忙著對對面穿著熱褲的辣妹吹口哨時,一個不小心啊撞上了柱子。看著都疼,等他醒來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誤打誤撞去了一個平行世界。這個世界表面上看沒有什麼異樣,實際上一切性別文化全部顛倒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女權社會。讓傑克沒有注意到的是大街上工作的大部分是女人。
  • 俞飛鴻:女權的本質是平權
    資料圖俞飛鴻的回答裡面多多少少有一些女權主義的味道。她認為在男權社會中社會的規則和制定者就是男人。所以女性在思想方面是弱勢的,甚至是出現了不平等的可能,但是我們的精神上就是平等的。資料圖俞飛鴻說話非常的有深度,她認為男人在男權社會也面臨著諸多的不平等,這個不平等的來源或許是來源於他的權利上級,也就是說男人並不是時時刻刻都佔據了上風,沒有必要將男人和女人劃分為兩個明顯的陣營
  • 在男權社會談女權陰影下的男權
    因為不獨是中華如此,全世界各個文明圈子在封建時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都是大同小異的。所幸,到了現代,文明開化,整個社會逐漸認識到,古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是苛刻的,不公的,反人性的。各種女權主義,平權運動應運而生,覺醒的女性力量對新時代女性的道德規範有了越來越多的訴求——她們不再希望女性們被規定為同一種範式,有著千篇一律的生活。
  • 女權主義錯在哪裡?錯在低估了男權的惡
    劇組花了只9天時間補拍,但成片的效果很捧,在金球獎上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的提名。我要講的是後面的故事:9天的補拍,男配角,馬克·沃爾伯格參與補拍《金錢世界》得到的薪水為150萬美元;女主角米歇爾·威廉士每日薪水為80美元,9天共計不到1000美元。要知道,米歇爾·威廉士的咖位,完全不次於馬克·沃爾伯格。
  • 極端男權主義被人肉,男權,到底是什麼?
    (圖片轉自微博)上圖可以看到,命隕i開始慌了,甚至網友說他涉及詐騙但小編也不太清楚 說到這,男權,女權到底是什麼呢,百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可以說,「女權主義」在最初是不含有任何貶義色彩的,作為社會進步思想,女權者反對性別歧視、壓迫和剝削,號召兩性的平等和婦女的解放,對長期作為男性附屬物的婦女而言該是多麼鼓舞人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還有莎士比亞的名句:軟弱,你的名字叫女人「,這可不是讚美。總的來看,在近代以前女性的地位長期處於社會底端,中西方並沒有什麼區別。
  • 破土談女權男權主義
    首先,我們在談論男權女權主義的時候,並不是讓男女變成敵對面,並不是說男權主義贏了最後就可以奴役女人,女權主義贏了就可以奴役男人。我認為,男權主義是一種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女權主義是一個時代女性人物思想的覺醒。不可否認,男權主義領導了幾乎全部的人類歷史活動,舉幾個例子。
  • 田園女權有問題嗎?
    作家蔣方舟自己就是女性,不久前卻在受訪時說,女權主義被詬病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她要的權利太多和不清晰了。比如高級一些的女權知道要平權,稍微低一點的是男女平等,其它更低的她覺得老公給我買個包包——其實很多訴求不是基於社會公平的訴求,而是基於自私的訴求。」
  • 網絡語言打拳是什麼意思 女權者被戲謔為女拳師
    在微博、抖音、貼吧等地方經常能夠看到「打拳」這個詞彙,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網絡用語「打拳」,指的是女權發言。這個詞最早好像興起於微博,微博是女權最多的地方。微博上很多關於男性犯罪或者是負面的新聞,下面都會有一些女生發表評論:「國男素質一向如此」、「每日恐男」、「男人真噁心」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