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海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正式開啟,78處文物建築向市民免費開放,跟著老建築去探尋城市的根,受到市民歡迎,尤其是首次對公眾開放的商船會館。
當年的會館入口,是高大方磚砌的門頭,正門好像是一座城門,兩側放著兩隻石獅。門頭上的大方磚上有立體的「商船會館」字樣。
商船會館,位於外灘董家渡核心區內,它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商船業主同業會館,也是當時上海建築面積最大,建築格局和形勢最為豪奢的會館之一。
遺產日首日,等待參觀商船會館的市民。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圖
首次對公眾開放,商船會館吸引了眾多市民來了解上海航運和城市發展史。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圖
會館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由上海和崇明籍沙船商「為敦鄉誼、相同幫」而成立。乾隆、嘉慶年間擴建,光緒八年(1882)重修。同治初年,曾作為在南市籌辦江南製造局(今江南造船廠)辦事處。
會館建築群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現存主要建築有磚雕門樓、大殿、戲臺和清乾隆石碑,建築佔地面積793平方米,分布面積2341平方米。門樓高5米、闊16米,由清水方磚砌築,雕有「商船會館」字樣。大殿歇山頂,雕梁畫棟,南牆上嵌有清代石碑一塊。殿前為戲臺,上有八角形漆畫藻井。
因為在上海航運史和發展史上的重要位置,商船會館於1987年成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原館長潘君祥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到商船會館,主要看上海的航運業。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原館長潘君詳與參觀市民交流。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圖
「商船」也指的是沙船。這種方頭方尾的平底帆船,是中國四大名舟之一,他起源於崇明。商船會館,對上海人而言是一個神奇的傳說。三百年前佔據著開埠以來上海最佳位置的董家渡,是往昔船商的聚集之地,依靠黃浦江起家的船商們在此打造了上海會館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商船會館,奠定了上海以港興市的繁榮基礎。
董家渡區位圖(上)、早期沙船(下)
「上海之所以能在古代有所發展,在近代飛速發展,靠的就是航運業。」潘君祥介紹,商船會館是上海城市發展中,最早起作用的行業組織。「它的主要功能協調行業發展,比如規定行業制度、集會交流經驗等,類似於現在的航運協會。」
大殿修繕前後對比圖
正門修繕前後對比圖
然而隨著時間和時代的發展,會館的功能逐漸被取代,活力也就不復當年,漸成破舊、衰敗。2019年,商船會館實施修繕,此前,光戲臺和大殿的修繕設計方案就耗費了近一年半時間、超過10次方案論證、專家評審。整個修繕中不僅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形制,並大量採用傳統工藝。僅800平方米的修繕面積,就動用了近60名傳統工藝技師,單雕花一個環節,就要經過拓印、描線、粗加工、細加工、上油漆等幾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會館的歷史底蘊與記憶。
當年年底,會館修繕落成,黃浦江畔老碼頭的歷史記憶被重新激活,它記載著上海航運發展、客商貿易及文化往來的厚重歷史,也是上海海納百川城市精神的見證。
相比於其他地方商船會館,潘君祥認為,上海商船會館的修繕具有獨特的上海味道。市民杜先生是文物建築愛好者,上海大大小小的老建築他都跑過了,在得知商船會館對公眾開放後,今天第一時間來到了現場。在他看來,商船會館的修繕做得不錯,「修舊如舊」。
接下來,潘君祥希望能在展覽陳設上做更多上海航運歷史的展示。「上海是個港口城市,展示了港口和航運歷史,就是展示了上海發展的道路。而這正是商船會館的價值所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