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刻、陰刻、線刻工藝製作完成的石柱、從周邊居民區搜集而來的老磚鋪成的地面……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始建於1715年的商船會館經歷長達半年多的精心修復後,於今天對市民免費開放一日。
「一直從事跑船工作,見了大大小小無數的船隻,聽說商船會館開放,一定要來看個究竟。」今天早上9點,市民李先生帶著一家人來到位於會館路中山南路一帶商船會館門口。在他看來,商船,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尤其是從事航運工作的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傳奇。商船會館是當時上海面積最大、建築格局與形制最為豪華的會館之一,經歷了三百年多年的沉澱,如今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新生。
商船,起源於崇明,名列中國四大名舟之一,從外觀上來看無非就是方頭方尾的平底帆船,但是它卻對於上海的城市發展歷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位於黃埔區的董家渡,在三百年前佔據著開埠以來上海最佳位置。昔日無數船商在這裡匯聚,這些依靠黃浦江起家的船商們在此打造了上海會館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商船會館,主要用於集會、議事、看戲等。奠定了上海以港興市的繁榮基礎。
修復後的商船會館由大殿、庭院和戲臺組成,戲臺的飛簷起翹,和豫園湖心亭略有相似,庭院內地面上的石磚中70%以上都是從周邊的居民區裡搜集而來的老磚。大殿內有分別用陽刻、陰刻、線刻工藝製作完成的三對石柱,以及記錄了當時的修繕歷程的三塊石碑,正中央正梁上是一個報龍柱,上面有一條龍紋。也是用傳統木雕工藝製作完成的。
「我們家的老房子就在這裡附近,我姐姐過去在董家渡這裡上班,我媽媽以前在708研究所從事水泊相關研究。」徐阿姨不僅對董家渡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船運行業也有著深厚的淵源。她看著大殿裡修復好的一磚一瓦,激動地流下眼淚:「對於像商船會館這樣上了年紀的建築,我們這樣的年紀的人有感觸,希望商船會館在布置展陳的過程中,進一步挖掘歷史感。」
位育初級中學學生陸欣怡隨父母和外婆一起來到大殿參觀,她告訴記者:「平時在課堂上接觸非遺文化很少,想來看看了解一下,拓寬自己的視野。」
「商船會館本身就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退休的浦東新區中學語文教研員高峰是攝影攝像愛好者,在現場,他不僅對展陳的瓦片、墊栱版進行了細細琢磨,還多角度拍攝了商船會館的一點一滴。 「希望多多增加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陳,進一步突出商船會館的文化內涵。」他說。
去年,商船會館實施修繕,整個修繕中不僅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形制,並大量採用傳統工藝。僅800平方米的修繕面積,就動用了近60名傳統工藝技師,單雕花一個環節,就要經過拓印、描線、粗加工、細加工、上油漆等幾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會館的歷史底蘊與記憶。
「曾經,水上運輸是最先進的交通方式,中國當時四大船種,包括福建的福船、廣東的廣船、浙江的浙船以及江蘇的商船。」上海歷史博物館前館長潘君祥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商船會館不僅見證了上海海納百川城市精神,也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繁榮發展,它喚回了黃浦江畔老碼頭的歷史記憶,記載著上海航運發展、客商貿易及文化往來的厚重歷史。
作者:汪荔誠
圖片來源:葉辰亮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