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
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教養,缺失或是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孩子走錯路的根本原因。要想孩子有改變您自己必須改變,學習我給您發一個課程連結,這個課程是人生必修課,對你對孩子的教育有極大的幫助」他的媽媽後來回復我「對不起,從小習慣的很難改,我會看看的。」
在孩子小時候只顧著玩手機而不陪他,長大後他也會更容易沉迷手
當你為人父母時,你就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單程旅行」,別錯過最佳教育時機而影響了孩子一生。
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是父母以身作則,與他們一同成長。
在我們咿呀學語時,第一次說出口的詞語是「媽媽」。那是因為媽媽在耳邊一直教我,又是我最親近的人,我聽著聽著就學會了。
人類與生俱來的優點就是模仿,家庭又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
曾經在孩子最需要關心的時候,你只給他零花錢,「夠不夠用啊,不夠就說」,你以為這就是足夠的關心;
後來孩子長大了,也會只往家裡寄錢卻不回家。金錢不能代替關心,用錢打發孩子的父母,一昧滿足物質需求,卻無視精神需求,再深厚的血緣關係也會變得淡薄。
在孩子上學時期,老師說家長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你卻說:「作業我們都檢查了,還要老師幹什麼?」
考試結果出來後,孩子成績越來越差,你只好氣得抱怨老師抱怨孩子說他「書都白讀了啊」,孩子倔強地抬起頭,委屈巴巴地說:「你管過我的學習嗎?老師又不是只教我一個人。」
家教比學校教育重要,老師們無法代替父母,沒耐心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其實沒什麼資格要求孩子一定要多麼優秀。
在生活中,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
「媽媽,我不想上學。」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
即使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但孩子依舊對學習毫無興趣。
甚至有老師反映,孩子經常在課堂上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總是東望望西看看的。
慢慢地,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這樣的結果,是任何父母都不想看到的。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讀書時偷的懶 ,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這個社會,誰都信奉努力是走向人生巔峰的標配。
事實上,誰都清楚,當下不努力到底有多爽。
幹嘛要上學,每天看電視劇多好。
幹嘛非要在周末學習,打打遊戲多好。
幹嘛非要熬夜寫作業,早早躺下休息多好。
幹嘛非要認真聽講,和同學打打鬧鬧多好。
任何年齡的人,都會在偷懶以及放縱中找到歡愉,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小時候越是省心、越是偷懶,成年後都要彌補回來,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曾看過一篇文章,裡面寫了一則小故事:
有位媽媽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輕輕鬆鬆成長,父母不是不想,只是不能。
有哪個父母能夠真正做到超然,敢於用孩子的未來叫板現實呢?
每個父母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讀書,是普通人逆襲的最佳途徑,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
對於普通人來說,考試仍是最公平的一次競賽。
學習成績好,才能上好的大學,以後才能有更多選擇權。
所以,不要讓孩子偷讀書的懶,那些曾為讀書吃過的苦,會變成一條寬闊平坦的道路,帶孩子走到他想去的地方。
歲月永遠都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努力的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累著。
用不著讓孩子做家務,浪費時間。
然而,不讓孩子做家務的結果,往往不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的孩子,而是讓「巨嬰」頻頻出現。
《少年說》中,有位男生抱怨媽媽總是讓他做家務,他向媽媽提出一個要求,就是不做家務。
但是他媽媽堅定地說:不可以!
她是這樣告誡自己的孩子的: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已經長大了,你必須要承擔。
家務勞動可以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它會讓你變得有耐心有愛心,你會更有責任感。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他才會懂得更好地承擔責任。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