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31日訊 海都藝術大講壇第三期,共赴「牡丹之約」,上周五走進南音藝苑,聆聽國家一級演員、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副團長李白燕和她對南音的愛。
轉戰幕後多年的李白燕當晚為海都讀者獻唱南音
如果說,她和南音的結緣出於偶然,那對南音的這份堅持,一定是出於熱愛。從一個從來沒有聽過南音的小女孩,到一個站在法國巴黎大舞臺的南音傳承人,這一路,李白燕走了30年。得知能見到國家一級演員、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得主,不少南音鐵桿樂迷早早就來了。近1個小時的藝術分享,李白燕回顧了從藝30年來的點點滴滴。當晚,轉戰幕後多年的李白燕,為了滿足遠道而來的樂迷,親自演唱一曲《元宵十五》。舞臺上的她,猶如一朵白牡丹,婉約清麗,美麗如昨。當晚南音藝苑還為讀者們奉上南音饕餮視聽盛宴,演出多曲經典。如,與著名民間傳說《陳三五娘》相關的曲子《暗靜開門》等。
藝術人生
高考失利 偶遇南音
她與南音的緣分從一場偶遇開始。那是1984年,李白燕面臨高考,她一門心思想考取福建師範大學或廈門大學聲樂專業。考試前一天,正好路過泉州藝術學校。她的指導老師建議她,借藝校教室開開嗓。李白燕清楚記得,她當時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我愛你中國》。
我要把舞臺留給年輕人,把南音一代代傳承好——泉州南音傳承中心副團長李白燕
唱歌時,剛好藝校的校長偶然聽見了,校長走到二樓對她說,如果你沒考上大學,可以到泉州藝術學校來讀南音。當時,南音對她而言,還是極其陌生。她想,「我哪裡會考不上大學,要選擇來這裡學習吶」。但她沒想到,高考意外落榜,18歲的她,站在了選擇的分叉口。
復讀還是去泉州藝術學校?李白燕的父親在她16歲時已過世,家裡失去頂梁柱,如果想復讀,就只能四處借錢。正當她陷入躊躇時,一個盲眼算命先生從她家門前經過。算命先生說,「小女孩啊,你沒有讀大學的命」。
過了幾天,帶著些許不甘和無奈,李白燕終是帶著簡單行李,來到泉州藝術學校,開始她與南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名師啟蒙 學習南音
入學後,她幸運地碰到了馬香緞、蘇詩詠、黃淑英、楊雙英等名師。可學習伊始,她並不順利,咬字、韻味方面把握不準,琢磨好久,都走不進南音的圈子。為此,李白燕沒少花時間。每天中午,吃完飯,她就約上同學,一起去蘇詩詠老師家裡學習唱腔。下午兩點半時,再趕回學校上文化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1987年畢業。
畢業後,李白燕分配到當時的泉州南音樂團。雖然畢業了,但那時的李白燕,自認為還不會唱南音,「我總是找不到那個韻味,還有發音點,感到非常頭痛」。泉州南音樂團1979年才又復甦。李白燕進入樂團時,樂團並沒有自己的團址,借用羊公巷一個破舊的祠堂作為基地。她在那裡,度過了將近10年。恰逢改革開放,面對外在誘惑,很多的同學都放棄南音下海了,而她堅持在祠堂裡呆下來,住在沒有天花板的祠堂角落。夜裡,野貓會在牆根撒尿。祠堂後面,擺放有很多牌位,若遇停電,她根本不敢進去。
然而,最辛苦的那段時間,卻讓她感覺碰觸到南音了。很多高難度的曲子,都是她在祠堂裡,咬著牙練出來的。
走向海外 愛上南音
上世紀90年代中葉,李白燕開始走向海外社團。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決定把心定下來,把這份對南音的堅守傳承下去。
李白燕表演功底隨之紮實了,但在這過程中,李白燕坦言,沒少流過淚,尤其是南音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些年。
從2002年到2009年,他們經歷「八年抗戰」,通過兩次申報,兩次在法國巴黎的專場演出,南音最終拿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頭銜。那時,在巴黎的舞臺上,李白燕擔任主唱,把泉州的南音,唱給世界聽。
最讓李白燕感動的是,在艱辛的8年時光裡,政府的重視,老師、同事的無私付出,讓她真真切切感受到南音的魅力,感受到南音傳承的重要性。
轉戰幕後 傳承南音
現在的李白燕,很少舞臺表演。「我要把舞臺,留給年輕人。」她說自己的任務,是要把南音一代代傳承好。
2003年到2013年,李白燕走上講臺,從事南音教學。整整10年,不僅讓她演唱基礎更紮實,而且培養出數百位較高水平的學生。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學生現在在各個地區的中小學中,繼續從事南音教學工作。
「南音這種音樂節奏,與時代的步伐背道而馳,怎麼讓年輕人愛上南音」,這是她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李白燕覺得,要讓大家喜愛南音,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南音。「這需要靠我們去講解、展示、研究。泉州南音傳承中心,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為了更好傳播南音,2009年,李白燕和其他老師來到臺南一個月,專做南音教學。巧遇臺南發大水,她每天趟著沒膝的水去上課。來上課的臺灣學生,都是各個年齡層和各行各業的,最年長的76歲,最小的只有6歲。「沒想到,短短一個月教學,器樂演奏加完整演唱,學生們能完成7首曲子」,這個月,也成了她人生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互動花絮
武漢阿姨著了
南音的「魔」
已到古稀之年的沈阿姨,是武漢人。雖來泉州多年,但閩南語還是只能聽不會說。可她聽到南音的曲調時,竟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有些經典曲目,她甚至還可以跟著哼唱。當晚聽到了李白燕登臺獻唱,她興奮地說:「太有耳福啦。」海都藝術大講壇舉辦了三期,她參加了兩期。為了能準時赴「牡丹之約」,住在晉江的她,早早就和老伴騎著電動車趕到現場。
觀眾中有爺孫倆一起來的。六十幾歲的戴先生聽見李白燕現場演唱《元宵十五》,一時忘情地哼唱起來。旁邊在通政小學讀五年級的小孫女戴思穎也認真聽著。戴先生說,他是個「南音迷」,早年為了討生活,沒時間去聽去學。現在生活好了,有時間了。
南音藝苑內孩子們目不轉睛,老人閉目聆聽
更多年輕人戀上南音
在古香古色的南音藝苑中,五位年輕人很惹眼,他們為海都藝術大講壇相約而來。「80後」的春禾說,她不看字幕聽不懂南音,可是將字幕和歌聲樂曲結合起來聽,意境非常優美,「御前清曲」有範兒。「其實南音沒那麼深奧,換種心態來聽,就能聽出它的味道。」本報曾報導過「海絲新生代」90後小穎,當晚,她和母親也坐在南音藝苑中,還在讀高中的她,自小在戲臺邊長大,最眷戀不舍的,便是這份濃鬱的鄉音。
臺灣同胞點讚南音傳承
從臺灣來泉州的施先生也是海都藝術大講壇的老客人,他感覺泉州南音這幾年舞美布置一直在提升,演出者以更加精緻的妝容和服飾示人。施先生說在臺灣比較著名的南音表演機構有「漢唐樂府」,風格和泉州南音挺相似。臺灣著名的南音表演家王心心就是從泉州南音樂團走出去的,施先生對她很是敬佩。施先生還建議,可適當結合茶道服務和茶點提供,即使收費貴些,也會有欣賞它的人願意來。
牆內牆外
不會閩南話 註明音標照樣學
在印尼、菲律賓等中國人的僑居地,不僅華人後裔主動學南音和樂器彈奏,而且連「純老外」都感興趣。雖不懂漢語和閩南話,他們用當地語言發音,照樣把南音學得有聲有色。
今年1月份,本報「一路向海 海絲十國行」派出採訪團,曾拜訪過印尼唯一的南音團體「東方音樂基金會」弦友們。基金會的理事李先生一家人常在周末彈唱南音,夫婦倆是華人後代,他們的一雙兒子常到基金會吹奏南音樂器。孩子的印尼同學見了,也跟著學。
當時基金會主席陳錫石就向海都記者透露,今年11月打算回家鄉永春舉辦「世界南音大會唱」。沒想到陳錫石先生一諾千金,記者獲悉,今年「世界南音大會唱」將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活動之一,邀請世界各地的南音社團回泉州琴瑟和鳴。
陳錫石告訴我們,舉辦世界南音大會唱,主要是為紀念父親創辦的陳秀峰南音紀念館創辦20周年。在印尼的基金會1983年成立,創會者之一的陳淑寶女士提供了無私幫助,不僅把家騰出來供弦友彈唱,而且還提供餐飯支持。2013年陳錫石被授予「海外泉州南音薪傳成就獎」。
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只是世界各地南音社的縮影。包括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在內,許多南音社團時常邀請泉州南音老師教學,可以說凡是有南音的國家和地區,都和泉州南音建立起聯繫。
美國青年參與拍攝南音微電影
最近,美國青年Ricky比往常更忙碌,因為他主動申請配合培元中學,正在拍攝一部微電影短片《音樂活化石》,內容是關於泉州南音傳承問題。
Ricky早先在美國加州一大學學習藝術史專業,來到泉州,邂逅了泉州古老而獨特的藝術,被深深吸引。培元中學的師生們帶著Ricky到安海雅頌南音社、洞簫演奏名家王大浩家,以及南安四都小學等地方,探尋泉州南音傳承千年的密碼。8月27日下午,師生們又帶著Ricky找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陳日升。
陳日升講述了泉州南音組織和海外南音社團的故事。1985年,日本東京的竹精社四處打探他們的樂器「尺八」的淵源,找到了泉州。恰好泉州南音使用的洞簫有另一別稱「尺八簫」。來者想為「尺八」認祖,陳日升笑道,說起來或許兄弟關係更適合。因為南音樂器從中原傳來,而日本曾派遣學生到長安學習,只是都幸運地保留下來罷了。2012年10月,泉州民間自費組團訪問越南胡志明市二府會館南音社,這可是雙方中斷276年之後重新建立聯繫,成果來之不易。
在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辦公室外牆上掛著許多南音早期對外交流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拍攝於1998年10月。那時候法國人丹尼爾到泉州,專門拜王大浩為師學習洞簫演奏。洞簫是泉州南音的四大件之一,它聲音低沉,穿透力很強。然而洞簫演奏看似簡單其不然,普通人若沒有掌握訣竅,還吹不響它。當年丹尼爾執著學習的勁兒還記在南音傳承中心演員們的心中。
聲音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
南音是最古老的民族音樂,好的民族音樂,應該要讓全國乃至世界了解。因此,對於這樣一種古老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學院有責任發展和提高它。
臺灣漢唐樂府創始人、南音名家陳美娥:
對南音的感情從小的說是一種鄉情,從大的說,所包含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大感情。這一點,海內外南音是完全一致的,千百年來都沒有更改。
國際傳統音樂學會秘書長AnthonySeeger:
泉州南音很優雅、很好聽。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從祖父那得知世界上有一種音樂叫南音,當時就被吸引住了。泉州南音同其他傳統音樂完全不同,在音調、旋律等方面都有獨特的韻味。
日本琉球御座樂復原演奏研究會會長比嘉悅子:
泉州南音等古曲藝堪稱音樂中的上品,越是傳統的東西,越要完整保存下來,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就像保護古建築一樣,要修舊如舊。這方面,日本應向泉州學習。(海都記者 吳月芳 劉淑清 見習記者 王金淼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