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文畫卷 | 大溪溝步道群漫行記

2020-12-19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蓮二爺 ,作者蓮二爺

蓮二爺

跟著蓮二爺走,上坡下坡都不得抖。

溫馨提示:全文4580字,深度閱讀需要花費你約10分鐘時間

每一個外地人在第一次進入渝中的時候,都會被這裡的地形所震撼:摩天高樓在嘉陵江和長江沿岸的群山上次第生長,層層疊疊,直入雲霄;江面上的橋梁和陸地上的立交橋縱橫交錯,盤旋而上,令人炫暈卻獨成一景;李子壩的輕軌穿樓而過,在江面、山邊一路飛奔,活力十足……

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山上是城,山下也是城。

山與城相得益彰。

當年建築者們,為了讓建築與城市地形相契合,儘可能的因地制宜,樓宇、商業、交通、生活等屬於城市的一切,分布在山上山下各個位置,於是,有了上半城、下半城。而今天,這卻成為渝中8D城市名字的來源。

山城步道,正是當年連接山上和山下的必然通路。

如果說解放碑、重慶來福士、龍湖重慶時代天街是渝中區的A面,那麼深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步道,則屬於渝中區的B面。只有真正深入渝中,探尋這裡的文化積澱和歷史記憶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串聯起渝中區上半城和下半城的步道,才是真正留住時光的月光寶盒。

更重要的是,這些步道仍舊保留著它原本的功能,不僅是遊客眼中的渝中,更是真正屬於生活著的渝中。身處這一條條歷史坐標一般的山城步道,你能真正感受到屬於時光的聯綴。

對遊客來說,這些只是一條條道路。但對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來說,卻是一輩子。

所以,有人將山城步道看做渝中的底片,他們說,在這些步道上,能夠看到諸如倔強、努力、奮進,以及樂觀和兼容並蓄的煙火氣等氣質。

大溪溝街道,位於渝中區中部偏北,因其地形特徵,在其大街小巷中,藏著6條山城步道。

初冬午後,撐著傘,鑽進漫天飛舞的雨簾,我們走向了這些步道。

我們走進了渝中肌理的最深處。

01

書香之味——張家花園山城步道

地點:從人和街一直向上延伸到中山二路旁的重慶市人民醫院

從市人民醫院旁邊路口下行,便進入了張家花園步道。初入步道,濃濃的書香味迎面撲來。

張家花園步道系山城第三步道的一部分,因始建於民國時期的張家花園而得名。

步道蜿蜒回折,青磚為牆、白灰勾縫,大條石砌成的石梯朝下延伸出各種拐角——這是充滿了驚喜的拐角,幾乎每一次轉身,都有各種不同的風景出現在眼前。

這是最典型的重慶生活區。沿著步道兩旁,居民樓矗立,斑駁的牆壁、樓宇的造型無聲記錄著老社區走過的歲月煙雲。間或有一個小天橋從步道穿進旁邊的居民樓中,沿著步道而建的圍牆旁,間插著幾條暗紅色的長椅,供遊人或市民休憩。

整個張家花園步道的社區環境、生活配套很完善。沿著步道有幼兒園、養老院,有菜市、滷菜店,甚至還有在外面很難看到的彈棉花的、開鎖的……居民安詳,不急不躁,一副知足常樂的樣子,步履緩慢,內心從容。

這條並不算長的步道上,曾經承載過無數耳熟能詳的名字和屬於重慶城的輝煌。

步道上的巴蜀幼兒園前身為張家花園孤兒院,院董事之一李義銘是紅巖烈士江姐的舅舅,江姐也是在這裡接受了最早的共產主義思想教育。

張家花園65號,青磚砌成的院門上方寫著兩個繁體字:「棫園」。這是原巴蜀中學宿舍,1938年租借給由周恩來、孫科、陳立夫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從此,這個小小的地方成為了抗戰時期全國文藝界的中心。

這道門裡,進出過著長衫的老舍、穿旗袍的冰心,曾聚集了茅盾、巴金、胡風、朱自清、丁玲、田漢等當時全國文藝界的精英。如今,只留下一道斑駁的老木門供後人駐足懷想。

在巴蜀中學的舊址裡,盧作孚、康心如、何魯定下了「公正誠樸」的校訓,周恩來總理曾在巴蜀學校大操場,作著名的《抗戰九問》演講。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這裡任國文教員,作詞的校歌傳唱至今。老舍、郭沫若、鄒韜奮、田漢、胡風、邵力子、沈鈞儒等革命先輩曾在此辦了數十場抗戰演講。

近百年後的今天,巴蜀中學已經搬遷到更便於辦學的地方延續著它的輝煌,而張家花園步道旁的舊址之上,唯剩由四根白色羅馬圓柱和橫梁構建的校門依舊矗立在那裡。

在張家花園步道上,還有對中國共產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法學校」的遺址。「中法學校」,1925年由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創立,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地區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也是重慶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重慶支部的誕生地。

02

城市之光——棗子嵐埡棗一巷步道

地點:位於人民大禮堂北部,連接著棗子嵐埡正街與中山二路

如果說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是以充滿書香味的青色灰色為主色調的話,那麼棗子嵐埡棗一巷步道則是色彩繽紛而充滿活力的。

這是一條有些陡峭的步道,雖然我並未測量過整個落差有多大,但288步階梯構成的步道整體讓人從上望下去的時候還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倘若有人失足從石梯上摔落,近40度的坡度會讓整個狀況有些不堪。

兼之當年這條步道原為大青石鋪設,在重慶秋冬動輒持續一個月的雨季裡,這一材質很容易造成青苔滋生——標準的「天雨路滑」。

所以,這裡曾經被棗子嵐埡的老居民叫做「魔鬼梯坎」。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政府將棗一巷步道重新進行了整改。除了地面採用防滑材質作為主材料之外,在石梯的立面和步道的牆上用馬賽克和彩色貼面瓷磚將其裝飾一新。

這並非簡單的顏色鋪陳,比較起來,更像新潮的塗鴉作品。

從棗一巷步道的底部朝上看,階梯的立面構建出一幅幅標誌性風景畫:有人潮湧動的解放碑、穿樓而過的軌道交通、飛天一線牽的長江索道,更有千與千尋同款的洪崖洞以及重慶文化地標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的每個季節都有著自己的顏色,而棗一巷的顏色卻一年四季都是五彩斑斕的。

步道一側的牆上,以「時光裡」為主題,用亮色瓷磚嵌入的方式,將改革開放以來每個時代的代表符號融進巷道的一磚一瓦,手機、大哥大、隨身聽……縱使時代和生活飛速變遷,每個時代的人們仍然可以在這裡尋找到時間的烙印。時間是源動力,由此散發的力量,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內核。

而步道的另一側則是居民樓。沿著步道,一棟棟建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樓被掩映在路邊茂密的黃葛樹中。那些黃葛樹,一人合抱的樹幹和已經能夠遮住幾乎整個步道的樹冠,在秋冬的細雨之下,沒有絲毫的頹唐之色,反而被整條小巷的繽紛色彩襯託得鮮活而明豔。

也許,這裡將成為未來重慶旅遊新的打卡勝地。

03

時間之慢——棗子嵐埡棗二巷步道

地點:隱藏在重慶四十二中旁邊的一片老居民樓之間,連接人和街和棗子嵐埡正街兩條主幹道。

棗二巷步道上行入口在華福巷社區書香苑旁,毗鄰四十二中,向上可通往棗子嵐埡正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後門,長度約300米,曾是從人和街步行通往觀音巖、文化宮等地主要通道。

現在走進去,很難想像以往的景象。在未整修之前,這裡管線無序、牆皮斑駁、垃圾隨處丟棄……

棗二巷步道的改造升級是前兩年完成的。但這並非簡單的整修,而是融入了山城特色和以慈孝文化為核心文化元素的修繕。

其實這樣的氛圍從一走進棗二巷步道就能感覺到。

斑駁的牆體已經修繕為青磚為牆、白灰勾縫的充滿時光調性牆,而步道旁無法更換牆體的建築則被用明亮的黃色牆體塗料進行了塗裝。步道裡的電線桿上,都被畫上了表現老渝中吊腳樓或者舊時建築的畫,甚至連配電箱上,都畫上了梅蘭竹菊等不同主題的畫面。

這讓人仿佛瞬間走進了國畫中。

整個棗二巷步道給人的感覺尤其素雅,配上步道邊的重慶四十二中的老校門和附近的桃李園,顯得格外有重慶母城的風範。

步道中段的棗二巷1號,是一個由300多平方米居民小院變身的慈孝文化院落。小院內設置了健身器材和便民座椅,牆壁上是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慈孝文化彩繪。小院拐角處的輕軌穿樓素描壁畫很立體,旁邊的綠植被養在一個水缸裡,水缸雖有些殘破,但當它出現在這裡的時候,猶如畫龍點睛,讓整個壁畫和彩繪一下子顯得生動起來。

生活在這裡也格外愜意。青磚為牆,石板為階,牆前屋後數棵大樹遮陰,橘色肥貓偶爾入目,雨後的青藤滴落葉片餘水,散步的人又走上石梯,一路打著招呼行去。

想起木心那首《從前慢》: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04

歲月之幽——山城第八步道

地點:以人和街829公交站為起點,向上延伸至紅球壩棗子嵐埡,連接至文化宮巷,直至中山二路兒童醫院門診部。

山城第八步道也許是渝中區最為複雜的步道,它連接著勞動人民文化宮、學田灣以及大溪溝的人和路,總長度約1公裡左右。

有外地遊客在走進這裡後發現自己完全摸不著頭緒,到底該轉進哪條路才是自己需要的方向。但對於生活在其間的居民來說,山城第八步道改造竣工後,這裡就變成了四通八達之地:「不熟悉路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這兒偏僻,可是要是你熟悉了路,那不論去哪兒都很方便。棗子嵐埡、馬鞍山、文化宮,都是走幾分鐘就到了。」

步道沿途風景優美,幽靜的道路上鋪滿青石板,步道兩旁多生樹木,樹冠高且濃密,就算是夏天,林蔭道上也是不熱的。與其他步道相比,山城第八步道的顏色顯得格外跳脫——紅色的磚牆,上面架著青黛色的瓦片,粗壯的黃葛樹從兩側牆根生長出來,搭配著牆上的老重慶版畫,猶如時光迴轉、歲月調頭。

還有一段路上,磚紅色的牆壁對面是綠色的瓷磚,顏色雖碰撞了,但卻碰撞得極其復古,平添了幾分古典味。

牆上的版畫記錄的幾乎都是老重慶的風景,諸如臨江門碼頭、望龍門纜車等,都是一代重慶人的記憶。無論對於新生代的重慶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這無疑都是最好的傳播素材。

因為這是老居民區內的步道,經常行走在其間的人除了遊客之外,大抵是認識的。走著走著,人們的腳步都緩慢了許多,間或與對面走過的熟人打個招呼,經過老閨蜜家門口的時候吼一聲,驚醒她在門口躺椅上眯縫著眼睛打瞌睡的老頭,再和老閨蜜約好了晚上跳壩壩舞的時間,就此歸去。

步履從容,不喜不悲。

從上頭走到下頭,一條步道,就只有那麼長,上班要從這裡經過,回家要從這裡經過,即便是談戀愛結婚還是得從這裡經過。

牆變紅了,瓦變青了,地面變得整潔而平順了,黃葛樹又長大了。

喧囂少了,時光從容了。

光陰在這裡記錄著故事

歲月幽靜 一如往常

留住城市底片

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

在本文即將完結之際,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開展了「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多家媒體走進了渝中區傳統風貌街區,沿著張家花園山城步道往下行,穿過中法學校舊址、第八步道,走進了馬鞍山風貌區,用雙腳感受傳統老街與時代發展的文化交融,找尋渝中區的歷史記憶。

渝中區現擁有傳統風貌街區總計12處,佔全市40%,總佔地面積約2.2平方公裡,佔渝中區陸域面積約10%。除山城巷及金湯門傳統風貌區、大禮堂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之外,還有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白象街傳統風貌區、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打銅街傳統風貌區、大田灣及勞動人民文化宮傳統風貌區、魯祖廟傳統風貌區、飛機碼頭—燕子巖—枇杷山傳統風貌區,以及3處歷史文化街區——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中山四路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李子壩歷史文化街區。

大禮堂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通過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與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有機融合,建成歷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目前西區已基本完工,馬鞍山堂裡預計元旦前後會對市民開放。

目前,渝中區正緊緊圍繞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五大特徵分類推進歷史風貌片區打造。上述12片傳統風貌街區均已編制保護規劃,其中有9個已開工建設,2020年將完成山城巷、打銅街傳統風貌街區的保護規劃修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重慶人文畫卷 | 大溪溝步道群漫行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溪溝:老重慶的影子
    一、熟悉又陌生的大溪溝大溪溝位於重慶所謂的「下半城」,即便不常去,卻是一個道地重慶人的語言中不可或缺的地方。重慶人對大溪溝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除了住在那裡的人對它瞭然於胸,其他人可能就對之就有些印象模糊,儘管,常常要提起它。
  • 在大溪溝聽母城心跳
    重慶是一座起伏蜿蜒的城市,你行走其中,身心也隨之起落。在這座城市裡,你們隨處都可以觸摸到它的溫度,欣賞到它的光影,但唯有進入到城市最柔軟,也最深刻的腹地,才可以傾聽到城市的心跳。作為外地遊客,也許解放碑一度成為「從你全世界路過」的最佳遊覽地,但是你若有更多的時間,不妨深入腹地,來大溪溝走一走。
  • 梯坎有面,大溪溝
    但作為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也還存有不少能尋得老重慶影子的地方,大溪溝便是如此。-01-關於大溪溝地名的由來,是這樣的。重慶為山城,又多雨水。城內城外很多溪溝。《巴縣誌》還專門列了一個城內水溝表。因大溪溝在城外,位於半島西北角。棗子嵐埡和曾家巖等地的流水匯此布入嘉陵江。因流域面積較大,溪溝較大。水勢也較大,從而便取名大溪溝。
  • 重慶大溪溝知名的小面!獨一無二的地道豌雜麵
    重慶大溪溝的「明星麵館」!藏在菜市場裡的經典美食!其實在很多年以前,大溪溝真的是一條水流湍急的溪流,後來伴隨著重慶城市的高速發展,如今大溪溝早已不復存在,唯有一些老建築群至今還保留著。如今在大溪溝最出名的麵館,非他們家莫屬!「梯坎面」依舊保持著老重慶的傳統味道,尤其是在佐料方面,完完全全是老重慶的風味!雖說我們不是重慶人,但是在重慶也算是吃過無數家小面,他們家的佐料味道很有記憶點,吃完以後你就會念念不忘。
  • 重慶渝中大溪溝街道18家單位獲「放心美食示範店」榮譽
    摘要:近日,重慶渝中區大溪溝街道舉行2020年度「放心美食示範店」授牌表彰大會,在轄區營造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培育文明餐桌新風尚,其中,18家單位受表彰。
  • 重慶珍檔丨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
    03-26 08:05:00 來源:渝中最重慶微信公眾號 重慶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大溪溝電廠招待所舊址、重慶中法學校舊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述說著城市變遷背後的風雲往事。
  • 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大溪溝分會場昨日開演
    ▲二胡合奏《北國之春》重慶晚報訊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攝影報導)「大紅的燈籠高高掛,漫天的雪花飄飄灑灑,喜慶的對聯貼起來啦……」昨天下午,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大溪溝分會場演出在人和街小學禮堂舉行。
  • 讓「渝爾代夫」們更養眼 渝中區大溪溝開展淨岸行動
    ▲大溪溝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美容1.8公裡」嘉陵江江岸線這段時間長江、嘉陵江正值枯水期,兩江江岸風景「渝爾代夫」、「神龜石」等不斷走紅朋友圈。為持續保證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在雨季來臨之前清理掉江岸垃圾,今(20)日下午,渝中區大溪溝街道400餘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來到嘉陵江大溪溝段江岸,開展淨岸行動,為嘉陵江「美容」。
  • 糜建國:大溪溝的步道精神 | 重慶新詩學會進社區之——人和街
    大溪溝的步道精神文/糜建國四月的重慶,春天似乎還沒來得及與人們打上一個照面,夏天就來了。陽光有些婆娑,從古老榕樹的葉子縫隙中穿透過來,城市便有了一些輕柔和涼爽。四月底,很榮幸和新詩學會的老師們,在大溪溝街道相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了大溪溝,了解了大溪溝的前世今生。但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那長長的「第八步道」。剛剛踏上步道,還以為不過只有八步,走上去,我習慣性地開始數起來:一、二、三……數完八級,怎麼還有第九級呢?再抬頭一看,哪裡有盡頭?旁邊的工作人員忍不住笑起來。
  • 重慶渝中區大溪溝山城步道「美容」 五一不妨去走一走這幾條步道
    今日(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大溪溝片區採訪過程中發現,位於該片區內的張家花園步道、棗二巷步道等增設了不少景觀小品和文化創意。據悉,今年以來,大溪溝街道開展了山城步道管護專項行動,對轄區步道進行了「美容」。
  • 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施工 上清寺至大溪溝下穿道等道路將進行197天...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彭光瑞 實習生 嚴梓尹/文 警方供圖8月7日,記者從渝中區公安分局獲悉,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大禮堂至曾家巖站及區間隧道工程擬於2020年8月15日至2021年2月27日施工。
  • 重慶 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
    重慶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大溪溝電廠招待所舊址、重慶中法學校舊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深藏在大溪溝的五大地標,是渝中半島依舊活著的傳奇。1954年的重慶當年還沒有接待高規格外國代表團的場所,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就安排來訪的朝鮮代表團在「大禮堂」下榻。此後來重慶的外國代表團都指名要住在這裡,大禮堂也就成了重慶招待外賓的指定場所。在之後的歲月中,大禮堂獲得了無數的讚譽。如今的大禮堂回歸了設計初衷——一處供重慶人民休閒、娛樂的場所。
  • 渝中區大溪溝街道:集中力量統籌資源 全力以赴應對洪峰過境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黃清嫻 雷強「還未撤離的群眾請儘快轉移……」19日16時許,記者趕赴渝中區大溪溝街道防洪救災現場採訪時,洶湧的嘉陵江水已經越過嘉濱路,倒灌到了大溪溝街23號月亮面莊的位置,一名拿著大喇叭的社區工作人員正在向沿途居民樓棟喊話。
  • 渝中區大溪溝山城步道「美容」 五一不妨去走一走這幾條步道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部分圖片大溪溝街道提供「五一」小長假不出遠門,家門口的旅行不妨去山城步道開啟慢生活,尋找老重慶的煙火味。今日(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大溪溝片區採訪過程中發現,位於該片區內的張家花園步道、棗二巷步道等增設了不少景觀小品和文化創意。據悉,今年以來,大溪溝街道開展了山城步道管護專項行動,對轄區步道進行了「美容」。
  • 大溪溝三個特色老社區即將亮相 快來感受老重慶的味道
    張家花園步道又稱為山城第三步道,這條步道不僅在大溪溝轄區內,還延伸到了七星崗街道,它以串聯老重慶文化遺存著稱。大溪溝內的歷史遺存包括棫園(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遺址)、巴蜀中學舊校門遺址以及著重慶最早的發電廠之一的大溪溝電廠等。
  • 東方情結:《西行漫記》中的「風景」
    這部作品先在英國面世,旋即在上海被翻譯為《西行漫記》出版,風靡一時,由此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正如李楊在《埃德加·斯諾與「西方的中國形象」》中所言,斯諾的《西行漫記》可以被視為現代中國敘事文本的奠基性著作。它為中國人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視野。更有一種看法認為:是斯諾這樣一個西方人寫的《西行漫記》幫助中國人認識了自己。
  • 山城步道的那些事兒之 大溪溝1925中法學校
    我們熟悉的大溪溝輕軌站,通常只是這座城市上班族走過路過或者停留的一個站點。對外地遊客而言不過是去打卡點---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一個上下站點。而在1930年(民國十九年)前,這一帶其實是一片荒涼地方,居民並不多。由於棗子嵐埡、學田灣、曾家巖等幾處小河溝,於此匯成大的溪流,並注入嘉陵江,故得名大溪溝。
  • 渝中區大溪溝街道殘聯舉辦2018年重慶市特殊藝術巡演
    華龍網10月11日9時29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獲悉,為鼓勵殘疾人充分發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更好地融入社會,根據區殘聯的相關要求,大溪溝街道殘聯攜手重慶市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邀請重慶市曲藝團和重慶夢翔文化公司專業藝術團隊走進山城老年大學禮堂,於9月30日共同舉辦了主題為「同奔小康 共享芬芳」2018年重慶市特殊藝術巡演
  • 【悅讀】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西行漫記》談起
    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西行漫記》來加以說明。《紅星照耀中國》(局部)油畫 沈嘉蔚繪  《西行漫記》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該書從內容上分析,建構了紅軍的個人形象和群體形象。
  • 渝中大溪溝地區舉辦2018年新春文化惠民活動
    華龍網2月7日16時04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官網獲悉,為進一步豐富地區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駐區單位文化交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月30日,渝中區大溪溝街道在巴蜀中學禮堂舉辦了「美麗大溪溝·幸福渝中人」2018年新春文化惠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