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低迷的聲望,在在野黨的窮追猛打後,臺灣「行政院」前天表態要砍掉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只有少數弱勢人群可繼續享受這一待遇。由勞保基金傳出破產危機,而引發各界對軍公教退休金制度的聲討聲浪,能否隨著年終慰問金的刪除而平息,還很難說。事實上,島內不僅勞保遭遇資金瓶頸,農保、「國保」也都面臨相似問題,養老金進行市場化運作是長遠之計,但這一制度在臺灣卻被政治綁架,各種問題便隨之而來……
臺灣實行養老金發放多軌制
臺灣現行的養老金制度包括公教人員保險、軍人保險、勞工保險、農民保險、「國民年金」等幾種,它們的主管單位不同,收益也大相逕庭。
顧名思義,公教保險的參保對象是公務員和教師,由臺當局「銓敘部」主管。「開始時,只有公立學校老師才享受這一待遇,十多年前,私立學校教師才加入進來」。臺灣老人福利協會理事長陳德光告訴導報記者,這種保險,由被保險人自負35%,政府補貼65%。公教人員服務滿25年就能申請退休,退休後可選擇一次性領或按月領,若選後者,每月領的薪水相當於工作時的95%。
在臺灣,軍人雖然屬於公務員,但他們的養老保險卻不屬於公教系統,軍人保險由臺「國防部」主管,其保險給付包括死亡、殘廢、退伍、育嬰停薪留職等。由於軍人所享受的養老待遇和公教人士差不多,一般就把軍人、公務員、教師的養老保險合稱「軍公教險」。
臺灣覆蓋人群最大的養老險種是勞工保險,它面向的對象主要是私營單位員工,由「勞委會」主管。陳德光說,勞保的參保人數有近千萬,所以一聽說勞保將破產以及延遲退休,這次才引發這麼大的風波。這種養老險的保費由被保險人分擔20%、企業分擔70%、政府補貼10%,退休後收入的高低,主要由平時所投保費多少決定。
另外,臺灣還有老農保險,主要面向農民,由「勞委會」主管,老農每月繳納78元滿6個月,超過65歲每月就可領7000元(新臺幣,下同)的老農津貼。2007年,臺灣又出現一種新的險種——— 「國民年金」,享受不到軍公教險、勞工保險的人士均可參保,對老農津貼不滿意的農民,也可以退出農保,加入「國保」。這種保險,被保險人負擔四成保費(674元)、政府補貼六成,超過65歲可申領養老金。
養老金差距大引發階層對立
臺灣各種退休金制度幾乎將所有人「一網打盡」,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相比,臺灣的保障水平並不低。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臺當局早年在制度設計上的不平等,引發了不同階層之間的對立甚至仇視。
軍公教人士50歲左右就可退休,退休金加上18%的優惠存款(俗稱「十八趴」),每月實拿的薪水,可能比在職軍公教人士還高;終其一生,不少人申領的退休金可多達兩三千萬;而勞工階層退休晚,退休後的收入或許還不到軍公教的一半。
「退撫制度可能有不周之處,但絕非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錯,請就事論事,不要攻擊、汙名化我們。」面對近來島內對退休軍公教福利的爭議,臺北一名教師在網上疾呼。臺當局解釋優待軍公教的原因,是早些年軍公教的收入不如民間,但外界普遍認為,國民黨這樣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就是籠絡軍公教人士成為他們的支持基礎。
陳德光說,軍公教的高福利,不僅成為他們的「原罪」,也淪為改革的阻力。「當臺灣財政或保險出現虧空,要加稅或增加保費時,民間總有一股聲音,讓政府先檢討軍公教的高福利。」而民進黨也常拿軍公教說事,藉此操弄政治攻擊對手。去年,蔡英文被曝邊領「十八趴」邊罵「十八趴」,就是明顯例子。前幾天,民進黨一部分人又被曝出邊領年終慰問金,邊罵年終慰問金。
臺媒籲讓養老金回歸市場機制
與其說軍公教保險是一種保險,不如說是一種福利;事實上,臺灣其他養老保險也都如此,只是程度問題。
陳德光說,島內養老保險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等問題,最主要原因還是「繳得少,領得多」,權利義務不平衡。在臺灣,漲保費不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執政黨擔心失去選票,一般不敢輕易漲。不僅不敢漲保費,有時候為了和在野黨比 「親民」,還開出大支票,老農津貼就是明顯的例子。1995年,剛開始設這個險種時,被保險人每月可領3000元;2003年,漲到4000元;兩年後,又漲到5000元;2007年,漲到6000元;去年底,又漲到7000元。保費沒漲,被保險人的收益卻連連加碼。所以,前一段時間,農保傳出危機也就不足為奇了。
臺媒呼籲,應讓臺灣的養老金從福利屬性回歸到保險屬性,讓其遵循市場規律,否則制度不會長久。「別再讓民粹領導專業,最後受害的還是納稅人及下一代。」(導報記者 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