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大溪溝輕軌站,通常只是這座城市上班族走過路過或者停留的一個站點。對外地遊客而言不過是去打卡點---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一個上下站點。
而在1930年(民國十九年)前,這一帶其實是一片荒涼地方,居民並不多。由於棗子嵐埡、學田灣、曾家巖等幾處小河溝,於此匯成大的溪流,並注入嘉陵江,故得名大溪溝。
而大溪溝最出名的地標,則是這座像極了祈年殿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1951-1954年,在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鄧小平、賀龍和劉伯承的決定下 ,在當時的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對面,這個叫馬鞍山的山坡上建立一座「西南軍政大會堂」,建成後命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名「重慶人民大禮堂」至今。
主體建築採用重簷圓攥尖頂,配以重簷歇山頂
其中的重簷圓攥尖頂是鋼木結構的,是我國當時最大的鋼跨穹頂。
大禮堂其他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主樓部分以貼金的旋子彩繪裝飾,華麗壯觀。
可是,你知道麼 ?
在離大禮堂步行約3分鐘的蒲草田社區的小巷子裡,百年前,在此坐落著一所中法學校。
中法學校 ?中國和法國有合辦的哇?
是 ,也不是 !
這事要從晚清說起.
都知道晚清有個大臣叫李鴻章,可還知道還有一個叫李鴻藻,這兩人可不是兄弟,反是政壇上死對頭:一個「洋務派」重臣,一個是「清流派」主將。
你不知道李鴻藻也沒關係,知道一點就可以了:李鴻藻去世後,被清廷諡為「文正」,要知道按司馬光的說法「文正乃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大名鼎鼎的範仲淹諡號就是「文正」。
而李鴻藻有個兒子叫李時珍, 不,是李石曾。
李石曾,名煜瀛字石曾。筆名石僧、真民,晚年號擴武,中國社會教育家,故宮博物院、中法大學創建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要說李鴻章也挺不錯,1902年時,李鴻藻已駕鶴西去古西去,而當年的政壇死對頭的兒子李石曾,在李鴻章的安排下以隨員身份,陪清朝公使孫寶琦赴法。這次赴法經歷,開啟了李石曾人生新篇章。
路過上海時,結交了蔡元培與吳稚暉。
到法國後,李石曾先入農業實用學校,以第四名畢業,後入巴黎巴斯德學院研究生物化學。
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了「世界社」,宣揚無政府主義。同年,經張靜江介紹,李石曾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認識了孫中山。
政治經濟兩手抓的李石曾,不走尋常路,不玩歐洲人眼中的中國人經商套路,決定從中華美食入手,撬開歐洲這塊未知的巨大市場。
好歹學的是農業,李石曾在法國嘗試用大豆製造營養食品,在法國巴黎西郊開設了歐洲第一家豆腐公司。同時也為中國留法學生勤工儉學鋪設了道路。
在1908年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食品博覽會」,豆腐被譽為「美味素食」,豆漿給稱為「中國奶」 衝出中國,走向世界。
1912年4月,李石曾與蔡元培、李大釗等7人組織「留法儉學會」,實際倡導者操盤者都是李石曾。「五四」運動前後,大批青年學生遠赴重洋,尋求治國之道,而留法者尤多。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先後有20批17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被稱為世界留學史上的一場「空前之盛舉」。
勤工儉學使普通青年得以走出國門放眼世界。
開啟民智、改良社會、振興國家的理想,鼓舞著那一代熱血青年。近兩千名勤工儉學生赴法留學,就讀法國三十餘所學校,在六十多處工廠做工。
他們中湧現了相當多棟梁之才: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革命領袖蔡和森、周恩來、陳毅、聶榮臻、鄧小平、鄧小平、蔡和森等人,藝術家林風眠、作家盛成等。
1916年6月,中法兩國教育界人士在巴黎共同發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就多方奔走,動員法國退還庚子賠款,發起成立中法大學,以推動中國留法教育,加強中法文化交流。
中法大學由國內中法大學和海外中法大學兩大部分組成
中國的中法大學
1920年,在西山碧雲寺把原有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自此,中法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
海外中法大學的首選之地之所以是裡昂。源於李石曾、蔡元培的計劃受到市長埃裡奧先生、裡昂大學校長儒班先生以及醫學院院長雷彬先生的大力支持。同時大學校址由法國軍事作戰部支持:將富爾維耶爾山丘上的舊軍營聖伊雷內城堡劃歸裡昂大學,作為中法大學校址。
1921年7月,「中法大學協會」註冊成立。7月8日,裡昂中法大學宣告成立。北京中法大學負責為裡昂中法大學組織學生入學考試,首批127名新生。
1925年8月,吳玉章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回四川工作。為了更加有效地培養革命幹部,為推動四川大革命做準備,吳玉章決定在重慶籌建一所中法學校。
吳玉章的想法得到了楊闇公和冉鈞的一致贊同,最後租下大溪溝譚家花園和懋園的一部分作為校本部,又在附近居民中租了一些房子作宿舍,基本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因該校有大學部,故又稱為「中法大學」。
1925年9月10日,由吳玉章 楊闇公 冉鈞等籌建的中法學校正式開學。學生是從重慶女師、江北中學、重慶聯中等招來的進步青年。聘請了楊洵、冉鈞、周貢植、李嘉仲、肖清華、童庸生等中共黨員和留日歸國的經濟學家漆南薰任教師,吳玉章任校長。
1926年1月,冉鈞、周貢植、繆雲淑在中法學校的成立了以冉鈞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重慶黨支部。
1926年2月 重慶成立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中共地委),吳玉章楊闇公等人當選為地委領導,確立了重慶作為四川革命運動的中心地位。
在發生於1927年的打槍壩「3.31」慘案後,楊闇公冉鈞等然遭到槍殺 ,中法學校也被反動分子所搗毀被迫停辦。
而重慶中法學校短短的時間裡,也為中國和西南地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比如,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國家主席楊尚昆(楊闇公胞弟)
現在的中法學校舊址在熙熙攘攘的都市中,安靜而祥和,靜靜的訴說著那一代人的歷史。
山城步道的龍門陣 我們慢慢擺
未完待續
撰文/攝影:奔跑的兔子
圖片 :部分來源於網絡
認知有限,歡迎交流指正
感謝您的閱讀 如喜歡 請掃碼關注
世界很大 ,在腳下 ; 世界很小 ,在眼中
一起聊生活 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