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以我簡單化的理解,就是兩種價值觀的輸出,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出一種是美國主導的價值觀輸出,一種是中國主導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才疏學淺,加上篇幅有限,做不了那麼深的論文,我只想通過這個議題來引出今天的主角——非洲。
實話實說,今天之前我也不知道有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這兩個名詞,在百科了解它們的意思之後,我聯想到今天想寫的主角,鬥膽拿出來獻醜,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華盛頓共識:
1990年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出面,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討論80年代中後期以來拉美經濟調整和改革的研討會。會上,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約翰·威廉姆遜說,與會者在拉美國家已經採用和將要採用的十個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
由於國際機構的總部和美國財政部都在華盛頓,加之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因此這一共識被稱作「華盛頓共識」。
該共識包括十個方面:①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宏觀經濟形勢;②把政府開支的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文教衛生和基礎設施);③開展稅制改革,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④實施利率市場化;⑤採用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制度;⑥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⑦放鬆對外資的限制;⑧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⑨放鬆政府的管制;⑩保護私人財產權。
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確指出 「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 (基本上就是倡導資本私有制、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等保障資本充分私有化的制度)
北京共識:
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在英國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一篇調查論文,指出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他把這一模式稱之為「北京共識」。
喬舒亞·庫珀指出,「北京共識」具有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如設立經濟特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如處理臺灣問題)以及循序漸進(如「摸著石頭過河」)、積聚能量和具有不對稱力量的工具(如積累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等特點。它不僅關注經濟發展,同樣注重社會變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質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諸多方面,體現了一種尋求公正與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思路。
在喬舒亞·庫珀看來,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不少可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可算是一些落後國家如何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我們改開以來一路上就是如此走過來的,勤勞勇敢、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堅守底線、循序漸進的踏實打拼方式。)
其實我認為兩種共識無所謂孰好孰壞。美國奉行的資本私有化確實帶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段領先全世界的繁華歷史。而北京共識卻創造了21世紀最大的世界奇蹟。所以我認為,兩種共識在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在特定的國情與國際環境中,都創造出了人類歷史的奇蹟,兩種共識都有其歷史意義存在。可是在普遍適用性上來說,顯然北京共識更有普遍適用性,華盛頓共識更加適合有一定經濟基礎並且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熟,度過了資本主義制度陣痛期的國家。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全世界強行推銷自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卻並沒有給當地國家帶來真正的經濟繁榮,反而帶去了戰亂和經濟倒退。你認為好的,並不一定適合別人,你強行把你認為好的推給別人,結果就是適得其反。
理解了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的區別,其實就能理解為什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非洲大陸上耕耘幾百年,卻被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大幅超越。
西方給非洲提出的發展模式是「華盛頓共識」,即政治民主、經濟私有化以及政府減少幹預。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本著平等、互利、共贏的精神,奉行「不幹預內政政策」。近十年,中國與非洲貿易規模逐年增大,中國企業對非洲的投資規模隨之水漲船高。
近幾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不斷被西方媒體解讀為「新殖民主義」、「剝削」等帶有污衊性質的判斷性詞彙。無論西方怎麼汙名化中國投資非洲的舉動,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中非人民之間淳樸的友誼關係。除了大掌柜外訪非洲時當地群眾發自肺腑的熱情歡迎以外,一些國家的非洲人民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更是中非友誼的最好見證。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西方媒體時不時炒作一下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都是因為非洲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從各種礦產資源,能源資源上來說,還是仍處在發展階段的中產階級市場,非洲大陸都對外散發著「誘惑香氣」。從幾百年前歐洲各國對非洲的掠奪開始算起,西方國家雖然給非洲國家帶去了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並沒有給他們帶去真正的經濟繁榮,帶去國富民強。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落後、資金匱乏、人才短缺是制約非洲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瓶頸。誰幫助非洲解決了三大瓶頸,誰就是非洲的真正朋友和可靠的發展夥伴。中國幾十年發展的經驗表明,鐵路建設必須秉持集約發展理念,同產業園區、經濟特區建設同謀劃、共推進,實現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同當地產業發展良性互促。
最近,肯亞的蒙內鐵路全線開通。這條由中方融資建設的鐵路,其實90%出自當地人手。中方除了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以外,其餘的工作基本全由當地人完成。一條鐵路的貫通,能培養出的基建人才勢必會很多。而除了人才的培養,蒙內鐵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由中方融資建設的蒙內鐵路充分體現了中方的集約發展理念和負責任精神。中方建設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以肯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為依據,堅持以鐵路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導向,在深入做好項目可行性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最終確定蒙內鐵路的建設方案和融資規模,嚴防給肯亞造成新的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目前,中肯已就蒙內鐵路未來發展總體規劃達成一致,雙方將繼續秉持集約發展理念,以蒙內鐵路建設為牽引,加強鐵路沿線工業園區建設,全力打造蒙內鐵路、蒙巴薩港、蒙巴薩經濟特區「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以鐵路建設帶動沿線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產業發展為鐵路自主有效運營提供支撐,確保蒙內鐵路、肯亞和中肯合作可持續發展,形成立足當地、帶動地區、引領非洲工業化進程的良好態勢,造福中非人民。
看,典型的「北京共識」。由鐵路建設帶動工業區建設,再由工業區建設帶動港口與經濟特區建設。熟悉的中國發展模式,熟悉的漸進式經濟發展方式,熟悉的「要想富先修路」理念。
其實中國現在對非洲的投資,除了傳統的資源投資以外,近年來製造業的投資也有大幅增長。
世界銀行近日表示,亞洲國家的投資策略趨於多樣化,不再只是局限於如農業和礦業等主要行業,「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歷來在採掘工業和建築業佔了較大比例,但是製造業投資近年來有所增加。」
多個金融機構研究報告稱,中國在非洲的製造業累計投資年增長在10%左右,2003年至2014年,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新建項目中,製造業佔了最大的比重。
中國在非洲加大製造業投資,既擴大了當地的就業,也實現向非洲地區的技術輸送。世行的研究報告稱,「由於中國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可能會外包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業務。」
製造業為產業化提供一個入口點,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增加,非洲國家可以受益的技能開發、管理經驗,技術轉讓,融入全球價值鏈。非洲國家如衣索比亞,已經享受到中國製造商增加投資的好處。比如中國鞋生產商花鍵集團,在幾年間增加其就業人數,從最初的600到如今3500人。
與華盛頓共識不同,北京共識似乎更強調平等貿易,而華盛頓共識由於本身處於世界霸權國家的地位,多少都有其霸道的意味存在。這就好比同樣的一筆貿易合作,與美國合作非洲國家很明顯會感覺到好處不多,而與中國合作會被更平等的對待,順便還會幫助培養人才。
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歷,除了積累了大量財富之外,更是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通過對外投資,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幫助非洲兄弟培訓人才,換得未來投資便利與非洲各國國際支持,何樂而不為呢?況且一條鐵路的貫通所帶來的廣告效應是巨大的,除了非洲各國會紛紛主動找中國修建鐵路以外,拉丁美洲呢?會不會也有心動的國家?當非洲某幾個國家在中國全權幫助下經濟取得傲人成績,其他發展中國家又如何看待呢?
如果華盛頓共識是拳擊的話,那麼我會把北京共識比作太極拳。