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個不但造福人類,而且具有典型的數學美的公式,即:簡明性、和諧性、奇異性。
「1+1=2」這是人類一開始對數量認識的基礎公式。人類的祖先就是以這一公式開始,堆石子,數貝殼、樹枝、竹片,而後刻痕計數,結繩計數等,直至再後來創造文字、數字及計數用具如算盤、籌算、計算器等。一切都是從手指計數基本法則開始,因為人有十個手指,計算時以手指輔助。毫無疑問,正是這一事實自然地孕育形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十進位系統。記數法與十進位的誕生是文明史上的一次飛躍。
若一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為A、B,斜邊為C,則有A2+B2=C2,這就是歐氏幾何中最為著名的勾股定理。在國外最早給出這一定理證明的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因而國外一般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中國在商高時代就已經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關係,遠早於畢達哥拉斯,不過,中國對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卻是比較遲的事情,一直到三國時期的趙爽才用面積割補法給出它的第一種證明。
第三枚郵票表彰的數學公式F1X1=F2X2,其中F為作用力,X為力臂,FX即為力矩,從原則上說,只要動力臂足夠長,而阻力臂足夠短,就可以用足夠小的力撬動足夠重的物體。為此,阿基米德說了一句古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呵呵,看看物理學家多自信!!!除槓桿原理外,阿基米德還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和大量的幾何學定理,他也是微積分的先驅之一。被後世數學家稱尊為「數學之神」,在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三位數學家中,阿基米德佔首位,另兩位分別是牛頓和高斯。
對數關係公式即為納皮爾公式,其中e=2.71828……。對數的發明者是蘇格蘭業餘數學家納皮爾男爵。自44歲起,經20年潛心研究大數的計算技術,他終於獨立發明了對數,1614年出版了名著《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對數表這一驚人發明很快傳遍了歐洲大陸。伽利略發出了豪言壯語:「給我時間、空間和對數,我可以創造出一個宇宙來。」
第五枚郵票立即使人聯想到那個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在那個神奇的假期裡,一個蘋果偶然從樹上掉下來,這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那個坐在花園裡的人的頭腦開了竅,終於牛頓發現了對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其中G為引力常量,m1和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為兩個物體的距離。
第六個公式是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該方程組確定了電荷、電流、電場和磁場之間的普遍聯繫,是電磁學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表明,空間某處只要有變化的磁場就能激發出渦旋電場,而變化的電場又能激發渦旋磁場,交變的電場和磁場互相激發就形成連續不斷的電磁振蕩即電磁波。1871年受聘為劍橋大學的實驗物理教授,負責籌建該校的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迪許實驗室。
E=mc2,這裡c為光速,m為質量,E為能量。這就是後來最著名的質能關係式。這可是製造原子彈的理論基礎。1915年,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確定了空間、時間和物質之間的聯繫,質能轉換公式及相對論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天核能廣泛用於農業及軍事,而黑洞、時間旅行、空間彎曲等都是由相對論推導出來。愛因斯坦6歲學習小提琴,一生與小提琴相伴,藝術提高了他的審美能力,他一輩子也追求物理中的數學美(簡潔美與對稱美)。
第八枚郵票表彰的公式是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的表達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羅意公式:λ=h/mv, 其中λ為與粒子相伴的物質波的波長,h是普朗克常量,mv為粒子的動量。在德布羅意之前,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只局限於兩種基本的物質類型:實物和場。德布羅意本來是學歷史的,受數學家龐加萊的影響而改學科學。1924年他在博士論文中提出「物質波」的概念,轟動全世界,他認為任何實物、粒子都同時具有波與粒子二種性質,還運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導出物質波波長的公式。
1854年德國科學家克勞修斯首先引入熵的概念,這是對表示封閉體系雜亂程度的一個量,熵是希臘語「變化」的意思。生物也離不開「熵增大法則」,生物需要從體外吸收負熵來抵消熵的增大。1877年,玻爾茲曼用下面的關係式來表示系統的無序性的大小:S=kLnW 其中k為玻爾茲曼常數,s是宏觀系統熵值,是分子運動或排列混亂程度的衡量尺度。W是可能的微觀態數。W越大,系統就越混亂無序。由此可以看出熵的微觀意義:熵是系統內分子熱運動無序性的一種量度。玻爾茲曼的墓碑上刻的就是這個公式S=kLnW,以表彰他的偉大創見。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人類對空間的嚮往由來已久,並為此進行著不懈努力。徵服太空的關健是火箭技術。
說到現代火箭,就要提到舉世公認的宇航理論先驅者,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正是他提出利用火箭進行星際航行和發射衛星的可能性。並建立了火箭結構特點與飛行速度之間的關係式,即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其中V為火箭的速度增量,Ve為噴流相對於火箭的速度,m0和mi分別代表發動機開啟和關閉時火箭的質量。它成為人類徵服太空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