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蘭楠
●「我想當醫生,幫助像我爸爸媽媽這樣的人戒毒。」——巫子
●「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呀,我不想再睡沙發了。」——阿史
●「爸爸沒吸毒前,我們家很幸福的。」——魯則
9月13日,涼山州昭覺縣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剛參加完開學摸底考試的巫子臉上紅撲撲的,挨著記者坐下,聊起了她的故事。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笑靨如花的小女孩,父母都在戒毒所戒毒,一個月前她還差點因貧困而輟學……
像巫子這樣,因父母吸毒、戒毒導致失管脫管的孩子並非個案。
近年來,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將目光投向戒毒所外,主動融入脫貧攻堅、融入社會治理體系、融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承擔起所內戒毒人員失管脫管未成年子女的幫扶工作,為孩子們撐起遮風避雨的「保護傘」,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01
父母戒毒 外婆撫養6個孩子
涼山昭覺縣平均海拔2170米,記者行走於竹核鄉尼日村,入眼大部分是低洼的土坯房。這個村80%以上都是老人和小孩,而他們身後大多都是因毒品犯罪而走上回歸之路的家庭。巫子家就是這其中之一。
早年,巫子的父母在河南打工,將巫子和弟弟帶在身邊撫養,一家人的生活平淡溫馨。但2016年不幸降臨到這個家庭,媽媽拉洛帶著3歲的兒子工作時,因為工作忙疏忽了孩子,孩子玩耍中抓住一根裸露的電線,電流瞬間將孩子擊倒,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兒子去世後,父母帶著巫子回到老家。喪子之痛和自責懊悔時刻折磨著拉洛和丈夫的心。拉洛回憶說:「這時同村的人告訴我們,只要吸毒就能睡好覺,就不會傷心了。」自此夫妻二人深陷毒海無法自拔,直到2019年3月雙雙被強制隔離戒毒。
從那時開始,巫子就成為了「事實孤兒」跟著外婆生活。
外婆一共生育了4個子女,大兒子已經過世,兩個女兒吸毒,小兒子癱瘓在家。巫子是外婆大女兒的孩子,近七旬的她照顧著家裡6個未成年的孩子。「除了種地、養雞,我還幫著村裡人翻土、拔草、裝大棚,一天能有60元工錢,但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大家都不願再請我做工了。」外婆告訴記者說。
早早懂事的巫子知道阿嬤的用心與不易,寫作業、做農活、幫著外婆照顧弟弟妹妹,成為她每天的必修課。巫子在學校成績很好,2020年面臨升學上初中,一直是全班第一的她卻猶豫了,學費和生活費從哪兒來,弟弟妹妹誰來照顧……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愛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務昭覺工作站的民警第一時間給巫子家送去了棉被、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物資。並與昭覺縣教育局積極溝通,盡最大可能地對巫子進行幫扶,幫助其減免學雜費,減輕生活壓力。
中學開學前一天,民警來到巫子家,給她帶來了媽媽拉洛在戒毒所內用勞動報酬換來的書包。抱著媽媽送的書包巫子淚流滿面:「我想上大學,然後當醫生,這樣我就能救治像我弟弟那樣受傷的人,也能幫助像我爸爸媽媽這樣的人戒毒。」
02
「警寶計劃」 魯則有了警爸警媽
「愛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務工作站由司法廳、省戒毒管理局在涼山建立,目的是將戒毒工作融入脫貧攻堅、融入社會治理體系、融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努力將禁毒防艾和法律服務覆蓋涉毒涉艾人群、因毒因艾致貧困難家庭、易染毒群體和社會弱勢群體。
截至目前,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共建立了5個「愛之家」工作站,「愛之家」昭覺工作站就是其中之一。與拉洛同在一個大隊戒毒的帕查,家裡也在接受「愛之家」昭覺工作站的幫扶。
帕查和丈夫在外出打工期間染上毒癮,丈夫因吸毒過量死亡,帕查於2019年7月被強制隔離戒毒,留下3個輟學的孩子由76歲的外婆照顧。2019年冬天外婆搬東西時摔壞了腿,3個孩子寄住到了姨媽家。姨媽在昭覺縣城靠賣涼粉維持生計,原本家中就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顧,家裡條件異常艱苦,房間不夠用幾個孩子只能輪流睡沙發。
「愛之家」昭覺工作站民警是在一次遠程視頻會見時,了解到帕查一家的情況,並迅速到他們家實地走訪。「警察叔叔,我媽媽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我不想再睡沙發了。」這是帕查10歲的小兒子阿史看到民警說的第一句話。
「聽到這句話我心裡真的很沉重。」民警蔣古都熱說。回訪結束後,工作站聯合當地司法局,一起找到教育局,幫帕查的3個孩子聯繫了就讀學校,幫助其重新上學。緊接著又馬不停蹄的來到民政局,為孩子們申請了特殊困難兒童補貼,一個孩子一個月能領500多元。2020年1月,孩子們開始領取補貼,姨媽拿著第一個月補貼在自家旁邊租了個小房子,孩子們終於不用再睡沙發了。
同樣是通過遠程視頻會見了解到情況後得到幫助的還有金陽縣魯則一家。魯則的爸爸石一因吸毒被強制隔離戒毒,媽媽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喝農藥自殺了。魯則兄弟姐妹4人回到村裡跟爺爺奶奶生活。對這個家庭來說,困難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貧困,還有心理上的傷痛。「爸爸沒吸毒前,我們家很幸福的,我們生活在縣城,每次放學回家,媽媽都會做好吃的飯菜,過年時還會給我買好看的衣服。」魯則說。
爸爸媽媽曾是魯則的鎧甲,現在也是她的軟肋和傷疤。為了加強對魯則這樣孩子的心理疏導,「愛之家」金陽工作站聯合四川省新華強制隔離戒毒所制定了「警寶計劃」。從自願報名的戒毒民警中選出魯則的「警爸警媽」,與魯則家籤訂家庭幫扶協議,實施精準幫扶,完善居家環境,換上明亮的電燈,購買漂亮的桌椅……除提供助學金外,「警爸警媽」還定期了解魯則的學習生活情況。
暑假期間,「警爸警媽」還把魯則接到綿陽參加夏令營活動。買衣服、看電影、逛公園、參觀科技城……在「警爸警媽」的相處陪伴下魯則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她說:「這次夏令營我看了電影《獅子王》,我要像辛巴一樣,即使面對困難也要勇敢成長。」
03
事實孤兒 父母涉毒脫管孩子逐年遞增
像巫子、阿史、魯則一樣的孩子涼山州還有不少。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至2020年6月,僅被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收治的近3萬名戒毒人員中,有婚姻史的約1.6萬人,涉及已婚、非婚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5700人,其中0-7歲兒童約佔四成,7-18歲未成年佔六成人;已婚戒毒人員子女佔比約85%,非婚戒毒人員子女佔比約15%。因父母涉毒而失管脫管的未成年人呈逐年遞增趨勢。
「戒毒人員因吸毒、戒毒導致其未成年子女無人照管,嚴重影響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矯治處處長鄭芳介紹說。幫扶戒毒人員脫管未成年子女工作,受到了戒毒人員子女所在地黨委政府認同和支持,但實踐中對他們未成年脫管子女的幫扶也還存在諸多困難不足。包括:社會關注度不夠,部門聯動缺乏制度保障;專業人員不足,工作覆蓋面有限;無幫扶資金來源,幫扶缺乏可持續性等。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親情的缺失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暴力傾向,而父母的消極影響和無人管教致使很多戒毒人員的未成年子女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鄭芳表示這也是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開展戒毒人員脫管失管未成年子女幫扶工作的初衷。
04
拓展服務 建立戒毒人員子女管教臺帳
為解決戒毒人員未成年人脫管、失管問題,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承擔起所內戒毒人員脫管失管未成年子女的幫扶。將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扶工作納入教育矯治工作,不斷拓展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服務社會穩定的寬度和深度,努力提升強制隔離戒毒綜合矯治成效。
首先,是在戒毒所內進行摸底調查和個別談話,建立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名單和管教臺帳,將家庭困難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納入幫扶名單。並通過設立幫扶基金,制定幫扶計劃等形式,保障無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在戒毒人員強制隔離戒毒期內不失控脫管。「僅今年『6·26』國際禁毒日活動期間,我們就聯合愛心企業為貧困鄉村、學校、學生,帶去了22萬元的愛心款物。」四川省新華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長謝平說。記者了解到,2017年至2020年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共幫扶160餘名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解決他們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其次,是在戒毒所外建立站點提供延伸服務,銜接幫扶提供保障。為切實發揮戒毒工作專業優勢,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建立了覆蓋四川境內大中城市的32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指導站和覆蓋涼山深度貧困縣的5個「愛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務工作站,「我們的職責是強化與戒毒人員所在地公安和政府部門對接,明確職能分工,常態化開展關心關愛救助工作」布拖「愛之家」工作站站長劉海說。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兩站」工作人員共幫助51名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獲得特困幫扶資金、43人重返校園、35人接受疾病治療。此外,為了確保對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扶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期性,切實提升戒毒工作社會治理成效,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形成了所內所外相呼應的教育幫扶鏈條,開展了「警寶計劃」活動,與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建立了長效幫扶機制。並且,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還著力心靈幫扶,積極開展親情幫教和警示教育活動,通過定期探視、回家探訪、親情接見、視頻會見等形式,系牢戒毒人員與子女的親情紐帶。同時邀請心理諮詢師對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進行心理疏導,重塑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僅2019年,全系統就開展親情幫教活動135次,1萬餘人次參加;開展警示教育245次,20餘萬人次參加;對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進行心靈救助62次,780人次參加。「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各部門聯動,與地方政府實現政策支撐、信息互通,人員共管,做到更大範圍的關注和幫扶。同時,注重頂層設計,參與制定一套多部門共同聯動幫扶涉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制度體系,建立公安、司法、民政、財政、教育、衛生、扶貧、婦聯、團委、關工委等多部門聯席制度,統籌多方人財物共同參與此項工作。」省戒毒管理局局長安家愛介紹說。
記者手記
「媽媽,學校的校服很好看,食堂很好吃,操場好大呀……」巫子上初中後,通過視頻探視系統,跟媽媽拉洛進行了視頻會見。即便家庭生活裡有很多艱難,巫子仍然能笑著勸說媽媽要好好戒毒,放心家裡。這次採訪中,巫子的堅韌讓記者印象深刻。和記者預想的孤獨內向的性格不太一樣,巫子就像一汪湖水,澄澈安靜,卻內含著波濤般奮勇向上的力量。
巫子的故事讓我們警醒,脫貧攻堅、治毒治愚仍然還要繼續。當昭覺縣的朝陽冉冉升起,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在彝家新寨的白牆青瓦間;當像巫子家一般的孩子和老人臉上有了期待和笑容;當每個家庭都不在因貧販毒,生活才有了奔頭,人才有了希望。
(本文中未成年人名字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