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行動支付興起之前,現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交易工具。在過去人們常說「身上無錢,寸步難行」,指的就是出門在外,如果身上沒點現金,就真的難以行走四方了。但現在大多數時候,人們基本靠著一部手機,就可以在外完成所有資金交易活動,有時候即便是帶著現金出門,好像也沒了「用武之地」。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國內銀行業的離櫃率達到了89.77%。離櫃交易量達3236.43億筆,同比增長16.34%;其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的交易量達1637.84億筆,手機銀行以及電商平臺交易達1215.34億筆。而銀行離櫃交易總額則高達2057.71萬元,同比增長6.26%。
由此可見,自行動支付出現以來,人們使用現金的頻率越來越低,這也意味著,銀行有關「現金」部分的一些終端設備,正在慢慢被大眾所「淘汰」,比如銀行的自助設備ATM機。
說起ATM自助存取款設備,它自上世紀80年代引入國內以來,就大大提升了銀行的工作效率,不少業內人士還將它稱之為「跨時代的創新產品」。ATM在推行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銀行客戶縮減排隊時長,可自助辦理小額存取款以及轉帳業務,同時也為銀行分擔部分櫃檯業務辦理壓力。
但在近幾年發現,當行動支付逐漸深入大眾生活,ATM機的使用頻率變得越來越低,甚至有許多設在銀行網點的ATM機,成了「擺設品」一般。而銀行為了節約設備支出成本,也逐漸開始縮減了ATM機的數量。
據央行發布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的ATM機數量已縮減至105.21萬臺,僅第二季度就比第一季度減少了3.09萬臺。不僅如此,近年來銀行業也在積極地向數位化轉型,並且有部分城市,已經在開展數位化貨幣試點的工作,這樣一來,讓ATM機的處境也變得異常「尷尬」。
對此,有人不禁發問,既然現金已經可以被手機「取代」,那以後ATM機會被全面取消嗎?
如今人們對現金的需求確實越來越少,在未來ATM機是否會被完全淘汰,其實誰也說不準。但按照目前情形來看,在有些場景環境裡,人們還是離不開現金的存在。比如在春節封紅包、結婚送禮金時,對於許多遵守傳統文化的國人來說,使用現金的方式還是更能直接點表達情意。
而且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他們對智慧型手機設備不是特別熟悉,大部分老年人的交易習慣還是會保留在現金上。因此,只能說ATM機在將來可能會被大量縮減,但短時間內肯定是不會完全取消的。
新規出現,個人現金存取將被「受限」?已有三地率先實行
雖然人們使用現金的頻率越來越少,但就國家層面上講,其實使用行動支付,反而更有利於國家對每筆資金的流向進行監控。因為只要是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的資金交易,都會有交易記錄可循,相比起來,大部分現金的走向,國家就比較難監管到了。
這樣也讓社會上許多金融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比如在一些大額現金方面,很容易就被貪汙腐敗、偷稅漏稅、洗黑錢等犯罪活動所利用。因此,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流向,央行對大額現金的管理也變得更加嚴格。
2020年央行公布了有關「大額現金管理」試點通知,明確表示將浙江省、深圳市、河北省將作為最先試點範圍,開展為期2年的大額現金管理試點工作,並分別做出了不同的監測標準,對公帳戶存取超50萬元,要與銀行進行預約登記,以及填寫相關信息,經批准後方可完成業務辦理。
對私帳戶的業務也同理,只不過在監測標準線上會有所不同。比如浙江省規定為30萬元、深圳市為20萬元、河北省為10萬元,如果超過標準線範圍的存取業務,都要先與銀行預約,並對資金用途去向等相關信息,進行詳細登記,否則個人就取不到錢。
總的來說,其實每個行業都有其自有的發展趨勢,隨著新規出臺,雖然會對人們的大額現金交易有所限制,但這個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做好交易記錄的登記,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看,反而能更好地保障了人們的資金安全。對此,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