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世代人類勇於創新以及求變化的特質,大家各自紛紛設立自創品牌或是具有設計個性化創意商品等的方式投入創意產業,還有,像是日本國家創意新玩意會這麼發達就是因為日本經濟壓力大,生活壓力也大,因此頭腦動的快的日本人就發明了這些創意性的小東西來讓生活增添樂趣,在這樣的成長變化環境中,進而能把自己創新的玩意變成新品牌,這種改變的風潮在國外已經風行多年,尤其英國與日本更是新世代發展創意產業具代表性的國家。
而這些有創意的有趣小物也已經融入了我們臺灣的生活中,不僅帶給我們生活許多的便利性,還有為我們壓力繁悶的生活帶來樂趣。
由於全球金融風暴,造成經濟蕭條,民眾的口袋大大縮水,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大多數商家都利用以量制價的手法,打出低價策略,刺激銷售,貝特琳董事長姜美娜認為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莫過於是來自日本最受歡迎的百元商店「大創百貨」,在這一波不景氣中,業績還能逆勢成長,實在羨煞了不少企業。
大創學生最愛逛的地方,不僅價格便宜東西也很多元。大創百貨以一律均39元臺幣(約8.3元人民幣)的價格,加上獨特的營銷手法,成功的打入市場,而販賣的商品五花八門,從日常用品到文具、禮品、食品、美妝商品,還有領帶、帽子等成衣類商品,算是五臟俱全的小型百貨公司。姜美娜說,除了價格吸引人之外,大創的另一個營銷手法,是「製造購物的樂趣」;相同的一件商品,必須要具備各式顏色、花樣,讓消費者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所愛的。這種以顧客至上的經營模式,果真替大創帶來了不錯的業績。
低價高質量/大量下訂,創造規模經濟
日本通路形態一向領先臺灣,在中產階級崩落的M型社會中,「超值」的確是最有機會興起的業態,像這兩年,大臺北地區越來越多日本風的三十九元商店「大創百貨」,其實,大創2001年就已進軍臺灣市場,前幾年展店速度緩慢,但近兩年,一口氣從九家店開到二十六家店,且多前往百貨商場設點,多達十萬種的商品逛起來很過癮,每個月還會推出一千種新品。
五顏六色設計新穎的可愛文具、頭部專用的可愛章魚造形按摩器、讓耳垢一目了然的黑色棉花棒、充滿巧思的室內收納利器…..,連開架式的睫毛膏、粉底也統統賣三十九元。讓消費者就直呼,「我買了十樣新奇東西,不到四百元臺幣,還有血拼的快樂感,實在太超值了!」
與臺灣看來廉價的十元商店(約2元人民幣)不同,來自日本的大創商品有流行感、設計感,功能性及實用性兼具,在金融海嘯後,民眾花錢越來越精打細算,也讓有超值感,又有一定質量的三十九元商品越賣越好,大創的業績也逆勢成長了二位數百分比。
大創百貨的創辦人矢野博丈也是日本百元商店的創始者,1943年由日本中央大學畢業後,繼承妻子娘家的魚業養殖失敗,背負債務之後連續九次轉職,一度認為人生沒有希望,當時他做起了移動販賣生意,把店名取名為『矢野商店』,主要是販賣廚房用品、鍋子、雜貨等,為了省去貼標籤的麻煩,就把所有商品都定價一百元臺幣(約20元人民幣),後來他開起店面,把店名取為『大創』,1977年成立至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含日本市場)有超過三千多家店面,年營收兩千五百億日圓以上(約新臺幣九百億元)
對於不景氣中的商機,經過長期不景氣洗禮的日本人,其實比臺灣人更懂得掌握機會。日本大創的創辦人矢野博丈,在一九八七年設立了第一家百圓均一店。一九九一年開始推廣百圓連鎖店之後,百圓均一商店甚至被稱為繼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便利商店後的第四種零售業形態。
經過二十二年的發展,大創在日本已有二五○○家店,在海外則有四七○家店,在日本的業績也持續成長。目前資本額二十七億日圓,至○八年三月為止的○七年度營業額,更達到三三八○億日圓,穩坐百圓均一店的龍頭寶座,而且遙遙領先第二名「九九PLUS」。
靠著單價三十九元的雜貨可以創造千億元的業績,大創百貨成功有什麼秘訣?
臺灣大創成立初期,標榜的是「五十元均一價」,之後部分商品降到三十九元,高雄夢時代開幕後,更進一步調整為「三十九元均一價」。大創的商品五成是日本貨,另外五成來自中國、歐洲、美國、東南亞、中東等世界各地。」
崇尚多樣化/改裝店面,創造購物好環境
大創能把價格壓低的關鍵因素在於大量下訂單,一次下單以百萬單位來計算,創造規模經濟。儘管如此,日本當地製造的商品成本還是偏高,大創以三十九元的價格銷售其實是賠錢的。消費者去日系百貨公司逛一下就知道,一樣的東西,大創的價格真的比百貨公司便宜很多。儘管售價不敷成本,大創仍然持續提供優質商品。因為不論景氣好壞,消費者都一樣愛用好貨,甚至景氣愈差,大家愈會把錢花在刀口上,東西一定要夠好,才有可能受到青睞。
除了物超所值,大創的商品數超過九萬項,如果包括缺貨的商品,甚至高達十二、三萬項,而且每個月都有一千到兩千項新商品誕生,即使是日本佔地兩千坪的町田店,也放不下所有商品。臺灣二十六家店可以從這九萬項商品中找到自己要進的貨,直接向日本下單,因此流行和日本同步,而且不斷換新貨,讓顧客隨時逛都不會膩,才創造出好業績。
姜美娜說,流通業通常奉行只賣暢銷商品的真理,賣不好的東西馬上面臨下架的命運。但是大創卻把品項豐富當作最高指導原則,讓顧客購買時挑得開心;即使不買,看了也令人賞心悅目。從招牌也可以看出大創十分崇尚多樣化,同樣的DAISO店名,各地的字形、顏色卻不盡相同,也可能用日文片假名表示,讓設計者充分發揮創意。
此外,買東西看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整間商店的氣氛也是決定購買的關鍵因素。臺灣大創重新裝潢原有的商店後,商品給人的印象和之前的大創完全不同。陳列方式井然有序,明亮度也提高,儘管商品和以前完全一樣,質感卻大幅提升,因此促進了顧客的購買慾望。
追趕消費者/屢創紀錄,消費者決定策略
大創還有很多創紀錄的數字,包括:日本國內約三十座倉庫、總面積達七六二五○坪,相當於五個東京巨蛋;一年通過收款機的顧客人數約六億人,平均每天都有一六○萬人光顧大創,而且,一家四口只以一人計,實際來店客數勢必更多。
另一個驚人的數字是貨櫃量。日本大創一天進口的商品多達一百隻二十呎貨櫃,大約相當於日本進口量的一%。
除了商品種類多之外,注重品管也是進口量如此龐大的原因。因為在外國生產的商品,也一定要經過日本品管合格,不合格就無法銷售。因此,臺灣的消費者或許會買到臺灣製造的商品,但這項商品可是送到日本又運回臺灣的「舶來品」。
姜美娜表示,大創的另一個特色是「沒有中長期策略」。「大創生存的策略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大創的策略由消費者決定,大創只是在後面追趕,看消費者的傾向決定因應方式,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策略。二十一世紀是下滑的時代,所以沒辦法設計人生,就像學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如何一樣,企業也看不清前景。
景氣不振,讓許多商家招架不住而破產,卻是大創成長的助力。九七年度到○二年度,日本經濟兩度出現負成長,但大創營業額每年持續成長一成以上;○三年度起日本成長率達到二%前後,大創的成長幅度才趨緩。
等待了多年,大創在臺灣終於等到重新出擊的機會,臺灣大創希望靠著這波金融海嘯,複製在日本市場逆勢成長的傳奇故事!
大創擬在臺展店五十家
能夠用平價提供優質商品的秘訣是商品企劃能力強及員工快速的執行力,同樣也有嚴格的品管,此外大創的訴求不是「廉價」而是「舒適、超值」,近兩年更積極在百貨公司設點,未來大創計劃在臺灣繼續展店,目標為五十家。
UNIQL及大創的成功證明在經濟不景氣,荷包縮水的年代下「超值才是王道」,如何兼顧超值,質量還要好,才有成功機會,日本企業殺出血路的作法值得臺灣和大陸業者好好思索及學習。 (貝特琳董事長姜美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