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情結:《西行漫記》中的「風景」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東方情結:《西行漫記》中的「風景」

2020年06月29日 10: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躍力 何卓倫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深化陝甘寧文藝文獻整理與研究

  陝甘寧文藝作為中國文藝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文藝的立足點和新起點,同時也是共和國文藝、新時期人民文藝的重要起源和精神母體,受到學界長期關注。陝西師範大學依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陝甘寧文藝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34-1949)」(16&ZDA187),圍繞陝甘寧文藝中的跨文化書寫、史料挖掘、資料庫建設等議題,開展專題討論,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

  東方情結:《西行漫記》中的「風景」

  李躍力 何卓倫

  1936年7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幾經波折,終於來到陝北。在保安,他廣泛考察,深入調研,展開訪談,採訪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寫下了一部名為Red Star Over China的報告文學。這部作品先在英國面世,旋即在上海被翻譯為《西行漫記》出版,風靡一時,由此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正如李楊在《埃德加·斯諾與「西方的中國形象」》中所言,斯諾的《西行漫記》可以被視為現代中國敘事文本的奠基性著作。它為中國人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視野。更有一種看法認為:是斯諾這樣一個西方人寫的《西行漫記》幫助中國人認識了自己。的確,埃德加·斯諾有著過硬的專業素養,他為了追求真相不辭辛苦、長途跋涉、隻身赴險,體現出新聞從業者的良好職業道德。正因如此,他能最大限度地擺脫西方文明對東方民族的偏見,做到不虛美,不隱惡,這正是《西行漫記》產生世界性影響的原因。然而,即便斯諾有意識地將自身民族的刻板印象壓抑在客觀敘述之中,民族(文明)共同體對個人的影響也常常會在無意中流露出來,使得《西行漫記》成為一種典型的跨文化文本。

  《西行漫記》集新聞通訊與紀實文學為一體,但自始至終難掩鮮明的個人色彩,只需細讀其中的風景描寫,便能對此心領神會。六月的北京,尚未啟程的斯諾便看到「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綠裝,無數的楊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變成了一個迷人的奇境」。當行至半途,面對黃土高原變幻無窮的山丘時,他讚嘆道:「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形象,好象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甚至夜宿村莊,睡在村公所的一間「有臭味的屋子」旁邊,躺在露天的兩扇破門板上,他也依然能注意到「晴朗的夜空閃耀著北方的繁星,在我下面的一個小瀑布流水淙淙」,並且覺得「這是一個美麗的夜晚」。在《西行漫記》中,新聞記者的嚴謹客觀常常與旅行家特有的浪漫詩情交替呈現。

  斯諾的旅行者心態其來有自。他自小深受馬克·吐溫的影響,渴望像哈克貝利·費恩和湯姆·索亞那樣從事冒險旅行。早在中學階段,斯諾和他的夥伴們就開始了長途旅行。1927年,斯諾瞞著父母制訂了為期一年的旅行計劃。在1928年來到上海之前,中國僅僅是他旅行計劃的一站。然而斯諾的「旅行」,內涵卻與今日不同,恰是20世紀「東方熱」的產物。在啟程後留給父母的信中,他表示了對目下「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和勞神的思想方式」的不滿和厭倦,對「傳說中的、遙遠的地方」的心馳神往:「許多城市的名字總是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使我無法集中精力:『加爾各答』;然後是『巴勒斯坦!』;『上海!』。」(參見《埃德加·斯諾傳》)

  斯諾的這一段心理活動,或可看作20世紀西方精神危機的縮影。壟斷資本與大工業生產時代的到來,使人們被異化成「一部龐大的機器裡的一隻齒輪」,生活在「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的日子」中,痛感精神的貧瘠與荒涼,因此就想到「那些傳說中的、遙遠的地方」去(參見《埃德加·斯諾傳》)。而所謂「遙遠的地方」,就是神秘的東方。斯諾訪問陝北的年代,西方正處在新一輪的「東方熱」之中。文化殖民的傳教熱情,逃離現代工業城市的渴望以及一戰留下的精神創傷,諸種複雜的因素促使一大批西方人踏上前往東方的旅途,將異域風土的美麗與汙穢一一付諸筆端。

  「東方熱」的影響,在斯諾的文字中時或可見。斯諾初抵上海時,與「向西部遷移的同一代美國人」懷著同樣的浪漫冒險情懷,渴望著探索未知的世界。在這種激情的驅使下,斯諾飽讀東方學文獻,並為之沉迷,「我讀得越多,就越使我傾心而沉溺其中」(參見《斯諾眼中的中國》)。在「好奇心和獵奇的欲望」的促動下,在《馬可·波羅遊記》的誘導下,斯諾遊歷了臺灣、廣州及緬甸、印度等地,並在雲南遇到了著名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參見《復始之旅》)。洛克在該地的考察文字和攝影作品激發了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後者於1933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線》創造了這一時期代表性的東方烏託邦——香格裡拉的神話。而在這本書出版前不久,斯諾也以一系列的報導記下了自己在雲南等地的漫遊見聞。對這一段神奇的東方之旅,斯諾晚年依然念念不忘。

  基於這樣的聯繫,我們再來審視《西行漫記》中的「風景」,便不難發現其中內嵌的「東方情結」。儘管斯諾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邊區的制度和日常生活,然而野性的色彩卻時常不可遏制地跳躍於筆端。例如當他從保安出發,經過內蒙古草原時,即發現「一群野羚羊走近了我們,在空氣中嗅聞了一陣,然後又縱跳飛跑躲到山後去了,速度驚人,姿態優美」。在野羚羊的跳躍瞬間,旅行家的眼神、探險家的眼神驚鴻一現,他如此興奮地注視著這造物的奇蹟。當離開邊區,在南部邊界,他捕捉到「兩隻老虎在秋天一片紫金色的山谷中竄過一片空地」。這種大自然中躍動的生命活力,正是「一部龐大的機器裡的一隻齒輪」的生活中遍尋不見的稀世奇珍。斯諾更將紅軍的艱苦行軍視作「中學生的假期遠足」,「年輕和長長的隊伍中」傳來歌聲,「許多戰士帶著他們餵養的動物一起走。有的繩子拴著小猴子,有一個戰士肩上停著一隻藍灰色的鴿子;有的帶著白色的小耗子,有的帶著兔子」,這居然讓他生出「這是一支軍隊嗎」的疑問。

  行軍是陝北遊記中常見的「風景」。然而,將軍人與小動物並置,勾勒親切和諧又略帶一點滑稽意味的「假期遠足」畫面,不能不說是斯諾別出心裁的創作。這畫面無疑是他文化心態的投射,其中蘊藏著親近自然、順應自然的美好想像。這個「年輕的中國」雖然拋棄了「古老中國」的厚重、神秘與憂鬱,卻並未脫去田園牧歌式的底色,同樣令人嚮往。更為重要的是,如果除去對異域風景的迷戀,不管斯諾對年輕的紅色中國抱有多大的同情和欣賞,他依然與他的「東方學」先輩們分享了很多陳規陋見。比如在《西行漫記》中,他對紅軍劇社的讚美竟是建立於對傳統京劇的厭惡,更不用說他把儒家經典看作「陳腐的詩云子曰的偽善」「中國經書上的愚民巫術」。在一定程度上,斯諾對紅色中國的認同恰是因為其背離「中國」的一面。在這裡,東方烏託邦的想像與東方主義的偏見交織在一起。

  寫作《西行漫記》時,斯諾已在中國遊歷了八個年頭。最初的文化新鮮感已然淡化,全面抗擊法西斯的炮聲卻即將引爆。或許正因如此,《西行漫記》一書的「東方情結」隱蔽在嚴肅客觀的紀實文字之中,不易為人察覺。但如果考慮到《西行漫記》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和廣泛影響,我們可能不得不正視的是,這一「東方情結」同樣功不可沒,它伴隨著斯諾的浪漫冒險精神進入了革命「聖地」的形塑之中,為其愈加深入人心貢獻了耐人尋味的別樣力量。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一夢芳菲」旅遊專列西行漫記系列一
    旅遊專列西行漫記之二)水闊雲高騰巨龍,神馳電掣出瑤宮。南來北往春秋渡,雪月風花天地融。 邀盞淺,別歌濃,有緣何處不相逢? 喜看美色鋪長錦,一路吟香醉畫中。旅遊專列西行漫記之三)鹼土黃沙棘草橫,茫茫雲際舞蒼鷹。 披金牛馬晨曦沐,弄白炊煙大漠行。 馳塞野,別邊城,氈房舉酒起歌聲。 深秋雖未花兒見,已有繽紛香遠程。
  • 【悅讀】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西行漫記》談起
    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西行漫記》來加以說明。《紅星照耀中國》(局部)油畫 沈嘉蔚繪  《西行漫記》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該書從內容上分析,建構了紅軍的個人形象和群體形象。
  • 【西行漫記】第六期:「盜夢者」穆裡尼奧
    【西行漫記】第六期:「盜夢者」穆裡尼奧
  • 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導。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導,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
  • 「西行漫記」自駕22天,西藏!我們來了!(二)
    亞青寺授記中,未來將有眾多弟子虹化而去。亞青寺現常住有兩萬餘僧尼,覺姆(藏語女尊者稱呼尼姑)為主,是藏區很有影響力的大寺廟。實修所住的小盒子房,從數千間增加到二萬多間,是修行者們自己建立的,政府修建了防火設施。昌曲河圍成一個小島,旅遊界也稱為覺姆島,此島乃是世界最大的覺姆區。
  • 一個盲人的「西行漫記」:5年走過6大洲34國,我就是風景
    他多麼渴望有人能夠在這段旅途中,為他講述遠方的平原、深谷、山川及河流的景色。遺憾的是,他未能找到同行的志願者。過去的5年,曹晟康走過全球6大洲34個國家,並在2016年成功登頂「非洲屋脊」吉力馬札羅山。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後,他的新目標是:用兩年的時間尋訪「一帶一路」沿線,用心去感受一路的風景。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
  • 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原標題: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9月20日晚10點,喀什機場有一些寒意。盲人曹晟康手執盲杖,摸著欄杆,緩緩走下飛機舷梯。  在圓滿完成從北京到西安的徒步旅行後,他又一次出發了,開始他尋訪「一帶一路」的第二段旅程。
  • 珠穆朗瑪峰 · 西行漫記
    雅魯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最後流出國境。觀景臺上除了欣賞到壯美的雪山,其實還有一道風景,那就是盤曲蜿蜒的山間道路。盤山公路重重疊疊,宛若一條飄帶繞來繞去,又像蜿蜒的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岭間。據說,從加烏拉山口往下走,一共有108個彎道,並且都是一些急轉彎。
  • 【專題報導】西行漫記
    我們沿著當年西部淘金者和開拓者西進的路線自駕,這是一次難忘的旅行。這次旅行是駕駛現代且安全的汽車完成的,我們只用了五天時間,而19世紀的探險家則需要花上六個多月的時間。Christian:和那些西部移民一樣,最壞的消息就是第一天的路程是整個行程中最容易的。隨著西進,道路將變得越來越艱難。
  • 盤點《西行記》中唐三藏的搞笑劇情!越看越想笑!
    《西行記》開播已經很久了,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歡白狼,唐三藏,豬八戒,孫悟空,如來,孫悟空等人物。那麼,動漫《西行記》中有哪些唐三藏的搞笑劇情呢?跟著小編一起去扒一扒!說起唐三藏,經典中的他面慈心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僧人,雖心懷天下,卻也是個是非不分的人,惹的齊大大聖孫悟空吃了很多苦頭。《西行記》中的唐三藏卻有著那麼一條三寸不爛之舌。首先孫悟空曾經說:我永遠忘不了當年唐僧一拳打碎五指山,並掐著我脖子說是和他去取經,還是送我上西天。
  • 【歡迎支持優秀參賽作品】歷史中矗立的碑塔:張騫西行記(組詩節選)
    歷史中矗立的碑塔:張騫西行記(組詩節選) 作者:張玉明       只要信仰和腳步在不回頭他知道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是東方,東方是唯一用泥土墊高過自己的地方像母親一樣,有她在的大地就是故鄉 出發了,浩浩蕩蕩,一百多人的隊伍埋下心中的淚水他們騎著馬匹,馬兒不知離別的愁腸,只噠噠地敲著長安古老的歷史他們步行,用腳掌丈量天寬地廣 漸行漸遠他們起伏的隊伍宛如一串消失在天盡頭的微不足道的符號
  • 「西行漫記」自駕22天,西藏!我們來了!(四)完結篇
    東方已現出魚肚白,湛藍湛藍的天空飄著絲絲細細的雲線,「吉人自有天相!」我脫口而出,昨天傍晚頂著風雨到達聖象天門景區門口的擔心整個兒煙消雲散了,從納木錯方向吹來的風兒雖不像昨兒個個晚上大,但好像更寒冷刺骨。
  • 2020西行漫記二:雲岡石窟 應縣木塔 說點別人沒說過的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在東漢以前,漢人不信佛,因為當時中土沒有佛教。自從漢明帝做了個夢,引來了白馬馱經,敕建了第一座寺廟白馬寺,佛教才開始生根。所以終漢明帝一朝,佛教在中土也沒能有所發展,不過卻翻譯出了經典巨著《四十二章經》。有了指導思想就好辦,剩下的是等待時機,因此佛教真正廣泛流傳於民間,是在東漢末期。東漢末期戰亂頻仍使得民生困苦,顛沛流離的生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為了尋求心理慰藉,所以信了,有盼頭總比沒盼頭要強。盼什麼?盼來世。就這麼簡單。
  • 秋色正當時 到懷柔來一場旅「西」漫記
    秋色美景區域解讀:自花果之鄉橋梓鎮向西行,約四十公裡的路途中,您可以欣賞到懷九河一線的山水風光,既可以領略峰崖高聳的鱗龍山、鳳凰駝自然風景,望幽幽碧水魚蝦成群;或泛舟灝明湖、金湯湖青山秀水中,縱觀明長城如巨龍飛騰,嘆明代板慄園老樹新蕊,根深葉茂,令人稱奇。
  • 重慶人文畫卷 | 大溪溝步道群漫行記
    步道蜿蜒回折,青磚為牆、白灰勾縫,大條石砌成的石梯朝下延伸出各種拐角——這是充滿了驚喜的拐角,幾乎每一次轉身,都有各種不同的風景出現在眼前。在張家花園步道上,還有對中國共產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法學校」的遺址。「中法學校」,1925年由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創立,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地區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也是重慶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重慶支部的誕生地。
  • 上海迪士尼6類24項地名出爐 留住「原住民」情結
    來源:東方早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4月08日 13:56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中心湖「星願湖」(Wishing Star Lake)為例,靈感來自於迪士尼動畫電影《木偶奇遇記》中的經典臺詞「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當你向星星許願),同時融入了未來奇幻童話城堡夜間煙火表演倒映湖面的美妙情境;英文名「Wishing Star」翻譯成「星願」,同樣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夢想成真」的美好祝願。
  • 西行記大結局:孫悟空竟領悟了「大道三千」?奇經再次化身小羽!
    還記得《西遊記》中,唐三藏師徒幾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取得真經。最後,經書被成功送回中土大唐,圓滿結局。但是《西行記》卻給我們開闢了另一則故事,唐三藏雖然成功地帶回了奇經,但是卻並未換得人間太平。相反,唐三藏還一天天墮落下去。然而不知道怎麼回事,奇經竟然藏在天羽山,並化身成為「小羽」。最後主角是一隻狼妖(白狼),將把奇經送回西方極樂世界,故事由此展開。
  • 回家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 我們都在旅途中尋找自己,所有的風景都有...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回家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 我們都在旅途中尋找自己,所有的風景都有了心意 關於回家的旅途中看風景的說說送給大家,一起來欣賞吧! 1.人在旅途,難免會遇到荊棘和坎坷,但風雨過後,一定會有美麗的彩虹,我堅信。
  • 「葛家軍西行記」攝影展開幕
    11月12日,「葛家軍西行記」藝術振興鄉村攝影展在貴州晴隆定汪村開展,村民羅井川指著展出的一幅照片,又指了指現在的村口廣場,興奮地感慨,這真是大變樣了。「葛家軍西行記」藝術振興鄉村攝影展共展出200多幅照片,記錄了三個月來,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寧海葛家軍、巧娘及定汪村民共同建設村莊的場景。69歲的羅早峰看著自己的照片,一個勁地說著,「拍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