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嘉飾演李寧遠
日前,由萬盛華導演執導,羅偉(西班牙)、朱宏嘉、劉萌萌、高放等領銜主演的抗戰愛情史詩巨製《歷史永遠銘記》在央視黃金強檔圓滿收官,收視喜人。14日,導演萬盛華和主演朱宏嘉講述了該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獲贊兼具史詩品格和戲劇品格
在剛剛結束的研討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認為《歷史永遠銘記》在將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該劇導演萬盛華表示,與會專家仲呈祥等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全劇的創新之處。「第一,《歷史永遠銘記》兼具史詩品格和戲劇品格,它既有情感戲的結構又有情節戲的結構,還有輕喜劇的元素。雖然這是一部正劇,但它做到了將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第二,該劇在涵蓋了真實的歷史人物、領袖人物的同時,也塑造了一批鮮活的的藝術創作人物。鮮明的人物性格,複雜的人物感情,跌宕的人物命運,以及人物的成長與變化在全劇中都得到了極好的體現。」
萬盛華導演介紹道,在創作該劇時,全體演職人員以「三真」作為創作準則,即真誠的心,動真感情,表現真實。「我們不是再現那段歷史,而是來表現那段歷史,全劇有著抒情、浪漫、大氣的調性」,萬盛華表示。
朱宏嘉設計吃羊肉成喜感擔當
劇中由朱宏嘉飾演的李寧遠一角雖然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但其身上充滿的喜感元素被觀眾稱為嚴肅題材中的「喜色擔當」。朱宏嘉坦言,劇本中對李寧遠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獸醫醫生,他在看到劇本後也絲毫看不出來這個人物身上有喜感。「但與導演一起聊劇本、闡述人物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物是可以挖掘的。比如一場吃土豆的戲,羅偉演的外國人馬海德在看見我們吃土豆,問我們吃什麼,我說吃羊肉。這就是一種苦中作樂的說法,土豆又叫洋芋,我們美其名曰『吃羊肉』,這就是我們碰撞出來的喜劇橋段」。
從《保衛延安》《硝煙背後的戰爭》《開國大典》一路拍到《歷史永遠銘記》,朱宏嘉與萬盛華已經是四度聯手表現歷史革命題材。朱宏嘉由此笑言,萬導是他「革命的引路人」。然而,比起之前的同題材的作品,朱宏嘉在熟悉的領域裡也開掘出新的維度。「這次拍攝依然是在陝北的綏德,當年《保衛延安》也是在這裡拍的,六年之後舊地重遊,很多回憶又歷歷在目。這個劇本非常新,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出發,主演羅偉也是外國人,第一次與外國人在抗戰背景下演革命歷史的戲,是一次很新的體驗。」
虛構人物演得真中醫上練得深
在塑造李寧遠這個人物上,朱宏嘉也找到了全新的表現方式,「以前演的一些人物比較高大全,但這次是從小人物、大情懷的角度來考慮。李寧遠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有真實的人物性格,比如他就很不喜歡聽人喊他獸醫,喜歡被喊作戰地醫生,他很好面子。」
眾所周知,許多主題宏大的戰爭戲往往要求主人公有不凡的身手、堅定的革命信念,才能在宏大敘事中成其頂天立地的英雄品格。《歷史永遠銘記》的B組戲(戰爭場面)只有短短一周的時間,所以塑造好人物更要求演員「走心」而非靠身手。對此,朱宏嘉也是很明了,「我覺得演員不是非要展現身手,而是塑造好人物性格,這個戲展現的是戰地救護,不是在一線作戰,但還是全景再現那個年代的真實人物,我只要展現出了他們的生活艱苦、情感和情懷就足矣,不一定非得多麼的壯烈。從這些方麵塑造英雄也是很有意義的。」
正因為演的是一名戰地醫生,而且是中醫的背景,專業知識對一個演員的要求也必不可少。朱宏嘉回憶,他在拍攝前查了很多戰地醫生的資料,還看了一些關於二戰的紀錄片,可謂做足了功課。「我們對中醫的望聞問切,對針灸有專門請教顧問。比如戰地救護,包紮、怎麼行針都做了準備,就怕拍出來露怯。在這一塊,我練了一周。我們劇組掛了張人體結構圖,我每天都在看。」
朱宏嘉與父親的合照
朱宏嘉面臨忠孝兩難「選擇題」
在拍攝過程中,朱宏嘉還面臨到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在敬業和孝道之間的抉擇。據朱宏嘉回憶,去年12月31日《歷史永遠銘記》的拍攝正趕上自己與羅偉(飾演馬海德)的重頭戲集中,他忽然得到父親要進行一個大手術的消息,「父親身體不好,但家人每次電話都告訴我說小感冒、小毛病,突然接到這個消息,對我來說是晴天響雷」。但是當時的情況,如果朱宏嘉離開片場很多演員的通告需要重新調整,拍攝進度也會受到影響,於是朱宏嘉選擇了留在劇組。
「這是拍戲這麼多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壓力特別大,睡不著覺,為保證精神狀態每天都要喝四五杯咖啡。」朱宏嘉這樣回憶當時的狀態。「父親進手術室之前,親戚發了照片給我,真是『忠孝難兩全』心情,唯有祈禱和拍好戲吧」。如今回憶起來,朱宏嘉仍舊在感嘆:「還好,還好,父親的手術非常成功。」 (文/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