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漁村村口。
學生學習魚拓畫。
「海浪海風鑄漁民海洋性格,漁船漁網譜海島漁業史詩」。來到象山石浦東門漁村村口,在「浙江漁業第一村」牌坊上,一副對聯道出了這個海島漁村的亙古風情。
古村悠悠,船影綽綽!「美麗漁村」建設中,東門人在產業發展上多渠道融合疾蹄奮進,在文化傳承中為村莊注入不息活力,在宜居宜業上增添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東門漁村的謀篇布局,處處描繪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記者沈孫暉王珏 象山記者站陳光曙 通訊員王成能
本版圖片:王珏 沈孫暉
產業多元為基為漁村振興提供可持續力
東門漁村祖祖輩輩牧海耕魚,從事漁業生產已有上千年歷史,漁業經濟發達。1994年,時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劉錫榮到東門視察,看到漁村繁華景象,揮毫題書「浙江漁業第一村」。
「目前全村有250馬力以上鋼質漁船204艘,主要為拖網、圍網和流刺網漁船,其中拖網漁船約佔八成。漁民們集中在東海漁場捕撈帶魚、鯧魚等海產品。」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興說,去年全村漁業產量5萬多噸,總產值近4.7億元。
以前,一網下去能撈幾萬斤野生大黃魚;如今,近海大黃魚成了「稀罕物」……隨著漁業資源逐漸衰竭,東門漁村從單一捕撈業向產業多元化轉型,為村莊發展注入可持續力。
漁村碼頭畔,一條條傳送帶橫亙上空,一箱箱冰塊坐著「輕軌」從冷庫輸送到漁船上……「旭豐製冷」是村內面積最大的冷庫之一。56歲的村民鄭滿江告訴筆者,他捕了四五年魚,「上岸」後和親戚投資1000多萬元,開辦了這家3000多平方米的冷庫,「我們為近百條漁船提供冰塊,每天出冰量400噸左右。去年,每位股東收入有二三十萬元。」村黨支部副書記奚文魁介紹,目前東門漁村約有300戶村民轉向製冰、船舶修造、水產品交易等漁業配套產業。
夜枕波濤,朝聞海風。近年來,東門漁村又搭乘全域旅遊的東風,憑藉濱海地理自然環境、傳統古村落、民俗風情、特色海產品等優質資源,將「漁元素」發揮到極致,特色鄉村旅遊風生水起,民宿、漁家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魚頭做骨醬,魚肉做魚丸、魚包肉、魚滋面,魚皮做燻魚,連魚骨架也能熬製一鍋鮮美的粉絲湯……漁家樂「豐收日」老闆娘丁雅玲能將一條馬鮫魚做成六道菜,「節假日經常有寧波、上海的遊客慕名前來,去年淨利潤十五六萬元。」71歲的丁爵逵曾是一名船老大,後改行和妻子張素娟開辦了民宿「海角7號」。「國慶等旅遊旺季,要提前一兩個月才能訂到房,曾經有客人在店門口主動加價搶房。」丁大伯說,今年春節有兩批遊客包下整幢民宿三天。
「村裡獲批了5條休閒漁船指標,由兩位村民承包,目前造船材料已進場,馬上要動工了。」作為縣人大代表的張德興「趁熱打鐵」,在今年縣兩會上建議在東門漁村建立休閒漁業產業孵化基地。同時,該村在獲評「全國最美漁村」的基礎上,正致力於建設3A級景區村,主動融入環石浦港5A級景區打造的藍圖,旅遊發展未來可期。
漁家民宿。
千人宴。
文化打造為魂為漁村振興提供內生力
鄉村振興,既要有產業的發展,又要激活文化密碼。隨著東門漁村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許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珠」歷經歲月滄桑後,開始散發耀眼的光芒。
「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了解、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王羽是象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魚拓技藝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在落戶於東門漁村的「中國漁文化藝術村」擔任魚拓課程教師,教中小學生學習魚拓畫,傳播漁文化。
漁文化藝術村將漁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開設了魚燈製作、麥秸畫等一系列課程,並請來相關代表性傳承人任教,致力於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漁文化保護、傳承的種子。去年,藝術村接待全市中小學生1.1萬人,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生3000餘人。
不起眼的魚鱗和魚骨,被製作成一幅幅精美的魚骨畫;布藝縫製的魚香包,古典中散發著濃鬱漁家風情……在藝術村的展館裡,漁文化創意產品琳琅滿目。魚燈、魚編、船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設計跨界融合後,變得更加時尚美觀,煥發出新的光彩。
「通過漁文化衍生品的開發,讓更多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從而激活傳統漁文化的生命力。」漁文化藝術村負責人丁建東說,他們組建了文化創新團隊,開發漁文化創意產品,讓傳承鄉愁的文化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創新了非遺的保護方式。「我們每年帶著這些獨具匠心的漁文化衍生品,在全國各地的文博會上進行展示,備受國內外客商的好評。」丁建東告訴筆者,目前藝術村每年會接到20萬元左右的漁文化創意產品訂單。
努力打造全國漁文化樣板的同時,如何帶動更多東門漁村人參與漁文化產業建設,進而反哺村民,幫助大家增收?丁建東說,他們正在策劃對漁嫂們進行培訓,漁嫂製作魚拓畫、魚香包、魚燈等產品後,由漁文化藝術村統一收購併進行包裝和網上銷售。
「比如,我們打算請著名書法家、篆刻家,為漁民製作的魚拓畫等題字、刻章,作為工藝品進行銷售。」丁建東語氣裡充滿希望和信心,「我們還和一家從事水產品交易流通的電商達成合作意向,屆時顧客購買海鮮時,將獲贈一幅魚拓畫,藉此把本地漁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
漁嫂修理捕魚工具。
東門漁村祭海。(石浦鎮供圖)
保障扶持為柱為漁村振興提供穩定力
東門漁村60歲以上老年人有700多人。漁民沒有土地,一旦「失海」,基本生活該如何保障?
「縣裡出臺了漁民養老保障辦法,目前全村老人的漁民養老保險已全覆蓋。」奚文魁告訴筆者,每年村裡還會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140萬元左右,通過慰問等多種形式補貼給老人。
2013年,東門漁村投資150萬元建成老年公寓,其中100萬元來自一名村民企業家的捐助。老年公寓由個人承包,每年承包費3萬元,對入住的老人每人每月收費1000元。「每年除夕,我們囑咐廚師燒頓豐盛的年夜飯,並把3萬元承包金以紅包的形式,全部反饋給住著的33位老人,相當於他們免費吃住一個月,大家可高興呢。」奚文魁說。
走進老年公寓,94歲老太羅銀鳳紅光滿面坐在院子裡,正與夥伴們拉家常。午飯時間到了,熱騰騰的紅燒肉、粉絲、包心菜端上桌。羅老太舀了一大碗粥,還來了段「順口溜」:「人民政府政策好,三餐夥飯吃得飽,街上逛逛扇子搖搖!」她笑得臉上每道皺紋都樂開了花……
老有所安的同時,如何幫助轉產轉業漁民走上「康莊道」?「海角7號」老闆娘張素娟坦言轉型不容易,2005年辦民宿時縣裡曾有相應補貼,所以當時東門湧現了一批漁家民宿。但多年下來,有幾家已停業。也有漁民雄心勃勃「上岸」辦企業,結果失敗後重新下海。「漁民技能單一,文化程度不高,也缺乏正確獲取信息的渠道,導致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石浦鎮原漁辦主任林賽炳道出了個中「癥結」。
為扶持村民走好轉型路,石浦鎮加強專業性、深度性、針對性的培訓。「村裡每年三到五次召集民宿業主,去鎮裡參加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培訓,大家積極性很高。」奚文魁說。3月14日,石浦鎮又組織民宿業主參加了全縣旅遊營銷培訓會,聽取業內專家的指導和經驗分享。「今年我們將繼續組織村四套班子成員走出去,學習其他村發展鄉村旅遊、打造民宿的亮點,進而引導村民找準創業方向。」漁港管委會產業管理科科長王成能說。
同時,象山縣針對漁民轉產轉業,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免費開展漁民素質教育、專業技能培訓等,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享受職業培訓補貼;轉產從事休閒垂釣行業並符合《象山縣休閒漁業發展規劃》條件的,可優先審批;對自謀職業者申報縣農業推廣項目或科技項目,優先推薦、立項;探索金融、保險運作等創新性扶持辦法,鼓勵漁民轉產從事養殖、漁家民宿等業態。
村情速遞
東門漁村位於象山縣石浦鎮東門島上,有「浙江漁業第一村」之稱。村域面積2.23平方公裡,現有住戶1210戶共3806人。東門漁村另有果園274畝,山林1799畝。
東門漁村是浙江省聞名的專業特色海洋捕撈漁村,現有204艘大馬力鋼質漁船、一家船廠、三家網廠、五家製冰廠。2017年,全村漁業總產值近4.7億元,漁業固定資產3億多元。
東門漁村歷史悠久,唐神龍二年(706年)象山立縣時便是轄村之一,至今還有「新石浦,老東門」之說。漁村山海兼備,風光旖旎,島上古蹟、人文景觀眾多,海洋文化歷史遺存豐富,漁家風情濃厚,是一個「活態」的漁文化博物館,石浦—富崗如意信俗、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漁民號子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多年來,東門漁村先後獲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最美漁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特色旅遊村、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寧波市全面小康村等榮譽稱號。
(沈孫暉王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