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頂紅軍帽,毛澤東和斯諾都戴過(圖)

2020-12-11 人民網

毛澤東(左一)與斯諾

在多災多難的20世紀,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人民軍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浴血奮戰,為飽受屈辱的中國人民撐起了一片藍天,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然而,讓世人最早了解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應當歸功於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人們至今不會忘記書中的那幅毛澤東身穿紅軍藍灰軍衣,頭戴紅星八角帽,紅光滿面、神採奕奕的照片,它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將毛澤東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傳遍了全世界。而這張照片中的紅軍帽,現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它見證了斯諾與毛澤東的革命友情。

埃德加·斯諾,1905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堪薩斯城的一個貧困家庭裡。他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1928年,當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他來到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和《芝加哥論壇報》記者,遍訪了中國主要城市和東北等地。「九一八事變」時,斯諾正在上海,以後又目睹了1932年淞滬抗戰和1933年熱河抗戰,結識了魯迅、宋慶齡等一批民主進步人士。1933年至1938年,他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並有兩年時間住在燕大校園裡。

1936年7月初,在宋慶齡的介紹下,斯諾衝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繞道西安,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進行採訪,尋找真正的「東方魅力」。

毛澤東對第一位來蘇區採訪的外國記者十分重視,認為斯諾可以不受國民黨新聞檢查的封鎖,能夠把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和主張,如實地在國外發表,這樣就可以使國民黨對共產黨的一切造謠誣衊原形畢露,使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因此,要求紅軍各部隊認真做好斯諾採訪的接待工作。7月13日,斯諾、馬海德兩人秘密抵達保安,受到紅軍的熱烈歡迎和接待。紅軍給他們每人配發了一匹馬、一支步槍、一套嶄新的軍服和一頂紅軍紅星八角帽。為便於採訪,斯諾的住處被安排在離毛澤東所住窯洞不遠的山腳下。

7月15日,斯諾接到通知,毛澤東主席將要正式接見他們。當斯諾等人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毛澤東住的院子時,毛澤東已經在門口微笑著迎接他們了。毛澤東用有力的大手握住斯諾的手,高興地說:「歡迎!歡迎!」斯諾觀察到,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住的窯洞實在是太狹小了。但就是在這簡樸的窯洞裡,毛澤東和斯諾在以後的4個月裡進行過數十次徹夜漫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天早晨,在黃華等人的陪同下,當斯諾剛邁進毛澤東住的院子時,就看見毛澤東站在窯洞門口,迎著和煦的晨光,容光煥發,神採奕奕,魁梧的身軀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高大、威武。面對這鮮活的形象,斯諾那新聞記者的才思迅速作出反應,他敏捷地舉起掛在胸前的照相機,把鏡頭對準毛澤東說:「主席,讓我給你拍張相吧!」毛澤東微笑著應允。可是,斯諾發現毛澤東沒有戴軍帽,便說:「請你戴上軍帽,照個全副戎裝的。」但毛澤東只有一頂洗得褪色發白的舊軍帽,且帽簷已經軟軟地耷拉下來,戴這樣的帽子照相顯然不適合。毛澤東只好向身邊的工作人員借,可惜沒有一頂合適的。正在這為難之際,斯諾靈機一動,順手把自己頭上的新軍帽摘下遞給毛澤東,毛澤東戴上後正合適。斯諾立即舉起了照相機,「咔嚓」一聲,把毛澤東的光輝形象拍了下來。照完了相,毛澤東緩步走到斯諾跟前,把軍帽端端正正地戴在斯諾頭上,緊緊握住斯諾的手說:「斯諾同志,謝謝你。」斯諾像一個將要出徵的紅軍戰士般向毛澤東主席立正敬禮,周圍的人都鼓起掌來。在隨後的陝北採訪活動中,斯諾一直戴著這頂紅軍帽。他十分珍視毛澤東戴過的這頂紅軍帽,一直把它隨身攜帶著。

同年10月,斯諾結束了對蘇區的採訪,離開蘇區進入東北軍的防地。斯諾乘坐由張學良將軍派來的一輛大卡車轉道西安回北平。當時,車上裝著一些麻袋,裡面塞滿了要送去修理的舊槍枝。為了避免沿途國民黨軍警的盤查,斯諾把裝有在蘇區採訪的素材、膠捲和紅軍帽的提包塞進了其中的一個麻袋裡。半夜行車時他睡著了,車上的所有麻袋被卸下扔到了離西安20多公裡的鹹陽的一個軍火庫裡,車到了西安斯諾才發現。他非常著急,心想把提包丟了,4個月的冒險採訪將前功盡棄,將辜負毛澤東等人的重託;而且萬一那提包被國民黨軍警得到,後果將不堪設想。斯諾費了好多口舌,才說服卡車司機和陪同的東北軍軍官立即原路返回,終於把提包原封不動地找了回來!

返回北平後,斯諾立即伏案撰寫《紅星照耀中國》書稿及有關紅軍的報導,有時忙得連電話也不接。1937年2月5日,燕京大學新聞學會在燕大校內未名湖畔的臨湖軒召開大會。斯諾在會上首次演講並放映了他拍攝的有關紅軍的紀錄片、幻燈片等,200多名青年學生第一次看到了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等紅軍領袖的形象,陝北蘇區人民的生活、紅軍演習、紅軍大學和抗日劇團演出等情形,在燕大校園引起了巨大反響。在斯諾的啟迪下,燕大學生立即倡議組成了北平學生訪問團赴延安(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於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遷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蘇區人民的熱烈歡迎。抗戰爆發後,成百的燕大學生陸續奔赴陝北,參加八路軍,走上抗日救國的前線。

1937年5月,斯諾的妻子、倫敦《每日先驅報》和《紐約太陽報》代理記者海倫·斯諾受到丈夫的影響,秘密赴延安,她要完成斯諾對紅軍長徵後續部分的採訪。在她到達的第二天,毛澤東和朱德一同來看她。毛澤東親切地說:「歡迎你到延安來。」海倫·斯諾笑著回答:「我早就從照片上認識您了。」海倫·斯諾取出衣袋裡的筆記本中夾著的那張毛澤東頭戴紅軍帽的照片,高興地遞給毛澤東說:「這是我丈夫給您照的那張相。為了躲避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圍困,我在西安的西京招待所裡女扮男裝,深夜跳出窗戶,身上只帶了您的照片。您知道,您的這張照片就是我來見您的介紹信。」毛澤東眯著眼睛仔細端詳自己頭戴紅軍帽的照片,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這個一向不修邊幅的人照出的照片會有這麼好看,感謝斯諾同志。」

1937年10月,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首次出版。這是關於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工農紅軍情況的最早最詳盡的報導,它向世人宣傳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鬥爭情況,從而打破了國民黨的長年封鎖。1938年2月,上海租界內的抗日救亡人士以「復社」名義將該書譯成中文,因當時所處環境而改名《西行漫記》。與此同時,斯諾還趕寫了一系列關於紅軍的報導文章,寄往英美各國的報紙發表。這些消息和文章又迅速用電訊傳回國內,並在遠東的許多報紙上刊發出來。斯諾還把他同毛澤東的長篇談話全文連同蘇區情況綜述交給《密勒氏評論報》發表,並配發了毛澤東頭戴紅軍帽的大幅照片。它像一枚巨型炸彈震動了中國和世界。一時間,從南京到北平,掀起了軒然大波。斯諾悄然訪問蘇區,來去無蹤,而國民黨軍警憲特卻絲毫沒有察覺,這使蔣介石大為震怒。他氣急敗壞地把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召到南京去作交待,並對西安憲兵和警察進行了重新改組。

在此後的30多年間,斯諾多次訪問中國,數十年如一日地以其風格獨特的報導、著作和講演,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1960年斯諾訪問中國時,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毛澤東感慨地對斯諾說:「我從沒有騙過你,你也從沒有騙過我。」他們兩人這種相互信任的友情保持終生。1964年,斯諾再次訪問中國,有一次應邀到人民大會堂觀看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舞臺上站滿了合唱隊員,臺前是大型樂隊,舞臺背景是一張毛澤東頭戴紅星八角帽的巨幅照片。斯諾入場後抬頭看了又看,驚詫地問道:「那不是我在1936年拍的主席相嗎?」斯諾沒想到,如今這張照片會在那麼大的場合派上這麼大的用場。斯諾非常珍惜與毛澤東的友誼,在自己家中時常把這張照片和這頂紅軍帽拿出來給全家人及朋友們觀賞。他的兩個孩子都還頭戴這頂紅軍帽照過相。

1972年1月下旬,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得知斯諾患胰腺癌動了手術的消息後,立即指示組成醫療小組前往瑞士(斯諾全家於1959年搬遷到瑞士),希望能把斯諾接回中國醫治,並在北京日壇醫院準備好了一套病房和一個醫護班子。1月25日下午,由中國衛生部顧問馬海德率領的醫療小組抵達日內瓦,在中國駐瑞士大使的陪同下,驅車前往日內瓦郊區埃善小鎮斯諾的家。斯諾夫人早已在家門口迎接。斯諾的家是一幢兩層小樓,走進客廳,牆上正中懸掛著當年斯諾為毛澤東照的頭戴紅軍帽的大幅照片。見到已瘦骨嶙峋的斯諾,馬海德等中國醫護人員心如刀絞,立即對他的病體進行了詳細檢查,確診他的癌症有廣泛轉移,已無法醫治,只能儘量幫助病人減輕身心的痛苦。

1972年2月15日,恰是中國農曆的春節,可就在這天凌晨,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斯諾在昏迷中安靜去世,享年67歲。遵照斯諾生前的囑咐,斯諾夫人用顫抖的手指輕輕拆開他的遺囑,只見那熟悉的筆跡寫道:「我愛中國。我希望死後我有一部分留在那裡,就像生前一貫的那樣。我希望我有一部分安葬在赫德遜河畔,也就是它就要流入大西洋到歐洲和人類的所有海岸去的地方……」

1973年10月19日,斯諾骨灰安葬儀式在北京大學景色秀麗的未名湖畔舉行。通向墓地的林蔭道上,源源不斷的人群聚集在這裡,他們當中有年輕的大學生,有白髮蒼蒼的老教授,有新聞記者,也有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知名人士,還有來自美國、英國、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等國朋友。墓周圍松柏青翠,漢白玉墓碑上用中文和英文篆刻著:「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墓前陳放著毛澤東、宋慶齡、朱德和周恩來等敬獻的花圈。

斯諾去世後,他的夫人和孩子們曾就這頂紅軍帽的歸屬討論過。雖然感到這頂紅星八角帽是斯諾生前最珍愛的,是他經歷過的中國革命的一部分,心裡很難割捨,但還是一致認為它應該屬於中國人民,應該把它送回中國。1975年10月,斯諾夫人專程來到中國,把他們保存了近40年的這頂毛澤東和斯諾都戴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星八角帽,親手交到周恩來總理夫人鄧穎超的手裡,並通過她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收藏。(王惠平)

(責編:邱越、閆嘉琪)

相關焦點

  • 影片《毛澤東與斯諾》在美國堪薩斯城
    卡爾·柯海拉博士(密蘇裡堪薩城大學藝術與大眾傳媒副教授):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因為這部作品感動了大家也感動了我。我想問王導演在中國拍過多少關於斯諾的電影和電視劇?
  • 毛澤東對周恩來說:這頂帽子,我戴了
    重慶軍統、中統、憲兵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來,各部門都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並對進出八路軍辦事處的人員、車輛和時間都進行認真的記錄,各自分線每天向上級匯報,名義上都是打著為了保證談判安全的名頭,實際上是對現場實行監視。」 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安排的是「兩龍一虎」做貼身警衛,他們分別是專門從延安跟隨毛澤東到重慶的顏太龍,另外兩位是龍飛虎和陳龍。
  • 毛澤東英語水平:贈言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毛澤東當即回了一張便條,上面只有一句話:「三塊肉餵你馬吃」。斯諾一頭霧水,在下方打了個問號。待讀過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英語「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的中文音譯。斯諾禁不住被毛澤東這一幽默詼諧的「創舉」逗得大笑起來,並在後邊再打了兩個感嘆號。>>毛澤東說話的湖南口音很重,英語單詞發音不準。
  • 毛澤東和他的三位美國朋友:他們怎樣評價毛澤東
    埃德加·斯諾與毛澤東   毛澤東一生結識過不少外國友人,其中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絲·史沫特萊這三位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和他關係尤為密切,友誼長達幾十年。  斯諾:第一個走近毛澤東的西方記者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1928年7月來華後,斯諾就一直對中國實際生活進行深入採訪。1935年中共中央及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陝北,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這引起了斯諾的關注,並決定到蘇區一探究竟。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引薦和精心安排下,斯諾繞過重重封鎖來到了陝甘寧邊區。
  • 「紅軍帽親子創意製作」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報名啦!
    「紅軍帽親子創意製作」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報名啦!--《毛澤東身邊工作瑣憶》,謝靜宜著(毛澤東機要秘書)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百折不饒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孩子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堅定信念理想,厚植愛國情懷。成都市婦聯精心策劃以「重溫紅色經典,尋訪革命足跡」為主題的「紅軍帽親子創意製作」教育活動,引導家庭成員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家庭觀、國家觀和民族觀。
  • 毛澤東英語水平如何? 詞彙功底紮實對話中英夾雜圖
    資料圖為毛澤東與毛岸青、邵華合影。毛澤東晚年學習英語,頗有收穫。 中新社發 資料片 攝  中新網5月14日電提到政治和戰爭之外的毛澤東,人們的印象通常是其喜讀史書,於詩詞頗有造詣,漢語功底深厚。
  • 基辛格眼中的毛澤東:高深莫測 說話毫無避忌
    他與毛澤東有過多次熱情的會見,進行過長時間的真誠而無拘束的談話,毛澤東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高深莫測的主席1969年,理察·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後,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謀求訪華,以實現中美兩國國家關係正常化。
  • 毛澤東英語水平怎麼樣?
    資料圖為毛澤東與毛岸青、邵華合影。毛澤東晚年學習英語,頗有收穫。 中新社發 資料片 攝  提到政治和戰爭之外的毛澤東,人們的印象通常是其喜讀史書,於詩詞頗有造詣,漢語功底深厚。  毛澤東主席晚年的圖書管理員徐中遠(主要負責其讀書和住地書房存書的管理等服務工作)曾回憶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毛澤東學習英語興趣最濃的時候。他在外地視察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隨時都擠時間學習英語。1957年3月17日至20日,他先後在天津、濟南、南京和上海的上千人或幾千人的官員大會上作報告,工作很緊張的,但在旅行途中他仍以很大的興趣學習英語和閱讀各種書籍。
  • 重走斯諾之路 斯諾侄孫女感謝大家(圖)
    重走斯諾之路 斯諾侄孫女感謝大家(圖) 發布時間:2013年10月06日13時33分   稿源:新浪娛樂   編輯:中安在線 這是她第一次踏上這條從西安通往延安的斯諾之路,她表示:「斯諾已經成為我的家庭和歷史的一部分,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照顧。」   感謝大家對斯諾的尊重  Krista這是第3次來中國,她曾經在2007年訪問過西安、延安、志丹、寶雞等地。Krista表示能來參加活動非常的興奮和激動:「來到這裡以後,我能感受大家對我的熱情。
  • 才女翻譯:倩影總出現在毛澤東周恩來身邊(圖)
    這些書面上往來的翻譯工作都是朝鑄和唐聞生兩個人搞的。除了朝鑄和唐聞生之外,還有王海容以及極少數的領導同志和其他工作人員參加了有關工作。此外,再也沒有旁人知道。這些情況直到中美正式建交之前都是絕密的。」  感受偉人的宏大氣魄   唐聞生日後在與毛澤東的相處中很快發現, 這位足以震懾眾人的領袖其實平易近人,非常幽默。
  • 揭秘毛澤東為什麼學英語:「這是鬥爭的需要」
    學校「以造就小學教員為目的」,開設的課程很多,其中就有英語,毛澤東專心於哲學、史地、文學等。可以肯定,在5年半的師範學習生涯中,毛澤東是學過英語的,但其成績如何不得而知。毛澤東1936年曾對斯諾說:「幸虧我的社會科學各課得到的分數都很高,這樣就扯平了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最後,我居然得到了畢業文憑。」這說明毛澤東是偏科的,「壞分數」中估計就有英語成績。
  • 二、向毛澤東學世界眼光
    一次,毛澤東見到同學蕭三手裡拿著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便借來閱讀。過了幾天,還書時,他很抱歉地對蕭三說:「對不起,我把書弄髒了!」蕭三打開一看,整冊書都被毛澤東用墨筆打了許多圈點,圈得最密的便是華盛頓、拿破崙、彼得大帝、迦德鄰女皇(即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惠靈吞(即英國威靈頓公爵)、格蘭斯頓(即英國首相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等人的傳記。
  • 毛主席的老師:曾給毛澤東圖畫考試打40分(圖)
    就在今年「五一」勞動節前,江西省萍鄉市政協文史委的四五位同志,就找到第一師範退休教師黃露生,他們要打聽的是江西萍鄉籍、毛澤東的老師湯增璧。  毛澤東成為偉人的過程中,許多老師都付出了辛勤勞動的汗水,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王季範、張乾等等眾所周知,湯增璧是何許人也?黃露生說,這難不倒他。
  • 周恩來1970年下達特別指示:不讓林彪、江青見斯諾
    20世紀70年代,斯諾作為第一個西方記者來看「文革」中的中國。當年,他對中國懷著深厚的友情,一直關心中國發生的一切。西方傳媒關於中國「文革」的報導使他迷惑、憂慮,他想親自到中國來看一看。他寫信給在中國的老朋友,甚至寫信給毛主席,詢問訪華的可能性。1970年6月,中央決定以毛澤東主席的名義邀請斯諾夫婦訪華。
  • 揭秘:毛澤東留下的未了心願 想學習英語和日語
    毛澤東笑著回答。   杜波依斯說:「這可能會給杜勒斯一擊。」   毛澤東回答道:「這遠非我去的用意,我非常希望杜勒斯先生能康復。作為美國國務卿,他對我們很有用。同時,他對美國人民、對全世界勞動人民都有用。」   其實,毛澤東酷愛遊泳是盡人皆知的。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提倡遊泳,號召全國人民到大風大浪中去鍛鍊。
  • 毛澤東英語水平如何? 詞彙功底紮實對話中英夾雜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毛澤東是晚年才開始學英語,因為多種回憶錄、史料裡都有記載。    毛澤東主席晚年的圖書管理員徐中遠(主要負責其讀書和住地書房存書的管理等服務工作)曾回憶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毛澤東學習英語興趣最濃的時候。他在外地視察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隨時都擠時間學習英語。
  • 毛澤東英語水平如何?詞彙功底紮實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毛澤東是晚年才開始學英語,因為多種回憶錄、史料裡都有記載。    毛澤東主席晚年的圖書管理員徐中遠(主要負責其讀書和住地書房存書的管理等服務工作)曾回憶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毛澤東學習英語興趣最濃的時候。他在外地視察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隨時都擠時間學習英語。
  • 毛澤東喜愛紅色泳褲 81歲穿它最後一次遊泳(圖)
    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館藏文物:兩條紅色和白色的遊泳褲。「寓偉大於平凡,由細微至親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今天上午,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遺物的故事》湖南專家學者座談研討會在韶山召開。
  • 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故事
    毛澤東在吟詠唱和之間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明中國立場,不僅讓外國人了解了他的詩人才華和情感世界,而且向國際社會宣傳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精神,塑造了新中國反對霸權、維護和平的大國形象。 衝破封鎖 主動發聲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有關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報導與傳聞充斥著誣衊和謊言。
  • 國際風雲中的詩人毛澤東:詩詞是內心抗爭的火花
    國際風雲中的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這位從山溝裡走出來的詩人,早在其革命生涯的初期,就引起了世界的興趣和評價,成為有幸接觸到他的各國記者、政治家的常談。   在外國人看來,中國舊體詩詞和革命這兩個概念並不相干。那麼,他們是如何看待毛澤東的詩詞和他的詩人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