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

2021-02-20 盛唐如松


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

 

  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以我簡單化的理解,就是兩種價值觀的輸出,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出一種是美國主導的價值觀輸出,一種是中國主導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才疏學淺,加上篇幅有限,做不了那麼深的論文,我只想通過這個議題來引出今天的主角——非洲。

 

  實話實說,今天之前我也不知道有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這兩個名詞,在百科了解它們的意思之後,我聯想到今天想寫的主角,鬥膽拿出來獻醜,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華盛頓共識:

  1990年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出面,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討論80年代中後期以來拉美經濟調整和改革的研討會。會上,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約翰·威廉姆遜說,與會者在拉美國家已經採用和將要採用的十個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

  由於國際機構的總部和美國財政部都在華盛頓,加之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因此這一共識被稱作「華盛頓共識」。

  該共識包括十個方面:①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宏觀經濟形勢;②把政府開支的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文教衛生和基礎設施);③開展稅制改革,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④實施利率市場化;⑤採用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制度;⑥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⑦放鬆對外資的限制;⑧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⑨放鬆政府的管制;⑩保護私人財產權。

  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確指出 「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 (基本上就是倡導資本私有制、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等保障資本充分私有化的制度)

 

  北京共識:

  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在英國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一篇調查論文,指出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他把這一模式稱之為「北京共識」。

 

  喬舒亞·庫珀指出,「北京共識」具有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如設立經濟特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如處理臺灣問題)以及循序漸進(如「摸著石頭過河」)、積聚能量和具有不對稱力量的工具(如積累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等特點。它不僅關注經濟發展,同樣注重社會變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質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諸多方面,體現了一種尋求公正與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思路。

 

  在喬舒亞·庫珀看來,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不少可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可算是一些落後國家如何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我們改開以來一路上就是如此走過來的,勤勞勇敢、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堅守底線、循序漸進的踏實打拼方式。)

 

  其實我認為兩種共識無所謂孰好孰壞。美國奉行的資本私有化確實帶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段領先全世界的繁華歷史。而北京共識卻創造了21世紀最大的世界奇蹟。所以我認為,兩種共識在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在特定的國情與國際環境中,都創造出了人類歷史的奇蹟,兩種共識都有其歷史意義存在。可是在普遍適用性上來說,顯然北京共識更有普遍適用性,華盛頓共識更加適合有一定經濟基礎並且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熟,度過了資本主義制度陣痛期的國家。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全世界強行推銷自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卻並沒有給當地國家帶來真正的經濟繁榮,反而帶去了戰亂和經濟倒退。你認為好的,並不一定適合別人,你強行把你認為好的推給別人,結果就是適得其反。

 

  理解了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的區別,其實就能理解為什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非洲大陸上耕耘幾百年,卻被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大幅超越。

 

  西方給非洲提出的發展模式是「華盛頓共識」,即政治民主、經濟私有化以及政府減少幹預。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本著平等、互利、共贏的精神,奉行「不幹預內政政策」。近十年,中國與非洲貿易規模逐年增大,中國企業對非洲的投資規模隨之水漲船高。

 

  近幾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不斷被西方媒體解讀為「新殖民主義」、「剝削」等帶有污衊性質的判斷性詞彙。無論西方怎麼汙名化中國投資非洲的舉動,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中非人民之間淳樸的友誼關係。除了大掌柜外訪非洲時當地群眾發自肺腑的熱情歡迎以外,一些國家的非洲人民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更是中非友誼的最好見證。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西方媒體時不時炒作一下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都是因為非洲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從各種礦產資源,能源資源上來說,還是仍處在發展階段的中產階級市場,非洲大陸都對外散發著「誘惑香氣」。從幾百年前歐洲各國對非洲的掠奪開始算起,西方國家雖然給非洲國家帶去了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並沒有給他們帶去真正的經濟繁榮,帶去國富民強。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落後、資金匱乏、人才短缺是制約非洲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瓶頸。誰幫助非洲解決了三大瓶頸,誰就是非洲的真正朋友和可靠的發展夥伴。中國幾十年發展的經驗表明,鐵路建設必須秉持集約發展理念,同產業園區、經濟特區建設同謀劃、共推進,實現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同當地產業發展良性互促。

 

  最近,肯亞的蒙內鐵路全線開通。這條由中方融資建設的鐵路,其實90%出自當地人手。中方除了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以外,其餘的工作基本全由當地人完成。一條鐵路的貫通,能培養出的基建人才勢必會很多。而除了人才的培養,蒙內鐵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由中方融資建設的蒙內鐵路充分體現了中方的集約發展理念和負責任精神。中方建設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以肯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為依據,堅持以鐵路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導向,在深入做好項目可行性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最終確定蒙內鐵路的建設方案和融資規模,嚴防給肯亞造成新的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目前,中肯已就蒙內鐵路未來發展總體規劃達成一致,雙方將繼續秉持集約發展理念,以蒙內鐵路建設為牽引,加強鐵路沿線工業園區建設,全力打造蒙內鐵路、蒙巴薩港、蒙巴薩經濟特區「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以鐵路建設帶動沿線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產業發展為鐵路自主有效運營提供支撐,確保蒙內鐵路、肯亞和中肯合作可持續發展,形成立足當地、帶動地區、引領非洲工業化進程的良好態勢,造福中非人民。

 

  看,典型的「北京共識」。由鐵路建設帶動工業區建設,再由工業區建設帶動港口與經濟特區建設。熟悉的中國發展模式,熟悉的漸進式經濟發展方式,熟悉的「要想富先修路」理念。

 

  其實中國現在對非洲的投資,除了傳統的資源投資以外,近年來製造業的投資也有大幅增長。

 

  世界銀行近日表示,亞洲國家的投資策略趨於多樣化,不再只是局限於如農業和礦業等主要行業,「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歷來在採掘工業和建築業佔了較大比例,但是製造業投資近年來有所增加。」

  

  多個金融機構研究報告稱,中國在非洲的製造業累計投資年增長在10%左右,2003年至2014年,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新建項目中,製造業佔了最大的比重。

 

 中國在非洲加大製造業投資,既擴大了當地的就業,也實現向非洲地區的技術輸送。世行的研究報告稱,「由於中國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可能會外包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業務。」

 

 製造業為產業化提供一個入口點,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增加,非洲國家可以受益的技能開發、管理經驗,技術轉讓,融入全球價值鏈。非洲國家如衣索比亞,已經享受到中國製造商增加投資的好處。比如中國鞋生產商花鍵集團,在幾年間增加其就業人數,從最初的600到如今3500人。

 

  與華盛頓共識不同,北京共識似乎更強調平等貿易,而華盛頓共識由於本身處於世界霸權國家的地位,多少都有其霸道的意味存在。這就好比同樣的一筆貿易合作,與美國合作非洲國家很明顯會感覺到好處不多,而與中國合作會被更平等的對待,順便還會幫助培養人才。

 

  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歷,除了積累了大量財富之外,更是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通過對外投資,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幫助非洲兄弟培訓人才,換得未來投資便利與非洲各國國際支持,何樂而不為呢?況且一條鐵路的貫通所帶來的廣告效應是巨大的,除了非洲各國會紛紛主動找中國修建鐵路以外,拉丁美洲呢?會不會也有心動的國家?當非洲某幾個國家在中國全權幫助下經濟取得傲人成績,其他發展中國家又如何看待呢?

 

  如果華盛頓共識是拳擊的話,那麼我會把北京共識比作太極拳。

相關焦點

  • 張恆軍:「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之比較
    張恆軍:「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之比較——一種中國模式與拉美模式的視角作者:張恆軍來源:《當代教育論壇
  • 王曙光《論華盛頓共識與後華盛頓共識》
    在國內外諸多關注中國的新聞報導和理論文章中,《北京共識》是較為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文章。「北京共識」是作為對「華盛頓共識」的回應而提出的。「華盛頓共識」在本質上所反映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對於轉型國家乃至於所有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被作為靈丹妙藥得到了大多數轉型國家的知識分子和激進改革勢力的追捧和實施。
  • 綜合訓練:華盛頓共識
    ——摘編自朱行巧《西方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模式的發展與比較》等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起經濟體制改革成為世界潮流,80年代形成了「華盛頓共識」: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應採用「休克療法」,一步從計劃經濟體制跨越到市場經濟體制。(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西方國家主要經濟政策的演變,並概括其演變的主要原因。
  • 華盛頓共識與制度學派的謬誤
    諷刺的是,實踐中的華盛頓共識卻往往不加區別地強調放鬆管制,即使是在複雜的市場規制和政府規制尚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許多環境問題和公共安全事件,例如20世紀90年代河南農村的愛滋病傳播和2008年的奶製品醜聞,都是由缺乏管制的市場的逐利性導致的。
  • 人工智慧北京共識是什麼意思 人工智慧北京共識內容是什麼
    昨天,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共同發布《人工智慧北京共識》,提出「和諧與優化共生」,從人工智慧研發、使用、治理三方面提出15條原則,為規範和引領人工智慧健康發展提供「北京方案」。
  • 蔡英文迂迴轉進的九二共識
    蔡英文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大陸要她在一定期限內直接接受九二共識是不可能的。華盛頓郵報的標題直接標示,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蔡英文辦公室出面澄清,並沒有直接拒絕九二共識,但要蔡英文在一定期限內直接接受九二共識不可能;蔡辦還強調,有關九二共識的問題,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已經說的很清楚。
  • 蔡英文首度明確拒絕「九二共識」,國臺辦回應
    針對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就「九二共識」及兩岸溝通管道的有關表態,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7月22日應詢表示
  • 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 必將失道寡助
    近日,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由美媒《華盛頓時報》的資深副主編萊利?韋茅斯親自赴臺專訪。在專訪中,當蔡英文被問及是否接受「九二共識」時,她宣稱「要求『臺灣政府,違反民意,去接受對方設的期限,其實可能性是不大的。」
  • 蔡英文明拒「九二共識」?她敢!
    ­  當地時間7月21日深夜,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貼出對蔡英文的專訪。外界觀察,這是「空心菜」對於「九二共識」第一次較明確表態。扎眼的是,專訪中,蔡一改過去不碰、不提、不認這四個字的模糊傳統。人們要問:小英打的什麼算盤,出的是什麼牌?這究竟是「臺獨」自白書,還是維持現狀的善意宣言書?
  • 蔡英文回應為接受「九二共識」設期限:可能性不大
    原標題:蔡英文回應為接受「九二共識」設期限:可能性不大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談及兩岸關係、南海仲裁案、「臺美關係」等議題,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蔡英文就「九二共識」做出的表態。針對大陸方面為臺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設立了期限,她表示接受的「可能性不大」。
  • 中美經貿磋商就主要問題達成原則共識,怎麼理解?
    2月15日,第六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北京釣魚臺落下帷幕。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帶領各自團隊,在此前華盛頓磋商的基礎上,展開了新一輪的磋商。中美經貿磋商就主要問題達成原則共識兩天時間裡,雙方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共識,對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貿易平衡、實施機制等共同關注的議題以及中方關切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雙方就主要問題達成原則共識,並就雙邊經貿問題諒解備忘錄進行了具體磋商。
  • 什麼是共識?QKI有共識麼?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共識 那是什麼共識並且是共識在區塊鏈只有一群人在決定一件事?[這一課將向你揭示什麼是共識在區塊鏈 [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投票選舉總統。整個投票過程和選舉大會是一個共識允許所有美國人達成協議的機制共識關於誰將成為總統的協議。 這共識[/區塊鏈機制是為了解決區塊鏈的經濟問題而創立的。 區塊鏈活動中的每個礦工(滄州小班|第4課:礦工,區塊鏈世界的探險者)都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個節點的工作負載只有在有效並且加入了整個區塊鏈網絡的情況下才能被其他節點批准,因此遵守規則將被其他節點批准。
  • 重磅聲音 | 中美經貿磋商就主要問題達成原則共識
    2月15日,第六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北京釣魚臺落下帷幕。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帶領各自團隊,在此前華盛頓磋商的基礎上,展開了新一輪的磋商。
  • 經典共識機制與概率共識機制
    本文是我們關於共識機制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 在之前第一部分的文章(連結)中,我們討論了去中心化共識機制的需求。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經典共識機制與概率共識機制,以及Findora在這方面的創新。正如我們在前一部分中所講,共識機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研究領域。
  • 港媒:中美若達成共識 應打開窗戶說亮話
    香港大公報7月9日文章,原題:中美打開天窗說亮話在不少中美外交圈人士看來,「斯諾登事件」餘音繞梁,以及美國經濟恢復的時機下,中美雙方能夠在未來幾天中打開天窗說亮話,事關兩國切身利益的重大國際地區以及經濟問題達成共識。
  • 這份共識鼓舞人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
  • 專家:蔡英文以「民意」拒絕「九二共識」十分荒謬
    參與互動    近日,蔡英文接受《華盛頓郵報華廣網7月30日刊載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文章指出,蔡英文所謂的不支持「九二共識」的民意是受到民進黨、綠營長年操弄、裹脅的結果。沒有民進黨、綠營的刻意操弄,島內不會有如此的「民意」。民進黨對少數反對「九二共識」的「民意」應負主要責任。蔡英文依這種「民意」對待、處理兩岸關係,無疑是兩岸關係、臺灣前途的悲哀。
  • 尋求就「無核化」含義達成共識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21日電(記者朱東陽、劉品然)美國政府官員21日表示,美朝領導人將在即將舉行的第二次會晤中尋求就「無核化」的含義達成共識。美朝領導人將在第二次會晤中尋求就「無核化」的含義達成共識,這將是雙方會談的一大重點。此外,美方將推動朝鮮凍結全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飛彈項目。 吹風會還說,朝鮮最終實現無核化需要其完整公布核項目,美方希望這一環節能夠在無核化進程結束前實現。
  • 管理團隊共識達成的四個步驟
    1788華盛頓在年致法耶特的信中回憶道:「儘管來自這麼多不同的州,作風迥異,境況各別,偏見不ー,眾代表卻能擯除各有理據的歧見,聯合建立此一國家級政府的體制:此事對我來說,不啻奇蹟。」這奇蹟不是源於口號,而是分歧極大的眾人極力申述各自的觀點、從中尋求妥協方案,達成共識的結果。
  • 臺媒:「九二共識」根本就是兩岸間的共識
    原標題:臺媒:「九二共識」根本就是兩岸間的共識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3日發表評論說,「九二共識」這4個字從2000年至今,就一直是兩岸紅藍綠之間一道難解的習題。民進黨的態度很清楚,從2000年執政開始就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尤其是蔡英文,更曾經一度阻止鬆口的陳水扁,不得再承認「九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