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這樣評價這場戰爭,「中國如果不出兵,美國人不會打到中國去」,一邊嘴硬,一邊卻自發丟棄了「支-那」的字眼;美國人則用了不下30000本著作評價這場戰爭,將中國軍人的英勇抗戰視為壯舉,言外之意,美國人被打服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而我們的祖國母親真正在世界舞臺上揚眉吐氣的時間,卻要往後推遲到一年。
那便是1950年爆發、1953年正式停站的韓戰,世人稱其為「立國之戰」。
韓戰,中朝蘇傷亡共65萬人,其中中國軍人陣亡197,653人,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傷亡57萬人以上。
一場戰役,中華民族一雪百年以來的恥辱,以全新的姿態站在世界舞臺。
美國中情局局長弗農·阿·沃爾特斯回憶說:在朝鮮時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了,中國的志願軍是我們美國兩次世界大戰以來所碰到的最強硬的對手。
北約北歐軍隊總司令、英國人法勒·霍利克上將說:我當了一輩子步兵,同德國步兵、中國步兵打過仗,也看過美國步兵、蘇聯步兵打仗。德國兵很優秀,但最優秀的我認為還是中國步兵。
美國第三任「聯合國軍」司令官 克拉克說:朝鮮半島的戰爭,是我們美國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戰爭打響後,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想的是:我們如何體面地離開朝鮮?而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終於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197653位中國軍人血染沙場,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國慶前夕的9月28日,第七批117名在韓抗美援朝志願軍遺骸乘坐我國自主研發的運2.0回國,瀋陽仙桃機場的迎接儀式令人潸然淚下,志願軍老兵、現役軍人、學生齊聚現場,迎接祖國的英雄回家,共同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
時隔七十載,山河已無恙!青山有忠骨、英烈當歸國!
是抗美援朝志願軍在韓戰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逼迫全世界開始對新中國三個字肅然起敬,開始重新衡量這個民族的分量和價值。
平等和自由,是有尊嚴的人、有尊嚴的國家之間的事情。在朝鮮這塊土地上,我們宣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權利。
那些流過血、舍過命的英雄,他們怕的不是死亡,他們怕的是被遺忘。
在新中國成立71周年、韓戰70周年之際,我們需要重溫一下那段歷史,那段腥風血雨、氣壯山河的歲月,那裡,是我們而今自由平等幸福平安的根!
《決戰朝鮮》,全景式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令人信服地再現了志願軍越戰越強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當時波詭雲譎的國際形勢和不為人知的秘密行動,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志願軍戰士的豪邁情懷躍然紙上,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戰爭作品。
讀史,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歷史如果不能昭示未來,那不過就是一堆陳年舊事。
一個知道自己來處的人,才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