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連日來,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健身品牌頻獲融資,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舊疾雖被粉飾,但依然是行業揮之不去的痛。連鎖健身俱樂部樂體運動近日完成了近5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8月中,動感單車健身工作室品牌Happy Cycle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這背後不僅是資本在尋找政策風口下的新生意,也是健身行業在迭代中的急迫需求。業內人士認為,在網際網路+健身房的轉型中,傳統健身行業服務標準不明確、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舊疾仍然存在,未來,如何讓健身行業在迭代中「不得病」,也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一窩蜂
連鎖健身俱樂部樂體運動近日完成了近5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厚德前海旗下文化產業基金以及個人投資者。
根據樂體運動創始人王濱提供的數據,目前到店人數將近100萬/年,門店數已達20家,銷售額有望突破2億元。另一方面,據樂體運動透露,公司旗下的健身房仍沿用年卡制,但續卡率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而且經營超過一年的老店,私教續課率超過45%。
其實,樂體運動並非個案,在健身行業此類案例比比皆是。以數日前為例,8月12日,健身新零售品牌Happy Cycle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磐霖資本。
據悉,Happy Cycle專注動感單車團課的門店連鎖運營,成立於2018年,用戶多在18-35歲之間。對於完成融資後Happy Cycle將如何發展,北京商報記者以郵件形式採訪了Happy Cycle所屬公司——武漢地衣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發稿,對方並未予以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經粗略統計,今年已有潮庭健身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印度健身品牌Cure.Fit獲7500萬美元D輪融資;格鬥健身連鎖品牌24KiCK完成近千萬元Pre-A輪融資;按次付費健身品牌超級猩猩也宣布完成新一輪3.6億元融資。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近年來,資本市場能夠投資的領域乏善可陳,而與每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領域,卻是資本投資的熱點,熱錢也一窩蜂地湧向該領域相關的細分市場。
兩重天
除了Happy Cycle備受關注,著名動感單車健身品牌Soulcycle在創立初期也吸引了眾多明星的光顧:小貝一家、奧斯卡最佳女主角Charlize Theron、名模邦辰都等,高速發展的Soulcycle於2015年申請了IPO。招股說明書顯示,2012年,Soulcycle收入為3620萬美元,2013年收入為7530萬美元,2014年為1.12億美元。
此外,Spacecycle也是一家注重動感單車健身的品牌,曾獲得阿里1億元融資。2016年9月,Spacecycle集合運動、音樂、科技的新型運動體驗中心在北京三裡屯太古裡北區揭幕,標誌其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彼時,有臺灣著名音樂人姚謙、知名演員鄭愷、著名歌手吉克雋逸等前來助陣。
在「健身熱」的同時,國家也出臺了一批政策支持健身行業的發展。在國務院出臺《全民健身條例》後,健身房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我國健身房自出現以來數量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從2010年的近3300家增至2017年的5000多家。2018年,我國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達177.2億元,到2022年將增至300億元。
不過,雖然從Soulcycle、Spacecycle看到了動感單車健身品牌光鮮亮麗的一面,而在一部分動感單車健身品牌的背後,則暴露了其隱患。以「網紅」動感單車品牌GuCycle為例,GuCycle曾在北京、上海等地開過8家門店,風靡一時。現如今,GuCycle已經陸續關門。
可見,健身品牌發展趨向「兩重天」已日趨明顯。那麼,為何健身行業仍受到眾多投資者青睞?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副教授郭斌指出,一方面健身人群確實開始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健身房的行業毛利率較高的緣故。
痛與通
事實上,無論Soulcycle、Spacecycle還是GuCycle,其誕生都是對傳統健身行業的重新思考。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健身連鎖品牌也相繼出現,類似浩沙、青鳥、威爾斯、一兆韋德等不斷在全國擴張版圖。
伴隨健身房快速擴張,其高頻率的倒閉現象也時常出現。例如,近年來,國內最早的健身連鎖品牌——浩沙健身閉店潮在全國多地上演,再次把健身行業推向風口浪尖。在頻繁關店背後,是浩沙健身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施洪流、施鴻雁多達12億元的債務危機,並被列入失信人被執行人名單。
郭斌指出,浩沙健身是行業痛點的一個縮影,傳統健身行業服務標準不明確、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行業痛點嚴重製約著其發展,同時,關店、閉店跑路現象屢屢發生,使得整個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有業內人士特別指出,在網際網路+健身房的今天,健身行業的舊疾依然存在。「目前來看,網際網路+健身房的模式也只是很好地改善了客戶需求端,在盈利模式上整個行業依然沒有更多創新,這也造成了『治標不治本』的現狀。」
「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使得健身行業在科技和資本的助推下,也迸發出從品類到模式甚至業態的創新,大量的私教俱樂部、新型智能健身房等不斷湧現,整個健身產業也開啟了新的時代。未來,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的健身行業如何健康發展,也是需要社會思考的問題。」郭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