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蓮二爺 ,作者蓮二爺
蓮二爺
跟著蓮二爺走,上坡下坡都不得抖。
溫馨提示:全文4580字,深度閱讀需要花費你約10分鐘時間
每一個外地人在第一次進入渝中的時候,都會被這裡的地形所震撼:摩天高樓在嘉陵江和長江沿岸的群山上次第生長,層層疊疊,直入雲霄;江面上的橋梁和陸地上的立交橋縱橫交錯,盤旋而上,令人炫暈卻獨成一景;李子壩的輕軌穿樓而過,在江面、山邊一路飛奔,活力十足……
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山上是城,山下也是城。
山與城相得益彰。
當年建築者們,為了讓建築與城市地形相契合,儘可能的因地制宜,樓宇、商業、交通、生活等屬於城市的一切,分布在山上山下各個位置,於是,有了上半城、下半城。而今天,這卻成為渝中8D城市名字的來源。
山城步道,正是當年連接山上和山下的必然通路。
如果說解放碑、重慶來福士、龍湖重慶時代天街是渝中區的A面,那麼深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步道,則屬於渝中區的B面。只有真正深入渝中,探尋這裡的文化積澱和歷史記憶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串聯起渝中區上半城和下半城的步道,才是真正留住時光的月光寶盒。
更重要的是,這些步道仍舊保留著它原本的功能,不僅是遊客眼中的渝中,更是真正屬於生活著的渝中。身處這一條條歷史坐標一般的山城步道,你能真正感受到屬於時光的聯綴。
對遊客來說,這些只是一條條道路。但對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來說,卻是一輩子。
所以,有人將山城步道看做渝中的底片,他們說,在這些步道上,能夠看到諸如倔強、努力、奮進,以及樂觀和兼容並蓄的煙火氣等氣質。
大溪溝街道,位於渝中區中部偏北,因其地形特徵,在其大街小巷中,藏著6條山城步道。
初冬午後,撐著傘,鑽進漫天飛舞的雨簾,我們走向了這些步道。
我們走進了渝中肌理的最深處。
01
書香之味——張家花園山城步道
地點:從人和街一直向上延伸到中山二路旁的重慶市人民醫院
從市人民醫院旁邊路口下行,便進入了張家花園步道。初入步道,濃濃的書香味迎面撲來。
張家花園步道系山城第三步道的一部分,因始建於民國時期的張家花園而得名。
步道蜿蜒回折,青磚為牆、白灰勾縫,大條石砌成的石梯朝下延伸出各種拐角——這是充滿了驚喜的拐角,幾乎每一次轉身,都有各種不同的風景出現在眼前。
這是最典型的重慶生活區。沿著步道兩旁,居民樓矗立,斑駁的牆壁、樓宇的造型無聲記錄著老社區走過的歲月煙雲。間或有一個小天橋從步道穿進旁邊的居民樓中,沿著步道而建的圍牆旁,間插著幾條暗紅色的長椅,供遊人或市民休憩。
整個張家花園步道的社區環境、生活配套很完善。沿著步道有幼兒園、養老院,有菜市、滷菜店,甚至還有在外面很難看到的彈棉花的、開鎖的……居民安詳,不急不躁,一副知足常樂的樣子,步履緩慢,內心從容。
這條並不算長的步道上,曾經承載過無數耳熟能詳的名字和屬於重慶城的輝煌。
步道上的巴蜀幼兒園前身為張家花園孤兒院,院董事之一李義銘是紅巖烈士江姐的舅舅,江姐也是在這裡接受了最早的共產主義思想教育。
張家花園65號,青磚砌成的院門上方寫著兩個繁體字:「棫園」。這是原巴蜀中學宿舍,1938年租借給由周恩來、孫科、陳立夫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從此,這個小小的地方成為了抗戰時期全國文藝界的中心。
這道門裡,進出過著長衫的老舍、穿旗袍的冰心,曾聚集了茅盾、巴金、胡風、朱自清、丁玲、田漢等當時全國文藝界的精英。如今,只留下一道斑駁的老木門供後人駐足懷想。
在巴蜀中學的舊址裡,盧作孚、康心如、何魯定下了「公正誠樸」的校訓,周恩來總理曾在巴蜀學校大操場,作著名的《抗戰九問》演講。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這裡任國文教員,作詞的校歌傳唱至今。老舍、郭沫若、鄒韜奮、田漢、胡風、邵力子、沈鈞儒等革命先輩曾在此辦了數十場抗戰演講。
近百年後的今天,巴蜀中學已經搬遷到更便於辦學的地方延續著它的輝煌,而張家花園步道旁的舊址之上,唯剩由四根白色羅馬圓柱和橫梁構建的校門依舊矗立在那裡。
在張家花園步道上,還有對中國共產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法學校」的遺址。「中法學校」,1925年由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創立,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地區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也是重慶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重慶支部的誕生地。
02
城市之光——棗子嵐埡棗一巷步道
地點:位於人民大禮堂北部,連接著棗子嵐埡正街與中山二路
如果說張家花園山城步道是以充滿書香味的青色灰色為主色調的話,那麼棗子嵐埡棗一巷步道則是色彩繽紛而充滿活力的。
這是一條有些陡峭的步道,雖然我並未測量過整個落差有多大,但288步階梯構成的步道整體讓人從上望下去的時候還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倘若有人失足從石梯上摔落,近40度的坡度會讓整個狀況有些不堪。
兼之當年這條步道原為大青石鋪設,在重慶秋冬動輒持續一個月的雨季裡,這一材質很容易造成青苔滋生——標準的「天雨路滑」。
所以,這裡曾經被棗子嵐埡的老居民叫做「魔鬼梯坎」。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政府將棗一巷步道重新進行了整改。除了地面採用防滑材質作為主材料之外,在石梯的立面和步道的牆上用馬賽克和彩色貼面瓷磚將其裝飾一新。
這並非簡單的顏色鋪陳,比較起來,更像新潮的塗鴉作品。
從棗一巷步道的底部朝上看,階梯的立面構建出一幅幅標誌性風景畫:有人潮湧動的解放碑、穿樓而過的軌道交通、飛天一線牽的長江索道,更有千與千尋同款的洪崖洞以及重慶文化地標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的每個季節都有著自己的顏色,而棗一巷的顏色卻一年四季都是五彩斑斕的。
步道一側的牆上,以「時光裡」為主題,用亮色瓷磚嵌入的方式,將改革開放以來每個時代的代表符號融進巷道的一磚一瓦,手機、大哥大、隨身聽……縱使時代和生活飛速變遷,每個時代的人們仍然可以在這裡尋找到時間的烙印。時間是源動力,由此散發的力量,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內核。
而步道的另一側則是居民樓。沿著步道,一棟棟建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樓被掩映在路邊茂密的黃葛樹中。那些黃葛樹,一人合抱的樹幹和已經能夠遮住幾乎整個步道的樹冠,在秋冬的細雨之下,沒有絲毫的頹唐之色,反而被整條小巷的繽紛色彩襯託得鮮活而明豔。
也許,這裡將成為未來重慶旅遊新的打卡勝地。
03
時間之慢——棗子嵐埡棗二巷步道
地點:隱藏在重慶四十二中旁邊的一片老居民樓之間,連接人和街和棗子嵐埡正街兩條主幹道。
棗二巷步道上行入口在華福巷社區書香苑旁,毗鄰四十二中,向上可通往棗子嵐埡正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後門,長度約300米,曾是從人和街步行通往觀音巖、文化宮等地主要通道。
現在走進去,很難想像以往的景象。在未整修之前,這裡管線無序、牆皮斑駁、垃圾隨處丟棄……
棗二巷步道的改造升級是前兩年完成的。但這並非簡單的整修,而是融入了山城特色和以慈孝文化為核心文化元素的修繕。
其實這樣的氛圍從一走進棗二巷步道就能感覺到。
斑駁的牆體已經修繕為青磚為牆、白灰勾縫的充滿時光調性牆,而步道旁無法更換牆體的建築則被用明亮的黃色牆體塗料進行了塗裝。步道裡的電線桿上,都被畫上了表現老渝中吊腳樓或者舊時建築的畫,甚至連配電箱上,都畫上了梅蘭竹菊等不同主題的畫面。
這讓人仿佛瞬間走進了國畫中。
整個棗二巷步道給人的感覺尤其素雅,配上步道邊的重慶四十二中的老校門和附近的桃李園,顯得格外有重慶母城的風範。
步道中段的棗二巷1號,是一個由300多平方米居民小院變身的慈孝文化院落。小院內設置了健身器材和便民座椅,牆壁上是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慈孝文化彩繪。小院拐角處的輕軌穿樓素描壁畫很立體,旁邊的綠植被養在一個水缸裡,水缸雖有些殘破,但當它出現在這裡的時候,猶如畫龍點睛,讓整個壁畫和彩繪一下子顯得生動起來。
生活在這裡也格外愜意。青磚為牆,石板為階,牆前屋後數棵大樹遮陰,橘色肥貓偶爾入目,雨後的青藤滴落葉片餘水,散步的人又走上石梯,一路打著招呼行去。
想起木心那首《從前慢》: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04
歲月之幽——山城第八步道
地點:以人和街829公交站為起點,向上延伸至紅球壩棗子嵐埡,連接至文化宮巷,直至中山二路兒童醫院門診部。
山城第八步道也許是渝中區最為複雜的步道,它連接著勞動人民文化宮、學田灣以及大溪溝的人和路,總長度約1公裡左右。
有外地遊客在走進這裡後發現自己完全摸不著頭緒,到底該轉進哪條路才是自己需要的方向。但對於生活在其間的居民來說,山城第八步道改造竣工後,這裡就變成了四通八達之地:「不熟悉路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這兒偏僻,可是要是你熟悉了路,那不論去哪兒都很方便。棗子嵐埡、馬鞍山、文化宮,都是走幾分鐘就到了。」
步道沿途風景優美,幽靜的道路上鋪滿青石板,步道兩旁多生樹木,樹冠高且濃密,就算是夏天,林蔭道上也是不熱的。與其他步道相比,山城第八步道的顏色顯得格外跳脫——紅色的磚牆,上面架著青黛色的瓦片,粗壯的黃葛樹從兩側牆根生長出來,搭配著牆上的老重慶版畫,猶如時光迴轉、歲月調頭。
還有一段路上,磚紅色的牆壁對面是綠色的瓷磚,顏色雖碰撞了,但卻碰撞得極其復古,平添了幾分古典味。
牆上的版畫記錄的幾乎都是老重慶的風景,諸如臨江門碼頭、望龍門纜車等,都是一代重慶人的記憶。無論對於新生代的重慶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這無疑都是最好的傳播素材。
因為這是老居民區內的步道,經常行走在其間的人除了遊客之外,大抵是認識的。走著走著,人們的腳步都緩慢了許多,間或與對面走過的熟人打個招呼,經過老閨蜜家門口的時候吼一聲,驚醒她在門口躺椅上眯縫著眼睛打瞌睡的老頭,再和老閨蜜約好了晚上跳壩壩舞的時間,就此歸去。
步履從容,不喜不悲。
從上頭走到下頭,一條步道,就只有那麼長,上班要從這裡經過,回家要從這裡經過,即便是談戀愛結婚還是得從這裡經過。
牆變紅了,瓦變青了,地面變得整潔而平順了,黃葛樹又長大了。
喧囂少了,時光從容了。
光陰在這裡記錄著故事
歲月幽靜 一如往常
留住城市底片
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
在本文即將完結之際,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開展了「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多家媒體走進了渝中區傳統風貌街區,沿著張家花園山城步道往下行,穿過中法學校舊址、第八步道,走進了馬鞍山風貌區,用雙腳感受傳統老街與時代發展的文化交融,找尋渝中區的歷史記憶。
渝中區現擁有傳統風貌街區總計12處,佔全市40%,總佔地面積約2.2平方公裡,佔渝中區陸域面積約10%。除山城巷及金湯門傳統風貌區、大禮堂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之外,還有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白象街傳統風貌區、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打銅街傳統風貌區、大田灣及勞動人民文化宮傳統風貌區、魯祖廟傳統風貌區、飛機碼頭—燕子巖—枇杷山傳統風貌區,以及3處歷史文化街區——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中山四路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李子壩歷史文化街區。
大禮堂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通過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與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有機融合,建成歷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目前西區已基本完工,馬鞍山堂裡預計元旦前後會對市民開放。
目前,渝中區正緊緊圍繞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五大特徵分類推進歷史風貌片區打造。上述12片傳統風貌街區均已編制保護規劃,其中有9個已開工建設,2020年將完成山城巷、打銅街傳統風貌街區的保護規劃修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重慶人文畫卷 | 大溪溝步道群漫行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