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步道的那些事兒之 大溪溝1925中法學校

2021-01-14 兔兒眼看世界

我們熟悉的大溪溝輕軌站,通常只是這座城市上班族走過路過或者停留的一個站點。對外地遊客而言不過是去打卡點---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一個上下站點。


而在1930年(民國十九年)前,這一帶其實是一片荒涼地方,居民並不多。由於棗子嵐埡、學田灣、曾家巖等幾處小河溝,於此匯成大的溪流,並注入嘉陵江,故得名大溪溝。

而大溪溝最出名的地標,則是這座像極了祈年殿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1951-1954年,在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鄧小平、賀龍和劉伯承的決定下 ,在當時的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對面,這個叫馬鞍山的山坡上建立一座「西南軍政大會堂」,建成後命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名「重慶人民大禮堂」至今。

主體建築採用重簷圓攥尖頂,配以重簷歇山頂

其中的重簷圓攥尖頂是鋼木結構的,是我國當時最大的鋼跨穹頂。

大禮堂其他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主樓部分以貼金的旋子彩繪裝飾,華麗壯觀。


可是,你知道麼 ?

在離大禮堂步行約3分鐘的蒲草田社區的小巷子裡,百年前,在此坐落著一所中法學校


中法學校 ?中國和法國有合辦的哇?

是 ,也不是 !

這事要從晚清說起.


都知道晚清有個大臣叫李鴻章,可還知道還有一個叫李鴻藻,這兩人可不是兄弟,反是政壇上死對頭:一個「洋務派」重臣,一個是「清流派」主將


你不知道李鴻藻也沒關係,知道一點就可以了:李鴻藻去世後,被清廷諡為「文正」,要知道按司馬光的說法「文正乃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大名鼎鼎的範仲淹諡號就是「文正」。


李鴻藻有個兒子叫李時珍,  不,是李石曾

李石曾,名煜瀛字石曾。筆名石僧、真民,晚年號擴武,中國社會教育家,故宮博物院、中法大學創建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要說李鴻章也挺不錯,1902年時,李鴻藻已駕鶴西去古西去,而當年的政壇死對頭的兒子李石曾,在李鴻章的安排下以隨員身份,陪清朝公使孫寶琦赴法。這次赴法經歷,開啟了李石曾人生新篇章。


路過上海時,結交了蔡元培與吳稚暉。

到法國後,李石曾先入農業實用學校,以第四名畢業,後入巴黎巴斯德學院研究生物化學。


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了「世界社」,宣揚無政府主義。同年,經張靜江介紹,李石曾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認識了孫中山。


政治經濟兩手抓的李石曾,不走尋常路,不玩歐洲人眼中的中國人經商套路,決定從中華美食入手,撬開歐洲這塊未知的巨大市場。


好歹學的是農業,李石曾在法國嘗試用大豆製造營養食品,在法國巴黎西郊開設了歐洲第一家豆腐公司。同時也為中國留法學生勤工儉學鋪設了道路。


在1908年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食品博覽會」,豆腐被譽為「美味素食」,豆漿給稱為「中國奶」 衝出中國,走向世界。


1912年4月,李石曾與蔡元培、李大釗等7人組織「留法儉學會」,實際倡導者操盤者都是李石曾。「五四」運動前後,大批青年學生遠赴重洋,尋求治國之道,而留法者尤多。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先後有20批17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被稱為世界留學史上的一場「空前之盛舉」。



勤工儉學使普通青年得以走出國門放眼世界。


開啟民智、改良社會、振興國家的理想,鼓舞著那一代熱血青年。近兩千名勤工儉學生赴法留學,就讀法國三十餘所學校,在六十多處工廠做工。


他們中湧現了相當多棟梁之才: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革命領袖蔡和森、周恩來、陳毅、聶榮臻、鄧小平、鄧小平、蔡和森等人,藝術家林風眠、作家盛成等。



1916年6月,中法兩國教育界人士在巴黎共同發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就多方奔走,動員法國退還庚子賠款,發起成立中法大學,以推動中國留法教育,加強中法文化交流。


中法大學由國內中法大學和海外中法大學兩大部分組成



中國的中法大學


1920年,在西山碧雲寺把原有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自此,中法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



海外中法大學的首選之地之所以是裡昂。源於李石曾、蔡元培的計劃受到市長埃裡奧先生、裡昂大學校長儒班先生以及醫學院院長雷彬先生的大力支持。同時大學校址由法國軍事作戰部支持:將富爾維耶爾山丘上的舊軍營聖伊雷內城堡劃歸裡昂大學,作為中法大學校址。



1921年7月,「中法大學協會」註冊成立。7月8日,裡昂中法大學宣告成立。北京中法大學負責為裡昂中法大學組織學生入學考試,首批127名新生。


1925年8月,吳玉章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回四川工作。為了更加有效地培養革命幹部,為推動四川大革命做準備,吳玉章決定在重慶籌建一所中法學校。



吳玉章的想法得到了楊闇公和冉鈞的一致贊同,最後租下大溪溝譚家花園和懋園的一部分作為校本部,又在附近居民中租了一些房子作宿舍,基本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因該校有大學部,故又稱為「中法大學」。


1925年9月10日,由吳玉章 楊闇公 冉鈞等籌建的中法學校正式開學。學生是從重慶女師、江北中學、重慶聯中等招來的進步青年。聘請了楊洵、冉鈞、周貢植、李嘉仲、肖清華、童庸生等中共黨員和留日歸國的經濟學家漆南薰任教師,吳玉章任校長。



1926年1月,冉鈞、周貢植、繆雲淑在中法學校的成立了以冉鈞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重慶黨支部。


1926年2月 重慶成立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中共地委),吳玉章楊闇公等人當選為地委領導,確立了重慶作為四川革命運動的中心地位。



在發生於1927年的打槍壩「3.31」慘案後,楊闇公冉鈞等然遭到槍殺 ,中法學校也被反動分子所搗毀被迫停辦。


而重慶中法學校短短的時間裡,也為中國和西南地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比如,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國家主席楊尚昆(楊闇公胞弟)


現在的中法學校舊址在熙熙攘攘的都市中,安靜而祥和,靜靜的訴說著那一代人的歷史。



山城步道的龍門陣 我們慢慢擺

未完待續

撰文/攝影:奔跑的兔子

圖片 :部分來源於網絡

認知有限,歡迎交流指正

感謝您的閱讀    如喜歡  請掃碼關注

世界很大 ,在腳下 ; 世界很小 ,在眼中

一起聊生活 看世界


相關焦點

  • 渝中區大溪溝山城步道「美容」 五一不妨去走一走這幾條步道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部分圖片大溪溝街道提供「五一」小長假不出遠門,家門口的旅行不妨去山城步道開啟慢生活,尋找老重慶的煙火味。今日(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大溪溝片區採訪過程中發現,位於該片區內的張家花園步道、棗二巷步道等增設了不少景觀小品和文化創意。據悉,今年以來,大溪溝街道開展了山城步道管護專項行動,對轄區步道進行了「美容」。
  • 重慶渝中區大溪溝山城步道「美容」 五一不妨去走一走這幾條步道
    「五一」小長假不出遠門,家門口的旅行不妨去山城步道開啟慢生活,尋找老重慶的煙火味。今日(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大溪溝片區採訪過程中發現,位於該片區內的張家花園步道、棗二巷步道等增設了不少景觀小品和文化創意。
  • 重慶珍檔丨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
    03-26 08:05:00 來源:渝中最重慶微信公眾號 重慶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大溪溝電廠招待所舊址、重慶中法學校舊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述說著城市變遷背後的風雲往事。
  • 糜建國:大溪溝的步道精神 | 重慶新詩學會進社區之——人和街
    大溪溝的步道精神文/糜建國四月的重慶,春天似乎還沒來得及與人們打上一個照面,夏天就來了。陽光有些婆娑,從古老榕樹的葉子縫隙中穿透過來,城市便有了一些輕柔和涼爽。四月底,很榮幸和新詩學會的老師們,在大溪溝街道相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了大溪溝,了解了大溪溝的前世今生。但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那長長的「第八步道」。剛剛踏上步道,還以為不過只有八步,走上去,我習慣性地開始數起來:一、二、三……數完八級,怎麼還有第九級呢?再抬頭一看,哪裡有盡頭?旁邊的工作人員忍不住笑起來。
  • 重慶 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
    重慶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大溪溝電廠招待所舊址、重慶中法學校舊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歷史回聲中的紅色信仰往大溪溝派出所方向行進,經過蒲草田,拐進街邊一個小巷子,路過一排市井的小餐館,再走過一片被當做臨時停車場的壩子,就能看到一棟一樓一底磚木結構的老房子, 「重慶市中法學校舊址」的字樣是中共在重慶創辦的第一所幹部學校
  • 重慶人文畫卷 | 大溪溝步道群漫行記
    大溪溝街道,位於渝中區中部偏北,因其地形特徵,在其大街小巷中,藏著6條山城步道。在張家花園步道上,還有對中國共產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法學校」的遺址。「中法學校」,1925年由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創立,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地區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也是重慶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重慶支部的誕生地。
  • 在大溪溝聽母城心跳
    作為外地遊客,也許解放碑一度成為「從你全世界路過」的最佳遊覽地,但是你若有更多的時間,不妨深入腹地,來大溪溝走一走。這不僅僅是路過,而是讓整個渝中,乃至重慶,都裝進人們的眼裡,心裡,甚至血液裡。它是生動的,明媚的,寧靜的,是最深刻的。《巴縣誌》記載:明洪武(1368年),屬「附部二廂」之「內江廂」地帶。
  • 看見| 紅牆青瓦、老樹參天、老重慶版畫……山城第八步道和文化宮...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趁著立夏之季,打探了位於大溪溝街道紅球壩特色老社區內的山城第八步道和兒童醫院附近的文化宮巷,兩條步道將大溪溝人和街、嘉濱路一帶和中山二路、兒童醫院、枇杷山公園連接起來,紅牆青瓦加上牆上的老重慶版畫,提升了山城步道的「顏值」和氣質,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 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大溪溝分會場昨日開演
    ▲二胡合奏《北國之春》重慶晚報訊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攝影報導)「大紅的燈籠高高掛,漫天的雪花飄飄灑灑,喜慶的對聯貼起來啦……」昨天下午,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大溪溝分會場演出在人和街小學禮堂舉行。
  • 大溪溝三個特色老社區即將亮相 快來感受老重慶的味道
    通過步道,不僅能供市民和遊客健身,還串聯了一串老重慶文化遺存。紅球壩社區佔地面積10.9公頃,緊靠人民廣場,環抱大禮堂—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山地特色風貌資源。正在打造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內,沈鈞儒等名人舊居群見證了抗戰風雲,內部的傳統街巷格局老重慶味道十足。再延伸過去就是大禮堂和三峽博物館。
  • 網紅重慶的冷門線路:2條步道2碗面,10個景點告訴你大溪溝的魅力
    順著嘉濱道伸向江邊的樓梯持續向下,就快能抵達大溪溝碼頭,但因為遠離渝中知名旅遊景點,又已卸去貨運的工作,所以沒有人氣。如果你了解渝中區的地形,一定知道從大溪溝到朝天門的江岸,是一條向南凸出的弧線。故大溪溝碼頭視野極開闊,可遠望朝天門與千廝門大橋。
  • 了解山城第8步道,就能在大禮堂、大溪溝與學田灣快速來回
    四通八達的山城第八步道山城第八步道也許是渝中區最為複雜的步道,它連接著勞動人民文化宮、學田灣以及大溪溝的人和路。比起架在中興路與領事巷之間的山城第三步道,山城第八步道連接力更強。有住在華福巷附近的居民說,山城第八步道改造竣工之後,華福巷就變成了四通八達之地:「不熟悉路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這兒偏僻,可是要是你熟悉了路,那不論去哪兒都很方便。棗子嵐埡、馬鞍山、文化宮,都是走幾分鐘就到了。」
  • 想約你逛街,去這些傳說中的「山城步道「壓馬路
    重慶,是一座蜿蜒起伏的城市,依水而居依山而行,步道就隨著人們的腳步在這片土地上蔓延開來,街巷、濱江、山林皆有其身影。在這些街巷中,能探尋感悟歷史人文,能品味獨特的城市體驗,重慶的步道,是這座城市寶貴的財富。
  • 梯坎有面,大溪溝
    但作為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也還存有不少能尋得老重慶影子的地方,大溪溝便是如此。-01-關於大溪溝地名的由來,是這樣的。重慶為山城,又多雨水。城內城外很多溪溝。《巴縣誌》還專門列了一個城內水溝表。因大溪溝在城外,位於半島西北角。棗子嵐埡和曾家巖等地的流水匯此布入嘉陵江。因流域面積較大,溪溝較大。水勢也較大,從而便取名大溪溝。
  • 大溪溝:老重慶的影子
    一、熟悉又陌生的大溪溝大溪溝位於重慶所謂的「下半城」,即便不常去,卻是一個道地重慶人的語言中不可或缺的地方。重慶人對大溪溝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除了住在那裡的人對它瞭然於胸,其他人可能就對之就有些印象模糊,儘管,常常要提起它。
  • 漫步重慶|步道串聯著山城的味道
    那麼山城的步道是很有特色的。有歷史氣息的、有環境優美的、有步道險峻每一條都有自己的特色。周末不想出遠門,不妨去探秘一下這些步道吧!不僅出去散了心還健了身。更是體驗步道之美,步道之樂,步道之厚重。山城第三步道重慶是山城,山城步道是只能步行的城市小道。
  • 鏡頭定格山城步道之美
    20餘名來自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組成的特攝團,將鏡頭對準山城步道,感受步道建設成效,定格步道之美。,全景式呈現山城步道之美。西南大區步道棗子嵐埡段。謝代輝 攝活動中,特攝團成員們在步道上走走停停,找尋著自己心目中最美步道的模樣。而他們投入創作的身影也成為了步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 重慶最美步道:山城步道,老重慶印記
    洪崖洞夜景是重慶必打卡的景點,火鍋是比吃的美食,那麼山城步道也是不可錯過的,山城步道是老重慶的印記,是最美的重慶步道。當你漫步石板路的小巷,這裡是體驗山城韻味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三步道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居住了,留下的只是來遊覽的人民,而我覺得最棒的是修建在陡壁上的一個懸空棧道!
  • 渝中區大溪溝街道殘聯舉辦2018年重慶市特殊藝術巡演
    華龍網10月11日9時29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獲悉,為鼓勵殘疾人充分發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更好地融入社會,根據區殘聯的相關要求,大溪溝街道殘聯攜手重慶市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邀請重慶市曲藝團和重慶夢翔文化公司專業藝術團隊走進山城老年大學禮堂,於9月30日共同舉辦了主題為「同奔小康 共享芬芳」2018年重慶市特殊藝術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