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化軍公教文宣遭批階級鬥爭 臺灣教育部門低頭認錯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醜化軍公教文宣遭批階級鬥爭,臺灣教育部門低頭認錯。(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等人27日下午針對醜化軍公教的「不公義年金一定要改」文宣,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對「教育部」提出譴責案。不過,在「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願內部行政檢討後,全案並未處理。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請「教育部」協助推廣「不公義年金一定要改」政策,「教育部」日前向各校發出公文。不過「行政院長」林全24日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政策倡導正面說明較好,負面說明會造成社會更多爭議,不是好的政策說明方式。昨天「教育部」表示,已發文要求各校撤下。

  包括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蔣乃辛與陳學聖質詢潘文忠時,都提到相關問題。3人在詢答結束後,共同對「教育部」提出譴責案,認為蔡當局赤裸裸以政治黑手伸入校園,操作年金改革已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民進黨一面要求「轉型正義」,卻又在校園搞政治鬥爭,「教育部」竟然還配合演出,製造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對立的教學環境。

  譴責案指出,「教育部」函轉公文行為,顯然是甘願淪為政治打手,完全違背民進黨在野時要求政治退出校園的長期訴求,違反教育中立,應給予最嚴厲的譴責。

  蔣乃辛說,雖然本案國民黨表決一定會輸,但一定要將這個問題提出來,因為這涉及到教育核心價值。他說,接獲很多家長與教師反映,整件事非常粗糙,「教育部」與「行政院」都應該要檢討。(中國臺灣網 高旭)

相關焦點

  • 蔡英文當局將醜化軍公教內容編入教材 遭批連小學生都騙
    蔡英文當局將醜化軍公教內容編入教材,遭批連小學生都騙。(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5月15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花蓮縣長傅昆萁及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昨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傅昆萁表示,蔡當局近年稅收超收1000多億(新臺幣),說軍公教年金不改當局會破產,甚至把年金改革議題融入小學教材,簡直是全臺最大詐騙集團都不如民進黨當局,連小學生都不放過,都要騙,這樣的當局值得信賴嗎?傅昆萁及吳成典昨率全臺公教軍警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副總會長胡築生、吳斯懷、全臺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等人舉行聯合記者會,現場也有許多軍公教及其家屬到場聲援。
  • 蔡英文當局遭批暴政:一手剝削警消一手灑錢綁樁
    蔡英文當局遭批暴政:一手剝削警消,一手灑錢綁樁。(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4月27日訊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年金改革」吵得沸沸揚揚,26日「立院」又通過「前瞻建設條例」初審。臺灣警大前教授葉毓蘭在臉譜網貼文批評,蔡當局一手剝削警消,卻又一手灑錢綁樁,直指這是暴政。葉毓蘭指出,「眼看她一手剝削警消、欺壓退休軍公教,卻一手灑錢綁椿,債留子孫,這樣不是暴政,什麼才是暴政?」網友紛紛回應「民進黨不敢砍年金,只好砍公務員退休金」,有網友則建議讓警察回歸正常勤務、刪除無謂的工作,避免警察過勞。
  • 退撫金提撥率調高,臺灣軍公教人員怒轟民進黨:把我們當「肥羊」
    臺當局推「年金改革」後為了穩健財務,必須逐年提高提撥率,臺當局公務員銓敘主管部門4日發函,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提撥費率自明年1月1日起,從現行12%,每年調高1%,分3年調整,至2023年調高至15%。此外,軍教人員提撥費率,亦經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考試機構於同日公告,同步調整。
  • 臺灣軍公教「年金改革」實施 33萬人受影響
    臺灣軍公教「年金改革」在爭議中於今日上路。圖為退伍軍人團體「八百壯士」上月集結在臺灣立法機構外抗議「年金改革」。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綜合中央社及中通社報導,臺灣軍公教「年金改革」7月1日上路,退休公教與退伍人員18%優惠存款利率分別在2年半及分10年歸零,共約33.3萬人受影響,引爆訴願、覆審潮,也有縣市政府聲請「釋憲」爭權益。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昨日批評,軍公教「年金改革」對退休軍公教人員影響重大,軍人「年改」7月1日就要上路(實施)過於倉促,甚至連通知函都發生缺失。
  • 李東海:臺灣軍公教年金問題有多嚴重?
    軍公教勞、旅遊業者、勞工將輪番上街抗議,自詡「最能溝通的當局」的蔡英文在這關鍵時刻卻與民眾無法溝通。9月3日是臺灣「軍人節」,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發起「反汙名,要尊嚴」抗議活動,擬號召10萬軍公教勞上凱道。 軍公教上街頭的最關鍵原因,是不滿蔡當局研討的年金改革汙名化退休軍公教人員。
  • 退休軍公教人員福利爭議 臺灣養老金被政治綁架
    為了挽救低迷的聲望,在在野黨的窮追猛打後,臺灣「行政院」前天表態要砍掉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只有少數弱勢人群可繼續享受這一待遇。由勞保基金傳出破產危機,而引發各界對軍公教退休金制度的聲討聲浪,能否隨著年終慰問金的刪除而平息,還很難說。
  • 「綠委」廣告惹爭議 臺師大教授六問民進黨:對得起臺灣嗎?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林保淳在黃士修臉譜網下評論說,民進黨一朝得勢,渾然忘卻了他們只不過是臺灣人的「公僕」,卻處處擺出他們就是「主人」的傲慢姿態,「民主」退化成為「民進黨作主」。他還六問民進黨,痛批民進黨對不起臺灣!  林保淳說,真正該向臺灣人說「對不起」的,正是民進黨!「對不起,民進黨」,這次選舉,臺灣民眾真的不得已,非要「對不起」你們不可了。
  •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遭批是「中華民族的公敵」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遭批是「中華民族的公敵」 2018年06月28日 14:5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6月28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接受專訪,呼籲國際社會一起行動來制約大陸。對此,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表示,蔡英文要全球制約大陸,這是中華民族的公敵。黃智賢說從周泓旭案、新黨案,都很清楚看到民進黨立場。
  • 臺灣蚊子也分藍綠?蔡英文當局"看顏色辦事"遭批
    蔡英文(臺媒)今年臺灣的登革熱疫情在高雄爆發,已有20多起病例。登革熱是蚊子傳播的熱帶病,是臺灣防疫的例行工作。但今年因為疫情只在高雄出現,高雄市長韓國瑜又與蔡英文形成了競爭關係,因此,防疫染上了政治色彩。
  • 高雄人對不起臺灣?臺灣民眾突然向民進黨道歉,還搞起了比賽
    臺灣《中國時報》16日反問道,要是民進黨做得好,為何去年會被翻轉,何以「綠色執政」30多年的高雄,「滿城盡剩租跟售」?《旺報》稱,「高雄人對不起臺灣」實在荒謬,蔡英文不敢明說「對不起民進黨」,而用「對不起臺灣」來影射,「這是選舉話術,蔡英文把臺灣搞成這樣,其實對不起臺灣的是蔡英文」。
  • 這四個星座吵架後,是否願意先低頭認錯,天蠍座冷戰到底
    也許在年少懵懂的階段,我們都會覺得在談戀愛的時候,應該都是甜甜蜜蜜,不會伴隨任何的爭吵跟質疑,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會了解到,即便再相愛的情侶,在感情當中遇到矛盾,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的這四大星座,吵架之後是否會先低頭認錯吧。
  • 夫妻冷戰,低頭認錯,妥協都不行,老婆就是揪著不放,該怎麼辦?
    夫妻冷戰分居,低頭、認錯、妥協都不行,對方揪著不放,該怎麼辦? 答案是:態度誠懇,必須「負荊請罪」,讓老婆看到你的誠意。 對方為何揪著不放,首先是誠意不夠!
  • 基隆和平橋藝術造型遭批「豆腐渣」工程(圖)
    基隆和平橋藝術造型遭批「豆腐渣」工程(圖) 2012年09月04日 20:3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空汙愈發嚴重 蔡當局能源政策遭批:要錢又要命
    臺灣空汙愈發嚴重 蔡當局能源政策遭批:要錢又要命   今年下半年以來,臺灣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持續惡化,引發民怨沸騰。對此,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的競選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抨擊蔡當局的能源政策,要錢又要命,拖累臺灣民眾如今「用肺發電」。
  • 南京一中認錯,被家長拋棄的素質教育,該何去何從?
    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帶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學校的認錯、家長的滿意,被有關人士指責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在以分數為升學剛性依據的當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依舊難相容。
  • 軍公教砍退休金蔡英文養尊處優抗議者嗆"該不該殺"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中國臺灣網3月3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警消聯盟等反年金改革團體29日發起軍公教遊行活動,走上臺北市街頭,以機動轉移、多點突破的方式分別前往忠烈祠春祭會場、蔡英文官邸、「行政院」、「監察院」、「立法院」、「考試院」及「內政部」等重要機關陳情抗議。過程中一度爆發推擠,導致22名執勤警察受傷。
  • 臺灣「大鍋飯」福利為何難打破
    軍公教,在臺灣是軍人、公務員、教師的合稱,退休後的福利待遇相對優厚,包括:月退休金可隨軍公教調薪而調整;每年有三節(春節、端午和中秋)慰問金和1.5個月月薪的年終慰問金;子女可比照現職人員享有教育補助,領到大學為止;死後,父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等遺族,也能選擇繼續領相當於月退俸一半的月撫慰金。退伍軍人還享有水電及健保費補助……這些福利,已成為島內財政的沉重負擔。
  • 蔡辦屏東辦音樂會 警方密集架設拒馬遭批「心虛」
    蔡辦音樂會屏東登場,警方密集架設拒馬遭批「心虛」。(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5月2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首度走出辦公室舉辦的「2017蔡辦音樂會」,28日下午三時將在屏東演藝廳登場。不過,這場音樂會與一般文藝演出大不相同,警方早早就在演藝廳周圍架起層層拒馬,引起各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