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不知道選什麼專業,考什麼大學、去哪座城市;
23歲,不知道是繼續深造考研出國,還是找份穩定工作定居某個城市;
30歲,不知道工作適不適合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35歲,不知道如何突破事業瓶頸,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淘汰;
……
這是我們大部分人所面對的狀態、大部分人面臨的困局、也是大部分人遭遇的迷茫。我們無法避免,我們只能迎難而上。
目前,市面上有太多成功者的案例,衝擊著我們的人生,也刺激著我們的雙眼。我們想要相仿,想要成為成功人士之一,於是有了紛繁複雜的「成功學」。但這些「成功學」沒能告訴我們:成功包含實力,更包含運氣。成功並不是我們能掌控的,與其將目標設定為虛幻縹緲的成功,還不如將目標定為踏踏實實的提升。武漢大學畢業的Windy Liu創作的《心智突圍》一書就將成長的側重點放在每個人的心智系統上,通過個人在定位、認知和心境三方面的重塑,以此來應對層出不窮的人生不確定性。作者Windy認為,迷茫、彷徨是我們的常態,是一種周期性的生活常態。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迷茫,就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定位,將目標定在屬於自己真實的個人價值上。
漫漫人生路,來一場和自己較勁的拉力賽吧。
人生定位
作者Windy在《心智突圍》書中一直強調個人心智。Windy認為,心智模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決定我們看問題的視角、為人處世的方式。它會帶給我們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進而勾勒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跌宕起伏的命運曲線。想要成為成功的人,首先需要成為優秀的人,也就是需要一套更正面更積極的心智模式。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每個人都有雄心壯志,但大部分的人還未出發,就已經選擇放棄。究其原因,在於那些掩埋內心的限制性思想:沒有希望;無能為力;沒有價值。這三方面的自我限制,在我們與優秀之間架起了一堵高高的牆,阻礙了我們的成長,也阻斷了幸福的來臨。因此,為了打破自我設限,我們需要打造一個「自我定位閉環系統」,通過願景、原則、計劃、執行和反思五個步驟讓自己擁有堅實的驅動力,讓自己的人生進入正循環。
《社會動物》的作者戴維.布魯克斯認為,真正的幸福要麼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要麼是關係層面的價值。因此,我們的願景可以從這兩方面去思考去尋找。另外,作者Windy還為我們推薦了日本豐田汽車面對問題所採用的「5WHY分析法」,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以發掘出願景背後的深層次緣由。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也別急著盲目開幹。我們需要一套明確的原則,也就是決定我們為人處世的價值觀。有了明確的原則價值觀,才能構建出一套更適應社會的心智模式,才能做出更優化的選擇。
認知優化
賈伯斯有一句話被許多人定為至理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提醒我們時刻保持謙卑的心態,時刻懷揣求知的欲望。作者Windy建議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變得謙虛,不要被過去的學識和經驗所限制,要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周邊的事物。
《心智突圍》一書中提到,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認知能力的差異,也就是理解信息、整合信息、解讀信息和運用信息的差異。作者Windy在《心智突圍》書中提到了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也是達克效應,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為了避免這樣的偏差出現在自己身上,我們需要勇氣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通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來提升自己。
我們常說,心動不如行動,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常常止於心動。因為在人類長期的進化中,我們的大腦一直遵循著「最小阻力定律」,哪條路阻力更小,我們就會走哪條路。因而,擁有能夠認識到自身不足的能力顯得異常珍貴,擁有直面痛苦的勇氣更是無比難得。
作者Windy提到了由格雷戈裡.貝特森提出的「思維邏輯層次理論NLP」,讓我們每個人能夠在優化自身認知的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這一理論還與上述提到的「自我定位閉環系統」相對應,自上而下地進行人生規劃,沿著思維層次由高到低思考自我,打破自我人生的僵局,重構認知世界。
精進指南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蒙田曾說過一句話:「真正的自由自在所有時候都能夠控制自己。」自由和控制看似相悖的兩個概念,卻是彼此依賴彼此成就的關係。作者windy認為,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給自己設置限制,自律地去堅持做一些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人生各方面的主動權,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當今社會也在不斷強調自律的重要性,強調自律對個人的正面影響,但越是壓抑越是反抗,「懶癌」、「拖延症」已成為人們逃避時慣用的藉口,阻礙著我們走向優秀的康莊大道。儘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都了解自律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但一旦落到行動上,總會冒出各式各樣的藉口,畢竟僅僅靠我們有限的意志力是很難與懶惰的本能相對抗的。《心智突圍》書中說到,驅動一個人自律地執行計劃、完成目標的,是這個人的內在感受、內在渴求。《心智突圍》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Be- Do- Have」心智模式,意思是我們只有確定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會去想要做什麼樣的事,之後才涉及相關的行動,最終才會迎來夢想中的結果。作者windy強調,我們的成長是由內而外的,只有真正驅動內在底層的動力,才能讓我們長期堅持做某事。
除此之外,《心智突圍》還建議我們將生活瑣事列一份清單,不僅是工作上的安排,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列一份清單,以幫助我們每日擁有清晰的思維。不僅如此,亞特蘭大的心理治療師崔西.馬克斯還說到,信息的吸收、存儲和組織都是很費腦力的,這類心理壓力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會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也會因此焦躁不安,列清單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宣洩情緒和焦慮的出口。如今手帳如此受歡迎,也恰好驗證了科學家們的說法:手帳者不僅可以羅列清單了解每日行程,還可以天馬行空塗鴉釋放情感釋放壓力。
心理學有個著名實驗,叫三山實驗。實驗中會放一個桌子,桌子一邊的椅子上坐著一個布偶,在桌子上放置了與布偶距離不等的三座假山模型,讓一個兒童坐在桌子的另一邊,詢問哪座山離布偶最近。
除了視覺上的差異會讓兒童辨別不清,心理上的不同更讓兒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會自以為別人的視角和想法與自己的大致相同,畢竟大家生活中一樣的世界裡;但事實上卻是不同立場、不同態度和不同主張。人生沒有標準範本,所謂的主流生活也只是他人之言,每個人都是靠著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世間奔馳。與其將目光放在外顯的追名逐利上,倒不如將重點放在個人的內在成長中,去了解本我深層次的欲望、去追求自我心智上的重構,來一場與自己較量的人生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